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只有漢人和滿人留辮子嗎?新疆和西藏等地的人為什麼不留辮子?

xixi218093002

剃髮易服,是滿清取得統治權後進行的一項政策,主要是想從精神和肉體上摧殘其他民族的抵抗。有人說,剃髮易服是隻針對漢族的摧殘,因為這是漢族漢奸提出來的。

其實這是不準確的。

看一下當初多爾袞發佈的剃髮令就知道了,“全國官民,京城內外限十日,直隸及各省地方以布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髮。”上面寫的很清楚,剃髮令的實施對象是全國官民。當然,這只是滿清的一廂情願,實際情況卻是有不少地方沒有推行下去。

當時滿清剛入關,不少地方都沒有實際控制,尤其是南方少數民族地區,以及傳統的蒙古、新疆、西藏地區。對於這些沒有能實際掌握的地方,滿清皇室只能採取變通的方法,如蒙古跟滿族很早就結盟,就採取了懷柔和同化的方式,對於已經加入八旗的蒙古人,強推剃髮令。對於正在拉攏的漠南蒙古,讓王公貴族剃髮易服。對那些尚未投靠清廷的蒙古部落,直接忽視,以後再說。


新疆和西藏差不多也是這種方式,因為這兩個地區當時只是名義上的臣服,實際控制權還在當地自己人手裡,為了不激化矛盾,在新疆西藏也只是讓高層官員和投降的王公貴族剃髮易服。而且,還嘗試了一種榮耀式的推行方式,就是把剃髮易服當作一種皇權賞賜,成為一種身份的象徵。

另外,朝鮮作為藩屬國,生活中清朝本土疆域的朝鮮族,加入八旗的和清廷登記造冊的,相當於具有中國國籍,也需要剃髮。在朝鮮半島的,和未登記造冊的,無須剃髮。


南方地區少數民族,由於地處偏遠,清廷鞭長莫及,其實一開始也是很多人沒有剃髮易服的。包括南方農村地區的一些漢人,也是沒有剃髮易服。清朝流傳下來的一些畫裡,《劉閬春繪農村演戲圖》、《康熙耕織圖》等,裡面的農夫就是穿著明朝衣著,留著明朝髮式。

一些噴子,張口就是漢人軟弱漢人無能,其實當時在推行剃髮令時,遭受到了很大的抵抗,更有大量漢人為此付出了性命,迫使滿清暫停了這項運動。後來,滿清的統治更穩固了,才第二次頒發剃髮令。


凡塵往事

易服剃髮本不是大清初衷,要說易服剃髮就必須說一個人,他就是易服剃髮的始作俑者---孫之懈。

孫之獬(1591—1647),字龍拂,山東省淄川縣(今淄博市博山區白塔鎮大莊村)人。天啟二年(1622年)舉進士,為庶吉士,繼為翰林院檢討。其為人陰險,心術不正。為官不久就投靠閹黨魏忠賢。天啟七年,孫為順天鄉試正考官,閹黨工部尚書崔呈秀之子為白丁,孫之獬受崔呈秀之託,錄取其子為舉人。孫某如此討好九千歲及其同黨,滿心以為會步步高昇,不料,天啟因縱慾過度當年就死了,閹黨倒臺。在崇禎皇帝下旨毀閹逆編纂的《三朝要典》時,孫之獬力主不可毀臭名昭著的《三朝要典》,詣東閣力爭不可毀,繼以痛哭,聲徹內外,於是他被打入逆案,在明朝得不到重用,他懷恨在心,想當官發財的心一直不死。

正好身逢亂世,江山易主,滿清利用中原內亂打進關內。崇禎十七年五月,滿清派遣侍郎王鰲永招撫山東,孫之獬立刻投降。他為了贏得滿清的寵幸,散家財,組織偽軍,鎮壓了明永鎮的抗清義軍,得到山東巡撫方大猷的賞識,旋即招入北京,擢為禮部右侍郎。

清軍入關以後,孫之獬俯首乞降,自己帶頭與家人奴僕一起剃頭留了辮子,並換上了滿裝,一心一意在山東等待滿清主子的到來當滿清剛進北京時,時因天下未定,允許明朝的降臣上朝時仍穿明朝服飾,只是滿、漢大臣各站一班。可是這個孫之獬為獨得滿清歡心,有心“標異而示親”。一日上朝時他變得“煥然一新”,不但剃了發,留了辮,還改穿了滿族官吏的服裝。當大臣們步入朝堂站班時,他很親切地走進了滿族大臣的行列。

滿族大臣都自謂高人一等,哪能容忍屬下的漢臣孫之獬與之同班?七嘴八舌又你推我拉把他逐出班外。孫之獬自討沒趣,悻悻然走回漢班,漢臣恨他過於逢迎求寵,一個緊挨一個毫不鬆動,不讓他入班。徘徊於兩班之間的孫之獬進退不得,狼狽萬狀。這個漢奸一怒之下,向多爾滾上了奏章一道,奏請給漢人剃髮:“陛下平定中國,萬事鼎新,而衣冠束髮之制獨存漢舊,此乃陛下從中國,非中國之從陛下也。”多爾袞以為然,決定改變入關初期對漢人的安撫政策,推行暴力壓服策略,在全國推行羞辱漢族信仰的剃法令,讓天下初安的漢人又血流成河。

那麼為什麼不讓其他少數民族易服剃髮呢?因為其他少數民族人數太少對大清江山構不成危險,所以對其他少數民族也就網開一面了。………………………………………………………………………………

大家想知道這個孫之獬的下場,我就給大家補一段看看。雖說是天理循環,報應不爽,但是我覺得這點報應根本就不算什麼。就在他回家省親的時候,山東爆發了農民起義。“衣錦還鄉”的孫之獬被起義軍抓獲後,在通衢街頭,孫之獬被扒光衣服,將他的頭髮一根根扯下來,再用針在頭皮與身上扎滿針孔,將頭髮一根根插進去,直至血盡而死。隨後將其肢解,暴屍街頭義軍將其口縫上,凌遲而死,還把他在城中的孫子、曾孫殺了個乾淨。謝遷就把他的四個孫子蘭茲、蘭藂、蘭藪和蘭藹一同綁來,讓孫之獬眼睜睜地看著四個孫子的死去,群眾義憤填膺,仍然高聲叫罵。

在這次事件中,孫之獬直系親屬家有八人死難。其中孫之獬大兒子孫珀齡的三個兒子、二兒子孫琰齡的一個兒子被義軍正法,孫琰齡的妻子和兩個女兒被凌辱而死顧炎武得知謝遷處死孫之獬這個消息後,極為開心,特作《淄川行》一首誌慶:“張伯松,巧為奏,大纛高牙擁前後。罷將印,歸裡中,東國有兵鼓逢逢。鼓逢逢,旗獵獵,淄川城下圍三匝。圍三匝,開城門,取汝一頭謝元元。”

孫之獬死後,順治帝命吏部討論撫卹之事。侍郎陳名夏、金之俊建議,恢復孫之獬的原有官職,並給予撫卹;馬光輝及啟心郎寧古裡建議,孫之懈已被削去官籍,不應當給予撫卹。“兩議上,命用光輝議”。即兩個議案一同上報朝廷,順治帝最後採用了馬光輝的建議,沒有給予孫之獬任何旌表和撫卹。

淄博博山新區大莊村,有座孫氏墓園,最近裡面的古墓被人盜了。

據山東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早安山東》報道,民警趕到案發現場後發現,墓穴邊上有一個直徑六十公分、深約3米的洞穴,周圍散落著一些作案工具,和一些礦泉水瓶、菸頭。據史料記載,孫氏墓園建於明朝,距今已有400年的歷史,去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其中最為著名的人物,當屬明末清初的兵部尚書孫之獬。

天理昭昭,疏而不漏,不是不報,時辰未到,勸君莫害民,勸君勿賣國,否則自己慘死禍及子孫!


孤狼嘯月31600808


清代的剃髮易服令主要是針對漢人的。而其他地區或民族則有不同的制度。我們從蒙、新疆和西藏出發,分別講講。


蒙古

清朝在蒙古人的聚居區(從東北到內外蒙到新疆和青藏),將蒙古人分為八旗、內屬和外藩,以不同的制度加以管理。八旗蒙古是八旗的一部分,內屬蒙古用流官治理,外藩蒙古實行盟旗制。而在外藩蒙古裡,又分為內扎薩克和外札薩克蒙古,制度上也有不同的卻分。

這裡面蒙古八旗不用講自然留辮子,內屬蒙古大部分留,外藩蒙古則基本不留。

蒙古和滿族很早就是盟友,所謂滿蒙一家,辮子並不是問題。


新疆

新疆並無明確的剃髮易服。一般只要求伯克或所謂回王剃髮易服,而且這種還不是以命令的形式,是以賞賜的面貌出現。也就是說,能剃髮易服代表了你是某種特權。

清朝在南疆維族人的聚居區,實行的是伯克制,伯克一般不世襲,通常有迴避制度,在維族人的聚居區的基層,還有類似保甲的制度。


西藏

西藏完全剃髮易服問題。

西藏地區除了藏軍曾被被要求剃髮外,當然執行的也不徹底,其他的沒有任何剃髮易服的要求。

類似的還有朝鮮、越南等。


當然,以上講的是現象,下面看一下原因。

原因簡單,因為剃髮易服本來就是針對漢人的。

古代漢人十分重視髮式與衣冠服飾。《孝經》有言:“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漢人成年之後,除了必要修剪,不可隨意剃髮,男女都把頭髮綰成髮髻盤在頭頂。漢族傳統的服飾形式有交領、右衽、盤扣、對襟、繫帶等特徵,日本、朝鮮、越南、琉球的傳統服飾也有部分這些特徵。


而剃髮易服就是為了證明滿人征服了漢人,為了打壓漢人的文化自信,這是一種標誌。

大致如此。


胡笳胡談

因為滿清入關主要統治的就是漢族人,況且漢族人口基數大,必須實行有效管理,以漢治漢,為了不讓佔絕大多數的漢人,排斥自己,那麼就讓漢人接近自己,所以強迫易服剃髮。起碼先從外表讓漢人順從自己。那麼新疆和西藏,首先說新疆時而叛亂時而歸順,能同治住就不錯了,所以沒啥強求,西藏與滿族共信黃教,也不用從外表歸順。


大魚工作室

清朝百姓只有漢人與滿人留辮,部分蒙人和少民也留,如果為官都得留辮子。

清入關後,滿人必竟是少數,漢人多,再加上明末文人士子的風骨還在,這樣將很難長治久安,唯一的辦法就是打斷文人士子的脊樑骨,而採取了三個手段。

其一,在道德標杆上打倒了士大夫。明之前道德標杆都在士大夫手裡,文人的筆比刀劍利,只有把文人的道德標杆奪過來,文人也就廢了,清一代沒有昏君都是明主,因為皇帝怎麼說怎麼對,文人就當奴才吧,看看十全老人的錯別字,文人還要給出各種理由和美譽!

其二是打斷漢人文士的風骨,定下一個規矩,當然要從皇家作起,留髮,不然,殺。從此,漢人成了真正的二等公民,風骨斷了,名為君臣,實為主僕。

其三是文字獄,凡是反對皇帝道德標杆的殺,凡是帶反朝庭權威的殺,帶一個字就殺,殺殺殺殺殺,殺到你怕!

可神州大地就這麼神奇!當滿清以為萬年不倒的強勢朝庭竟然逐漸漢化,當大清滅亡時滿族直接就漢化得跟漢民完全類似,只有名稱不一樣了。


WZANBA

我來說說吧,這其實和歸屬感還是有一定聯繫,大清來自建州衛,不管怎麼說也被大明統治了兩百多年,互相聯繫感染的多、深。大清也是漢化的厲害,入關後,大清目的就是統治明地,所以把剃髮易服算到一個傻逼孫子身上是搞笑的,就算沒那孫子滿清也是要乾的,漢人只是喜歡找藉口罷了。讓你和我一樣,讓你融入我,讓我們一樣,這即是征服也是歸屬也是親切,一方面是滿清認為自己征服了漢人,另一方面是滿清認為漢人和滿人其實差不多,意思上接近於同文同種。而對藏地蒙地回地,因為各種原因,或畏懼或歧視或拉攏,總之,滿清有牴觸情緒,認為不是同一類,所以也不願意所謂不是同一類的,加入到和我同一類的行列,這點在新疆特別明顯


西門吹牛2016

清朝確實命令所有生活在新疆的伯克、回子們不得輕易“蓄留髮辮”,並且嚴令那些同樣生活在新疆的漢人、漢回不得隨意“剃去髮辮”,他們要繼續留辮子。這個問題的觀察非常敏銳。

清朝為何在辮子問題對不同群體有如此差異的態度呢?我們都知道,對於內地漢人而言,留辮子是一種強制性的要求,最終成為日常性的習慣。然而,清朝在1759年擊敗大小和卓,將整個新疆納入到版圖後,竟然沒有對新疆的回子們推行過類似1644年他們入主中原後對漢人施加的強制性的剃髮令。

道光八年(1828),清廷為獎賞在張格爾之亂中立功的喀什噶爾阿奇木伯克伊薩克,准許他及子孫“蓄留髮辮”,隨即各城伯克、回子“紛紛請留髮辮,以表愛戴之忱”。清朝官方對此表示:

各城回子王公以下之有世職,及盡忠有功伯克之子孫,願留長髮辮者,準其蓄髮。 其餘伯克之中,如有願留髮辮者,阿奇木及伊什罕伯克之官至四品者,亦許蓄髮,四品以下概不準蓄留髮辮,以示限制。

清朝強調“漫無區別,轉不足以示優獎”,換言之,伯克、回子和朝廷均將“蓄留髮辮”的行為視為一種獎賞和少數貴族的特權。

有趣的是,同樣是在道光八年,那彥成上過一道奏摺,描述張格爾之亂前後新疆的社會狀況:(甘肅漢回)一到回疆,先學回語,藉同教為名,男女不避……久之則娶回婦為妻,益加親近,張逆滋事以前,竟有漢回剃去髮辮,充當阿渾之事。

由此看來,清朝對不同的人群提出了不同要求。美國喬治城大學歷史系教授米華健(James A. Millward)在

《嘉峪關外:1759-1864年新疆的經濟、民族和清帝國》(Beyond the Pass: Economy, Ethnicity,and Empire in Qing Central Asia, 1759-1864)一書中對此現象提出了獨到的解釋,他指出清朝經過慎重的考慮,採取多元化的統治政策,不對具有象徵意義的文化行為和生活方式做出明確限制,另外辮子在當時的新疆是一種識別族群界限與忠誠的標誌,在地方政府看來,逾越這種界限可能就意味著叛亂的危險。


HuiNanHistory

滿人在征服蒙古、西域、回部、藏區時都是八旗和漢人共同完成的,這也導致蒙古人認為滿人和漢人一起坑自己,外蒙古獨立後對其國內滿漢都進行了清算;回人認為滿人和漢人一個樣,西北迴亂時對滿漢都是災難;藏人也是滿漢不分。雖然滿人瞧不起漢人,滿漢又以夷看待其他族群。終清一朝漢人反抗很少,除了永不加賦這條政策外,還有比較重要的一條就是政治地位,整個國家絕大部分官吏都是漢人。有人說滿蒙聯合,其實蒙古人地位在清朝並沒那麼高,整個清史中只有少數幾個蒙人列傳,在高層統治中也鮮有蒙人。清朝對蒙人統治是賜高爵而無政治權力。


wpf971333


漢服

關於“剃髮易服”,針對的是滿清之外的各族,目的是摧毀他族的民族自尊和民族意識,便於統治,當然主要是針對漢族,一些少數民族居住在偏遠的地方,影響不大。蒙古族由於是明朝死敵,容易被滿清接納,政策有所放鬆。另外當時僧道和戲子不在“剃髮易服”之例,因為二者於國政沒有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