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強省”跨越之旅

“從經濟大省向經濟強省跨越”,四川的重大轉型正邁上新臺階。

經濟大省四川正在謀變為“強省”。

2018年1月4日,四川省31個重點項目在四川天府新區集中開工,打響2018年“項目年”第一槍。此次開工集聚了芯片製造工廠、集成電路研發設計中心等多個重點項目,成為推動四川省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的又一里程碑。

幾天後,1月12日,世界著名理論物理學家、美國科學院院士、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謝爾登·格拉肖工作站揭牌儀式在成都舉行。這是成都的首個諾貝爾獎獲得者工作站。

類似的好消息這幾年在蜀地並不鮮見。2017年4月,四川自貿區掛牌;5月,我國自主研製的C919大型客機一飛沖天,其中,機頭等很多關鍵部件是“四川造”。大飛機的起飛也帶來了四川航空業和製造業的騰飛,據初步估算,2020年四川航空製造業產值將達到500億元。

這些成果是四川轉型發展的真實寫照。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多重困難疊加、多重風險交織的背景,四川明確提出“轉型才能更好發展、後發也要高點起步”,開始了“從經濟大省向經濟強省跨越”的重大轉型。

2018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在四川考察期間強調,要夯實實體經濟,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強化創新驅動,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優化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空間佈局。這為四川的“強省”轉型提供了根本遵循,為四川未來的蓬勃發展指明瞭方向和路徑。

經濟強省跨越顯成效

2月15日至21日春節假期裡,四川零售和餐飲企業實現銷售額超 407 億元,同比增長11.6%,較平時增長21.5%左右。四川省共實現旅遊總收入446.62億元,同比增長25.6%,接待遊客7073.01萬人次,同比增長10.8%,遊客接待量位列全國第二。

這個熱鬧的春節,正是四川經濟蓬勃發展的一個側影。

今年1月19日,四川省統計局公佈了2017年四川經濟運行“成績單”:2017年四川省實現GDP36980.2億元,同比增長8.1%,增速比全國平均水平高1.2個百分點,這是自2014年後四川GDP增速再次回到“8時代”。

經濟企穩回升的背後還蘊藏著經濟結構、動能結構及經濟效益的可喜變化。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為了貫徹落實黨中央部署和總書記一直以來的要求,早在2013年,四川省委就正式提出“兩個跨越”的奮鬥目標,其中之一就是要“實現從經濟大省向經濟強省的跨越”。

2015年,四川省委首次對經濟強省畫像:“經濟總量大、經濟結構優、創新能力強、質量效益好。”之後,經濟強省內涵不斷調整,又增加了“開放程度深、市場機制活”的內容。去年底,四川把經濟強省的內涵完善為:“發展水平高、產業體系優、創新能力強、開放程度深、市場機制活、協調發展好。”

方向找準,目標明確,四川主動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綜合實力不斷邁上新臺階,跨越發展的成效日益顯著。

視野拉遠,五年來,四川地區生產總值躍升至全國第6位,年均增長8.5%,三次產業比重由13.6∶47.1∶39.3轉變為11.6∶38.7∶49.7,無論是發展速度還是產業結構,都在不斷邁上新臺階。

座標拉近,繼2016年四川省第三產業的比重首次超越第二產業後,2017年,第三產業佔GDP的比重提高至49.7%,經濟結構愈加合理;科技對經濟的貢獻率提升至54%,“三駕馬車”中,最終消費對增長貢獻率超過投資,動力結構優化明顯。

此外,四川經濟產業41個行業大類中有34個行業增加值實現增長,去年前11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增長30.4%,同比提高24.3%。與此同時,虧損企業較2016年減少115戶,虧損總額減少54%,經濟效益顯著提升。

聚焦質量和效益

四川的跨越轉型發展道路走得並不輕鬆。

2015年一季度,四川經濟增速下跌至7.4%,成為近年來最低谷。當時有人提出疑問,要不要為了穩增長,把調結構的步伐慢下來?

四川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在當季召開會議,明確提出:無論環境如何改變,全面深化改革力度不減、速度不慢。2016年,面對依然嚴峻的宏觀經濟形勢,四川堅定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淘汰落後產能,全省關閉煤礦169處、退出產能2303萬噸。

寧可犧牲一些經濟增長的速度,也要把質量和效益提上去,這是四川五年來一直堅持的發展信念,以及聚焦根本目標和主要矛盾的發展定力。

這樣的信念和定力一直延續至今。2017年底,四川省委十一屆二次全會上,省委書記王東明提出必須突出抓好全面創新改革、天府新區建設、天府國際機場和國際空港新城建設、中國(四川)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四項重點工程”,為四川搶佔未來發展制高點找準戰略抓手,為建設一個更加美麗繁榮和諧的四川開啟了新徵程。

為了優化產業體系,四川全面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紮實推進“三去一降一補”,深入實施《中國製造2025四川行動計劃》和質量提升行動,做大做強“雙七雙五”產業,打造更多百億企業、千億產業、萬億集群。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一大批“四川造”產品和本土品牌走向前沿。

著眼於搞活市場機制,四川大力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理順政府和市場的關係,取消和下放一大批行政審批權,實施“放管服”改革,全面推進清單管理,進一步加強行政權力運行監管,切實加強事中事後監管,使市場活而不亂促進新經濟健康發展。

深抓協調發展,四川深入實施多點多極支撐發展戰略,支持成都市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國家中心城市,支持成都平原、川南、川東北、攀西、川西北五大經濟區打造各具特色和支撐的區域經濟板塊,同時下大氣力發展縣域經濟,不斷夯實底部基礎。五年來,多點多極競相發展態勢總體形成。

大力實施開放,四川以深度融入“一帶一路”為抓手,建通道、搭平臺、改體制、推項目,多管齊下。截至目前,成都雙流國際機場開通國際(地區)航線達105條,四川與全球的聯繫日益緊密。

可以說,從2013年四川省委十屆三次全會首次提出“兩個跨越”,到2017年四川省第十一次黨代會勾畫未來五年發展新藍圖,再到四川省委十一屆二次全會面向長遠的“一個願景、兩個跨越、三大發展戰略、四項重點工程”戰略謀劃,五年征程,四川正一步一個臺階,向著經濟強省不斷邁進。

改革開放的西部高地

如果說專注質量和效益的發展信念與定力是四川的重要支撐,那麼改革則是四川轉型之路上的重要動力。

2015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佈《關於在部分區域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的總體方案》,四川被列入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域。隨後,全面創新改革上升為四川省“一號工程”。

川南陽光城攀枝花的“逆襲”故事是四川全面創新改革的縮影。攀枝花有著豐富的釩鈦資源,但單純依靠資源的發展模式一度走到“窮途”。如今,通過深入推進全面創新改革,培育全新增長點,攀鋼釩鈦跨入國家軍工科研生產准入體系,企業一舉扭轉虧損局面,2017年淨利潤預計將超80億元。

四川省發展改革委負責人介紹說,為了踐行中央指示精神,構建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格局,除了按照中央要求讓成都、德陽、綿陽地區先行先試,四川將天府新區和攀西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納入試驗範圍,其餘各市州亦積極對接成德綿先行先試的經驗和做法,主動參與,由此形成“3+2+N”的全面創新改革試驗佈局。

“全面創新改革沒有前後方。”這位負責人認為,四川是一個整體,全面創新改革不能落下一個地區,“只要支持得當,哪裡都能迸發出將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蓬勃力量。”

開放,是轉型路上另一股澎湃動力。1月19日,首批通過中歐班列(蓉歐快鐵)運輸的進口紅酒從成都國際鐵路港清關出區,這是四川自貿試驗區成都青白江鐵路港片區首批跨境電商保稅備貨進口業務,也是跨境電商零售進口監管過渡期政策調整後,成都國際鐵路港完成的首單保稅備貨免核通關單業務,意味著“在成都逛歐洲”的跨境消費場景正在成為現實。

時間跨度拉長,五年來,四川準確把握全球開放大勢、國家戰略機遇和經濟發展實際,主動融入國家開放新戰略,精準對接“一帶一路”建設,對接長江經濟帶發展、西部大開發等國家戰略,通過實施“一帶一路”251三年行動計劃,推進國際產能合作“111”工程,組織開展“千企行絲路”活動,不斷拓展合作領域、提升合作層次,建設天府新區,為發展內陸開放型經濟、促進西部地區轉型升級、完善國家區域發展格局等發揮示範和帶動作用。

五年來,中德、中韓、中法等國別合作園區先後落地四川。去年4月,中國(四川)自由貿易試驗區正式掛牌成立,截至去年底,自貿試驗區新註冊各類企業21788戶,平均每天超90戶企業註冊落戶。

四川一位政府部門人士說,四川正從身居西部內陸、不沿邊不靠海的地區華麗轉身,站上向西、向南開放的前沿。

新動能帶來新動力

聚焦質量和效益,推進全面創新改革和開放,不僅為四川的跨越轉型提供了支撐,也為四川的經濟發展帶來了持久的動力。

作為高端產業的代表,這股動力在航空產業體現得尤為明顯。

1月16日,四川首臺境外保稅維修飛機發動機在成都雙流綜保區正式交付,結束了長期以來維修境外飛機發動機必須將其往返境外的歷史。同一時間,距離綜保區幾公里遠的地方,成都航宇超合金技術有限公司內,又一爐航空發動機所需要的單晶葉片出爐。航空業單晶渦輪葉片首次在四川實現量產,結束了這一產品為西方極少數幾個國家壟斷的歷史。

從生產出渦輪葉片到境外保稅維修飛機,兩個關鍵環節的打通,意味著四川航空產業全鏈條正在形成。

這也是四川經濟發展的一個縮影。五年來,四川省科技對經濟的貢獻率以年均超過1個百分點的速度持續提升。去年,四川科技對經濟的貢獻率超過50%,新項目新企業新產業等新動能對工業增長貢獻率超過50%。

今天的巴蜀大地上,新動能正在加速聚集。數據顯示,過去五年,四川省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年均增長12.8%,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提高6.2個百分點。

其中,四川省申請專利量累計59.4萬件、年均增長20.4%,建成國家重點實驗室13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66戶,殲-20、“華龍一號”三代核電技術等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取得突破。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達1.8萬億元,戰略性新興產業總產值達6800億元,佔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分別提高7.1、2.2個百分點。每年新增科技型中小微企業超過2萬家。

2017年,四川高精尖行業增加值“跑”出高增速。其中,航空、航天器製造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91.5%,鐵路機車車輛及動車組製造業增長75.1%;四川光伏電池、城市軌道車輛、移動通信基站設備等增長均在60%以上,集成電路、平板顯示器、新能源汽車分別增長57.9%、46.8%和31.6%。

從四川省區域格局來看,新動能對經濟的主力作用尤為顯著。五年來,成都平原經濟區經濟總量達2.3萬億元,川南經濟區經濟總量超過6000億元,川東北、攀西、川西北生態經濟區加快發展。天府新區經濟總量突破2200億元。經濟總量過千億元的市(州)增加7個,過百億元的縣(市、區)增加32個。其中,2017年,四川省經濟總量過千億元的市(州)達16個,過百億元的縣(市、區)達112個。(原載《財經國家週刊》2018年第5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