越是有錢的人,花錢越謹慎

“隱形貧困人口”作為消費主義者的自嘲,成為2018年的一個新的網絡熱詞,根據網絡定義,隱形貧困人口,指的是那些看起來每天有吃有喝,但實際上非常窮的人。

越是有錢的人,花錢越謹慎

對於隱形貧困人口這一族群,通常也被成為“月光族”,那麼,月光族能夠變成有錢一族嗎?他們和有錢人,真正的鴻溝真的只是“隱形”這麼簡單嗎?

答案恐怕是讓人倍感失望並且充滿壓力的:月光族比較難變成有錢人,同樣的,他們和用錢人之間的鴻溝,也不是表面上的隱形或者顯性那麼簡單。

那你和“有錢”之間,差的究竟是什麼?

鴻溝一:思維方式

拉開差距的,是你對待金錢的態度

越是有錢的人,花錢越謹慎

如果公司突然獎勵你十萬塊錢,你會幹什麼?

面對這個問題,朋友眼裡是“品質生活家”的小梅想都沒想,說道:“那當然爽翻了,首先是把信用卡還上,然後再計劃一趟嚮往已久的南極遊吧”。

90年出生的小梅,目前是一家外資企業市場部的策劃主管,工資不算太低。然而,小梅卻是個紮紮實實的“隱形貧困人口”:每個月四次的美容院按摩、每季度一次的國內外旅行是小梅的開銷大頭,有時候如果虛榮點,買個名牌包包什麼的,還得用信用卡提前透支。

和小梅的答案類似,目前在一家遊戲公司擔任項目推廣經理的陳程,面對突然得到十萬塊的獎金,他首選的也是想著如何把錢花掉:“我可能會請兩個星期的假,去菲律賓玩兩個星期的潛水,順便考了潛水證吧”。陳程是個旅遊達人,去過很多地方,當然,同樣也是個月光的隱性貧困人口。

第三個回答這個問題的人梁先生,是個真正的有錢人,有錢到什麼程度呢?有錢到僅僅憑藉物業收租金,每月的營收都有幾千萬。

有錢人梁先生說,自己在面對一筆錢的時候,他的第一反應,都不是如何花掉這筆錢,而是如何把這筆錢,變成更多的錢。也正是因為這樣的思維方式,他的財富才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多。

通過三個人的回答,相信你已經看出來,隱形貧困人口和有錢人之間的最顯著的鴻溝,其實不是有沒有存款,或者花錢幹什麼。

真正決定他們之間區別的,是他們面對金錢時的態度和思維方式:

  • 隱形貧困人口,面對金錢的第一反應,是我如何花掉它,換來更多美好的體驗;

  • 而財富擁有者,面對金錢的態度,卻是我如何利用它,去換取更多的金錢和財富。

對二者而言,金錢,同樣都是工具,只不過他們利用這個工具所錨定的目標不同,錨定體驗的人,金錢就是購買工具;錨定財富的人,金錢就成了升值工具。

鴻溝二:戰略視野

錢花在哪裡才不會後悔?

電影 | 《了不起的蓋茨比》

宇星是1988年人,如今工作七年,從最開始的銀行櫃檯專員,每月拿著六七千的工資,到如今已經升職成為該行的審批經理,工資也成倍地翻到了年薪六十萬。

雖然職務和薪資都有了巨大的變化,但是宇星說自己在生活上其實一直都和畢業時差不多,保持著一貫節儉的狀態“我現在還是和別人合租啊,吃飯也經常是單位食堂,如果真要是和朋友們出去聚會,通常都會是在手機上找一些優惠套餐之類的”。

宇星周圍的朋友,認為他這樣過度節儉,是一種“病”,很可能是小時候窮怕了。面對這樣的質疑,宇星反倒很是坦然地說:“我家不窮,雖說不是豪門,但是我爸媽都是公務員系統的,薪資穩定,待遇不差”。

在宇星看來,奉行節儉主義或者奉行消費主義的本質區別,不是什麼心理窮不窮的問題,而是有沒有“戰略眼光”的問題:

一個人是不是月光族,其實是宏觀視野的問題。

比方說有些女生壓力一大,或者一和男朋友吵架,就去拼命購物;還有一些人為了所謂當下的幸福,就花光所有的錢,每個月都沒有儲蓄,雖然能換來一時之樂,但這其實都是很短視的行為。

他們沒有考慮以後,沒有考慮家庭,沒有考慮父母,這都是缺乏戰略思維的表現。

自稱擁有戰略思維的宇星,確實在財務上給出了讓人信服的成績單:目前在所在的一線城市擁有一套140多平方米的江景期房,還在該市的周邊城市擁有一套90多平米的全新小區物業,當然,由於每個月定投理財基金,他的賬戶上還有40餘萬的存款。

不管他開源節流的生活方式是否被認同,但不能否認的是,從財富擁有程度來說,這個成績單對於很多工作七八年的人來說,還是難以企及的。

當然,一個人財富的擁有程度,和內心的幸福指數未必是正相關關係。

宇星眼裡的幸福和成功,未必等於你對生活的感受和判斷。但是我想,宇星至少為那些為了獲得及時滿足感而月光一族的人,提供了一面鏡子:

緩解焦慮的方式,真的只能通過花錢來獲得嗎?

眼下的滿足感和長遠的危機感,哪一個更重要呢?

眼下買一個名牌包包,五年後支付一個小公寓的首付款,哪一個更讓你快樂?

當我們把自己放在一個更廣闊的時空來看,也許,花錢的意義就會發生變化,而你的生活也可能因此展現新的篇章。

鴻溝三:生活結構

足夠的金錢,才能擔起足夠的責任

電影 |《女孩夢三十》

桃子如今是個年過三十五、兩個孩子的全職媽媽,不過,在此之前,她也是叱吒風雲的職場人士,用她自己的話說,“想當年,我也經常是香港、臺灣滿地飛的商務人士啊”!

除了身份的變化,桃子感覺自己最大的變化,其實還有生活方式、消費觀念等方面的變化。面對“隱形貧困人口”這個熱詞,桃子無比感嘆地說道:“嗯,當年我也是個徹頭徹尾不顧銀行卡數字,只要生活品質的月光族啊,喜歡什麼就想都不想地去刷卡”。

在講述自己過往的消費英雄史的時候,桃子的眉宇間有一股傲然之氣,不過,很快,這股傲然之氣就被一種不屑中帶著一絲不捨的神情所替代。

桃子說自己自從做了媽之後,她的消費觀來了個360度大轉彎,什麼名牌包包,什麼泰式按摩,統統都和自己沒有任何關係。“我不是沒有錢,只是不敢花錢”

桃子這樣的感慨,是來自於他即將上小學的大兒子的擇校經歷。因為沒有進入好的公立學校,桃子夫婦決定送大兒子去私立學校,每年的學費20萬。即便如此也不是交錢就能上,還需要擇優錄取。

“每次想到孩子,我就要算一下,兩個孩子上小學,初中、高中、出國讀書,還有課外輔導、才藝輔修……就算我們年過百萬,就是有兩處房產,有什麼用呢?所以啊,那些天天大呼小叫要生活品質的人,肯定是沒結婚沒生孩子的人”。

20萬的私立學校,不是每個人的選擇,也不是應該被鼓勵的模範和標準。但是,我想桃子有一點是對的,那就是,我們不是孤立地活在這是世上,我們有朋友、有家人。

之前刷屏朋友圈的爆文《流感下的北京中年》,用生活本身展現它惡魔的一面:

  • 生活中藏著太多我們無法預知的明槍暗箭,當它們朝你齊發的時候,你拿什麼去抵禦它的蒼涼的惡意?

  • 當你的父母突發疾病住進ICU的時候,你是否有能力毫不忐忑地幫助它們對抗病魔?

儘管殘酷,但事實的真相就是如此:足夠的金錢,才能擔起足夠的責任。再多口頭上的愛,危急時刻都拯救不了那個你愛的人。

另一種花錢思維

敢花錢,其實是一種資本

美劇 | 《慾望都市》

寫這篇文章,不是想抨擊消費主義,更不是打擊大家花錢的積極性,只是希望採訪一些沒有月光習慣的人士,通過他們的故事,為消費主義者提供另外一種生活的視角和可能性。

日本著名管理學家大前研一先生寫了一本書,叫《低慾望社會》,副標題叫“胸無大志的時代”。

在這本書中,他感嘆道:

日本年輕人沒有慾望、沒有夢想、沒有幹勁。無論物價如何降低,消費無法得到刺激;經濟沒有明顯增長,銀行信貸利率一再調低,而30歲前購房人數依然逐年下降;

年輕人對於買車幾乎沒有興趣,奢侈品消費被嗤之以鼻;宅文化盛行,一日三餐能打發就行。

日本已經陷入“低慾望社會”。

有數據公司對日本的“低慾望社會”進行了分析,分析認為,隨著社會的進步,“獨身主義”思想的由來實則是有理可循的,之所以日本年輕人不願結婚、不願生娃,“窮”或是最大的障礙。

換言之,一個人能夠表現出對生活巨大的熱情,敢於花錢讓自己去體驗更好的生活,本質上來說,是這個個體堅信自己在面臨社會競爭的時候,有足夠的資本可以換來更豐厚的財富回報。

所以說,敢花錢,其實是一種資本。

當然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掙錢週期,也就相應有沒錢週期,為了讓自己沒錢的時候不那麼慘兮兮,現在豪氣刷名牌包包的時候,不妨問下自己:假如明天就失業了,未來半年的生活還過得下去嗎?

嗯,這個包包該不該買,相信你內心已有了答案。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