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文學習不應該被輕視

珵素

最近一段時間網上又颳起了一陣懷舊風,不少人藉機在文章中回憶自己的學生時代。有人發帖問網友,學生時代的什麼東西留給大家的印象最深刻。有回答說是小賣鋪的零食,有回答說是教室外邊柳樹上的蟬鳴。不過在這些回答中,網友們提的最多的是語文課文後邊出現的“背誦全文”幾個字。

確實,“背誦全文”這幾個字估計沒有多少學生喜歡看到。畢竟每次出現這幾個字,就意味著自己要花幾個早晨去反覆朗讀、背誦這一篇文章,並且要時刻準備著被老師抽查默寫。再精彩的文章,經過這樣一輪機械式的朗讀、背誦,也會顯得無味。但在語言學習中,枯燥而機械的背誦是無法避免的,因此雖然明知道大家背誦課文的積極性不大,但老師在抽查背誦時,也絲毫不會妥協,背誦不合格的同學自然也免不了要受一些懲罰。這正是不少網友反感課文背誦,反感古詩文學習的一大原因。

有網友就站出來說,名句默寫在語文考試中不過才幾分,而且出題人還經常是從課外文章中抽句子。為了這幾分填空題,就強迫學生花那麼多時間去學習、背誦古文,有違高效學習的標準。再說,考試時出現的名句就那麼多,大家把這些句子背會就行了,為什麼要背誦全文呢?

古詩文學習不應該被輕視

從應對考試的角度看,這個觀點看起來十分合理。但考試只是檢驗學習效果的手段,而不是學習的目的。只是把容易被拎出來出題的句子背熟了,即便考試拿了滿分,對整篇文章的認識沒有提高,又有什麼意義呢?

還有網友認為,現在課本中所選的那些古詩文只是符合古人的審美觀。但現代社會發展這麼快,古詩文中的很多內容都與時代脫節了,更有一些內容有違現代人的認知,讓學生花大量的時間去背誦這些內容,實在是沒什麼好處,還不如讓學生多學習一些當代人寫的文章。而古詩文只需要留給感興趣的人去讀就好。

這個觀點看似理性,但其實根本經不起討論。人雖然有今人、古人之分,但世人的思想、審美標準能夠精準地找出一條古今之間的分界線嗎?何況,如果一篇作品不能展現出一種超越時代的魅力,又怎麼可能會被後世文人推崇並流傳到現代?大家耳熟能詳的作品,有哪一首不是在現在依舊能引起大家的共鳴?

確實,有一些作品的內容受時代侷限,在現在看來已經不合時宜。但後人欣賞這些作品,必然是因為它對今人依然有著非同尋常的感染力或者啟示。因為其中有些內容與現代人的觀點不同,就要把所有的古詩文排除在學習範圍之外,不是典型的因噎廢食嗎?

古詩文學習不應該被輕視

其次,在課本中屏蔽古詩文容易,在學習、生活中屏蔽古詩文的痕跡現實嗎?我們日常交流、創作中頻繁用到的成語、名句,很多都出自古詩文。如果將古詩文完全排除在學習之外,我們又該如何處理這些被今人引入文章中的句子?視而不見自然不可能。但脫離原文只講被引用的一兩句話,又怎麼可能講明白?讓一個完全沒有古詩文基礎的人去理解“望洋興嘆”、“目無全牛”這些詞現實嗎?恐怕只會鬧出“七月流火,溫度很高”這樣的笑話吧。

有些人天真地認為語言也可以像實體工具一樣,隨著技術改良,新的工具代替舊的工具,新接觸這類工具的人只需要學會怎麼使用新工具就行,而不需要去學習如何使用舊工具。語言文字不是這樣的。確實,我們不需要再像古人那樣,拿著毛筆在竹簡上小心翼翼地寫著之乎者也式的話,但我們常用的那些字詞,與古人始終存在著斬不斷的聯繫。如果非要依靠蠻力把這種聯繫斬斷,那麼造成的結果也肯定不是語言的進步而只可能是退步。將古人使用的所有用來形容美好的詞統統翻譯成“美”,理解起來直白是直白了,但無論是從意思表達的準確性還是豐富性來講都是很大的退步。

古詩文學習不應該被輕視

或許是大家對古詩文太過於陌生,因此在潛意識裡始終將古詩文視為另一種語言,才經常把古詩文學習當成一種業餘負擔。但實際上,古詩文學習是漢語言學習的必要內容而非選修內容。雖然不能說不學古詩文就不會說話,但現在不少網絡作品中“然後……然後……然後”或者“況且……況且……況且”句式的大量出現已經說明,大家對古詩文的忽視或者牴觸所造成的學習上的不足,已經使得人們的表達能力日益減弱。若到現在還繼續堅持將如此豐富的漢語言文學作品排斥在學習內容之外,拒絕從中吸取養分,那麼大家的漢語寫作能力只會進一步倒退。我想,沒有幾個人希望自己看到的、寫出的都是乾癟無味的文章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