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原創業板一季度的真實增長情況

还原创业板一季度的真实增长情况

还原创业板一季度的真实增长情况

本次統計共714家創業板上市公司。

第一階段截止到2012年10月9日上市的光一科技(之後停發1年多),共355家上市公司。這批公司為創業板上市5年以上的公司。佔比49.7%

第二階段截止至2015年7月1日上市的中飛股份(之後停發半年),這部分公司大致上市時間在3年及以上,不足5年,共130家上市公司。佔比18.2%

第三階段為2015年底,重啟IPO後上市的公司,上市時間不足3年,共229家上市公司(不含18年的新上市公司),佔比32.1%

一、總體統計分析

從總體看,當計算所有714家公司時,18年一季度共計實現歸屬淨利潤247.15億,扣非淨利潤189.05億,一季度非經常性收益58.1億,佔全部利潤比例23.5%。

相對於714家上市公司2017年Q1可比的歸屬利潤194.81億,歸屬利潤增長26.86%,相對於17年Q1扣非淨利潤167.68億,扣非利潤增長12.75%。

同時,按照券商賣方研報的算法,扣除溫氏股份和樂視網時,18年一季度歸屬利潤236.12億,扣非178.77億,非經常性收益57.35億,佔比24.3%,相比同樣去掉樂視網和溫氏股份的2017年一季度的歸屬淨利潤178.82億,增長32%,相比2017年扣非153.15億,增長16.7%

從以上計算結果,貌似跟券商給的結論一致,創業板2018年Q1的增長情況似乎挺不錯的,這波上漲似乎是理所當然,然而真實情況真的如此麼?

事實當然不是如此,因為賣方研報的目的是想證明創業板高增長,自然選擇排除掉業績基數又大,但是不增長的甚至掉頭虧損的溫氏股份和樂視網,卻對另兩個對業績影響巨大的股票假裝視而不見!

我們來看看是哪兩個,第一個就是一季度靠出售新麗傳媒得到19.9億歸屬利潤(扣非8700萬)的光線傳媒,第二個就是同樣出售子公司的開能環保,(歸屬3.5億,扣非3.5萬,看清楚,扣非3.5萬),僅僅這兩個股票,就形成了22億多的非經常性利潤。

所以,假設我發一份看空研報,不去掉樂視網和溫氏股份,而是去掉這兩個,那麼2018年創業板上市公司的利潤增速又會如何呢?看下面:

僅僅去掉光線傳媒和開能環保後,2018年Q1創業板712家上市公司歸屬淨利潤223.7億,扣非188.2億,相對同樣去掉光線傳媒和開能環保的2017年Q1,增長16%(歸屬)和13.5%(扣非)。

如果同時去掉樂視,溫氏股份,光線,開能環保四家公司呢?答案是歸屬淨利潤212.67億,扣非177.89億,相對於2017年Q1,增長20.2%(歸屬)和扣非(17.6%)。

從以上四種取捨的方式看出,歸屬淨利潤增速從16%-32%,扣非淨利潤增速12.75%-17.6%,所以我得出的結論是,歸屬淨利潤增速被非經常性收益的變化調控太大,而扣非淨利潤增長則是一個相對更準確的指標,創業板2018一季度真實的增速大約在13-17.5%之間,取箇中值就是15%左右,並沒有顯著高於主板上市公司。

二、分階段統計分析

看了以上的分析,是不是覺得創業板有點呵呵了,下面再提供一下分階段數據。

第一階段的355只上市超過5年的公司,個人認為是進入相對穩定期,IPO對業績影響已經微乎其微了,這一塊的上市公司,與17年Q1比較如何呢?

當算上開能環保,樂視網和光線傳媒時,355家上市公司合計歸屬淨利潤158.54億,扣非淨利潤112.48億,非經常性收益佔比29.1%,歸屬淨利潤增速29.1%,扣非淨利潤增速8.8%。

去掉上述三家公司時,歸屬淨利潤138.16億,增長15.55%,扣非淨利潤114.72億,增長14.19%,因此大致可以判斷創業板的上市五年以上的老公司,增速大致在9-14%之間,平均11.5%左右,低於整個創業板的平均增速。

再看第二階段(3-5年上市時間,130家公司)的統計,合計完成18年一季度歸屬利潤38億,扣非32.59億,分別相對17年一季度增長42.9%和38.6%,似乎光芒耀眼啊~~~(別急,後面談再融資的時候,就會知道這光芒是幻象。)

接著看第三階段的229家不足3年的上市公司的業績情況。

合計完成50.6億歸屬利潤,43.99億扣非利潤,增速呢,可憐只有歸屬11.35%和扣非7.94%!這時候只能選擇去掉溫氏股份了,去掉溫氏股份後,剩餘228家公司2018年一季度共實現歸屬利潤36.5億,扣非30.6億,增速分別為18.91%和12.25%,依然不是那麼好看,遠遠落後於中生代(3-5年)的公司增速!

為什麼會這樣?越新的反而利潤增速越差,不合邏輯啊?怎麼解釋?真的是最近2,3年發行的新股又多又爛麼?答案在哪裡?答案在下面~~~

答案得通過另一組統計來說明,

另一組統計是什麼呢。是創業板的再融資數據,由於本人個人精力有限,放棄統計了2015年的再融資數據,只統計了2016年以後的,大致說一下。

2016年之後,創業板共有220家公司進行了再融資,次數超過300次,總計融資2800多億,其中16年融資1700億+,17年760億+,18年300億左右。

而融資的公司,截止目前,第一階段的355家公司內包含157家,第二階段130家公司內包含63家,第三階段的公司因為數量太少(共6家總計籌資不足100億),未統計在內,

第一階段上市的355家公司共融資2070億,其中16年1393億,17年536億,18年141億。


第二階段上市的130家公司共融資685億,其中16年343億,17年237億,18年105億。


第三階段上市公司229家卻僅僅融資不到100億。

我們來看看融資(17年融資額)和18年1季度的利潤比值。

第一階段公司18年Q1扣非利潤112.48億,17年融資536億,比值 1:4.7。


第二階段公司18年Q1扣非利潤32.59億,17年融資237億,比值 1:7.27。


第三階段公司18年Q1扣非利潤44億,17年融資額16億,比值 1:0.4。

通過上面的這個利潤和融資額的比值,完美解釋了為什麼第二階段(3-5年)的上市公司卻擁有比新的(1-3年)上市公司更好的業績增速,那是因為他們外延式併購帶來的業績,也進一步證偽了,創業板公司在2018年Q1的內生性高增長根本是個偽命題!業績增長依然靠併購,在沒有外延式併購的條件下,即便是這些剛剛拿到IPO籌資的1-3年的新上市的公司,也僅僅只能拿到15%都不到的利潤增速。而上市5年及以上的老公司,在17年融資500多億的情況下,也僅僅在18年Q1形成了10%左右的增速,只有3-5年內的上市公司,在17年通過鉅額的外延式併購,18年Q1的業績增速才相對好看一些。

另外,還有一個小小的統計。

截止2018一季度,創業板上市公司中,歸屬利潤下滑的公司中,第一階段含137家(佔第一階段355家公司的38.6%),第二階段47家(佔第二階段130家公司的36.1%),第三階段94家(佔第三階段229公司的41%),合計278家下滑,佔全部714家公司的38.9%。

扣非淨利潤下滑公司,第一階段含153家(佔第一階段355家公司的43.1%),第二階段54家(佔第二階段130家公司的41.5%),第三階段115家(佔第三階段229公司的50.2%!),合計322家下滑,佔全部714家公司的45.1%。

從以上數據,我個人認為創業板截止2018年一季度並沒有體現出小而美的姿態,依然是通過外延式併購帶來增長,如果沒有外延式併購,實際增速甚至還低於主板,而且最近3年上市的創業板公司,整體質量堪憂。

还原创业板一季度的真实增长情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