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手機扎推發佈 人工智能芯成關鍵

  “AI”手機扎堆發佈

  當下,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出現增長乏力跡象。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4月,國內手機市場出貨量為3425.1萬部,同比下降16.7%;2018年1~4月,國內手機市場出貨量為1.22億部,同比下降23.7%。

  “市場增長放緩主要原因在於,市場上缺乏讓人興奮的產品或創新,刺激用戶主動換機的因素不夠豐富;再者,手機的品質都有大幅度提升,消費者被動換機的數量也在下降。”OPPO副總裁吳強此前在接受採訪時曾如此表示。

  “不過,在5G來臨之前,行業內已經對手機創新的幾個方向達成了共識,分別為:全面屏、屏下指紋識別、人工智能。但實際上,全面屏和屏下指紋識別對用戶的體驗來講,只是一種改善型的創新,而AI和手機的結合,將會真正打破行業的創新瓶頸。”

  事實上,消費者對終端側人工智能的熱情正在日益增長。根據CSG Systems International發佈的一份最新報告顯示,千禧一代的年輕人認為,人工智能是智能手機的必備功能;超過53%的受訪者表示,願意為配備人工智能特性和功能的設備支付更高的費用。


“AI”手機扎推發佈 人工智能芯成關鍵

華為消費者業務CEO餘承東認為,“人工智能將會成為未來5~10年影響手機行業競爭格局的最關鍵因素之一。人工智能引入到手機之後,手機成為‘沒有胳膊腿的機器人’,AI可以像人的眼睛一樣,看到這個世界,未來智能手機將會極大地改變人類生活。”

  AI芯片決定手機的智能化程度

  不過,在AI火遍手機圈的同時,行業內也出現了一些“跟風式”AI的亂象:算力無本質提升的包裝式AI、功能無實質落地的炒作式AI、缺乏生態建設的封閉式AI。對此,榮耀總裁趙明指出,“AI不是一個功能、一個模塊或一項技術,而是由芯片算法、系統等共同組成的完整系統。很多品牌沒有搭載AI芯片也叫AI拍照,那個能力都是很有限的。”

  此前,用於圖像處理的GPU芯片因海量數據並行的運算能力,被最先引入深度學習。2011年,當時在谷歌就職的吳恩達將英偉達的GPU應用於“谷歌大腦”中,結果表明12個GPU可達到相當於2000個CPU的深度學習性能。此後,多家研究機構都基於GPU來加速其深度學習神經網絡。

  然而,隨著AI的快速發展,GPU在三個方面顯露出侷限性:無法充分發揮並行計算優勢,硬件結構固定不具備可編程性,運行深度學習算法能效不足。基於此,全球科研界及企業等競相開發更加適用的人工智能芯片,尤其是適用於移動通信時代的芯片。

  目前,只有華為和蘋果兩家智能手機廠商擁有AI自研芯片。相較之下,手機芯片廠商聯發科使用的則是“雙核APU”,通過多顆DSP的能力來提升圖像後處理的運行效率,再做AI相關的圖像處理算法;而聯發科的勁敵高通則運用了CPU、GPU、DSP三大模塊進行AI運算,通過神經處理引擎(SNPE)對具體的AI任務進行分析與下發。

  對於上述AI芯片孰優孰劣,業內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定論,但毋庸置疑的是,只有處理器性能強悍的手機才能帶來更加智能化的體驗,從而在激烈的競爭中贏得一席之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