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院解剖的屍體是從哪裡來的?

一無所有56789355

經過資料整理得知,醫學院解剖屍體來源途徑比較固定:

屍體保存:為了讓醫學生可以長久地解剖研究屍體,對於屍體都進行了“加工”,用福爾馬林浸泡,甚至會採用防腐液處理一下,而且屍體都浸泡到大透明玻璃瓶中,可以更直觀的展現出來。
醫學只有不斷探索。才能發現發展下去。對於解剖屍體,一定要心懷敬意,心懷感恩之心,對於醫學生解剖每一具屍體,都在為醫學界做貢獻,不管他們生前怎樣,都值得被紀念尊重!


房小哥

還是我上學期間,那大約是五六月份的一天中午,天氣比較熱了,我們正在飯廳吃飯,見兩個同學走進來,說剛從解剖樓那兒回來,說新來一具屍體,正在處理。他倆坐那兒說有點兒噁心,吃不下飯。

我們幾個聞訊,吃完飯也去看熱鬧,看到自醫學院大門口直到解剖樓有嘀嘀嗒嗒的血跡。據瞭解一些情況的人講,這是個死刑犯,是包頭“二道沙河”人,因為欠錢的問題,把被欠錢的人給殺了。這個人在現場一被執刑,立即被我校的工作人員給弄上車,頭上套了一個塑料袋(應該是打的頭),儘管這樣,一路上還是滴血不斷。我們進了解剖樓,在旁邊圍觀。只見死者的衣服都被脫掉,丟在牆角,死者大約二十多歲,全身赤裸。解剖教研室的工作人員都在緊張地忙碌著,工作人員已把死者的腦殼頂部鋸去,掛著瓶子,從鋸去的部位向裡面灌藥。我們看了一會兒,感覺有點不舒服,感覺有點目眩,就回宿舍了。

當晚十點鐘自習後回宿舍的路上,我注意到,解剖樓那個房間還亮著燈。看來處理屍體真的很難。

我們剛上大學的時候,輔導員是我們接觸的第一位老師,他要在生活上帶我們五年。他告訴我們,購買一具屍體需要二百元錢。那是一九八七年的事。

陸陸續續我們瞭解到,我們學校有一部分骨標本來自呼包的一些墓地,來自一些國軍的被改造者,沒有親人,其墳墓屬無主的,從那裡得到了一些。再有就是無人認領的死刑犯。還有一些捐獻者,當然,這種來源的數量較少。

比較難得的是女屍。記得有一次有個女死刑犯,校方聽說獲得屍體“有門兒”,急忙派人往去趕,但還是晚了,忘了是啥原因了,總之,被火化了。

我們大四的時候開局部解剖課,每三個人為一組,分得一具屍體,我們這組分得的屍體較瘦弱,開胸後可見到胸腔內有褐色“皮凍樣”物,據此我推測,該人生前患有胸腔積液,積液既然凝固了,說明積液極有可能系“滲出液”(含蛋白多的那種)。我疑心該屍體應為患者家中捐獻的。


bratskid





關於醫學院解剖的屍體來源,我相信絕大部分人對此比較好奇,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一些誤區。要回答這個問題,得綜合我國的西醫發展、人權發展、醫學倫理學的發展以及社會經濟等方面。總得來說,屍體來源有以下幾個途徑:刑場死刑犯的屍體、無人認領的屍體、遺體捐獻、購買。

1.刑場死刑犯的屍體



這是早期醫學院解剖屍體的主要來源。大學某外科老師曾描繪過,當初他們為了得到更多的屍體來進行醫學研究,經常是幾個醫學院校的老師在刑場外等著,一旦槍響就奔進刑場去搶屍體,猶如饑荒中遇見有人發糧。但是,隨著我國人權和醫學倫理學的發展,這一類的屍體來源逐漸被禁止,已基本成為一段歷史。

2.無人認領的屍體



早期,一些無家屬、聯繫不上家屬、流浪者等,因為種種原因死亡後無人來認領屍體,會經過一定的程序後被解剖室收藏。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特別是在人權、醫學倫理學及社會相關職能部門的完善後,無人認領的屍體也不能隨意的被拿去作為醫學研究,而是移交給公安等相關職能部門處理。

3. 遺體捐獻



當前各個醫學院校都存在“屍荒”,現在的很多教學用屍體都是上個世紀保存下來的 ,不論屍體如何得來,我們都應懷著一顆感恩之心,感謝他們對於醫學的奉獻。同時,醫學的發展離不開對人體的解剖研究,希望將來有更多的人能夠自願把遺體捐獻給祖國的醫療事業。



4.購買

2012年6月2日上午,四川隆納高速距瀘州收費站約7公里處一輛皮卡側翻,車上16具屍體散落地面。那些屍體全部裝在塑料袋中。交警到達現場後聞到臭味忍不住乾嘔。經確認,屍體為瀘州醫學院教學實驗標本。這些標本為該校從川大購買的。此事一經報道,立刻在網上掀起巨浪。

《屍體出入境和屍體處理的管理規定》第八條中規定:嚴禁進行屍體買賣,嚴禁利用屍體進行商業性活動。

由此可見,屍體買賣是不合法的。在法律法規逐漸完善的今天,屍體買賣可以說也是極為鮮有的了。

總得來說,當前醫學院校解剖使用的屍體大多是早些年間通過以上4種途徑獲得的屍體用福爾馬林浸泡後保存下來的,現在屍體獲得途徑主要是遺體的捐獻。


對醫學方面感興趣的請關注作者,作者會經常更新一些好文。


下半夜的風


首先,我們在學校裡面一般稱呼解剖課上的屍體為“大體老師”。至於解剖課上的這些“大體老師”的照片,由於我們學校在上解剖課的時候不允許拍照,所以就只能給各位從網上找一些圖片了。

1、自願捐贈的遺體:因為傳統上對於亡者我們習慣入土為安,所以願意捐贈遺體的不多,就拿我們學校來說,每年能收到的遺體捐贈可以說是少之又少。不過這已經是現在“大體老師”的主要來源了,至於原因後面會講。

2、無人認領的遺體:這個以前較多,一般都是流浪者的遺體,或者是被丟棄在精神病院的病人。進過公安部門同意之後,就會被運到學校處理。不過現在一般都是送到公安部門處理,不能被製成標本。


3、死刑犯的遺體:
這種來源也主要是以前,現在比較講人權,已經不允許這樣做了,都是交由死刑犯家人或者警方處理。

4、特殊渠道購買:這個一般是學校之間的流通,有的學校可能收的遺體比較多,也會賣一部分給其他收不到足夠遺體的學校。(畢竟遺體處理也是費錢費力的)當然,這種渠道在法律上是明令禁止的,所以現在也基本上看不到了。

因此現在醫學院獲得解剖標本的渠道就只剩下遺體捐贈了,所以我們現在用的大部分遺體都是上個世紀留保存下來的,怎麼解決解剖標本的來源問題,也成了醫學院的一個麻煩。

上解剖課害怕嗎?


這估計是我學醫之後被親戚和以前同學問的最多的問題了,答案當然是不怕啦😂。其實第一次進解剖教室的時候還是害怕的,不過上了一次課之後就沒感覺了。

當你真正接觸解剖的時候,感覺也就那麼回事,根本沒什麼可害怕的,而且那時候你也顧不上害怕。一具屍體,三十個學生共用,老師講解的時候,你要是下手慢了,基本上是看不到的。


所以我們大多少時候是搶最靠近屍體的地方的,那時候你想的只是怎麼認識各種組織、器官,根本沒有時間害怕。再說了,三十個人圍一起,還有什麼好怕的😂。

還記得第一次上解剖課的時候,上完課,我們班中午集體吃素😂。然後到最後快結束的時候,可以面不改色的邊吃紅燒肉,邊討論上課觀察的器官。


陽哥閒聊

我的回答可能跑題了。我第一次見解剖,不是在解剖課上。不記得那天是什麼課了,反正老師沒來。旁邊是解剖室,同學們去看熱鬧,我也跟著去了。一個老師從地下室扛出一具女屍,放在瞭解剖臺上,屍體上冒著寒氣,因為剛從冰窖裡拿出來。起初我以為會很滲人,其實不是很恐怖。

學生們七嘴八舌的問著各種各樣的問題,老師們可能太無聊了吧,也都樂意回答。問屍體哪來的?答有捐贈的、買賣的、因疾病死亡後無人認領的……每一具屍體都有一個小牌子,掛著屍源的來歷。老師說,剛才那一具是白血病患者死亡後捐贈的,而這一具來自於廣西,因為某山區有一個習俗:未出嫁的女孩子死了,不可以埋在村裡,送的越遠越好,否則對父母不利。

這一說法並沒有在廣西的同事中得到證實。我也不知道真偽。

當時解剖的有三個老師,一起解剖一具屍體是要製作不同的標本。他們在工作中聊一些家長裡短,和農民們圍坐在一起邊剝玉米邊聊天沒有什麼兩樣。當我們問他害怕這樣的工作嗎?他們答:不害怕,但也不喜歡。他們認為這樣的工作沒有地位,收入少,甚至還不如大學裡的電工……老師發了很多牢騷,有很多情緒化的語言,這是十多年前的事了。他們說校長特別重視後勤,而不重視一線教學。

他們在大學裡讀的專業是基礎醫學,希望他們現在的生活開心而有成就感。


各居一城

我大學上的不是醫學院,而是一所體育院校,所學專業有一門叫做運動解剖學,剛開始老師只是照本宣科的按課本講,聽著沒什麼意思,後來老師說為了讓我們更直觀的瞭解運動解剖學這門課,讓我們去實驗室看一看,這個實驗室位於一所破舊教學樓的頂樓,左拐右轉的經過幾個破舊的捲簾門才到,看來年代很久了,到了實驗室裡面桌上一層灰,兩玻璃罩內有兩具完整的屍體標本,非常的逼真,連肌肉的線條都能看清楚,瞪著眼珠特別嚇人,頭頂蓋左側有個明顯的槍眼,看來是被槍斃後,無人認領,被處理後賣給學校的,據說好幾萬一個,這樣經過處理過的,實驗室還有一些碎骨頭,就是把人體的一些骨頭拆解的那種,當時可以拿起來摸一摸,看著風化了,有些鈣化,有些脛骨,腓骨,半月板,肋條骨什麼的,看著挺好奇的,現在想想挺滲人的,據說是蓋樓挖土挖出來的,當時上學那會手機也沒現在這麼普及,該停留在數字鍵時代,就沒拍照,現在想想大學確實學到不少東西。



山水圍城

醫學院為了更好的教學,當然需要一些屍體,方便學生更加了解人的構造,方便更好的進行科學實驗。

這是一個科學問題,大家不要有其他的想法。

至於屍體的來源有很多。

這裡大概介紹一下。

第一種,是自願捐獻的。我最早知道這個是上初中的時候,我們有位書法老師,他和我們說他和紅十字會簽了合同,做了屍體捐贈。

他說在他死的時候,會把一些有用的器官摘除,比如眼角膜給需要幫助的人。

之後屍體就會送到醫學院,供教授學生做實驗,最後屍體再進行火化。

對於醫學院,這種方式是屍體的主要來源。

第二種,是無人認領的屍體。很長時間沒有家屬認領,怎麼辦?提供給醫學院也是一個辦法。

第三種,是一些判處死刑的罪犯。死刑犯肯定是對社會造成了傷害,通過這種方法,未嘗不是一種彌補過錯的方法。

後兩種,是比較少的,醫學院主要依靠第一種。

現在這個社會已經不是以前的迷信社會了。

大家一定要有一個科學的態度。

打字辛苦,希望好評!


勾勒歷史的世界

10年上的大學,醫學專業,上解剖學實驗課就經常會去觸摸解剖用的屍體,瞭解內臟結構骨骼肌肉組織,一手捏著鼻子另一隻手帶著手套去扒拉臟器,福爾馬林的味道太刺鼻了。


墨墨墨墨記

有很多種情況呀,第一有些患者去世前自願將遺體捐給醫學事業,這些人在去世後都會得到醫生的鞠躬和尊重,第二呢,有些死刑犯,在行刑前恍然大悟,生前犯的錯想在死的時候彌補下,也會有那種捐出遺體的犯人,俗話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說的就是這種吧,第三,中國那麼大,有那麼多的流浪漢,死在街頭,遺體怎麼辦呢?有些地區是直接火化掉,但有些地區有很多醫學院校,當地政府是有權利將遺體交給醫學院處理的,第四,第五呢,我也說不上來,有些詞彙很敏感,😄,然而我本人就是一名醫務工作者,以上發表可不是胡編亂造的呦。😏😏😏


用戶66320142033

據幾年前醫學院教授朋友告訴我,實驗用的屍體尊稱“大體”老師,來源以捐贈和無主屍體為主,醫學院要支付相應費用,現在來源越來越緊張,使用的很多都是年代久遠的,很難得到新鮮的屍體,20年前還有一些流浪漢、死刑犯沒人領取可以選,現在以醫學界的捐贈為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