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貶低式的中外比較何時能休?

珵素

前兩天在網上看到一篇文章,大概是說,通過比較中美知名大學圖書館的借閱數據,發現國內大學生借閱的圖書遠沒有美國大學生的閱讀內容有深度、有想象力、有國際視野。中國與美國教育差距還相當大。如此老套的題目、如此老套的對比方式。這篇文章就像其他類似的文章一樣,毫無意外地迅速火遍網絡。如果沒有意外的話,也會在幾天之內快速淡出大家的視野,然後在未來幾年,時不時被某些平臺再抽出來吸引一波流量,然後大部分時間都被大家遺忘在腦後。

不過,這一次總算出現了不一樣的聲音。正當大家驚訝於美國大學生閱讀內容的專業程度時,有人公開站出來質疑文章數據的來源以及相關結論的合理性。遭到懷疑的地方有二:一是國內大學圖書館借閱書目,根本無法考證其真實性。文章作者雖然聲稱自己所用的是各大學於2017年公佈的新數據,但網友們發現,這一書目與多年前就在網上熱傳的“學霸書目”並沒有什麼不同。關鍵是,這份“學霸們的閱讀清單”只是被書商作為宣傳廣告使用,同樣缺乏準確的數據來源;二是文章中給出的美國大學生的借閱書目,事實上是美國教授為專業學生開出的專業書目。

看到這裡,不需要更多解釋,所謂中美大學生閱讀內容上的巨大差距是如何出現的了。試問,一份書商用來刺激消費而整理出的大眾購書清單怎麼可能與課程教授開出的專業書籍具有同樣的專業深度?

自我貶低式的中外比較何時能休?

即便此類熱銷書單式的借閱排行榜不全是瞎編,我依舊好奇文章作者究竟是出於怎樣的邏輯,要把教授開給學生的閱讀建議當成真實的借閱目錄來看,並拿來與國內大學圖書館的借閱數據進行比較。一個說的是建議閱讀目錄,一個要的是實際閱讀結果;一個是以某專業為數據來源,一個是以某專業學生為考察對象,一個以全校學生為考察對象。這兩個完全不同性質的數據,竟然被硬拉到一起進行比較,作者在常識上的缺乏也真是可怕了。

再者,國內的大學老師並非沒有專業閱讀書目。只是每個大學動輒數十個專業,每個專業不過幾十人。即便每個學生都只借本專業的書,那麼這些專業類書的借閱量一年也才多少次,這樣的借閱量如何可能超過那些讀者群體更為廣泛的書籍的借閱量?因為借閱量最大的書籍是小說而非其他,就斷定這所大學的學生專業書籍閱讀不積極,怕是說不過去。

自我貶低式的中外比較何時能休?

文章作者在羅列書目時儘量不做評價,極力向讀者展現出客觀公正的形象。然而網友一番檢索卻發現,這位作者在整理材料時,已經站好隊了。這位作者可能在蒐集材料之前就已經在心中確定好了結論。畢竟中國人不喜歡閱讀,這在網上可是出了名的。單這一兩年間,我就數次看到此類文章。比如“中國人均年閱讀量是世界倒數”、“歐美國家的人在地鐵上讀書看報,只有中國人在玩手機”、“日本的中小學生出門都是帶書,只有中國的學生出門玩手機”等等內容的文章,隔三差五就會在出現在眼前。即便有人花大功夫去調查實際情況,澄清事實,這類文章依舊以各種方式在網上傳播。

或許是中國長時間的落後,使得中國人經常以一種自卑的心態仰視西方國家。即便在今天,不少人在“西方”這個招牌下依舊抬不起頭。在一些人看來,中國的一切都不如西方。而涉及到教育問題,國內的教育方式一定是最落後的。如果現有的數據不足以支持這一觀點,編造數據也要證明中國的教育不如國外。

自我貶低式的中外比較何時能休?

中國人擅長吸取他人的經驗教訓,習慣於通過與他人比較,進行自省,以督促自己進步。“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是我們經常掛在嘴邊的話。然而一些人卻利用國人的這種態度,人為製造一些中外對比的案例,貶低國人,抬高他人,或藉此兜售自己的教育方法,或藉此打擊國人的自尊心,以滿足他們其他目的。

誠然,驕傲自大容易使人鬆懈,失去進步的動力。為了保持進步,我們應該保持謙虛謹慎的態度。但像這種刻意貶低自己、抬高他國的行為,也是時候停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