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錦、彩錦、花鞋、闌干、槍藥袋——多姿多彩的侗族刺繡

侗族刺繡,是集紡織、印染、剪紙、刺繡於一體的傳統工藝,風格獨特,樸素大方,以三龍侗繡為代表,獨具民族特色,是侗族人民智慧的結晶,侗族歷史文化發展的見證。

侗繡的圖案內容以花鳥及幾何圖案為主,有的還繡有人物建築圖案,現代的侗繡還進行一些更大膽的創新,繡有非常時尚的元素。侗族刺繡產品,曾經作為中國—東盟博覽會禮品饋贈重要嘉賓,並在上海世博會展示,並遠銷英國。

素錦、彩錦、花鞋、闌干、槍藥袋——多姿多彩的侗族刺繡

侗族刺繡

(淵源)

清代文學家吳敬梓所著《儒林外史》裡,在以鎮遠為背景的四十二、四十三兩回中,對鎮遠的“苗綿侗繡”備加先讚賞,當時的一些地方官還以此作為貴重禮品饋贈親友。在侗族居住的地方,地方史志也對侗繡有過記載,如《柳州府志》說侗族“卉衣鳥語”,《鎮遠府志》道:“女則自織自染,袖以彩繪繡”。而在明弘治《貴州圖經新志》記載,當時黎平府屬於“侗人”“女人之衣,長褲短裙……剌繡雜文如綬,胸前又加繡布一方……織花細如錦”,到清代,侗族婦女自紡自織自染的“侗錦”“侗布”已聞名於世。康熙年間,胡奉衡的《黎平竹技詞》就是“峒錦矜誇產古州”“松火夜偕諸女伴,紡成峒布納官租”之句。嘉慶李宗《黔記》也說:“黎平府屬滴洞編織的‘洞錦’系以五色絨為之,亦有花木禽獸各樣,精者甲分郡,凍這水不敗,敗之油不汙”,可見侗族民間織繡工藝在唐宋時代就已有名氣,至明清就非比一般了。

(特色)

織繡工藝種類、花樣雖繁多,但主要可分為織錦和繡錦兩大類。織錦是在腳踏織布機上織成,亦稱侗錦;鏽錦是挑花剌繡而成,亦稱侗繡。侗錦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唐宋時期,侗錦就以其花色精美而著稱,被人賞識。侗族婦女按照她們本民族的生活環境、風俗習慣和心理氣理,精心地設計圖案,搭配顏色,運用針法,代代相傳,不斷創新,編織成別具風格的侗錦。

素錦、彩錦、花鞋、闌干、槍藥袋——多姿多彩的侗族刺繡

侗族刺繡工藝

侗錦中用黑白棉線織成的稱為“素錦”;用黑白線和綵線交錯織成的以及全用綵線織成的稱為“彩錦”。老人死後用的壽毯或祭祀掛單,祭師披的法毯等,也屬於錦類,其圖案宗教崇拜色彩較濃,如龍狗,匏頸龍等,均是侗族曾經崇拜的動物,但其色彩以素錦為主,樸素大方。花帶也屬錦類,彩素兼有,有寬窄之分,圖案有幾何形、花鳥形等,精美細膩,多用作腰帶、揹帶及其它裝飾系扎之用。

侗錦的圖案多為幾何抽象圖形,如四方形,圓形,稜形以及其它動物抽象化的圖案。圖案完美豐富,色調和諧,其中以黎平、三江、龍勝、通道等地侗錦為最好,黎平的“諸葛錦”清乾隆時期就很出名,邑人張應銘曾作詩先讚美說:

苧幅參文繡,花枝織朵雲;

侗蠻鄉椎女,亦有巧手人。

貴州省黎平縣最出名的地方是肇興侗寨、尚重蓋寶、九潮定八、口江銀朝、永從三龍、巖洞竹坪等地侗錦最多、工藝獨特,極具考察價值。

而侗繡多用於衣服的襟邊、袖口以及揹帶、頭帕、鞋子、圍兜之上,圖案多以花鳥、蟲魚為主,也有祥雲、人物、幾何圖形等。其中幾種主要的類型有:

花鞋——

尖頂船形狀布鞋,鞋面前半部正中繡銅線魚眼狀圖案,側面多繡雙龍戲珠、魚龍戲水等圖案,整個花鞋像一艘航海的魚狀寶船。最精美的花鞋莫屬黎平、肇興侗寨的姑娘踩歌堂時穿的繡花勾尖花鞋。

揹帶:揹帶心正中繡八卦狀幾何圖案,四角以四幅直角的三角圖案襯托,四邊鑲長方形圖案,上面多繡雙龍、花鳥、蝴蝶、雲角等。基中最有侗族特色的是繡龍揹帶,如榕江樂裡的絞繡揹帶,其揹帶上大部分的圖案都是繡的“雙龍戲珠”,華美異常。

闌干——

是侗族用來裝飾侗服的飾品,它起到裝飾品的作用,主要用於衣服袖口,襟邊及褲腳、圍兜上,有云角、方塊、八角、螃蟹、蝴蝶等圖案,這些花草蟲魚圖案都是對稱的,且極富誇張的藝術浪漫性,如螃蟹圖案是一種對稱的梅花狀花紋,看上去既似梅花,又像螃蟹圖案是一種對稱的梅花狀花紋。闌干是南部侗族姑娘時常佩戴的飾品,一般婦女是不佩戴闌干的,只有尚未出嫁的姑娘穿戴用的,且用於大型的民族節日活動,出嫁,踩歌堂等。

槍藥袋——

正中嵌銅錢狀八掛形圖案,四角以三角圖案襯之,袋口用絲線繡齒,以自織五彩花帶繫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