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誰把相聲帶到了末路,又是誰把相聲發揚光大帶出過門?

香郭李辣

關於相聲,我們看先這麼一個統計:
(1) 郭德綱 —侯耀文 —趙寶琛 —焦壽海—範瑞亭—富有根 —朱紹文 。
(2) 姜昆、馮鞏、笑林 —馬季 —侯寶林 —朱闊泉—焦德海 —徐有祿 —朱紹文 。
(3) 鞏漢林 —唐傑忠 —劉寶瑞 —張壽臣 —焦德海 —徐有祿—朱紹文 。
(4) 李金斗 —趙振鐸 —王長髮 —趙靄如 —盧德俊—徐有祿 —朱紹文 。
(5) 牛群 —常寶華 —馬三立 —周德山 —範有緣 —朱紹文 。



沒錯,市面上活躍著的這些相聲名家,都指向一個人:朱紹文。
朱紹文的能耐,這裡不講,能被譽為“開山祖”,不是一般的人物!
相聲為了迎合觀眾,相聲藝人往往以“怪”為勝, 表演時常常罵大街、說下流段子、拿倫理說事、嘲笑農民和外地人, 甚至當眾脫褲子, 什麼都有。
這個時候的相聲,可以稱為“大葷”,婦女是不好意思聽的。
1949 年底,從美國回來的老舍,與侯寶林、侯一塵等人就相聲品味與革新問題進行了探討,使傳統相聲賦予了新的活力、老少咸宜,可以說,這是相聲的一次涅槃。
插一句題外話,作為新中國相聲的開拓者,老舍先生 將相聲分了一下五類:
1. 純粹逗哏的。
2. 純粹技巧表演的。

3. 諷刺相聲。
4. 歌頌相聲。
5. 化裝相聲。
也許受制於但是的教育水平,就有聲音提出,將教育融入到相聲中,通過人人喜聞樂見的相聲形式,來推廣教育,這樣一來,相聲漸漸從娛樂變成了“教育”,人們很難從相聲中得到哈哈一笑的快樂,反而要洗耳恭聽、接受洗腦,自然而然,不會有人再願意受這個罪了!
這個時候,相聲怎麼可能不走人低谷呢?
直到郭德綱的出現,這個“小黑胖子”,受盡各種困難,“歷經寒暑,灑盡汗水, 嚐盡箇中滋味, 復輾轉於梨園, 工文丑、工銅錘” 。
郭德綱有位女粉絲曾說:“郭德綱的走紅, 他的相聲, 他的功力, 只是一部分因素, 更多吸引人
的地方, 在於他的人格魅力, 他的膽識和勇氣,他敢於堅持自己的路, 不屈服, 不諂媚, 不虛偽,

不放棄。”



郭德綱把相聲帶入小劇場,之所以受到大家的喜歡,除了不說教、不給人洗腦、有點兒俗之外,主要是他的口無遮攔、敢說敢罵。

但郭德綱對相聲同行的諸多言辭,也許有可商榷之處,但相聲的繁榮,應記他一個頭等功!


一路鳴鴻

一、相聲的起源

相聲,最初就是摹仿各種聲音,如摹仿人聲、鳥聲、獸聲、風聲、水聲及其他宇宙間各種聲音等。坊間普遍認為戰國時孟嘗君的門客學雞叫以解其危,就是相聲的先行者。後經歷代相傳,能者輩出,漸形成一種藝術。比如蒲松齡先生《聊齋志異》上《口技》一文中所寫的表演者,已具有相聲之雛形。再後表演者大部摹仿人聲,又在其中摻上故事,於是相聲藝術,乃告成功。現在舞臺上的相聲藝種,有單口、雙口之分。後者較易,前者較難。

二、相聲的發展

中國相聲有三大發源地:北京天橋、天津勸業場、三不管兒和南京夫子廟。相聲藝術源於華北,流行於京津冀,普及於全國及海內外,始於明清,盛於當代。主要採用口頭方式表演。表演形式有單口相聲、對口相聲、群口相聲等,是紮根於民間、源於生活、又深受群眾歡迎的曲藝表演藝術形式。相聲鼻祖為張三祿,著名流派有"馬(三立)派"、"侯(寶林)派"、"常(寶堃)派"、"蘇(文茂)派"、"馬(季)派"等。著名相聲表演大師有馬三立、侯寶林、常寶堃、蘇文茂、劉寶瑞等多人。

三、相聲之瓶頸

新中國成立後,相聲大師適應新時代的要求,擯棄封建、迷信、下流的相聲表演形式和內容,結合新社會的發展,湧現了一批社會主義新時達的相聲表演藝術家,像侯氏家族、馬派相聲等等,他們創作了及其豐富的相聲作品,來謳歌新社會,歌頌新時代,使相聲事業有重新煥發了青春。

四、相聲的損落

二十世紀晚期,以侯寶林、馬三立為首的一代相聲大師相繼隕落,相聲事業陷入低谷。新品創作逐漸減少,相聲人才極度匱乏,使相聲這門藝術走向沒落。

五、相聲的生機

2005年起,憑藉在網絡視頻網站等新興媒體的傳播,相聲演員郭德綱及其德雲社異軍突起,使公眾重新關注相聲這一藝術門類,實現了相聲的二次復興。現在的相聲團體遍地開花,全國各地都有不少知名的相聲團體開辦的小劇場,像德雲社、新曲社、等等,都得到了蓬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加入進來,使相聲人才如雨後春筍般突出成長。可以說德雲社郭德綱的堅持和付出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2008年相聲被國務院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飛來飛去的魚

上世紀九十年代,相聲走下坡路,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題主問是誰把相聲帶到了末路,當然不能把板子打到某一個人的身上,當年所有說相聲的應該都有責任。當然,也要看到三大外在的因素。第一,歌頌型相聲蔚然成風,註定相聲要走下坡路。第二,小品的出現和興盛,把相聲逼上絕路,要不走下坡路都不行。第三,電視是扼殺相聲的罪魁禍首。

題主又問是誰把相聲發揚光大,帶出過門,首先“帶出過門”是啥意思,我沒看懂。其次,說“發揚光大”並不確切。應該問是“誰讓相聲起死回生”,或者是“誰把相聲帶出低谷”才貼切。

對於這個問題,我想題主應該已經有答案了,有點明知故問。既然如此,我也不必躲閃。毋庸置疑,郭德綱是相聲走出低谷的大功臣,厥功至偉。很多人,尤其是年輕人因為喜歡郭德綱而喜歡上相聲,但忽視別人的努力和付出也是不公道的。相聲能有今天,肯定不是郭德綱一個人的功勞,更何況這世界上並沒所謂的救世主。

要我說,與其說郭德綱讓相聲這個行業重新由衰變盛,倒不如說相聲迴歸小劇場才讓相聲迎來更多的觀眾更恰當。不管您是否承認,相聲表演最合適的地方不是電視臺的演播大廳,而是小劇場。沒有小劇場的興旺,一定不會有相聲的今天。

相聲迴歸小劇場並不是郭德綱率先提出的,但他的名聲卻最大,為啥?因為他懂得宣傳,善於利用媒體。天津的小劇場辦得比北京早,數量也比北京多,但天津人以為酒香不怕巷子深,其實現如今不會吆喝的老闆永遠不是好老闆,開相聲茶館,辦相聲小劇場也一樣。

這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回覆。您有不同意見,可以在評論區留言,但千萬不要人身攻擊。


蕭陶

我認為把相聲帶入末路的不是一個人兩個人,而是整個社會的文化環境和人們對於藝術欣賞能力的提高。文革期間太多的相聲藝術家或是被批鬥或是被下放,十幾年的時間沒有人表演更沒有人欣賞。改革開放之後相聲在那時候應該迎來了一個短暫的發展期,也出現了大批的青年相聲演員和出色的作品,既有對改革開放的歌頌也有對改革中發現的問題進行批判和諷刺。也就是這個時期湧現的相聲演員在現在觀眾眼裡成了不會說相聲的、沒有基本功的。其實換個角度想想,那時候都在大搞經濟建設,所有行業都在高速發展,不只是相聲,很多文藝形式都存在基本功不足的問題,因為藝術傳承出現了斷代。到了九十年代相聲已經不能夠滿足人民群眾日益提高的欣賞水平,一方面缺乏優秀的作品,另一方面傳統相聲的表現形式也不能滿足這個時代的高速發展,傳統相聲講究的是鋪平墊穩三翻四抖,而這時候火爆的電視相聲和晚會相聲不可能給相聲足夠的表現時間,要的就是短平快,在最短時間抖出更多的包袱,與此同時大批的相聲演員改行也造成了這個行業的衰落。

因此在九十年代後期,馬三立的徒弟於寶林老先生就提出了讓相聲迴歸小劇場的說法,同時創立了眾友相聲團並堅持在天津的名流茶館演出,組織那些退休的相聲老藝人表演傳統相聲,那時間天津湧現出了不少的相聲園子和相聲團體,最有名的還是眾友和哈哈笑,同時天津曲藝團也恢復了業務場的演出。到了二十一世紀,老百姓手裡有了閒錢,生活越來越富裕了,對文化的需求也是越來越高越來越多,相聲作為一種廉價的文化消遣形式也更能被群眾接受,在2003年的時候天津的相聲茶館就已經一票難求,到05年更是雨後春筍般的出現了眾多的相聲園子,也培養了大量的觀眾。

說到把相聲發揚光大這個話題,最不能避開的就是郭德綱,是郭德綱把相聲重新帶入了大眾的視野,天津的相聲園子搞得好,只是在天津一地,並沒有讓全國知道,但是郭德綱是讓全國都關注了相聲,可以說是功不可沒。同時他對相聲這門藝術的發展也有這很突出的貢獻,整理保留了很多傳統相聲的資料。但是郭德綱最讓人詬病也是把很多相聲的糟粕又帶了回來,所以也就有了“侯寶林等相聲大師用了幾十年時間把相聲帶入了人民大會堂,郭德綱用了幾年工夫又把相聲帶回了天橋、三不管”,其實相聲本身的起源就是市井文化,談不上高雅,最傳統的相聲放到現在根本沒法聽,那時候相聲園子根本不讓婦女兒童進,就是因為內容太下流,不適合這個人群來聽,所以侯寶林大師才提出來要淨化相聲,去除糟粕。而郭德綱又把一些糟粕成功的帶回來了,也是讓很多體制內的演員所不忿,估計這也是反三俗的來源。而恰好這種表現形式迎合一些聽眾的心理,也就是說什麼樣的觀眾滋養了什麼樣的藝術,如果這樣表演沒有市場,慢慢的也不會有人去演了。

把相聲帶出國門這件事,最開始是侯寶林帶著中廣說唱團去北美演出,完全是為了文化交流,沒有任何的商業目的。而郭德綱把相聲專場開到了日本、澳大利亞等地,一方面是宣傳了我們的傳統藝術,另一方面也是一種文化輸出,讓更多的人瞭解我們的藝術。

寫了這麼多,不知道題主是不是滿意。歡迎留言和關注。


相聲鍵盤俠

我覺得,根本不是誰帶的問題,而是我們這個時代環境造成的影響。

在這個大環境下,說相聲的也概莫能外,是要受其影響的。同樣的包袱,放在以前,可能會哈哈大笑,反應強烈,而拿到現在,卻未必會如此。

有人總是擔心相聲會變味兒,會走下坡路,其實大可不必。市場,環境,就在那裡,誰也不可能凌駕於其上,只能適應,這不是相聲的生存問題,而是所有的人的生存問題。

而至於現在的相聲應該什麼樣子,誰都難以斷定。但就目前搞怪,段子,急轉彎盛行的時代,還是老老實實一些為好,正像郭德綱所說的,不搞笑才是真的搞笑。可另一面也會暴露出很大的問題,既然說相聲,就得有自己的功夫,自己的活,可活怎麼樣呢?能拿得出手嗎?這就是另外一個問題了。

郭的相聲火,也不是他有多能,而是觀眾捧的,趨之若鶩是也。與其說相聲如何,還不如好好反省一下我們自己,到底在需要什麼更好。


紀誠

相聲,川劇,京劇隨著時代的飛速發展,包括很多曲藝種類。有興有衰這很正常,事物的發展也是這樣。怪罪到某個人身上有失公允。更不能用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不容的來振興相聲。終究登不了大雅之堂,更不能劃分主流,非主流,什麼官方喉舌,假大空等落後思潮而洩私憤。


科懷10

樂樂觀點:一種藝術形式想要衰亡,單憑一個人是做不到的。但是想要使其發展壯大,必定要有一個人站出來搖旗吶喊。


我們知道漢代有樂府詩,發展到唐朝主流的是便是唐詩,後來到了宋朝就開始了詞的天下。可以說每一種文化形式都有其發展的規律,有出現就會有消亡,中間有的在過程出現過輝煌,有的甚至悄無聲息就消失了。這是文化發展的一個普遍規律。


相聲的沒落的主要原因是時代。作為一個傳承了一百來年的新興曲藝形式,它同京劇、評劇、梆子等等一樣,在快速發展進步的時代裡顯得不時髦了,所以便開始走向衰亡。

取代它們的是小品、搖滾、民謠,甚至是還有嘻哈!

當然相聲的沒落也因為有一些歪嘴和尚唸經,把一門簡單的市井語言表演形式,變成了歌功頌德的廟堂藝術。導致本來根基不穩,人才不多的相聲不堪重負。從業人員紛紛改行,給相聲帶來了一波打擊。


不過幸運的是相聲迎來複興,就像歐洲中世紀末的文藝復興一樣,相聲開始追求發掘傳統中的精華加以發揚。而且相聲的復興,也出現了領導者,郭德綱。

幾千人的場子,滿坑滿谷,老相聲段子了裡的賣掛票,郭德綱和他的德雲社做到了,再現輝煌。甚至國外演出也是如此。


郭德綱把一門簡單的曲藝形式發展成了藝術。什麼是藝術?這些可以激發他人共鳴的作品就是藝術,而不是那些堂而皇之,自命高雅的東西。


樂樂掌門人

沒有誰把他帶入末路,主要是受到小品影視各種綜藝的衝擊,姜昆沒有尋找到振興的路子,一直受自身思路和大環境的影響,路子比較正,沒有跟著現在觀眾已經改變的三觀路子走,走的還是猴子摘桃不走海底撈月的路,鍋蓋明顯看到了觀眾對於下三路的喜好,所以出這個結果


吐槽土鱉

不是哪一個人把相聲帶入末路,而是隨著社會的發現進步,電視的普及,娛樂方式的多樣化,觀眾欣賞水平的提高,老一代相聲人沒有及時轉變觀念,適應社會發展,造成相聲走進死衚衕。

其實老一輩相聲人也為此做出過努力。在相聲從撩地到電臺廣播的轉變,侯寶林、馬季等就做的很成功。從電臺到電視,姜昆、侯耀文、馮鞏等也嘗試改變,但收效甚微,最後不得不讓位於喜劇小品,甚至自己也不說相聲了,改行做了小品演員,甚至做了影視演員。

相聲貌似走到盡頭,這時出了個郭德綱。不論你是否喜歡郭德綱,但大家都必須承認,是他力挽狂瀾,把相聲起死回生,並逐步發揚光大。

其實郭德綱的成功絕不是僥倖的偶然的,而是他多年積累,厚積薄發的結果。即便是反對郭德綱的人也承認,他熱愛相聲,把視相聲如命。他研究相聲,找到了相聲衰敗的原因,他涉獵廣泛,有廣博的文史知識,他熟知社會各階層的需要,讓每個人都能笑,這就是最高境界的幽默。所以他能夠為相聲打出一片新天地。

現在新的相聲團體如雨後春筍般冒出,演出票價也水漲船高。這些團體中,有的是追隨郭德綱的,有的是專門反對郭德綱的。但不論是誰,都站在郭德綱這顆大樹的樹蔭下,都在沾郭德綱的光。沒有郭德綱的話,你任何人想靠說相聲掙錢,恐怕都不容易。


王子與天鵝

其實吧,老郭對挽救相聲是有大貢獻的,畢竟他把相聲搞的紅火了。但是那些個鋼絲也別把老郭就吹上天了,小心摔!至於帶出過門(應該是國門),出國演出幾次就帶出國門了?那咱們國足早就走向世界了。相聲作為純國粹的藝術,請問老外聽的懂嗎?不過就是帶著團隊去國外慰問一下海外華人而已。這就叫走出國門了?門檻也太低了吧!(個人認為,德雲社 及後來的姜昆團隊出國演出都是這麼回事)最後再囉嗦幾句,相聲要雅俗共賞,在臺上只靠俗的確實很搞笑,大家也愛聽,但太俗了就過了。想想當年趙本山的二人轉,過頭了要摔跤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