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牛档——苗族特色“板凳舞”

“卡牛档”,苗语,汉语翻译过来就是“板凳舞”的意思。它是苗族人们最喜爱的一种民间舞蹈。

“卡牛档”舞蹈,动作和道具都比较简单,但节奏热烈,饶有风趣,参与性强,而且内容健康,易懂易学,四季可跳。舞者少则三五人,多则几十人,不受场地和时间限制,一般在正月间比较盛行。

卡牛档——苗族特色“板凳舞”

卡牛档

(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年,天气持续干旱炎热,导致百花凋谢,五谷不生。原来,清水江的龙太子被望坡老人杀死了,浮在水面,故引起气候反常。于是,人们请来三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分别把十二个蛋、十二支香、十二砣泥巴供奉在天神、龙王前,烧香烧纸,向天神、龙王赔罪,请求风调雨顺。

但是,整整求了九九八十一天,天神、龙王仍然不肯下一滴雨。人们只好成群结队地去到处呼喊,连呼喊了一个月,天上的姜央(苗族古歌中人类的祖先)听到了呼喊声,连忙求见雷公,请求雷公开恩降雨。雷公不但不理,反把姜央骂了一顿。为了解除百姓苦难,姜央想来想去,砍来竹子做成芦笙,吹奏出优美动听的曲子。雷公听到芦笙曲,十分高兴,禁不住拿起两个小板凳,“啪啪”地敲响起来,并且不停地欢跳。

雷公的板凳舞又感动了天神、龙王,于是给人类降下雨来。人们兴高采烈,于是也拿板凳跟着雷公跳起舞来,从此板凳舞就在苗族中间流传下来,在贵州黔东南等地区非常普及。

板凳舞是苗族独特的舞蹈,每逢大喜日子,苗家人迎客送客,或主客对饮,都会随手提起木板凳,“啪啪啪”地打响,边打边跳,边唱边舞。

卡牛档——苗族特色“板凳舞”

苗族特色板凳舞

(特点)

卡牛档,即板凳舞,一般在正月间比较盛行,亲戚好友拜年访客,饮酒之余,微醉之际,主客即跳起板凳舞以助兴。其舞姿既欢快而又诙谐,跳到高潮时,有些妇女会相互拥抱,踩着点子,有些则手拿木棍、竹把等物,做出骑马、跳芦笙等姿态。有些妇女还两手高提百摺裙角.向左右的男子煽来煽去,给舞者增添热闹气氛。客人不注意,还被主人在脸上打上紫色“印印”(称“花猫”)。打得越多,则说明主人对客人的情意越深。客人的颈上还往往被主人挂上一串串洁白的玉米花,其景其情,妙趣横生,把整个跳舞场面推向高潮。

卡牛档这种板凳舞受众广泛,而且简单易学,参与性非常高,道具也很简单,一般在表演的时候每人手中都持矮小板凳一条就可以了。如今,苗寨中的青年人大都出去打工,很少有人跳了。卡牛档对研究苗族文化和地域文化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如果不能很好的保护、传承这一优秀苗族文化,那它将逃脱不了消亡的结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