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斯大林可以在短短十年讓蘇聯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強國?

蝶熙兒

然而並沒有!斯大林只是通過十年時間讓蘇聯變成了大國,卻不是強國,一字之差千里之別。蘇聯變身強國是從二戰結束後,劫持德國科學家,獲取大量先進工業技術以後老母雞變鳳凰了而已。比如,到七十年代後期,當年的技術老本啃光了以後,蘇聯便開始衰弱。

蘇聯翻身成為全球工業大國是從1928年到1937年這段時間。這時候的蘇聯大量生產各種工業,軍工業產品,使得蘇聯的國內生產總值超過德國,僅次於美國。但是我們仔細去看會發現,這時候的蘇聯只是一個大國而非強國,由於施行計劃經濟,只求數量不求質量,他們的基礎設施落後,工業產品質量落後,不得不放進倉庫裡。比如,以飛機為例,蘇聯軍隊裝備的戰機高達一萬四千多架,但是性能老舊,二戰開打之後,被只有三千多架戰機的德國空軍按著摩擦。

計劃經濟有一個致命缺點那就是持續創新能力差,由於指標要求,研發者很難從工作中得到樂趣,很少能提出一些新概念性的產品。比如,我們現在回看過去,即便是二戰後得到德國技術加成的蘇聯帝國,在創新性上面跟美國還是差了一大截,基本上都是由美國提出概念,蘇聯再學習的。雖然能夠很快仿製,但是永遠落後一個身位在那裡。比如,原子彈,氫彈,甚至核潛艇,核動力航母等等。


優己

1917年3月,第一次世界大戰仍在繼續,俄羅斯帝國卻在二月革命之下,結束了漫長的君主專制統治。二月革命後臨時政府和蘇維埃政權同時並立,因臨時政府的措施不當,1917年11月爆發了十月革命,開啟了以列寧為首的蘇維埃政權時代,即蘇俄時代。1922年12月30日,以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為首等四個國家合併,組成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即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簡稱蘇聯。

受一戰的影響,俄羅斯等國的國力衰退。蘇共上臺後,到20世紀30年代末的短短二十年間,蘇聯一舉成長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工業大國,將英法德等甩在了身後,鯉魚躍龍門之勢不可擋。

不過,瞭解俄羅斯的人都知道,這之前,因其極度惡劣的自然環境,以及比英法等國稍落後的技術條件,使得在一眾老牌帝國當中一直處在靠後的位置。一戰更使其國力消耗殆盡,這才會爆發革命。兒砸歐蘇俄誕生之初,內受白俄之困,外遭列強封鎖,國家更是舉步維艱。

雖說十年河東十年河西,但在短短二十年裡,蘇聯打了一個漂亮的翻身仗,將俄羅斯拉出泥潭,甚至有了超越沙俄鼎盛時間的實力,成為全世界第二工業國。著實讓人驚奇和感嘆:蘇聯究竟使了什麼招數能在短時間內有如此成效?

雲石君將從以下三方面進行分析:

第一,第二次工業革命成果在全國大範圍的普及。

19世紀下半頁,歐洲受工業革命成果大範圍普及,及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靠著機器大工業使得英、法、德、美等國再一次實現了大飛躍。而俄羅斯因受自身極度惡劣的自然環境及落後的社會結構的影響,並沒能在短時間內實現上述國家的突破,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羅斯淪落到“帝國主義的薄弱環節”的地步,昔日威震歐洲大陸的風采不再。

自19世紀70年代開始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以來,到1922年蘇聯的正式成立,50年已過去。雖然,俄羅斯沒能和英法德美等國一起乘上技術革命的早班車,但是,50年裡,曾經的前沿技術也走向成熟,大大降低了推廣和普及成本,俄羅斯也搭上了機器化大工業的列車。憑藉強大的體量,使得其地緣潛力逐步釋放。而在俄羅斯廣袤的土地上,交通線路的鋪開尤為重要。早在1916年,視作俄羅斯國家主血管的西伯利亞鐵路已全線通車。在先進的技術的加持下,俄羅斯原本人類無法征服的凍土荒漠地區也有了征服、改造的機會,這就為其成規模工業開發提供了條件,也將俄羅斯推到時代的風口浪尖上。

而這些也為蘇聯的崛起提供了有利的物質條件。

第二,在兩次革命之下,舊有社會關係覆滅,為工業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

雖然說,革命要流血犧牲,是一種端暴力的方式,不過,在特殊的環境下,蘇共以社會下層為自己的力量來源,以革命的方式卻能最有效的顛覆了舊有社會關係,創造出新的適合社會發展的社會關係。

沙俄時代的俄羅斯,統治集團是依託在保留有大量的農耕殘餘的經濟結構之上歐構建的。這種封建的勢力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避免自己喪失掉社會從農業向工業轉型時的巨大利益和統治地位,使得他們會成為俄羅斯大規模工業化的阻礙,牴觸經濟轉型。

通過暴力革命,可以最大程度的斬斷舊體制下既得利益集團的持續性阻擾,為俄羅斯實現工業化轉型掃清障礙,實現快速崛起。而快刀斬亂麻之下,一定程度上又能避免因新舊體制的長期鬥爭而過度消耗國力。不過,國家財富短期內急劇消耗是不可避免的。

自19世紀下半頁以來,俄羅斯國運一直處於頹靡狀態,再加上工業化轉型滯緩,以及一戰的鉅額消耗,按理說,一場暴力革命對千瘡百孔的俄羅斯來說打擊也會非常大。但是,革命無異於是最後一根救命稻草,與其讓俄羅斯自生自滅,還不如奮力一搏,贏取一線生機。而革命一旦成功,社會關係層面的各種掣肘被消滅,工業化轉型的障礙也被掃除,重振國威指日可待。

第三,蘇共的高壓政治體制加速了蘇聯快速崛起。

雖然,革命取得了成功,但擺在蘇共面前的現狀還是非常棘手。凍土荒漠土地居多,自然環境極度惡劣,就算再大的地盤也難挑選出幾塊適合人類生存發展的良地。而在廣袤的土地上,有許多少數民族獨立居住在各邊緣板塊,再加上覆雜的地緣與人文結構,使得俄羅斯存在嚴重的分裂危險,國民對國家的認同感也不足。在這樣的國情之下,蘇聯要如何調動國民的生產積極性,怎樣在全國範圍內大鋪開工業化開發,迅速積累國力呢?

如果從人的驅動力來說,用錢鼓勵國民生產是最直接的辦法,畢竟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不過,要是蘇聯有錢,國民生產條件也不會太差,也不至於到了革命的地步。首先,俄羅斯帝國因沒能早早趕上工業化的列車,發展已落後幾十年,國力積蓄也不足。其次,日俄戰爭、一戰,俄羅斯的國力消耗嚴重。最後,蘇聯建國初期,長期面臨西方列強的圍堵封鎖。內憂外患之下,蘇聯也為錢發愁,也希望飛來一筆橫財。

一般來說,胡蘿蔔加大棒的方式,才能有效激勵人的潛能和工作積極性。不過,顯然,蘇聯的胡蘿蔔很少,不得已之下,那就只能偏離,重用大棒。蘇聯在國內施行高壓政治,用強力威懾民眾,逼迫他們按照國家意志從事勞動,給予他們很少的報酬。在這種高壓政策之下,短時間內,蘇聯實現了國家的工業化轉型,為蘇聯實現大國崛起奠定了物質基礎。

不過,人都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在高壓之下總會需要些寄託來消遣,大棒扛多了,總是需要點甜頭嚐嚐的,不然都會有逆反情緒。那麼,從蘇聯實現崛起,到蘇聯解體的50多年裡,蘇聯要怎樣才能維持其超級大國的榮耀?蘇聯崛起後,國民會得到多一點的胡蘿蔔嗎?


雲石君

我想問題主所說的應該就是在第一次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前蘇聯在斯大林的領導下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工業強國的這件事情。

一般來說,這件事情可以歸結成為斯大林自己對於重工業的重視,在國家經濟比較薄弱的情況下,在農業與重工業之間,毅然決然的選擇發展重工業來壯實國家的國防基礎。但是如果事情有這麼簡單的話,那麼蘇維埃工業區人就不會擁有這樣奇蹟般的稱號。

首先在斯大林發展這兩個五年計劃的時候,資本主義世界迎來了兩個比較大的事情,第一,美國迎來的資本主義危機,這場資本主義危機在給美國帶來巨大的經濟上的創傷的同時,前蘇聯更是藉助,這場機會,吸收了部分美國無家可歸的資本。

在此以後,德國人想要重建他們的國防事業,但是有礙於《凡爾賽和約》的規定,等會兒人並不能明目張膽的發展,它的軍事武裝,因此德國人將目光投向了蘇聯人,這個時候,前蘇聯人也需要相應的技術來發展的國防事業,此時此刻,兩家人幾乎就是情投意合。前蘇聯人提供廉價的勞動力,而德國人提供相應的技術,這樣兩人一拍即合,德國人擁有了奇蹟般的國防事業發展。前蘇聯也擁有了相應的國防事業發展。

事情再轉到斯大林,為了兩個五年計劃的實行斯大林可以說是煞費苦心。農業上推進農村集體化,將農民統一管理,將生產資料統一管理,通過犧牲農業和輕工業生的利益,首其二者所帶來的財富來發展重工業,國家層面上,國家更是將過半的經濟收入,投入到了重工業的發展上。與此同時,通過計劃經濟的統籌與兼顧發展,更是為整個國家的重工業發展鋪平了道路。

有人會說,斯大林這個人為前蘇聯的滅亡。可以說埋下的最大的禍根。在我看來,其實不然,前蘇聯這個社會主義國家在誕生伊始就開始遭到了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的圍追堵截,《凡爾賽合約》的簽訂,更是讓法國人驚呼這只不過是20年的休戰而已。在此之後,英國人,法國人共同引導。剛剛崛起的納粹國家往蘇聯方向靠攏,前蘇聯沒有選擇他,只有這條道路可以保證自己的國家,在納粹的衝擊之下,不會滅亡。

史詩般衛國戰爭的勝利,讓人們只記得前素顏的勝利,卻忘記了納粹德國曾經距離勝利女神只有一步之遙。如果不是斯大林如果不是前蘇聯付出血一般的代價,那麼二戰的真正結局又將如何與德國人結盟的日本又將如何?我們內心真的是沒有底。

但是斯大林確實做到了花十年的時間,將一個羸弱不堪的沙皇俄國變成了一個工業富強的蘇維埃共和國

美國的資本,德國的技術,再加上毛熊免費的勞動力,就這樣在東歐平原上,樹立起來一個奇蹟般的蘇維埃工業巨人。


漩渦鳴人yy

斯大林領導的是蘇聯,並非俄羅斯,俄羅斯只是蘇聯的最大加盟共和國。蘇聯能夠在二戰以後成為全球僅次於美國的強國,是有深層次原因的。而斯大林等強權人物的領導,對於蘇聯的迅速崛起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高度的集權,國家壟斷生產資料,以國家手段干涉經濟發展。早在蘇維埃俄國建立以後,就開始利用國家機器干涉經濟的發展。斯大林以計劃經濟作為保障,領導國家進行大規模的工業化與農業集體化。



在特殊時期內,這些計劃性的強制手段,的確使得蘇聯的經濟迅猛發展。憑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條件,以及二戰中從歐洲得到的大量科技人才,還有從中國東北掠奪走的大量日本遺留機械(蘇聯出兵東北,將偽滿洲國工業基礎掠奪一空),蘇聯迅速建立起完整的工業體系。

第一個“五年計劃”以後,蘇聯經濟中工業的比重從原先的48%猛增到了70%,成為全球僅次於美國的工業強國。然而,代價就是蘇聯的輕工業與農業相當薄弱。


其中,蘇聯的核工業、軍工業、航空航天等與國防息息相關的工業尤其突出。

當時的蘇聯,也是全世界社會主義陣營的核心所在。憑藉廣闊的領土、豐富的資源,蘇聯集中國家力量,壟斷生產資料發展出了全球與美國不相上下的軍事力量。

二戰結束以後,蘇聯仍舊保留著上千萬規模的龐大軍隊,施行“普遍義務兵役制”。並且通過各種手段,發展出了自己的核武器,成為全球唯一能夠與美國在軍事領域競爭的國家。

作為社會主義陣營的老大,蘇聯自然也要主張本身的強權。在東方,與新中國建交,幫助中國發展;在西邊,不斷滲透東歐國家;越南、古巴乃至非洲等眾多地方,都有蘇聯的影響存在,在全球構建起了與美國一較長短的體系。


澹奕

首先我可以明確的告訴你不是斯大林讓蘇聯成為了世界第二強國,而是列寧。斯大林不僅沒有讓蘇聯強盛,而且讓蘇聯解體和覆滅埋下了巨大的隱患。在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黨的領導下,俄國人民將資產階級的民主革命轉變為社會主義革命,通過武裝鬥爭,打碎舊的資產階級國家機器,取得了震撼世界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建立了無產階級專政的蘇維埃制度。正如列寧所說,“蘇維埃制度就是由一種革命發展為另一種革命的明證或表現之一”。蘇維埃俄國頒佈憲法性文件,初步建立社會主義性質的經濟、政治、文化、教育等制度,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建立了社會主義國家,使社會主義從理論變為活生生的現實社會制度。

此後,蘇聯共產黨領導人民充分發揮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制度的強大優勢,開啟了世界歷史上從未有過的新的現代化模式。蘇聯的現代化觸及各個方面,包括工業、農業、教育、科學、社會和日常生活,在短短几十年時間內,改變了幾個世紀以來俄國貧窮、饑荒的落後面貌,通過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把一個“小農國家”建設成為世界工業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社會主義蘇聯依靠強大綜合國力,和同盟國一道共同戰勝了德意日法西斯,並在戰後一躍成為了世界第二強國。

很多人認為是斯大林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模式才使得蘇聯突飛猛進的發展,而我卻不這麼認為,斯大林執政時期的經濟發展只是建立在社會主義優越制度的紅利。如果不採取這樣的模式而是繼續執行列寧的新經濟政策,我想蘇聯可能會發展的更好。斯大林的經濟模式片面的強調重工業而忽視輕工業,通過掠奪農民而補給工業,讓整個社會割裂了,也讓蘇聯的經濟趨勢難以逆轉,最終導致解體。


軍史吐槽君

根本原因就是被後世稱為“斯大林模式”的發展模式

一戰讓各國損失慘重,俄國也元氣大傷。俄國國內積弱已久,腐敗的資本主義政府又帶領不了人民走向復甦。蘇共即蘇維埃政權乘機發動十月革命,讓無產階級上位成為領導階級。1921年,列寧又頒佈了“新經濟政策”,對經濟進行了改革,使經濟開始復甦。1922年,蘇聯正式成立,而兩年後列寧去世,繼任者就是斯大林。這位強權主義者註定要帶領列寧創立的蘇聯走向不一樣的方向。
斯大林


斯大林最偉大的地方,就在於“斯大林模式”的建立和發展。憑藉著這個發展模式的確立和貫徹,蘇聯也從此騰飛,成為社會主義陣營最強的一股力量。

斯大林模式主要體現為兩點,即計劃經濟和集權政治。經濟上執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通過農業完成原始資本積累,以後以全國之力發展工業,特別是重工業;政治上高度集權,由中央統一頒佈指令,地方根據指令完成既定目標。由於資源高度集中和指令的明確性,蘇聯工業在很短時間崛起,依託龐大的體量,很快就超越傳統工業強國德英法等,成為世界上僅次於美國的一股工業力量。特別是其軍事工業,逐漸發展成為能與美國分庭抗禮的完善軍工體系,成為世界軍力的一極。
蘇聯強大的軍工產能可見一斑

這個發展模式後來被合社會主義陣營所借鑑,成為社會主義國家普遍的國家發展模式,其中包括中國。中國建國後實行的就是中國版的“斯大林模式”,像延續至今的“五年計劃”之類的政策其實都是蘇聯當年玩過的套路。

但成也斯大林,敗也斯大林。很多人把蘇聯解體的原因歸結為戈爾巴喬夫的錯誤改革,但其實是錯怪了這個老頭了。這是斯大林的錯誤,只不過讓後人背了鍋。斯大林模式優勢明顯,但弊端同樣明顯。在一個工業基礎薄弱的國家實習高度計劃經濟和集權政治,對國家工業發展初期卓有成效,但這個模式對已經完成工業基礎建設的國家而言,無異於災難。而

經過二十餘年高速發展後的蘇聯,正是面臨著這樣的問題,就像一個身強體壯的小夥子身體裡卻潛藏著致命的癌症病毒。
解體前的蘇聯版圖
蘇聯解體後的俄羅斯聯邦

之後的事大家也都清楚了,改革失敗,東歐鉅變,社會主義國家的方向盤紛紛轉向,於是乎,曾經的巨無霸——蘇聯猛然倒塌,一陣地動山搖之後,一切都不復存在。

歷史往往總是這般令人唏噓不已。慶幸中國沒有成為另一個“蘇聯”。


兵者詭道也

一戰之前,俄國是帝國主義鏈條上最薄弱的一環,相對其他列強,俄國經濟落後,工業基礎薄弱。斯大林上臺後,逐漸強化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並用個人式的極度集權來維護這個體制的持續運轉,並在社會上推行相應的文化教育和意識形態的灌輸,這就保證了國家能集中全國資源和力量來進行建設(但是蘇聯公民付出的代價是很慘痛的)。

打個不恰當的比例,你在現代社會僱傭一批工人幫你生產,你要考慮工人的薪資和福利,還要保證8小時工作制;但是你如果去19世紀的美國買一批奴隸來給你幹活,只給最少的食物,最少的休息,讓他們全天候為你幹活,並用監工手裡的皮鞭來保證工作的效率。顯而易見,後一種的利潤肯定是最高的,能讓老闆迅速賺錢發家。

1928年經濟危機之後,蘇聯開始強化計劃經濟,沒收農民土地,建立國營農場,用農業來補貼工業,而農民能得到的只是勉強餬口的糧食,即使烏克蘭發生慘重的饑荒,蘇聯政府還是在不斷強徵農民的糧食。

蘇聯人民為工業大發展付出了巨大的犧牲,農民階層幾乎整體被犧牲了,蘇聯工業長足發展,國家軍事力量增強,蘇聯一躍成為全球第二的工業強國,這為打敗納粹奠定了基礎,也為蘇聯解體埋下了隱患。

斯大林式的發展模式,這是一劑猛藥,確實能讓落後的國家實現快速工業化,見效快,療效好,但是毒副作用很大,用了就上癮。它為蘇聯工業化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是卻讓蘇聯人民承受了巨大的痛苦,此後的蘇聯,輕工業常年嚴重落後,人民急需的生活用品嚴重不足,最終導致了蘇聯的解體。


雲中史記

蘇聯本來就是一個潛力雄厚的大國,人才眾多,資源豐富,工業基礎在沙俄時期就已經不弱。斯大林上臺後,整肅異己,讓建國初期的政爭結束,然後集中資源推動計畫經濟,犧牲農村,造就重工業,取得很大的成績,但是代價也很重。

第一個五年計劃[編輯]

主條目:第一個五年計劃 (蘇聯)

第一個五年計劃的主要目標,是農業集體化。史達林認為工業的進步須由農業基礎上加以支持。故此史達林將大量小農莊合併成大型「集體農場」,以推動現代化耕作。

於1929年,集體農場數目有57000個;翌年則增加至8萬多個;自1931年開始,集體農場數一直維持至20萬個以上。

第二個五年計劃

第二個五年計劃在1933年至1937年推行,其主要目標則由農業轉為發展重工業,史達林為煤、鐵、鋼等工業生產定下高額生產目標,及下令興建發電站、礦井及油田,又改進運輸設施。結果在短短數年間工業產量有大幅度提升,以鋼產量為例,1938年的鋼產量比一次大戰前增加近三倍、比1920年的最低潮高出百多倍,僅次於美國和德國,比英國和法國的產量總和高;同年蘇聯在世界製造業產量的佔有率僅次於美國、德國及英國,位列第四;工業產量的提升帶動能源耗用量比一次大戰前增加三倍有餘、比1920年的最低潮高出十二倍,同樣僅次於美國、德國及英國。而烏拉爾及西伯利亞地帶則建設了一批新興的工業城市,推動城市化的發展。在「二五」計劃期間,蘇聯總共有4500個大企業建成投入生產;工業總產值增長了120%,其中重工業增長了139%,輕工業增長了100%,農業總產值由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的負增長,增長了54%;國民收入增長了109%,人民的工資基金增加了1.5倍,集體農莊農民收入增長了2倍多,到1937年,大工業總產值比1932年增加了1倍,比1913年增加了7倍,大工業特別是機器製造工業的增長,使國民經濟各部門獲得了技術上的重新裝備。1937年蘇聯的的工業總產值佔世界的10.6%,僅次於美國。超過德國、英國、法國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社會主義成分已取得了徹底勝利,國家所有制和集體所有製成為蘇聯社會的經濟基礎,公有經濟在國民經濟的比例佔到99.8%。

顯然,五年計劃成功令俄國迅速進行工業化,在1940年,鋼、煤、石油、電力產量都達至新高(之後才因德軍入侵而有所回落),蘇聯已經成為繼美國之後世界第二強工業國;而在東部興建新的工業城市則有助西伯利亞及烏拉山脈地區的開發。在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同時,輕工業也得到一定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有得到改善。提前一年完成的蘇聯1929~1932年第一個五年計劃,工業中生產資料生產年均增長28.5%,消費品生產(第二部類)年均增長速度也達11.7%,。1933~1937年第二個五年計劃,蘇聯工業的消費品生產又比1932年增長100%,年均增長高達14.7%。1935年首先取消了麵包和麵粉、米的配給制,後來又取消了按定額發放的其它食品的配給制。1936年初,工業品也採取了類似的措施。與1932年相比,蘇聯1937年通過零售商品流轉渠道供應的重要日用工業品和食品增長情況如下:針織外衣增長2.86倍,針織內衣3.08倍,砂糖1.92倍,動物脂肪1.59倍,糖果點心0.81倍,灌腸和熏製食品3.90倍,靴子1.18倍,長、短褲子0.97倍,自行車3.2倍,留聲機10.7倍,手錶7.2倍。消費品的銷售額有了很大的增長。


FriedrichWang

沙俄時期的俄羅斯科技人才豐富,不缺世界項尖科技人才,缺的是錢,缺錢搞工業,這是沙俄時期俄羅的狀況,沙俄是因為把重點放在民生經濟上才缺錢搞大工業的,再遇上第一次世界大戰把俄羅斯經濟掏空,民生困難,民心思變,才會造成蘇聯十月革命的成功。十月革命成功後,斯大林把經濟重點放在以發展軍工為主線的重工業上,民生工業發展被犧牲了,農業經濟也受到嚴重重挫,並引發大批農民多次暴動,雖然這些農民暴動被鎮壓下去了,但糧食大減產對蘇聯的傷害是實實在在的,當時因糧食大減產造成的大飢謊餓死了大批人,後來蘇聯糧食一直不能自給自足,由沙俄時期的世界糧食出口大量變成了世界第一糧食進口大國,拿著糧票排隊買黑麵包成為蘇聯的社會常態,土豆炒牛肉成了共產主義奮鬥目標,可見蘇聯農業受到的傷害有多大,這種情況直到蘇聯解體後才得到改善

。蘇聯輕工不行,農業不行,社會的人力物力都集中到了重工業去了,都挖煤挖礦鍊鋼造槍炮這些重工業去了,這是蘇聯全國發展軍工所負出的代價。說蘇聯短短十年發展成為世界強國是誇大其詞,沙俄時期的俄羅斯就是歐洲強國,歐洲的重大事情沒有俄國點頭都辦不成,蘇聯只是在這工業基礎上打了一針雞血,那怕這樣,說當時的蘇聯是世界第二強國,把英美德法這些強國放到那裡去了?沒有美國大量經濟和軍事物資支援,蘇聯很難打贏德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英法德沉落後,蘇聯才成為了第二軍事強國的。


龍一歐

所謂世界第二強國,毀滅了多少個家庭,犧牲了多少人的生命,而且還是外強中乾的“強國”。過度重視重工業的發展,而忽視輕工業,底層人民的生活甚至不如沙俄時代。

過度的強調集體利益,而忽視個體利益,甚輕而易舉的剝奪個體的生命。蘇俄一直把人口衰減的原因歸結於納粹的入侵,但是後來人口一直處於減少。俄國曆史上少有的現象。

最後,大家思考一下,一個國家的強大為了什麼?是為了附和統治者的喜好,拿著嚇人的武器在世界上耀武揚威嗎?還是讓人民過上物質充沛好日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