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當老師的媽媽是什麼樣的感受?

小離Olina

我母親是小學老師,已經退休。

從小學一年級第二學期到小學四年級,我在母親所任教的學校上學,母親上班,我就跟著母親上學。

母親下班後要給學生義務補課,放學後母親就把我安排在門衛室等候,有時候在門衛室做作業,有時候和在門衛室等待家長接送的同學聊天。

母親之所以不把我安排在自己的辦公室,是為了不打擾辦公室的其他老師,並且是為了不讓我產生特權感:

雖然我是教師子女,但是我和其他孩子是完全平等的。

因此,在母親所在的學校上學,我幾乎沒有享受過什麼特權。

如今想來,我並沒有抱怨母親沒有給我以教師子女的特權,相反我特別欽佩我的母親,她真正做到了公私分明。

而由於我在母親所任教的學校上學,我至今都能回憶起在小學時“被母親支配的恐懼”。

我記得有一天我和一群男生在學校的空地踢瓶子玩,正逢母親路過,母親就那麼冷冷地看了我一眼,那一剎那我驚恐萬狀,這一幕至今都歷歷在目。

還有一次,我在趕往學校合唱隊排練的路上突然心血來潮,獨自一人在學校的司令臺上竄上跳下,結果不慎從司令臺摔到地上,正好被母親所教的高年級同學撞見。

我摔在地上之後撒腿就跑,忍著痛奔跑著趕往學校合唱隊排練,雖然身上很疼,但仍舊打算瞞著父母,但是母親還是知道了一切——

那名撞見我摔倒的同學向我母親彙報了我摔倒的情況,母親詢問詳情後,得知我摔倒後拔腿就跑,就說“看來是沒什麼事”。

回到家後母親嚴厲地質問我,我只能老實交代了一切,洗澡脫衣服的時候,母親發現我半邊身子都有淤青,所幸沒有摔得太嚴重。

對於當時還是小學生的我而言,在母親任教的學校上學,總感覺不太自由。

當我上五年級的時候,母親被學校安排擔任我所在班級的班主任,又適逢我家搬家,考慮到我在母親班上會有特權之嫌,並且也考慮到上下學的來回路程,父母和我一起商量,我是不是該轉校;可能是出於對自由的嚮往吧,我最終選擇轉校到了離新家比較近的一所小學,最終在新的學校讀完了五年級。

如今想來,我當時對於母親的害怕其實有些孩子氣,而我對母親的辛苦一直缺乏體諒。

身為一民人民教師,母親非常敬業。上班的時候要備課,上課,義務給學生補習功課;回家做飯,做家務,忙完以後,還要一個個電話打給最近表現存在問題的學生的家長;當時我並不覺得這些工作有多麼繁重,如今自己走上了教師的工作崗位,才知道像我母親有多麼不容易。

我敬佩我的母親,她是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如今我也走上了教師的工作崗位,而我的母親是我在教師職業的榜樣!


吳清緣老師

我的父母都是老師,而且是近20年前的老師。那時候的老師,說實話,很累!我媽媽是小學老師,而且是全科,數學語文甚至音樂自然都得教,那忙的程度,可想而知!收入卻少的可憐。而他們還需要養活一大家子人!所以小時候總會覺得家裡很拮据。


(這是我們老大英語老師發在群裡的)

不過,我的爸媽很少有時間過問我和妹妹的學習,所以我倆基本是自生自滅的節奏。索性我倆都還算是愛學習的孩子,都考上了大學。

記得那時候我們的住處是媽媽學校安排的,辦公室的內間就成了我們一家四口的“家”,而學校大院子就是我家院子。那時覺得沒有什麼比這更驕傲的事兒了!

小學上的師範附小,裡面的孩子基本都是老師或者公職人員的孩子,沒覺得自己的身份有什麼特殊。但上了中學後,是我爸任職的學校,自己壓力就大了,總會覺得因為是本校教師子女,學習差了會讓人笑話,所以中學期間學習都很刻苦。高考時也是全縣文科第三的成績上了一本!也算沒給爸媽丟臉吧!


rainbowzhong

幼師是一個很累但又喜歡堅持的職業

當幼師職業堅持了很多年後

有個當幼師的媽是怎樣一種體驗?

YOYO採訪了一些幼師的孩子,聽聽她們的感受吧~


體驗著當幼師又是媽媽的感覺

真的很幸福很滿足

其實當媽又當幼師

不是想象中一般的辛苦

能做她們的孩子真好

每個媽媽都是女超人

每個當幼師又當媽的簡直是女神!


更多精彩的手工教程請關注

幼兒園創意親子手工(kidsiy95)

每天來點小驚喜!


兒童安全生活服務號

讀書時牛逼,長大了感覺幸福!這就是我的切身體會。

父親是鄉村小學老師,所以很小就開始混跡在學校了。80後的我生活在鄉村,所以根本沒有機會上幼兒園。但是父親在我學前就開始教簡單的加減法及拼音和識字。

我真正走進教室與其他同齡人一起學習時,我的學前受教育優勢讓我可以傲視全班。記得我二年級只讀了一學期,然後就直接跳級上了三年級。五年級讀了一學期之後就直接進入六年級準備參加小學畢業考試了。我是全校老師的寵兒,是全校同學的榜樣。這樣的榮譽讓我充滿了自信。對學習充滿了信心和興趣。興趣又讓我的學習變得更加輕鬆。

這麼多年過去了,學生時代的快樂和歡笑始終猶如昨天!而這一切最大原因就是我有一個做老師的父親。這也對我今後的人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我慶幸有一個做老師的父親!





笑飲繁華三千

我媽,也是我的初中英語老師,貨真價實的“虎媽”,人送她外號“滅絕師太”!

記得初一那年,第一次期中考試,我英語考了99.5分,結果回家後她對著我大吼:“你是怎麼搞的?那半分為什麼被扣了?我不是在上課時講過了嗎!……”從此以後,我的英語成績每況愈下,因為我知道,無論我多麼努力,我永遠也達不到“我的英語老師”的目標!我不知道我有一個這樣的當老師的媽,是好還是不好。

我和她上街買菜,她會因為一兩毛錢跟小販討價還價老半天,等買好菜離開的時候,我分明聽到身後小販奚落的話語:做老師的生意實在沒啥意思,太精了……我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當了老師,每個人就都變得“吝嗇、小氣”,就像她在給學生批改作業時的“討價還價”?

我並不是後悔出生在老師的家庭裡,也不是討厭有一個當老師的媽,但是我覺得自己因為有一個當老師的媽,有時候卻不快樂!您能告訴我這是為什麼嗎?


神燈一盞夜不黑

從和孩子的零星交流來看,有一個當老師的媽媽,首先孩子會有近水樓臺的先天條件,她有很多機會自如進出我的學校。她接觸到的,是老師、學生、教室、操場、食堂、草坪、校園超市等等。她幼小心靈里耳濡目染的,是學校裡舒服的校園環境,和大孩子們的校園學習生活狀態。至少這樣的一種氛圍,孩子是很樂在其中的。其次孩子會有莫名的傲嬌感,她覺得自己的媽媽是老師,是教學生知識的人,是無所不知的人,她也許希望自己將來也成為這樣的人。


苗媽說

我的媽媽是位初中數學老師,我工作後有次回家,偶遇我小學最崇拜的數學老師陳老師,他很鄭重其事地跟我說:“多虧你的媽媽是老師,才有了現在的你。”我先是一愣,說實話,我未曾想過這個問題,不過我小學這個班,就我一人在學海里泛舟時間最長,最後遊進了大學,看來媽媽功不可沒。可小時候的我,更喜歡爸爸,媽媽似乎只是個影子。

上學前的我,感覺只有在中午的時候才能見到媽媽。早晨媽媽有早讀,我還沒有起床,她人就走了,晚上我已進入夢鄉,媽媽才晚自習回來,照顧我們仨的重擔就落在爸爸身上,爸爸是既當爹又當娘,就晚上來講,夏天,爸爸要伺候我們洗澡,冬天,農村沒有取暖設施,就晚上灶膛燒火做飯那點熱量,爸爸要一一給我們壓窩,然後我們再鑽進被窩睡覺。自己就像個沒孃的孩子,尤其看到小夥伴們臥在媽媽懷裡時,這種感覺更強烈。

在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前,村裡分生產隊,一個生產隊的人一起出工,出工前,每個生產隊都有個固定的集合地。這個時候,孩子們圍著自己的媽媽撒歡,或臥在媽媽懷裡,享受媽媽的撫摸,或趴在媽媽後背,手勾住媽媽的脖子,身子扭來扭去,或在前面勾住媽媽的脖子盪鞦韆……我只能眼巴巴地看著他們,倍感孤獨。

上學了,我的夢魘也開始了。我們那時候,家長本身也沒幾個有文化的,對孩子就是散養,任憑孩子自由發展,孩子有學習天賦,是孩子的造化,不是那塊料,還有一畝三分地可以種。所以,大多數夥伴放了學,暖和天一般挎著筐到田野裡挖豬食,挖豬食也僅僅是個由頭,瘋玩才是正業,冷天則在外面玩夠了才回家。我卻要先完成老師的作業,再完成媽媽的作業,都完成了,天也黑了。有時我會在平房上寫作業,每每看到小夥伴們三五成群,嘻嘻哈哈走過,我會目送他們走遠,直至看不到身影。有時他們還故意引逗我,說著戳心窩的話,揚長而去。

做完作業,還得過檢查關,如果有錯的,還得改,不會的,還得聽,一遍聽不會,還好,兩遍聽不會,媽媽還能控制住,三遍聽不會,媽媽直接毛了,開始吼,結果越吼我越懵,最後我是嚎啕大哭。有次教珠算就是這個樣子,媽媽凶神惡煞的,她的聲音又尖,直吼得我耳朵嗡嗡響,也鑽心窩的疼。後來幸虧被伯父撞見了,拯救了我,並教會了我。

我覺得,媽媽不是我們的媽媽,只是學生的老師。對我們,媽媽是暴風驟雨,對學生,卻是和風細雨。自從設了教師節,本該歡快的春節,我們卻無家可歸。過春節,給媽媽拜年的學生蜂擁而至,畢業的沒畢業的都來,這撥撤了那撥又來,我們兄姊妹仨簡直無立錐之地,只好到大街上流浪。那時的大街也沒有啥啊,頂多在路口有個賣山藥豆和糖葫蘆的,連個門市部都沒有。

好不容易捱到午飯回家,家裡通常還留有吃飯的畢了業的學生。他們談笑風生,媽媽似乎對他們每一個人都瞭如指掌,給誰撕了本子(這個學生至今都很感激媽媽,幸虧當時給他撕了本子,讓其警醒),誰那道題怎麼做錯了等等,她都如數家珍。不知媽媽這時候有沒有想起我們?學生是客,我們小孩子又上不了檯面,只得等,等他們吃完了,我們才能糊弄幾口。本來我們可以呆在西屋裡,怎奈西屋不燒火,凍得受不了,還不如跑到大街上,跑跑跳跳,運動取暖。那個時候,我們對媽媽敬而遠之,跟爸爸走得近。

有這樣的虎媽督促,我的成績基本保持班級老二,偶爾也竄上老大。或許因為我成績好,或許因為我媽媽是老師,我感覺老師們都很喜歡我。語文楊老師曾家訪(我學生生涯中老師唯一的一次家訪),當面點評我的作文——《記一次有意義的勞動》,那可是我最得意的一篇,可老師說我寫了多次,澆我個透心涼。老師教我怎麼寫,我就拼命記,等老師一走,我趕忙提筆,竟一個字也寫不出來,全混了,楊老師的家訪功虧一簣。

還有班主任兼數學的陳老師,將喊隊、喊操的大任交給了我。小學放學後,得排著隊回家,我就是那整隊、喊號子的。課間操做廣播體操,當時學校裡沒有喇叭,是兩位學生輪著喊,我就是其中的一位。另外,每年的六一節,都會有我的節目,有一次還代表我們小學上臺講話呢,嚇得我直哆嗦。這些經歷,不管與媽媽有沒有關係,對我而言,都是一種鍛鍊,豐富了閱歷。

媽媽的教育,讓我失去了跟同齡人相比更多快樂玩耍的時間,但不得不說,我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成績優秀,並幸運地搭上鎮首屆初中尖子班的順風車。從此,我遠離了媽媽,且越走越遠。媽媽的那點知識已遠遠跟不上我的步伐,小學之後,她更多的是關注我的生活,現在想想,其實更多的是一種心靈的慰藉。

學校生活,終究比不過家裡,媽媽儘管工作忙,總隔三差五給我送好吃的,魚啊,肉啊,我也全班出了名,他們送我一綽號“小貓”,因為我特別喜歡吃魚。媽媽的性格豪爽,儘管那個時代家家都不富裕,但在我身上,媽媽很捨得花,吃魚肉,穿的確良,爸爸有意見也沒用,他掙不過我媽。大考的前一天必送,這是鐵律。慢慢的,我有了依賴,有了期待,考前媽媽的鼓勵,那可是我強大的精神支柱。

記得有次天陰沉沉的,都快兜不住了,黑得也快,媽媽還沒有來。那時候,我內心很矛盾,既希望媽媽來,給自己以安慰,又不希望媽媽來,畢竟老天快下雨了。正在猶豫時,媽媽如約而至,沒敢耽擱,我就攆著媽媽快走,走後我又後悔了,感覺媽媽沒說話,表情凝固,臉色蒼白,莫不是病了?忘記後來有沒有問媽媽了,總之我那次考得非常好。

關心生活,也是側面關注學習。在小學,媽媽側重知識的傳授和習慣的養成,中學以後,主要是思想、學習態度的引導。記得高一寒假那次期末考試,不知為啥,我的幾何和代數雙雙不及格,考場上腦袋似乎灌了鉛,一點不轉。這可是我學習生涯“前不見古人”的一次重創,滑鐵盧啊,我內心不是滋味,不知如何向媽媽交代。

等放了假,我忐忑著進了家門,看媽媽的表情,並沒有什麼異樣,連著幾天,媽媽也沒問什麼,我稍稍心安些。這天,和媽媽一起揉麵,媽媽開口了,全然不是小學時的吼,而是很平淡,她讓我不要有心理負擔,還說:“學習就像揉麵,多揉揉,發好了,饅頭就好吃。誰也不敢保證每次做出的饅頭都好吃,但不能因為一次沒做好,就再也不做不吃饅頭吧?”

不及格的問題,就這樣輕描淡寫地過去了。其實,整個高中,我一直背思想包袱,唯恐學砸了,對不起家人。而媽媽就解包袱、卸包袱,哪怕高三過年那次家長會,班主任跟媽媽拉著官話:“她有希望,但希望不大。”媽媽也沒有放棄,一如既往地鼓勵我,最後我贏了,數學差一分就是滿分。

現在我也走上了媽媽的路,也理解了媽媽,作為媽媽,她是稱職的,作為老師,我正面瞭解的並不多,但應該也是合格的。我可以大言不慚地說,媽媽可是周圍幾個村家喻戶曉的人物,感覺沒有幾個不是我媽的學生,他們看到我,幾乎都會說:“這是何老師的孩子。”

上街的日子,就是我們的年,媽媽總會買好吃的,也甭問,所買的東西幾乎全是學生賣的。每當媽媽往集市一走,她幾乎不用看,等著學生叫就行,學生都不要錢,媽媽總是扔下就走。媽媽要出趟門,感覺十回有九回會碰上她的學生,坐的是專車。媽媽現在隨我到了開發區,有時回趟老家,也總能等車的時候碰到學生,連坐個公交車,也能碰上司機就是學生,這也許就是桃李滿天下吧!


彭彭老師

我的父母都不是老師,所以我不能從我的角度直接回答這個問題。但我是一位老師,同時也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可是我的孩子還小,他們還不會直接回答這個問題。我問他們喜歡媽媽當老師嗎?他們說喜歡,我說為什麼呢?大寶說媽媽是老師,會教他寫作業,教他有禮貌,教他愛勞動,會教他很多東西。我聽了還是比較欣慰的。小寶還不到三歲,問她半天她給我答非所問。等他們長大了,我再好好問問這個問題。到時候希望有個令大家滿意的答覆。


天使寶貝成長記

我的媽媽是老師哦。

那就來說說有個當老師的媽媽是什麼感受吧。

我媽媽教小學,已經退休了。記得小時候,我從學前班開始,那時候沒有小班大班的說法,就是由我媽媽教的,我媽媽教的語文,一直交到五年級。

那時候,每當上課不聽話,她就讓我起來回答問題。起來了我也不會啊,因為沒聽。不過大部分還是聽課的。每次考試啊,做作業啊,我都喜歡偷看,考試之前一般試卷在家裡,我有時候就會使壞,提前偷看一下,嘻嘻。或者交卷了,偷偷的回家改一兩個答案,不過好像我媽媽雖然沒改,但是她早就看過了,哪裡錯了她早心裡有數。

在學校,大家都對我比較好,可能是因為老師的孩子吧,那時候,老師還得比較得到大家的尊重的。男同學女同學,對我都挺好。

不教我了以後,一般有時間幫她寫寫教案,或者改試卷,改作業之類的,其實挺好的。

剛好今天三八節,我也是剛剛從實驗室下課回來,也沒有給她打電話,應該也睡了吧,那就祝媽媽三八節快樂,祝所有中華美女節日快樂!


給你一張過去的CD

我就是教師世家出身,爸爸媽媽姥姥舅舅都是老師,說到感受我是最有發言權了。我媽媽也是我的班主任,上她的課我感覺很自豪,總是很積極的回答問題,因為媽媽是老師,其他老師也都很照顧我,表揚我啊,給我很多表現的機會啊,所以我的成績都是全班前幾名。而且很小的時候還經常跟媽媽去上自習,課外玩的時間很少,學習的時間充足,從小不用擔心電視看太多的問題,正因為有個當老師的媽媽,所以我從小到大成績都是名列前茅,順利的考上大學,唯一不好的是接觸社會比較少,社會經驗太少,顯得比較幼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