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萧山人总看不惯杭州

办公室里有些萧山同事,说起杭州的时候,总觉得是另一个世界。杭州之于他们,好像是一个压迫着和攫取者。

总有一种情怀:要是萧山不属于杭州,那会如何如何如何。或者就是,萧山有钱人比杭州多了去了多了去了。。

我总是默默笑一下。

杭州和萧山,真的是有万千恩怨情仇的感觉。不过,还好我可以作为局外人,可以不带偏颇的看待。

试图找出一些分析一些原因。

为什么萧山人看不惯杭州

为什么萧山人总看不惯杭州

萧山

历史文化

萧山从秦朝开始就属于会稽(绍兴),直到1959年,改归属杭州。这和宁波的宁海一样。自古属台州,建国后划宁波。萧山属越2200年,属杭才60年。2200年的越文化和60年的吴文化,当然是隔阂巨大。这已经根植于人民日常生活的东西了,不再重叙。钱塘江的阻隔,建国40年来杭州城区与萧山只靠着钱塘江大桥(一桥)联系。交通的不便,直接影响到人员的交流。融合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几代人的不交流或者交流少,加之吴越文化地理心理的亲疏。也无从谈融合的结果了。

萧山人对杭州的心里认同就不那么强。

为什么萧山人总看不惯杭州

经济现实

酒壮怂人胆,钱多喉咙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也决定了位置和心态。萧山的经济实力是有目共睹的。在成为区之前,已经多年占据全国榜首的位置。傲视全国。

为什么萧山人总看不惯杭州

数据来源网络

因为有钱,创造出的财富巨大,所以觉得自己的能力巨大,却被能力一般的上头压着,很不爽。这好比古代家庭剧一样。一个庶出的儿子成了富甲一方的人物,却在家族中总被非议对待,并且整个家族总要从他身上拿取更多的东西,并且还要压制着他。我想,萧山人看不惯的原因,大底是如此。

很多萧山人认为杭州攫取了萧山大量的资源,却无法反馈给萧山。任何东西都是(萧山余杭除外)。

其实,这样的例子,在很多地方都存在。比如嘉兴下面的海宁桐乡,比他们的上级嘉兴要有钱。海宁人不会自称是嘉兴人,对外就直接说是海宁人。台州下面的温岭,也不大会说自己是台州人,而会直接说自己是温岭人。金华的义乌,更是直接称为自己是义乌人,而不齿于作为金华人了。

反之,如果自身经济不强,则要依附了。这样的例子就更多了。

为什么萧山人总看不惯杭州

图片来源网络

萧山成就杭州,还是杭州成就萧山

亚运会、G20让萧山称为瞩目的焦点,更激发了萧山人的自豪感。让人觉得因为是萧山,才让杭州出彩。更有人喊出萧山成就了杭州,让杭州变的更强大。这样的想法,很有一部分市场。

殊不知,萧山的成就,正因为有杭州的平台,才有更大的精彩。

萧山的经济发展程度,固然是萧山人民的勤劳和创新才获得的。放眼浙江,和萧山一样勤劳创新努力的地方多了去了。但是为什么没有萧山发展的那么全面?不就是因为没有仗着省会的牌子么。如果萧山不划归于杭州,在绍兴下面,走的再远,也不过是上虞、诸暨的2.0。毕竟视野和结构这些先决条件是绍兴无法给予的。就像鲁肃对孙权说的,我们投降曹操,还是做臣子,大不了马车坐不了,坐牛车。你投降了,那就什么都没有了。

萧山20年来创造的成绩,是中国经济发展县域经济做大做强时代的产物。萧山是最好的范例。因为那个时代,县域经济正是主流,萧山靠这个主流潮流,发力赶上,成为全国耀眼的明星。说句玩笑话,那是赶上好时代,步子踩对了。而21世纪的现在,县域经济模式已经走到尽头,新的都市化时代到来,能扛起这个大旗的,只能是杭州,而不是萧山。只有更大的平台,才会有更大的视野。只有更大的平台,才能提升自己,走出更坚实的步伐。

争论和鄙视链其实都无所谓,重要的是正视。我觉得不妨更以开放的态度和心态看到萧山杭州之争。萧山人总会哀叹,滨江当年是萧山的,现在发展成这样。大江东当年也是萧山的,现在发展成这样。不觉得滨江和大江东在萧山手下就是乡下的乡下。滨江划归杭州之后呢,天翻地覆不为过吧。尤其是滨江。2001年的滨江什么样,2018年的滨江什么样。18年时间,成为一个可以和新加坡媲美的都市。

祝愿萧山在新一轮拥江发展中,从县域经济模式,真正质变成都市经济的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