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人守護烈士墓八十載:當成自家祖墳拜祭

三代人守护烈士墓八十载:当成自家祖坟拜祭

正在悉心照料李謙墓的廖聰濟。

南粵紅色守護人

如果不是81年前幾名素昧平生的年輕紅軍官兵的造訪,家住韶關樂昌梅花鎮的廖聰濟祖孫三代,可能會像無數大山深處的居民一樣,默默無聞地在山中送走一個個春夏秋冬。那個嚴酷的寒冬,為一名受重傷的紅軍將領療傷的經歷,讓廖家的命運與紅軍聯繫在一起。從此,廖聰濟一家在人跡罕至的深山開始了為紅七軍在梅花鎮一戰中犧牲的最高將領李謙守墓的生活。這一守,已是祖孫三代。

重訪:舊戰場上建起革命豐碑

走入位於梅花鎮街區中心地帶的紅七軍革命烈士紀念園,一座巍巍青山面對著滾滾武江水,由多支步槍形狀的碑體簇擁而成的紅七軍烈士紀念碑屹立於山巔。在紀念碑左側,2010年12月建成遷出深山的李謙烈士墓,與80多年前血灑粵北的700多名戰友英靈重逢於此。

1931年1月底,鄧小平、張雲逸等率領的紅七軍約3000多人,幾經輾轉,由廣西百色經連州、星子、過鳳頭嶺向湖南宜章的巖前、徑口轉進樂昌梅花洞。當隊伍來到樂昌時,從連州方面追擊而來的國民黨粵軍陳濟棠部3000餘人,與從坪石趕來的國民黨武裝對紅七軍形成夾擊之勢。

2月2日,激烈的戰鬥打響。紅七軍起初獲得的情報不準確,敵人數倍於紅軍。在極為殘酷的戰鬥中,時任師長的李謙身先士卒、奮勇殺敵,不幸在曹家坪山被敵人擊中,子彈穿過皮帶進入腹部,腸子流了出來。

回憶:犧牲紅軍師長年僅23歲

已年過四旬的廖聰濟回憶起自己家和紅軍墓的緣分時說,自己的祖父廖文成是在民國初年從雲巖鎮出水巖村舉家搬遷至石子壩居住的。1931年2月的一天,廖文成家中突然來了3名年輕的紅軍官兵,其中一名軍官腰腹部受了重傷。“爺爺說,當時天氣很冷,受傷的紅軍軍官說要在我家暫住療傷。”廖文成讓他們脫下軍裝在自己家中住了下來。因大山中缺醫少藥,再加上那年冬天特別寒冷,這名軍官的傷勢迅速加重。“不到半個月,他就在我家犧牲了。”

陪護這名軍官的兩名戰友幫助廖文成掩埋好李謙的遺體後便去尋找大部隊了。臨別前,他們寫下一張字條,廖文成由此知道犧牲的軍官真名叫李謙,年僅23歲。兩名戰士留下一支鋼筆和字條,囑咐廖文成好好看護李謙遺骨,待到革命勝利後再來找他。

苦守:把烈士墓當成自家祖墳拜祭

沿著廖文成一家所居住的泥磚房旁的一條小路走去,大約10多米便抵達了李謙安息大半個世紀的地方。這是一座小山的半山腰,數十塊大小山石砌成的一座小墓形狀依稀可見。80多年前,李謙就長眠於此。在不遠處,當地政府於上個世紀中後期為他修建的水泥墓碑字跡清晰。李謙墓後,廖家三代種植的10多棵沙梨樹已經長大,結滿了累累碩果。

廖聰濟說,在新中國成立前,祖父和父親從不敢告訴別人這座墓中埋藏著誰。“無論是誰來了問此事,都說是我們自己的祖墳。”廖家真的把李謙墓當成了自己的祖墳來照顧。在廖聰濟的記憶中,從童年開始,每年的中秋和春節,家裡人都要前往拜祭兩次。

廖家以前生活困窘,廖聰濟的父親廖更新10多歲時,祖父廖文成就去世了。廖更新當年走出深山前往大源鎮謀生,遭遇日軍,身受重傷後被拋至河中。奄奄一息的廖更新被河水衝到石公坑附近,幸運地被一名船家救起。在傷勢好轉後,他回到了石子壩,再也沒有離開。

轉折:遷出大山繼續守護英靈 希望後代繼續接班

2009年,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文物部門在對紅七軍梅花戰役臨時指揮部舊址“蓮花祠”的普查中確證了李謙烈士墓的所在。很快,廣西電視臺、百色電視臺又組織了一次沿著紅七軍轉戰線路的回訪活動,李謙烈士墓重新回到了公眾視野。廖家三代人苦守紅軍墓的故事由此傳開。

2005年3月5日,樂昌市第十二屆人大三次會議正式通過“關於興建紅七軍革命烈士紀念園方案的決議”。2009年3月,紅七軍革命烈士紀念園建成。

出於對默默無聞、甘心為烈士守墓80餘年而毫無怨言、毫無報酬的廖氏一家三代的由衷敬佩,當地政府讓廖聰濟一家隨著李謙烈士墓遷出了深山。廖聰濟繼續守護李謙英靈,成為紅七軍革命烈士紀念園的管理員。每天,他最主要的責任便是清理紀念園的衛生、管護紀念碑和烈士墓、維護紀念園秩序。如今,廖聰濟和兒子相依為命。他說:“如果孩子將來願意,我還希望他來接我的班,把這個崗繼續站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