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人為什麼喜歡席地而坐?

D丶Lei

先秦時期中國人喜歡席地而坐,根本原因是:商朝,周朝大部分時間都屬於新石器時代向青銅時代的過渡階段,建築技術不發達,室內空間很矮,所以人們到了室內,只能坐或者臥才方便。


以仰韶文化--姜寨聚落的考古發掘情況看,一般的居住房屋面積都很小,一般只有幾平方米到十幾平方米。在一個史前居所復原後,除去灶,擺放日用陶器的空間後,室內只有1.5米的地方可供人睡或者臥。



由於空間狹小,所以所有的日常用具,全部都是根據席地而坐的生活而設計的,剛好都是人坐在地上,45度向下俯視的視角所方便使用的。


這種情況一直傳承到後代的周朝時期,根據《周禮》記載,周天子的明堂,即國家舉行重大儀式的建築,高度也只有“九尺之筵”,大約只有1.8米高。


在這麼矮的室內空間裡, 當然需要席地而坐。在室內鋪上竹蓆或者皮毛,所有的人都會進房間內脫掉鞋。哪怕國君也不例外。


到後來哪怕建築技術進步了,到秦漢時期已經能造出高大的建築,但華夏民族是個非常講究遵循傳統的民族,各種複雜的傳統禮節,都是和原來的席地而坐的姿勢息息相關。所以一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民族南下,中國北方人口結構受到很大沖擊,這種傳統的坐姿才開始受到影響。


而我們熟悉的“胡床”(摺疊椅),“筌蹄”(矮圓凳)。,乃至椅子,才開始慢慢在朝野普及,一直到了8世紀唐朝後期,我們今天這種坐在椅子上的生活方式,才成為主流。


紅楓歷史觀

就像馬屁股決定了美國航天飛機火箭助推器的寬度。

其實,古人席地而坐的習慣,這就也是一種「路徑依賴」。

此問題與【中國服飾史】和【中國傢俱史】這交叉相關。

------------------------------------

《聖經》上說人類始祖亞當和夏娃因為偷吃了善惡樹的禁果,而有了羞恥感,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價值觀判斷」。
人類為什麼會產生性羞恥感,我不是學心理學的,我也不大清楚 不敢臆測亂答。
價值觀預設和同理心是人類道德體系的基石。

人類服飾目的不外乎三個:

人類是在從非洲進化、起源的,在炎熱的非洲,是用來的遮羞。

隨著人類的向歐亞大陸比較冷的地方擴散遷徙,就必須用服飾來防寒保暖。

在防寒保暖的基礎上,開始注重裝飾作用。

――――――――――――――

人有了性羞恥感,就會找東西遮住敏感部位,原始部落的人類用過樹葉子、草裙,今天在南美、非洲、南太平洋小島國上的一些與世隔絕的小部落依然可以看到:

試想一下,假如穿這樣的草裙衣服,當時又沒有桌子板凳,如果有一個大家庭父母、兒女圍在一起吃飯,用什麼姿勢?

下面有三種姿勢,你用那一種:

沒有褲子,沒有內衣,就是草裙或者樹葉,肯定不能用趺坐或者箕坐,否則這樣父母會將私處,在兒女面前暴露得一覽無遺。

家庭成員之間,絕對要有一定的性忌諱。這種性忌諱,我猜測肯定是基於避免亂倫的生物學原理。

避免近親繁殖,這不僅是人類,動物都知道。

這是在熱帶地區,那麼雜比較冷的地方,人穿什麼樣服飾呢?

史前時代,很長一段時間,人類縫紉技術都不很高,是沒有褲子和內褲這種衣服的。

人類的幾何學知識積累起來以後,才能比較容易縫紉褲子、內衣、內褲,以及比較緊身的衣服,也即所謂的平面剪裁和立體剪裁的區別,這都需要懂幾何知識才有可能。

古代的衣服無一例外都是非常寬大,越原始越寬大。

比如;今天澳洲、新西蘭的土著毛利人的衣服是有改進過的,但是,沒有接觸到文明世界以前,毛利人的衣服就像把一床被子裹在身上,當時英國人很多見聞遊記當奇風異俗記錄了下來。毛利人是沒有內衣的:

我們再來從考古學資料,看我們中國地區史前的人類的服飾:

下面是沈從文先生的專著《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上海世紀出版社,2005)歸納總結的新時代時期的一些畫像,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應中國先民服飾(頁19-23)。

新石器時代的辛店文化的人畫像衣服是和毛利人差不多的。就是有一根腰帶:

這些畫像顯示史前人類都是裙子,編號3甚至將男人的JJ都畫出來了,說明當時是沒有內衣的,那就說原始人一運動,的小弟弟像擺鐘一樣擺動:

我不懂服飾裁剪,我引用沈從文先生的結論:這種無領無袖的原始衣服叫做「披圍式長衣」也叫「貫頭衣」,是比毛利人的「裹被子」像樣一點,但仍然有「裹被子」的遺風。

裁剪方法:

臺灣土著的「貫頭衣」:

那麼,用「推己及人」的同理心想一下,穿這種寬大,沒有內褲的衣服,在家庭成員面前,在一些祭祖、婚禮、葬禮等重要場合,是不是隻有跪坐,才能不至於私處一覽無遺?



中國古代女性穿的肚兜是「平面剪裁」,其實今天女人穿的bar,就是典型「立體剪裁」,是有技術含量,需要懂幾何學知識,人體解剖學等等知識,考慮預留拼接空間:



bar的幾何紙樣




---------------------------------------------------------


中國進入夏商周文明以後,仍然沒有內褲。

漢語中有「衣裳」一詞,上衣下裳,「裳、障」一聲之轉,就是留是「障蔽、隱蔽」的意思:


引自:戴正,《中國古代服飾簡史》,1988,輕工業出版社,頁41

「裳、常」其實本一字,「常」被借用表示「頻率副詞」,那麼,「裳」就專職表示衣服,這在漢字演變過程中的「異體字分工」。



中國最早的的內褲其實就是「蔽膝」的雛形,是一種遮掩下體的衣物:

《白虎通義》:「太古之時,衣皮韋,能覆前而不能覆後」。


「蔽膝」也叫「芾」,本字為「巿」(不是「市場」的「市」)。「巿」就是一個象形字:

「芾(巿)」在小腹之下,兩股之間,也就是遮擋生殖器部位,是一種很原始的內衣,比如陰山岩畫中的人,穿的【貫頭衣】和【「芾(巿)」】:

所以,書法家米芾,其實就是「米內褲」,當然,這是開玩笑,其實後來「芾(巿)」變成一種裝飾性很強的服飾,以硃紅色為多見:

簡單的說:古代的【裳】是兩片,可以開合,一片蔽前,一片遮後,噓噓或者💩的時候,只需要掀開一片裳就可以。

所以,如果女人穿裳,撩衣就可以撩漢,就跟今天漏深v一樣,這恐怕就是「撩人、撩漢」的「硬件基礎」了。


由於穿【裳】這麼一種【兩片褲】,兩側還有縫,動作時時都要注意,一不小心有失風雅。

特別是女性,就要走小碎步,步子一大,春光盡漏,就有撩漢、蕩婦的嫌疑。

古代文學作品中描述女性的步姿都是小碎步,形成一種病態審美觀。三寸金蓮的綁小腳就是為了迎合小碎步的審美觀。

女人坐下的時候,就更加要注意了,只有跪坐將衣服扎嚴實,才沒有撩漢的嫌疑,

所以,女性步子跨大了,是對當時的男人來說,這是不可忍受的。漢字中的「女、妾、妻、母」凡是女性形象,都取像於「跪坐的女人」。

圖片引自:李樂毅,漢字五千年. 漢字演變五百例[M]. 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2002.



商周時代有一種類似【袖套】的【小腿套】,叫做【(木施)衣】,起到冬季保暖的作用。

春秋戰國時代出現了【無襠褲】,叫做「絝」或者「袴」,也叫「脛衣」:

這種叫「袴」開襠褲,當然需要「芾(巿)」來遮掩:

圖引自:黃強. (2008). 中國內衣史. 中國紡織出版社.頁10

後來,中國內衣才出現了一種叫做「褌」的「兜襠布」,有了「褌」這種內褲,無論怎麼坐都不怕春光洩露。

趙孟頫《浴馬圖》中穿「褌」的男人

這種褲子至今日本人還在穿,比如相撲手。



你說,穿這樣的【開檔褲】加上【兩片裳】,你能不能肆無忌憚的兩腿張開坐?是不是一不下心就私處就一覽無遺?

所以,所以晚唐以前,的中國一直都是跽坐為正確雅觀的坐姿,出土文物和傳世畫作都可以證明。

漢字部件右耳旁:「卩」,就是跽坐的人側視之形:


殷墟婦好墓跽坐人偶和甲骨文「卩」,「卩——跽」為古今字

而「箕坐」被認為是非常不禮貌的姿勢,等同於今天的豎中指。

荊軻刺秦王失敗,荊軻就以箕坐的姿態對著秦王,意思就是:亮出私處對著秦始皇說:我操!fuck you!

(這個秦陵百戲坑出土的一個箕坐陶俑,這個人是在彈奏一種什麼樂器,所以才箕坐)

在跽坐的基礎上形成了低矮的傢俱形制:

陶器、青銅器的炊具很多都是放在地下的,都不是很高,都是適應跽坐的人:

比如鼎和鬲下的足就是為了留出空間放木柴燃料,所以是放在地下的,人是跽坐才能很好的做飯。

西周雲紋銅禁相當於今天的「酒櫃」,其實也不是很高,適應跽坐:

案几:

鋪筵席,陳尊俎:

俎:

筵席

屏風:

床榻:

到唐代開始,胡人的傢俱慢慢傳入中國,先開始貴族中小範圍使用,宋元時代才開始普及:

以上圖引自:
邢義田先生髮表在簡帛網的論文:
  • 伏几案而書——對中國古代書寫姿勢的再思
  • 從執卷書和伏案書之辯談圖像資料釋讀的誤區
專著:
  • 李宗山,中國傢俱史圖說,湖北美術出版社,2001

結論部分---------------------------


綜上所述,中國人宋元以前的跽坐姿勢其實,就是一個服飾問題導致的「路徑依賴」:

在所有生物中,恐怕只有人類有性羞恥感,從而產生了性禁忌,特別是家庭成員之間。

史前和上古的縫紉和紡織技術有限,最早中國服飾是沒有內褲的,只有跽坐才不至於私處一覽無遺。

這又影響了上古的家居形制都是很低矮的几案,床榻、屏風等等,直到晚唐從開始有高的桌子和低的板凳,宋元以後開始在民間普及。

所以,【先秦——唐】叫做「早期古典傢俱時代」。【唐——五代】叫做「過渡時代」,【宋元時代】是「古典傢俱的發展期」,明代則是「繁榮期」,所以,明代傢俱非常漂亮,最具收藏價值。


小漢字見大歷史




眾人拾柴火焰高,我是東北總叨叨。

總叨叨通過查閱資料發現,中國古代人喜歡席地而坐主要有以下原因:

1、由於生產力落後,沒有可供大家落座的器具,說白了就是沒有什麼真皮沙發,旋轉老闆椅,太師椅,馬紮板凳,石頭墩子,木頭樁子的供人們拿來坐著,所以只能是臨時湊合著席地而坐。











2、古代人講究嚴格的禮儀等級制度,一般坐著的都是高等級的貴族,只有這些等級高的貴族才能有專門的座位。




普通人和老百姓在見到這些有座位的貴族時別說座位沒有就是席地而坐也是不行的,都得恭恭敬敬的跪著。




3、古代的社會經常動盪不安,兵荒馬亂的,採取席地而坐的方式,是不是能夠在發生突發情況的時候,能夠第一時間起身應對。

席地而坐的方式在反應速度上當然要比盤腿大坐的人來得要快,這樣就在緊急的時刻贏得了寶貴的反應時間。

通過以上分析,總叨叨認為古代人喜歡席地而坐,主要是因為客觀上物資的匱乏和主觀上為了方便起身而發展出來的有效應對措施。



總叨叨

古代人的生活習慣是跟當時的器物文明程度息息相關的!

不能說古人喜歡席地而坐,應該說是古人習慣於席地而坐!

這個席地而坐的歷史階段,大約是在唐朝及唐朝以前!因為這個階段,古人的日常生活器物當中還沒有出現真正的椅子!椅子的雛形——胡床,是一種類似於馬紮一樣的坐具。是在唐朝才由胡人帶入中原的。這一坐具是符合胡人生活特點的,胡人四處遊牧,坐完了收起馬紮騎馬就走!

這種"坐具"對中原王朝的唐人來說,使用起來並不穩定舒服!於是天才般的唐朝工匠們就在胡床馬紮的基礎上,添加了一圈靠背扶手,這就成了後世中國椅子的雛形!

所以說,現在的電視劇中,演出唐朝或者前的故事,如果出現了椅子等坐具,那就顯然是荒謬的!

椅子得到大發展是在宋朝!最著名的當屬南宋小王朝的"太師椅"了!據說這種椅子是當時的奸相太師秦檜發明!說起這個秦檜,還是蠻有才華的,寫的一手好書法!他不但頭腦靈活,發明了太師椅,而且還發明瞭天下第一罪:莫須有!

中國古代的人們,在有了方便、舒服、高貴的坐具以後,比如高檔的紅木傢俱,金絲楠木傢俱等等,就不再願意席地而坐了。除非是出席某種特殊的儀式活動,才席地而坐!唐朝以後仍席地而坐的人,一般都是沒有身份沒有地位,坐不起椅子的窮人。即便是到了現在,老一輩的窮人,在吃飯的時候沒有坐具桌子,總是找個牆角,端著碗,蹲在地上,背靠牆吃飯。

所以說,中國古人習慣於席地而坐是因為器物文明還不夠發達,是因為舒服高貴的專用坐具還沒有出現!唐朝以後,自從專用的坐具出現以後,中國的古人就更願意坐著了!


沐海聽風

民以食為天,人的第一需要就是生存,吃是要被放在眾多需要之先的。遠古尚無傢俱,先民就地為炊,埋鍋造飯,於是席地而坐成了那個時代的普遍行為。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也經常會席地而坐,例如玩玩具的時候、玩泥巴的時候、到戶外遊玩的時候等等。

孩子席地而坐有講究,衛生問題普遍已經受到家長關注,除了衛生問題,當孩子坐在地上的時候,家長還要留意以下問題:

1、注意糾正孩子的W型坐姿。

“W”形坐姿是指寶寶坐時兩條腿的小腿都向外彎曲,小腿外展至大腿外側,若從寶寶的頭頂看,他的腿就像字母“W”一樣,由此得名!W型坐姿還有個更形象化的名字叫“電視兒童坐姿”。

W型坐姿有三大危害:第一、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會導致大腿骨、膝蓋關節產生內轉,使孩子形成內八字、扁平足及駝背等一系列問題;第二、W坐姿會使得人體脊柱大幅向內彎曲,容易造成駝背;第三、W坐姿會給髖外展肌、跟腱等帶來額外的壓力,嚴重的話有可能影響孩子發育。

2、注意公園、綠化帶的紅火蟻等蟲子

去到戶外,家長儘量給孩子穿上長褲、長袖衫或者是塗擦防蚊水等,因為可以有效預防蚊蟲等其他蟲子的叮咬。

在廣場、綠化帶的草皮和樹木的種植地上,有一種螞蟻我們需要留意,它就是紅火蟻,被它咬一口會很疼,過敏體質的人可能會導致休克,甚至是死亡。

紅火蟻是螞蟻的一種,其形狀與家裡常見的小黃家蟻相似,但比小黃家蟻略大,常見工蟻大小約3~6mm,紅褐色,具有強攻擊性。


發現爸爸

這個問題就是個假命題:古人更喜歡坐椅子,關健是要有條件。我們野外玩的時候累的時候,也會席地而坐,有時連個乾淨的石頭都沒有,你不坐地坐那。坐的傢俱的發展也是越來越舒的體驗,小馬紮、凳子、椅子、沙發。古人如果有凳子坐,也是不會坐地上的。如果天天坐地上,坐習慣了,給個凳子剛開始還會坐地上,但一段時間後還會生選擇坐凳子的


貳哥奇石

在沒椅子的時候,沒有更多的選擇

並不是所有歷史時期的古人日常都是席地而坐的,唐宋開始椅子和凳子這類傢俱已經開始走進古人的日常生活。明清那會兒基本上椅子和凳子這類傢俱是特別平常的。為了更舒服坐椅子,明清時期椅子的造型也下了很大的功夫。比如太師椅,最早記載出現宋代,真正流行卻是在明清。簡而言之,清明時期人們的生活已然離不開椅子的。席地而坐,僅限於沒有椅子和凳子的特殊情況。


在沒有椅子和凳子的時代,比如先秦、漢朝等等。這階段的古人日常的坐姿以跪坐為主,偶爾會有箕坐,盤坐。其中,箕坐不太禮貌,因為那會兒的人日常的褲子是開襠。箕坐,無論男女都會走光。跪坐時間一久,腿肯定會麻的,又不想失禮地箕坐的話,一般古人會選擇“踞”,這裡的“踞”是蹲的意思。

這個階段算是席地而坐,嚴格來說也是不太正確。因為流行跪坐的年代,也不是沒有墊子的。古人的榻分兩種,一種用叫臥榻,一種叫坐榻。這兩榻,其實都可以用在坐,這裡說的“坐”,還是跪坐。說起不僅榻可以坐,其實床也可以用來坐的。另外,漢代有一種叫枰的小坐墊,大小大概跟棋盤差不多。因為棋盤也叫枰。但是按著《初學記》卷二五引東漢服虔《通俗文》曰:“床三尺五曰榻,板獨坐曰枰,八尺曰床。”可見,東漢的枰還是一種用於獨坐的小號木質坐墊。

所以,即便在流行跪坐的時候,人們也不是很喜歡席地而坐。一般情況有條件還是會備上墊子的。


柳氏異聞錄

因為袍子下面穿的是開襠褲,不跪坐會走光。雖然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將遊牧民族的褲子(古時稱“褌”)引入騎兵和底層勞作者,打底短褲又叫“犢鼻褌”,在今天日本相撲選手身上還可以一窺,不過古時,也都是下等人穿的。



穿長袍是身份的象徵,長袍下面穿什麼呢?脛衣,後來又稱為絝,是一種類似腿套那樣系在胯上的不連襠褲,(紈絝子弟就是穿這種絲綢打底褲的人)由於這樣容易走光的組合限制了身體大幅度動作,坐姿必須跪坐,也就是席地而坐,合併雙腿坐在腳後跟上以防止走光。

到了宋朝時候褲子開始普及到民間,傢俱樣式也隨之改變,有了椅子高床等,席地而坐才被端坐椅子上取代。


亞歐研究寮

提起這個,就必須說說中國古代傢俱發展史了。

在最早的時候,並沒有所謂的桌、椅、幾等這些傢俱,最早的時候,古人用的是比較原始的草蓆作為鋪墊在地上。

因為比較矮,也就形成了跪坐這種休息方式。

到東周時期,已經發展出了比較矮的憑几,後面再漸漸越坐越高。


大浪淘書

除了樓上幾位說的傢俱、服飾等文化方面的因素外,古人席地而坐應該還與人類的進化史有關,人的尾椎就是由最早的猿席地坐而坐直到斷其尾巴慢慢進化而來,所以在這一點上,古人席地而坐與類人猿的進化有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