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各國步槍為何普遍使用橋夾裝彈而非漏夾?

阮小虎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是有漏夾供彈的步槍的,二戰中唯一一種全軍裝備的半自動步槍M1加蘭德採用的就是八發漏夾供彈,被人俗稱為“大八粒”。此外蘇聯的半自動反坦克步槍PTRS-41採用的也是漏夾供彈。

但是除此之外似乎就沒有了,漏夾裝填的步槍也有黃金時期,就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著名的一種漏夾裝填系統是斯太爾-曼利夏公司的曼利夏彈倉。這種漏夾非常有意思,五發槍彈固定在漏夾上,直接插入彈倉,彈倉底部有一個開口,在槍彈打完後漏夾會自動從彈倉底部漏出來。德國的1888委員會步槍(漢陽造原型)採用的也是類似的系統,只不過曼利夏彈倉的漏夾分正反,但是1888的漏夾正反都能裝進去。由於漏夾會自動漏出來,也被人俗稱為“漏底五子”。

彈倉雖然填裝速度快,但是卻有一個致命的缺點,如果彈倉內的子彈沒打完,重新填裝就很麻煩。比如1888委員會步槍,需要把彈倉底板打開,將沒打完的漏夾拿走才能重新填裝新的漏夾。後來改進過得1888/05就改用一般彈夾而不是漏夾。

M1加蘭德需要把,沒打完的漏夾彈出來,如果不去撿掉在地上的子彈,這些子彈就都浪費了,在操作的時候還容易夾手指。其實加蘭德本來是想用可拆卸彈匣的,可是另一個競爭對手佩德森一直再向軍方推銷漏夾系統,以至於後來加蘭德不得不改用漏夾,制約了M1加蘭德的性能。

以上是我的回答,歡迎大家留言討論。我是輕兵器愛好者,熱愛輕武器與戰術文化,期待與你一起走進狂野的輕武器世界!


輕兵器愛好者

二戰時期,除了美製M1加蘭德步槍等少數半自動步槍外,各主要交戰國基本上都普遍使用栓動步槍,譬如德國毛瑟98K、日本三八式、蘇聯莫辛-納甘、英國李-恩菲爾德等。

栓動步槍,也即拉栓式步槍,需要以手動方式完成子彈推入槍膛,以及將彈殼退出槍膛,所以只能進行單發射擊,無法達到半自動或全自動射擊的要求。

(5發橋夾壓彈栓動步槍)

二戰栓動步槍,大都採用5發橋夾裝彈,士兵一次性能將5發子彈壓進彈倉,有利於快速裝彈,同時橋夾製作簡單、方便,能節約寶貴的金屬資源。

M1加蘭德步槍,是支半自動步槍,採用的是8發漏夾,漏夾隨同子彈一同壓進彈倉,當射完漏夾內的子彈時,漏夾會自動彈出彈倉,發出一聲清脆的響聲,提醒士兵要換彈夾了。

(圖片左為美軍M1半自動步槍8發漏夾;右為56式半自動步槍10發橋夾)

但在激烈的戰場上,士兵不可能經常去揀彈出彈倉的漏夾,所以會造成金屬資源的極大浪費,美軍在二戰時期,配發了數百萬支的M1加蘭德步槍,對8發漏夾的需求量極大,造成的資源浪費也極大。

漏夾採用的是金屬薄板而橋夾採用的是金屬條,使用橋夾可以減少金屬資源的消耗,所以只有財大氣粗老美用的步槍才採用了漏夾,別的國家步槍都採用了橋夾。

(56式半自動步槍10發橋夾壓彈)

甚至有的國家軍隊壓根就沒有橋夾,子彈是一發發地壓進彈倉的,儘管費時,但卻節省了製造橋夾的金屬材料。

本文由“國平軍史”發佈,2018年3月12日於杭州。


國平軍史

左為漏夾 右為橋夾


二戰時期為步槍裝彈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就是橋夾一種就是漏夾,當然還可以手動一發一發裝填,但是手動速度太慢肯定是有橋夾用橋夾,有漏夾用漏夾。

漏夾是採用一種半包圍的方式將子彈固定在一起,在裝彈時直接連漏夾與子彈一起裝進彈倉;比如二戰美軍使用的伽蘭德步槍。實際上漏夾相當於是一個比較簡單的彈匣,只不過二戰時期金屬加工工藝還差點意思,因此裝在漏夾裡的子彈有時不太整齊,裝入彈倉前需要先磕齊了才比較容易裝好。

橋夾就簡單多了,它是一個長條形金屬板,兩邊有包絡邊正在好可以卡住子彈的底緣凹邊,有橋夾中間是一條向兩頭稍微翹起的有彈性的鋼條,這樣子彈裝入橋夾後,兩頭的翹起作用力可將子彈擠大一起,防止子彈脫落。裝彈時,將橋夾對準彈倉口卡住,然後用手指將子彈推出彈倉即可。按裝彈速度來講,漏夾因為一次性可以裝入因此在速度要比橋夾快。

但是,為啥裝彈速度快反而戰場上應用更多的還是橋夾呢?實際上裝彈速度不能光看裝入的一瞬間,還要看從取出彈藥到裝入彈藥的全過程,早年漏夾由於工藝的問題,會存在子彈裝不齊的現象,因此士兵裝彈前需要在硬物上磕一磕看子彈都對齊後才會裝彈。不然子彈有長有短是無法順利裝入彈倉的。這個時間加起來可能漏夾就沒有時間優勢了。

另外,漏夾裝彈還有一個比較大的問題。就是槍內子彈沒射完是取不出漏夾的。所以中間你想補充彈藥比較麻煩,而橋夾則可以隨時補充,不受漏夾的影響。漏夾還有一個毛病就是打光後會自動彈出,這會產生一個特殊的聲音。在雙人對戰時,很容易會被對方聽到這個聲音,有經驗的士兵就知道對方沒彈藥了,可以趁機發起進攻。而橋夾裝彈則由於隨時可以補充彈藥,不會讓對方產生這樣判斷,讓對方搞不清楚到有多少彈藥則不敢輕舉妄動。


鼎盛軍事

要想了解為什麼二戰時各國步槍為何使用橋夾的多而非漏夾呢?那麼就必須先了解什麼是橋夾,什麼是漏夾。一般來講,在步槍中的彈夾分為橋夾(Bridge clamp)和漏夾(Leak clamp)這兩種彈夾類型。

漏夾(Leak clamp)

漏夾要比橋夾發明的要早,它是由金屬薄板和用於固定子彈的框架組成,呈一個半包圍的框架,側面有一個固定點,使能夠在步槍上固定住,因為漏夾分為單排樓價和雙排漏夾,其裝彈量也是又不一樣的規格,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在子彈打完後需要更換時比較麻煩,不能給及時補充,往往會貽誤戰機甚至危及生命。比較出名的漏夾有曼利夏步槍漏夾。

橋夾(Bridge clamp)

橋夾的出現要比漏夾晚上幾年,但是影響力要比漏夾大的多,使用範圍也要比漏夾廣的多。尤其是近代,橋夾基本上是現代半自動步槍的標配,橋夾是由一個可以固定子彈的金屬條,在槍械上會有一個與橋夾相對應的卡槽,在進行裝填的時候,只需要將子彈推進就可以了,使用起來十分方便。

為什麼二戰時期各國都普遍使用橋夾相信大家已經明白了,橋夾一是載彈量要比漏夾大上一倍左右,這樣能夠帶很多子彈,在戰場上子彈的多少能夠決定戰役的勝負;其次橋夾能夠快速裝填子彈,使裝彈時間大大縮短,這樣在打完子彈時能夠快速裝填,時間就是生命,不能因為裝彈而失去生命,產生非戰鬥減員;再有就是橋夾的重量輕,對金屬的要求低,能夠有效節約金屬的浪費,畢竟在二戰中金屬依舊是一個緊缺物資。


利刃軍事

闕興明

二戰時期的步槍一般有三種裝彈方式。第一種方式是最原始的一顆一顆裝填,也就是裝一發子彈才能射擊一次。這種方式只是少數武器裝備極為落後的國家的軍隊才用,就不細述了。
另外兩種方式(其實也就是兩種彈夾)就是用漏夾裝彈與橋夾裝彈。而其中的漏夾裝彈相對橋夾裝彈來說也用得少,最為普遍的還是用的橋夾。造成這種現象是有原因的。
先分別解釋一下什麼是漏夾與橋夾。漏夾看起來極像是一個半封閉式的小銅匣子,步槍子彈是彈底在下而彈頭朝上被固定在裡面的;而橋夾則類似於一根長條形的銅條,長邊的兩側有向上翻起的包邊便於卡住子彈的底緣。

漏夾與橋夾這兩種彈夾都各有自己的優缺點。而戰場才是檢驗究竟哪種彈夾好用的唯一真理。首先,漏夾比較費材料。因為漏夾是連同子彈一起壓入彈倉的,如果在性命攸關的戰場上,生與死就在一瞬間,因此士兵們不可能將用過的每一個彈夾花時間撿起來,怕低頭拾彈夾的一刻就被對方斃掉。所以一場仗打下來,戰場上不知道要丟掉多少彈夾。而橋夾則因材料用的少,丟了也損失少一點。俗話說,“大炮一響,黃金萬兩”,戰爭打的就是錢,能節約一點是一點。

另外,漏夾還有一個缺點。就是每用完一個,漏夾就會自動彈出。試想,這種銅製品彈出落地時必然會發出“叮”的一聲脆響,這在提醒槍手要更換彈夾的同時,也無異於是以另外一種方式告知敵方火力要暫停了,因此會因此而遭到敵方毫無顧忌的大膽進攻。
最後,一個漏夾比一個橋夾的裝彈量要少。一般來說,漏夾只能裝5發子彈,而每個橋夾能裝8發甚至10發子彈。這是橋夾的一個特別大的優勢,因為這就在很大程度上為火力的延續性提供了保障。
綜合起來看橋夾相比漏夾要有以上多方面的優勢,因此,二戰的各參戰國都普遍選擇了橋夾裝彈。

大國策

首先為大家科普一下橋夾和漏夾及相關術詞。二戰時期,槍械的主要裝彈工具為彈匣,彈鏈,彈鼓,彈夾。前三種主要為機槍,衝鋒槍的主要裝彈方式,彈夾則為步槍主要裝彈工具(STG44這種德意志黑科技不在討論範圍內)。而漏夾,橋夾則被統稱為彈夾。

(加蘭德步槍所使用的漏夾)

漏夾以包絡方式裝彈,多為鋼質,使用時直接裝入彈倉,實際上就是早期彈匣的雛形。而橋夾為條狀,多為普通金屬,依靠卡住彈殼固定子彈,裝填時將其向彈倉施力,繼而壓入子彈並取下彈夾。

(與漏夾相比,橋夾在二戰後發展更遠,左圖為加蘭德漏夾,右為56半橋夾)

二戰中步槍橋夾裝彈的流行,主要應該歸功於以下因素:

從戰術層面上講,橋夾裝彈速度更快,步兵班組乃至單兵火力持續性增強。1,雖然理論上,漏夾與子彈一同壓入彈倉,省去了回收的麻煩,但在實際中,會遇到漏夾張力大導致子彈無法壓入的尷尬局面,大大減慢裝彈速度。2,以採取漏夾裝彈的加蘭德步槍為例,其射擊時無法中途加彈,必須將漏夾取出才能補彈,而橋夾則使步槍中途補彈更加靈活。(至於加蘭德打光子彈,彈出漏夾,併發出聲響的這個槽點,不想吐槽,感覺這是她最大的缺陷)

(使用橋夾裝彈的莫辛納甘步槍)

從戰略層面上講,1,橋夾更容易生產,其由普通金屬製成,可以進行大規模生產,滿足軍需補給。而漏夾,則為鋼材,若裝備漏夾裝彈步槍最多的美帝的工業生產能力屌,可使用資源豐富,估計也得跪。2,橋夾在戰鬥中回收率高,一次裝彈後可立刻保留,準備戰後裝彈。而漏夾,emmmmm,還是要黑黑加蘭德,我不覺得王師的天兵天將們在一番血戰後會有心思和精力尋覓剛才還“活蹦亂跳”的漏夾們。不過,,,還是那句話,有錢是真的可以為所欲為呢。

(太平洋戰場上與“昭和男兒”血戰的美帝王師)

最後,軍情君是悟空問答的簽約作者,希望親們點波關注,以方便給大家普及更多軍武知識!謝謝!


軍情解析

這個問題有點專業,首先要知道什麼是橋夾,什麼是漏夾,有什麼特點。

首先,漏夾和橋夾統稱為彈夾,是用來裝填子彈的工具。

1、什麼是橋夾。如下圖,橋夾是一種金屬或塑膠製框板,通過底緣來固定子彈。

橋夾在裝填時,需要將橋夾一端對準位置,用力向彈倉壓入子彈。橋夾的作用是提高裝彈速度和方便裝彈。

2、什麼是漏夾呢

漏夾採用包絡的方式固定零散的子彈,使用時直接連同子彈壓入彈倉。

兩者的主要區別:是不是和子彈一同裝進槍裡。橋夾作用是裝子彈的時候把用手指壓下子彈,讓子彈裝進槍裡,壓彈進入彈倉後從裝填口抽出。漏夾在裝填的時候和子彈一起裝進槍裡面,打光最後一發子彈從槍裡面漏或跳出來。

3、為什麼二戰各國步槍為何普遍使用橋夾裝彈而非漏夾?

最初各國步槍普遍使用橋夾,爾後逐漸發展為使用漏夾,再後來使用彈匣。這是一個歷史發展過程,也是戰爭實踐要求。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1、使用橋夾的武器射擊中途補充彈藥方便。橋夾需要裝彈後抽出來,漏夾可以裝入槍裡,打完全後繼續再裝一個,使用上更方便快捷。

2、橋夾是一個金屬條,很多到時候都是打完就丟掉了。而漏夾可以反覆重複使用,可以節省資源,畢竟子彈的消耗量非常巨大,橋夾浪費也會非常嚴重。同時,漏夾也便於計算消耗彈量。

3、橋夾可靠性差。尤其是長期放置,子彈會粘連,或者排列變形,使用前需要重新整理,部隊通常會使勁磕一磕。

因為槍械發展,橋夾不可靠,漏夾操作複雜,逐漸被方便的彈匣所取代。


時空乾坤

你自己都說了,用橋夾裝彈 裝彈~把子彈裝進供彈具的工具

橋夾是個上彈具,快速上彈具~而不是供彈具

例如二戰日軍士兵的腰帶彈藥盒就是八個紙盒,每個包含三個橋夾(出廠就上好彈),需要補充時候開栓,將橋夾一端卡進 直接一下壓,五發容量的彈倉就上滿了~拔掉橋夾,推彈上膛又可以繼續開火。

漏夾是供彈具,類同彈匣


jsntrgsy

1.什麼是橋夾漏夾

2.為什麼用橋夾不用漏夾

1.漏夾在打完最後一顆之前是拿不出來彈夾的,而橋夾可以

2.漏夾倉有重裝速度快的優點,但是因為彈倉部位沒有抱彈口,所以必須在有漏夾的前提下才能用彈倉供彈,不能直接用散彈(單個子彈散裝),而且機構部分略複雜於帶抱彈口的彈倉。

3.漏夾和橋夾都要解決把空夾去掉的問題,漏夾可以讓夾子直接漏下去,不過會影響可靠性,而讓漏夾彈出來就會使結構變複雜。橋夾無非就是必須得拔下來罷了,稍微晚一點的栓動都可以自動排除橋夾

4.有沒有發現橋夾用料比漏夾少?




蕭水

前面沒一個講的完全清楚準確的。

首先橋夾和漏夾都是輔助裝彈工具。對應的步槍上的供彈具是“彈倉”。說漏夾屬於供彈具的就不對。多說一句,彈倉的特徵是具備容納和推送彈藥的能功能,有固定式和可拆卸式兩類,彈匣和帶彈簧的彈鼓都屬於可拆卸式彈倉。李恩菲爾德步槍的屬於可拆不可拆的過渡類型。

橋夾和漏夾的區別不在於形狀和材料,而在於裝彈方式。橋夾本身不進入彈倉,推彈入倉後順手拔掉或推槍栓自動掉落。漏夾是整個裝入彈倉,子彈打完後從彈倉入口彈出或從下方開口掉落。

漏夾在一次大戰之後逐漸式微,二戰時期只有加蘭德步槍使用另類的雙排漏夾,二戰以後再幾乎就沒有出現使用漏夾的新槍了。漏夾使用越來越少的原因由其優缺點決定的。漏夾優點是裝彈動作少速度快,然而這一點帶來的優勢並不明顯。漏夾有兩個無法忽視的缺點:裝彈不靈活,漏夾裡的子彈打完之前不能隨時換彈和零散補充,這一條對於換彈癌來說簡直不能忍;漏夾會影響步槍可靠性,傳統漏夾步槍的彈倉下方都有個掉出漏夾的開口,泥土沙子也有可能從這個開口進入槍裡。加蘭德步槍是從上方自動彈出彈夾,避免了額外開口,但是增加了機構複雜性和重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