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情日常检测及储粮管理

3、散装粮食和油料的温度检测点位置应如何确定?

本标准规定:“房式仓人工检测时,应分区设点,每区不超过100㎡,各区设中心与四角共5个点作为检测点,两区界限上的两个点为共有点。粮堆高度在2m以下的,分上、下两层;粮堆高度2m—4m的,分上、中、下三层;粮堆高度4m—6m时,分四层;粮堆高度6m以上的酌情增加层数。上层、下层检测点应分别设在距粮面、底部0.3m处。中间层检测点垂直均等设置;四周检测点距墙壁0.3m。”这是老式仓房粮温检测的“三层五点十五处”(即上、中、下3层,每层5点)检测点设置的具体表述,这是最低要求,工作中可根据需要增设检测点。侧温点“垂直均等”,是为了便于比较同一检测位置不同粮层深度的粮温情况并准确判定粮温异常部位。

4、储粮害虫的常用检测方法有哪些?

检测储粮害虫的常用方法有筛检法、诱捕法、剖粒法、漂浮法、X-射线法等。检测粮粒外部害虫时,采用筛检的方法,对样品逐个进行害虫筛检,筛下物中活的害虫进行计数,以每千克样品中活的害虫头数表示该点害虫密度。检测谷蠹、玉米象、米象等蛀食性害虫,对外贸易有特殊要求时,可按照相关规定检测粮粒内部害虫。检测粮粒内部害虫时,可采用剖粒法、漂浮法、X-射线法等。这些方法在等同采用ISO 6639的国家标准中有详细规定,该标准已正式报批,不久即可正式颁布实施。储粮害虫诱捕检测技术适用于各种粮食和油料的生物学特性,利用仪器、器具(如黑光灯、探管式陷阱、波纹纸板诱捕器等)或化学物质(鼓害虫性引诱剂等),将储粮害虫引诱到仪器和器具内,以检查粮堆或空间内害虫有无或发生情况。

5、如何判定虫粮等级?

虫粮等级标准沿用了规范的规定。其中:“主要害虫”指本标准明确规定的10种第一食性害虫,即:玉米象、米象、谷蠹、大谷盗、绿豆象、豌豆象、蚕豆象、咖啡豆象、麦蛾和印度谷蛾。这些害虫可以直接危害完整粮粒,可对储粮造成极为严重的重量和质量损失,还可为第二食性害虫的继发性危害创造条件。尽管近年来各地出现锯谷盗、书虱和螨类难以防治的问题,但它们对储粮的危害远远低于上述10种第一食性害虫,不作为害虫。在判定虫粮等级时,如果害虫密度和主要害虫数反映的等级不一致时,采取就高不就低的原则,以严重的一级确定虫粮等级,比如,某廒间最高害虫密度为12头/kg,属于一般虫粮;但这12头害虫中,有11头是谷蠹,则应属于严重虫粮;按本标准就高不就低的原则,最后判定为严重虫粮。

成品粮不得有虫,有虫即判定为严重虫粮;面粉等粉类成品粮所含螨类超过30头即判定为严重虫粮。

本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规定,将原“对外检疫对象为害虫”成为“我国进境植物检疫性储粮害虫”,具体的进境植物检疫性储粮害虫名单,以最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为准。目前执行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862号(2007年5月29日)所列的最新检疫性储粮害虫。

八、储粮管理

1、在深秋季节,储粮管理的重点是什么?

进入深秋时节后,储粮管理的重点应放在做好分阶段通风、防止粮堆结露方面。当外温下降季节,大粮堆保温性好的特性易在新仓粮堆内部形成“外冷内热”状态,由此产生湿热扩散会导致粮堆内水分转移,在粮堆表面与周壁处易形成“结顶”、“挂壁”,继之粮食发热霉变。此时要及时通风散湿,均衡粮温,消除形成温热扩散的条件,避免粮堆水分转移发生“结顶”、“挂壁”现象。

2、在寒冷的冬季,储粮管理的重点是什么?

在寒冷的冬季,储粮管理的重点是抓紧时机通风降低粮堆温度。在冬季要充分利用自然低温条件通风冷却粮食,在粮仓内形成一个低温储粮环境,为来年粮堆低温度夏创造条件。

3、在气温回升的春季,储粮管理的重点是什么?

密闭与粮堆压盖隔热保冷,环节粮温上升速度,确保储粮在气温回升的春季,储粮管理的重点是对粮堆进行隔热保冷,这是现实“低温储粮”的重要环节。新仓粮堆规模大,特别是在密闭不对流的条件下,粮食的不良导热性会更为突出,在春季要利用这一特性,对低温粮做好仓房隔热安全。

4、在高温季节,对稍超安全水分的粮食应如何处理?

在高温季节所收的粮食水分较高时,首先进行平衡通风,均衡仓内粮食的水分与温度,稳定粮情;其次抓紧时间通风降温散热,降低粮食水分,提高储粮稳定性;第三是视粮堆内的虫霉发生情况,决定是否采取高浓度熏蒸,抑制虫霉生长,为通风降水赢得时间;第四再选择低温时节进行通风,降低粮堆温度,确保粮食安全。

5、粮堆降温散湿的方法有哪些?

粮堆降温散湿的方法很多,条件不同使用的效果也不同。在生产中,可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采用。

(1)粮堆通风:直接降低粮温与水分,通风均匀,效果明显,费用低,是粮库常用保粮措施。

(2)翻动粮面:用于散装粮堆表层粮食的降温散热,简单易行,节省费用,效果也较好。

(3)排除粮堆湿热:在粮堆内插入导风管、熏蒸探管,进行机械通风等。

(4)粮食冷却:利用低温季节或谷物冷却机冷却粮食,使粮食处于一个低温状态,提高储粮温度性。

(5)日光曝晒:用于水分略高的粮食,冬季日晒温度较低,但由于多西北风,空气比较干燥,对降低水分仍有一定效果。

(6)热风干燥:当粮食水分高、批量大时,采用烘干方法可快速降低粮食水分。

6、磷化氢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哪些方面?

(1)密封条件欠佳

①仓房先天密封不足

②门窗密封难以满足应有熏蒸的要求

③施药大量熏蒸剂没有分布到粮堆深处之前已泄露

④分布不均匀,不能完全杀死内各部位害虫

⑤保持有效浓度的时间不够

(2)盲目增大用药量

①再次熏蒸过分地提高用药量

②保护性昏迷,但有效保持时间短

(3)不科学地少用药量

①适当低浓度有利于效果

②一些抗性害虫也需要适当高浓度

③缺少对抗性害虫种群针对性考虑和处理

(4)熏蒸密闭时间不够

①早期,3—5天,7或10天等

②影响密封时间因素多多,如粮堆温度、用药浓度、害虫耐药程度等,不能一概而论

(5)缺乏浓度检测

①以往许多是药剂指导,只考虑单位粮食或容积的剂量和总药量

②施用后仓内或粮堆中是否很快达到了有效杀虫浓度

③何时达到杀虫浓度

④是否有因浓度过高可能会导致害虫出现保护性昏迷

⑤是否有熏蒸死角或局部低浓度区存在

⑥有效浓度保持的时间是否够长

⑦凭经验,没有浓度检测,难免盲目性

7、有关问题处理

①怎样预防粮堆结露

热空气遇到冷的物体表面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就可能达到饱和状态,凝结成水,这种现象成为“结露”。开始出现结露时的温度叫“露点温度”,简称“露点”。结露形成的主要因素是温差,差值越大,结露越严重。此外,空气湿度越大,露点温度和当时的气温越接近,也容易出现结露。

常见的粮堆结露有粮堆上层结露;粮堆内部结露;密闭粮堆结露;热粮入库结露。结露的原因也各有不同。只有当粮堆温度达到露点才能结露,可以根据当时的粮食水分和温度对照《粮堆露点近似值检查表》查出露点温度(见《粮食储藏技术规范》)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结露。

在日常工作中,首先把好入库粮食水分这一关,储粮必须是在安全水分之内。要根据不同的季节入库的粮食应适时密闭或通风。在气温上升季节(七月份前)密闭粮堆的薄膜外温度高,薄膜内粮温低,从而产生内结露,影响最大,预防的办法是在密闭粮面表层一层旧麻布袋片,起到隔热吸湿的作用,也可用除湿机除湿和生石灰吸湿。如果有轻微的表层结露,应及时翻动粮面,松散粮层,使中、下层的湿气得到散发,严重的应及时分层处理。露天储藏结露的主要部位在堆顶和四周,来势猛,发展快,面积大,处理难,处理的措施是:通风散热,缩小温差,覆盖粮面,芦席挂边,利于散热,堆顶架空,控温控湿,勤揭粮堆,及时翻晒。近年来各地都总结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可因地制宜地应用。

②如何处理发热粮?

因水分过高引起的粮堆发热,应先采取机械通风、仓内翻到、机械倒仓或用谷物冷却机等措施降低粮温,再采取通风、晾晒或烘干等措施降低水分。

因后熟期作用引起的粮堆发热,应进行机械通风。

因害虫和螨类活动引起的粮堆发热,应先熏蒸杀灭害虫和螨类,再通风降温。

因局部杂质过多引起的粮堆发热,应先清除杂质。

③粮堆发热部位不同,应采取何种方式进行通风?

粮堆发热部位不同,通风的方式也不同。一般讲,全仓中上层发热用压入式通风,中下层发热用吸出式通风,局部发热的粮堆可采用单管通风。

④对不同等级虫粮处理时间有何要求?

基本无虫粮和一般虫粮粮温不超过15℃时,应加强检测,做好防护工作,可不作杀虫处理;一般虫粮粮温在15℃以上时,应在15天内进行除治。严重虫粮应在7天之内进行除治。危险虫粮应立即封存隔离并在3天内进行灭虫处理。

⑤有害生物控制的基本方针和原则是什么?

有害生物控制应遵循“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控制措施应符合“安全、卫生、经济、有效”的原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