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皇帝有沒有“字”?

yangbaiqiang

一般情況下,開國皇帝會有字,因為在他們開創王朝前,畢竟還當過普通人。

比如李淵,表字叔德;趙匡胤,表字元朗;朱元璋,表字國瑞。

因為這些開國皇帝,都做過一段普通人,需要有個字號來讓平輩人稱呼。



在往後的皇帝就不會有字號的,我們知道永樂皇帝朱棣已經算是明朝的第三位皇帝了,又不是以太子身份即位,所以他不會有表字,即使有,他也不會讓自己的“表字”流傳於史書的。

原因很簡單,皇帝根本用不到字號,因為無人敢叫。

先來簡單說一下“表字”。

中國的表字文化源遠流長。“名”是一個人的符號,而“字”則往往是對“名”的補充解釋,所以與“名”相表裡,所以“字”又稱作“表字”。

男子在未成年時,人們可以直呼其名,但到了二十行了冠禮,除了父親、皇帝,其他平輩的人是不可以再稱呼其名字的,要稱他“表字”了。

只有君父可以叫你名字叫到老。

《禮記·檀弓上》裡有云:

“幼名、冠字。”

《儀禮·士冠禮》又說:

“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稱名,他人則稱字也。”

女子也一樣,有一個名詞叫做“待字閨中”,便是指的未到十五歲成年,也未曾婚配,等到十五歲許嫁時,舉行笄禮後,也是要取字,供他人呼喚的。

解釋完名和“表字”,我們就可以很好理解朱棣為何沒有字了。

因為即使有,適用範圍也非常有限,也不會流傳下來,聽我進一步分析。

首先,朱元璋馬皇后如果稱呼朱棣,肯定是直呼其名,或者直接就叫“小四”。

最可能用到“表字”應該是朱棣的兄弟們對他的稱呼了。

可是,朱棣還沒到該起“表字”的年紀,就有了王爵,17歲,朱棣就被封為燕王。

有了王爵,就不是普通人了。

好了,“表字”本來就是用在平輩之間稱呼對方的,既然有了王爵,那估計兄弟們就互相稱王爵名了。



到了後來,靖難之役,朱棣趕走侄子自己做了皇帝,那就更不需要“字號”這種東西了。

因為全國沒有一個能和他平起平坐的,人們稱呼他時,都是“聖上”、“陛下”、“今上”之類的。

況且永樂皇帝真的不小心起過“字號”,朱棣也不會讓其寫在史書上,為何?笑話,這不是暗示著他做過普通人,皇位得的不正嗎?這是朱棣一生最敏感的神經。

所以,永樂皇帝無字,至少史書未記載。


關注明離子,看更多歷史。


明離子

字是什麼意思呢?《禮記·士冠禮》中有言“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稱名,他人則稱字也。”意思就是說古人加冠也就是二十歲以後,取一個字,君主長輩之前稱呼名字。別的人要稱呼字,表示尊敬。“字”的取法“名以正體,字以表德”。字是根據名來取的可以取相近的,延伸意思的,有的甚至取相反的意思。比如諸葛亮,字孔明。亮和孔明相近。甘寧字興霸,就是取了相反。


古代皇帝的字是很少記載在史書中的,因為當了皇帝以後史官記載寫皇帝的字屬於僭越。尤其到了明清時期,這種封建皇權最高峰時期。所以有的皇帝有字也只在皇族內部流傳,如果在二十歲之前當了皇帝,試問誰能與皇帝平輩相稱,呼其字呢。一些皇帝沒有字,主要是用不到,即使有字也沒人叫。


史書一般以“年號”“廟號”“諡號”稱呼皇帝和皇帝所處的時代。所以永樂大帝我們看到他稱帝前為燕王,稱帝后年號為“永樂”,後世把這個時代稱為“ 永樂盛世 ”,朱棣也被稱為“永樂帝”,“永樂大帝”。皇帝“諡號”一般比較長,朱棣諡號為“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朱棣廟號為“太宗”,後來明世宗朱厚熜將“太宗”改為“成祖”。所以現在知道朱棣也是明成祖

皇帝有字的情況也是很多的,比如

開國之君:劉秀,字文叔,趙匡胤,字元朗

亡國之君:李煜,字重光,愛新覺羅·溥儀,字耀之,號浩然。

魏晉南北朝皇帝一般都有字,原因是因為這個時代都是短命王朝,皇帝傳幾代就覆滅了。所以皇帝基本起於官員武將,自然都有字,而且這個時代很多皇帝曾是文人雅士,喜歡唱和,加上魏晉談玄,崇尚自由,比如梁武帝蕭衍,字叔達,小字練兒,“競陵八友”之一。

文/紅雨說歷史


紅雨說歷史

永樂皇帝朱棣應該是沒有字的,這是因為即便取了字也沒有人有機會或者說沒有資格用字來稱呼他。

我們都知道,古人一般有名有字,男子一般到了20歲弱冠的年齡都不便再直呼其名,這時便會取一個字,目的是方便別人稱呼,以示尊重。字的取法一般有三種,分別是與名的意思相近、相輔或相反,以三國時期的人物來舉例:

意義相近:諸葛亮字孔明、曹操字孟德、張遼字文遠等;

意義相輔:黃忠字漢升、孫權字仲謀、趙雲字子龍等;

意義相反:甘寧字興霸、曹休字文烈、呂蒙字子明等;

名和字用法各不相同,名一般用於自稱或者師長、尊者來稱呼,而字則一般都是同輩或地位相當的人來稱呼,因為直呼其名則顯得太過無禮。

但也並不是所有人都有字的,在秦漢以前,取字還只是上層貴族的特權,平民百姓不會有字。比如說西漢的開國元勳功臣大多都沒有字,蕭何、曹參、盧綰、樊噲、周勃等等,史書上均沒有記載他們的字,因為他們都是布衣出身。等到他們身份顯赫的時候,大家都是以職務或者爵位來稱呼,也用不到表字,故而即便是附庸風雅取了字,也沒有被記錄下來,當然更有可能是沒有取字。

有人說韓信在拜將之後取字重言,但是正史沒有記載。張良是貴族出身,所以他有字子房,天經地義。那良和房有何關係呢?看似毫無瓜葛,實際上良是古代星官王良的名,而房是二十八宿之一。

劉邦的地位按理說也是應該沒有字的,但是史書中記載他的字是季。真實的情況是什麼呢?看一看他的幾個兄弟的名字就知道了,老大劉伯早亡,老二劉喜字仲,下來劉邦字季,還有個同父異母弟劉交字遊。劉交在四人中文化水平最高,遊是交往的意思,現在還有交遊一詞。

那麼問題來了,劉邦排行老三怎麼會叫劉季?因為按照“伯仲叔季”的說法,季應該是最小的兒子,劉邦應該叫劉叔才對,這是為什麼呢?有人認為可能是因為劉邦還有一個姐姐,也有人認為可能是劉叔早夭,還有人認為老劉生了三個兒子不想再生了,就直接給老三取了劉季這個名字,誰知道後來又娶了一位夫人,生下了一個兒子,只好另取他名,不再按排行了。似乎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我認為第三種可能性更大,歷史上也有先例,比如周太王古公亶父有三個兒子,分別叫太伯、仲雍和季歷(周文王之父),他們兄弟當中也沒有人叫叔。

劉邦的名字是後來改的,因為當了皇帝了,將來載入史冊被人稱為劉季豈不是很尷尬?於是便改了劉邦這個高端大氣的名字,所以說季應該是他生下來按照排行取的名,而不是什麼字。同理,他二哥劉喜的名字也極有可能是後來封王以後改的,真是喜形於色啊。

明太祖朱元璋原名重八,原來也是沒有字的,因為他沒身份,沒地位,字這玩意用不上。後來在郭子興的軍隊中嶄露頭角,改名元璋,取字國瑞。再後來稱孤道寡,這個字肯定是沒人敢用,只能稱其為“皇上”。

朱棣出生於1360年,10歲時即受封為燕王,稱帝前別人只能稱其為“王爺”,取字毫無意義,所以說他也是沒有字的。這樣一來,在歷史上除了開國之君之外,後繼之君都沒有字也就可以理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