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滅亡的最主要原因是什麼?

火狼戰隊174494069

明朝滅亡的主要原因有四:

一、金融系統全方位崩潰

白銀貨幣供應的短缺引發幣值高漲,通貨緊縮,造成物資交易成本高企,金融秩序崩潰,財政破產。

明朝晚期,以白銀為主要流通貨幣,國家承認為合法貨幣。由於白銀幣值高,不易變質,因此社會對白銀作為流通貨幣的接受程度很高,到張居正改革“一條鞭法”時,更是國家稅收都開始用白銀折算。

(銅錢用的好好的,幹嘛用白銀?)

明朝本身不產白銀,所依賴全靠國際貿易出超帶來的盈餘。明朝晚期,由於西荷戰爭和東北女真崛起,國外白銀進入不了中國,明王朝出現了“銀荒”,而新的商品等價物又不能很快取得社會信任,明朝金融系統陷入崩潰,連帶著財政系統也受牽連。


二、連續十多年的旱災、瘟疫

在1637-1643年間發生了一場特大旱災,持續時間之長、受旱範圍之大,為近500年所未見。中國南、北方23個省(區)相繼遭受嚴重旱災。乾旱少雨的主要區域在華北,河北、河南、山西、陝西、山東,這些地區都連旱5年以上,旱區中心所在的河南省,連旱7年之久。在這期間瘟疫流行、蝗蟲災害猖獗,華北赤地千里,民不聊生。所以,李自成能夠僅以18騎東山再起,在河南打出了“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的政治口號。當然,李自成最後也被這個口號所累——哪有政權不徵糧的?吃什麼?

(500年未遇之大旱摧毀了一個王朝)

連續的旱災,給了國內流民起義最多的兵源,政府軍剿不勝剿。洪承疇綽號“洪瘋子”,對流民起義非常兇狠,可也在朝堂上痛哭流涕,直言剿匪是治標不治本。所以,剿了十多年,最後農民軍打進了北京城。

三、日趨激烈的黨爭

崇禎朝亡國之象雖顯,但忠勇之士不懈奮鬥,湧現出了大量的可歌可泣的人物。盧象升、孫承宗、熊廷弼、滿桂、袁崇煥等人忠心為國;地方軍力如戚家軍、白杆軍、宣大軍、天雄軍等軍隊也都是一時精銳,名臣名將最終也沒有挽回明朝衰亡的命運,與明朝自嘉靖年間形成黨爭有密切關係。前線將領奮勇作戰時,後方千方百計的掣肘。爭論仁義道德時,唾沫橫飛;制定通達實務時,明哲保身。很多明朝將領,並非死在戰場,而是死在朝堂。戰場上的血肉橫飛,只是讓這些將領死的更顯悲壯。

(黨爭主角之一:閹黨)

朋黨之間,只顧小團體的利益,不顧全國整體大局,一副皇帝家的家當,與個人無關的職業經理人心態。

所以,崇禎痛斥:文官個個可殺!顧炎武痛哭: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四、遼東危局:戰略決策搖擺不定

明朝承兩宋屈辱求和而不得之弊,以剛烈為立國之基本,上至君臣,下至百姓,以言求和為恥。然而,到了明朝晚期,內憂外患,明王朝在和戰之間舉棋不定,對內既不能完全剿滅流寇,對外又不能對後金戰而勝之。內外線作戰失利,加劇了社會矛盾,使得晚明的社會危機集中爆發。明朝曾有數次與後金、與李自成議和,劃地而治的機會,卻因為輿論不利而不能實施。

(萬曆首輔:張居正)

此一時也,彼一時也,明朝再難出于謙這樣的救時宰相了。即便出現了于謙,也救得一時,卻救不得一世。

明朝滅亡時,可謂到了山窮水盡,該打的,不該打的,該丟的,不該丟的,該扔的,不該扔的,士官民吏,都已無力迴天。


而知而行

導致明朝滅亡的原因很多,不會說是因為某一項原因單獨存在而滅亡的。不過即使原因眾多,還是可以分一個主次貴賤。要說明朝滅亡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什麼,那就是崇禎皇帝的統治無方。

的確,崇禎皇帝是個勤政有理想的好皇帝,但是勤政之君亡國的在歷史上也不少。你比如商紂王帝辛、王莽、隋煬帝楊廣,歷史上把他們噴出翔是因為他們是亡國之君,而且多少有點超時而行,但他們也確確實實是勤政的君主。崇禎皇帝也一樣,每天天不亮就去批奏摺,處理國家事物,可是勤政不代表就能幹好。清朝的皇帝各個勤政(除了同治皇帝),可是呢,國家該衰敗衰敗,該垮臺垮臺,你力氣使不對地方,就是做無用功。

崇禎即位之後,第一件事就是除魏忠賢,這是好事,魏忠賢的確是禍國殃民,這人貪得無厭,殘害忠良,把大明朝廷折騰的烏煙瘴氣的。很多明粉因為他收商稅就說他是明朝的救星,還杜撰了他不收農業稅的段子,理由是天啟朝沒什麼農民起義。然而事實上,魏忠賢來自底層,知道誰有錢,所以收商稅不假,但是他並沒有減免農業稅,只能說沒加稅而已。至於農民起義,天啟朝也有,就是規模不大,這倒也沒什麼,宋明兩代因為商品經濟和土地兼併的發展導致了流民增加,起個義那是常有的事。所以魏忠賢確實該殺,不殺不能振奮朝綱。可問題是,你殺了他之後的爛攤子該怎麼處理,很顯然,崇禎皇帝接下來的兩步棋都走錯了。一個是不重用宦官,冷落了特務機構,這樣以來,皇帝就缺少了制衡文官集團的利器,而此時文官集團的實力已經是完全能與皇帝抗衡。另一方面就是對閹黨的處理,一上來就要大清洗,結果不只是東林黨與閹黨的黨派之間的仇恨了。只要是兩個官有仇,就會發生告狀問題,而且多為誣告。這一下子朝廷就亂了套了,很多有能力的官員因為站錯了隊就被攆走了,如此一來就為崇禎朝的烏煙瘴氣不作為埋下了伏筆。

自古有這麼一句話叫“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很顯然崇禎皇帝的小心眼比較重,做不到這一點,典型表現就是在孫傳庭和李自成在1642年的對決上,孫傳庭原本是打算死守關中,一方面進行土地改革,解決西北農民起義的根本問題,另一方面在西北除疫。他很清楚,只要自己在陝西,李自成就不敢離開河南。可是崇禎皇帝總是想當然的以為李自成會來打北京,孫傳庭會擁兵自重,所以強令孫傳庭出兵打李自成,結果導致秦軍主動變被動,被李自成給團滅了。

當然還有就是自己優柔寡斷,在是否南逃的問題上立場不堅定,雖然崇禎從崇禎十五年開始就一直考慮遷都問題,但是一直被一批子“政治覺悟”極高的六部大臣給憋回去,而崇禎自己也是很容易就被“說服”。後來提議讓太子南遷的時候,崇禎氣的反駁道老子還在,你們想咋地。所以大明衣冠南遷的計劃就落湯了。另一說就是與清國請和,然後先安內,再攘外,但是又是被一群不願意擔責任的“忠臣”給懟了回去,而崇禎皇帝為了面子直接把楊嗣昌拉出來頂子彈。可以說,這些能夠挽救大明的有效方法都在崇禎的個人性格上被白白丟失了。

以崇禎這個主要原因,再加上西北中原大旱,官商勾結,鄉紳地主土地兼併,北方大瘟疫,兩線開戰,大明縱有三頭六臂也難以扛住了,所以滅亡,是必然的。


火器工坊

我個人覺得明朝滅亡的主要原因並不是金融系統全方位崩潰,因為當時明朝最多也只有銀票,商業和金融尚處於萌芽狀態。此外,東林黨和宦官等黨派之爭也不是導致明朝滅亡的主要原因,因為崇禎皇帝在位十七年,既沒有重用東林黨之流,也把宦黨魏忠賢給整死了,所以這些都不是明朝滅亡的主要原因。

那麼,明朝滅亡的主因又是啥呢?首先,自張居正死後,萬曆朝三十年怠政,很多部門崗位缺人,隨後景泰、天啟二帝也沒有好好補充進來,這就導致明朝的吏制殘破不全,沒有一個很好從底層向上層輸送人才的渠道。所以,明朝滅亡不能全怪崇禎,而要怪前幾任皇帝的長期不理朝政,國事哪有不衰敗之理?

再者,上天不給力,就是明朝末年經歷了長期的大旱,赤地千里,顆粒無收,但是明朝的府庫卻無錢糧可以調劑。就連前線將士的薪水都要由崇禎皇帝從自己的內帑中抽取,國家窮到這個份上,還不肯減稅讓利民生,民眾只能揭竿而起。

當然,為了節省開支崇禎即位後,關閉了多數的驛站,使得闖王李自成失業了,失業後無處可投,只能投老闖王高迎祥了。而老闖王戰敗被俘後,李自成就成闖王了,一下子星星之火燎了源。

最後,兩線作戰,雙在受敵,又不肯耍滑頭過關。明朝既要面對北方的女真後金,又要面對國內各路的造反起義大軍,那隻能是聯合一派,再打擊另一派,而崇禎皇帝很牛逼,他兩線都要打,

一方面李自城引幾十萬大關,破潼關,佔大同,克宣府,直奔北京而來,只要崇禎皇帝與李闖談判,割讓部分土地給李自成,並承認李自成是陝北的王,那麼李自成也不敢進攻北京。

另一方面,如果崇禎讓吳三桂派人與女真後金和談,同意割地賠款,並借後金十萬軍隊入關,那麼崇禎靠著關寧鐵騎和八旗官兵,也能把李闖拒在京城之外,問題是天堂有路崇禎不走,崇禎喜歡走極端。不能戰則逃,不能逃則降,不能降就只能是自殺殉國啦。


不執著財經

首先我不說其他回答提到的觀點,對於明朝滅亡的真正原因,我有自己的理解。

明朝本不該亡,無奈老天對崇禎太不客氣

我們先不說其他,崇禎帝在其兄長處接手的大明江山,並不是滿目瘡痍的。天啟帝把權利送給魏忠賢后,魏忠賢把大明朝治理的還是不錯的。財政收入持續增長,後金叛逆不敢妄動,遍地餓殍的現象並未出現。可是到了勤勞的崇禎帝手裡,為什麼局面會如此不可控制。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明末時期為地球小冰河時期,可伶的大明子民沒飯吃,一把斧頭就地起義。起義就起義嘛,流民起義大明政府還是可以制服的,可惜到了後期北京城出現了疫情。大明兵士病死大半,無法抵擋住李自成的民兵。

是天亡大明,非大明罪也。

明朝本不該亡,如果它不幫朝鮮打日本

大明是漢族的大明,好像自從明太祖從蒙古的手裡取回中原正統地位後便沒有非我族類者,皆可誅的概念了。所以在女真部落爭權奪勢時,誰弱扶持誰,跟強的打。以達到平衡,卻從未想過徹底結束東北的混亂局面。而那時萬曆年間,朝鮮被日本打得來求明朝爸爸出兵。

出兵也還好,卻偏偏朝鮮是個拖油瓶,沒有朝鮮的萬曆打日本不出三年便可結束,卻生生的錯過許多機會。李如松呢帶走的都是東北的明軍,朝鮮一役後,東北女真缺少了明軍的制牙,迅速發展。所以才有了後來的後金與大清。

可伶我大明,本該續寫輝煌,卻死在了天意。


一品茶史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都重視權利的爭奪,忽略了百姓的生活。

都住著豪華宮殿,還欺壓茅屋裡的百姓。

都吃喝玩樂撈財物,百姓喝水吃飯都斷頓。

要是真心愛護百姓,李自成也不會造反。

要是能分辨忠奸,多爾袞也不敢來侵犯。

要是軍民都團結,試看天下誰敢來挑戰?

明朝滅亡就是自己路走偏了,忘記了初衷,禍害了百姓,打天下時,都說為百姓,坐天下時,就欺負百姓了,你說這樣的朝代,能不滅亡嗎?任何一個朝代,只要欺負百姓了,這個朝代就不會長久了…。


春天來了7270


很多人說明實亡於萬曆、亡於文官集團黨爭、亡於李自成、亡於崇禎、亡於清軍入關、亡於吳三桂……,而雪峰居士則認為其實不然爾,明實亡於太監專政爾!為何?

自明太祖朱元璋設司禮監以來,太監就在有明一代重新執掌國之重器(之前,秦有趙高而亡、漢有十常侍亂漢,後對太監監控甚嚴,直至明朝),雖朱元璋防範有加,然朱棣不信外臣寵信太監,從此開啟有明一代太監秉承皇帝旨意,監察臣民。如軍監、礦監等等,可見全國各行各業各處都能看見太監身影。

而自從東廠、西廠、內行廠執掌監察、審訊、偵聽之大權後,“廠公”或“廠督”由皇帝親信太監兼任,明朝皇帝逐漸失察,不聞其行事,故而出現太監橫行,甚至擅權專政。如王振、汪直、劉瑾、魏忠賢之流,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掌天下生死。

明中後期奇葩皇帝迭出,皇帝失政,讓太監治國理政,焉能不亡也?皇帝不察,任太監胡作非為,國焉能不變也?皇帝親信,以太監平衡文臣,國焉能不亂?因此,明朝之亡,實亡於太監專政之故矣。縱有張居正之輩力挽狂瀾,可治標不治本,奈何?



雪峰居士

明朝作為一個很有骨氣的王朝,其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傳奇事蹟,更讓人感興趣。但是還是拜託不了滅亡的命運。天子守國門.更說明朝的骨氣。



一,天時

當時明朝末期是小冰河時期,各種自然災害。嚴重打擊這個封建王朝,一點一點的把這個王朝的根基挖開。

二,地利

大規模的災害,讓這個古老的封建王朝沒有一點辦法。內憂外患,國內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東北有後金的崛起。

三,人和

崇禎皇帝作為當時帝國的最高統帥,用不不當。加上神經質的政治覺悟。一系列的錯誤讓這個本來就風雨飄搖的帝國,更加快速的倒塌。

世族階級的內鬥,貪官汙吏的橫行霸道。



明朝的滅亡是必然的

天下分久必合,合久比分

明朝雖然滅亡了,但是留下了好多讓後人驚奇的地方。明朝火器的先進程度讓人吃驚。


益達木棉糖


悅來閱美

明亡於崇禎,實亡於黨爭。

一直有一種說法,明朝實際亡於萬曆,因為史書記載萬曆20年不上朝不理政,懶惰至極。對於這種觀點我持反對意見,萬曆上不上朝都沒有影響國家機器的運轉,況且根據考古發掘表明萬曆不上朝主要是因為萬曆有腿疾,影響皇帝威嚴,所以才沒有上朝,但是他也不是不理朝政,反而是退居幕後,指點江山。萬曆三大徵,打越南,打日本,平西夏,全部都勝利了。功績顯著。

為何說明亡於黨爭呢?明朝末年,閹黨控制朝局,任用奸佞小人,東林黨,浙黨,楚黨,齊黨,秦黨互相爭鬥,任人唯親,不能推賢任能,為了各自利益,結成政治同盟,你支持的我反對,沒有根由,隨便否定,最後形成了以東林黨和閹黨的鬥爭。黨爭之風甚囂塵上。

皇帝不能明辨是非,加上天啟皇帝昏庸無能,任用閹黨,百姓流離失所,千里無雞鳴,民心盡失。此為內患。女真興起犯邊之時,朝廷政令不一,軍隊吃空餉嚴重,士氣低落,造成北方重鎮接連落入敵手。此為外憂。

另外,明朝末日,天災不斷,政府救濟無力,官員腐敗無能。百姓怨聲載道,李自成,張獻忠之流聚流民起義,努爾哈赤,皇太極父子乘機入侵,朝廷此時人心不穩,官員互相自保,終於導致明朝滅亡。


貧尚不懂愛

最主要的原因是經濟崩潰,經濟問題導致社會動盪,而又因為缺錢朝廷拿不出錢維穩打仗,雄才大略的崇禎本想反腐,既能搞到打仗維穩的錢又能整頓朝野,但是貪官們聯合起來抵抗崇禎,導致朝廷社會都分裂,李自成帶著20萬農民雜牌軍一路所向披靡打到北京時本想敲詐個幾百萬兩銀子就回老家做土皇帝,他沒想到此時的崇禎幾百萬兩銀子都拿不出來,自己一臉懵逼的當了幾十天皇帝。

明朝經濟崩潰的原因較多:

1,明朝貨幣是銀本位,但天朝銀礦匱乏,主要依賴歐洲國家在美洲開採的大銀礦購買明朝的絲綢、瓷器、茶葉賺銀子。但由於當時歐洲各豪強為了爭奪全球航海和殖民地打了起來,軍費開支巨大,銀子都用於戰爭導致明朝銀兩短缺,陷入通貨緊縮和債務危機。

2,明末萬曆年遭遇小冰期,農業遭受巨大打擊,老百姓水深火熱,明朝的稅收也大幅減少,導致無力救災還被迫裁剪公務員(其中就包括李自成),導致社會極其不穩。

3,腐敗(這裡就不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