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離開都市到鄉下拜86歲老匠人為師,只為傳承和紙技藝

30歲離開都市到鄉下拜86歲老匠人為師,只為傳承和紙技藝

這是InnoTalk記錄的第109個故事

2016年底,限量版YSL星辰口紅刷爆了所有的社交圈,奮鬥在前線的代購和背後買買買的金主們都被這陣狂風吹亂了髮型。火得快,涼得也快,這款星辰口紅給我們留下的了空蕩蕩的錢包和褒貶不一營銷案例,但它真正開創的先河,竟是用各種方法裝飾口紅的DIY教程。

30歲離開都市到鄉下拜86歲老匠人為師,只為傳承和紙技藝

一年後,許多疑似限量版的中國風YSL方管出現在社交平臺上,這次限量的卻不再是口紅,而是上面的紙膠帶。故宮文創制作發行的紙膠帶,掀起了一波“我在故宮貼口紅”的熱潮。

這些膠帶不僅有唯美的國風畫作圖案,能讓包裝平淡的口紅瞬間變成獨家定製款,而且貼在再貴的口紅上,撕下來也不會留膠或損害物體表面,一上架就被搶購一空。原本只存在於文具愛好者之間的競爭,連美妝博主們也加入了搶購行列。

30歲離開都市到鄉下拜86歲老匠人為師,只為傳承和紙技藝

紙膠帶,也常常被稱為和紙膠帶,與和紙有著分不開的關係。生產和紙膠帶最著名的日本品牌mt,用的就是KAMOI公司生產的和紙。

和紙不僅能夠做膠帶,作為紙張使用,還可以加工成為衣物、草鞋、器皿和燈罩等物件,十分耐用。

30歲離開都市到鄉下拜86歲老匠人為師,只為傳承和紙技藝

日式建築中常見的障子門上,所用的就是和紙的一種——障子紙。和紙甚至被用來修補梵蒂岡西斯廷禮拜堂裡,米開朗基羅創造的壁畫《最後的審判》。

30歲離開都市到鄉下拜86歲老匠人為師,只為傳承和紙技藝

障子門

90%以上製作工藝都與傳統無異,基本沒有受到現代化影響的美濃和紙手漉工藝,在2014年成功申遺。令人心酸的是,全盛時期曾有5000多家和紙工坊的美濃市,如今只剩20家工坊。傳承這門手藝的師傅,年紀都在70歲以上,總數還不到10位。

30歲離開都市到鄉下拜86歲老匠人為師,只為傳承和紙技藝

2013年,美濃市曾以和紙生產為榮的牧谷地區,一位30歲的女性在和紙燈籠店問店員:“怎樣才能成為手漉和紙匠人呢?”四年後,她還在這個地方做著和紙,成為了這門手藝為數不多的年輕傳承人之一。

30歲離開都市到鄉下拜86歲老匠人為師,只為傳承和紙技藝

美濃市的鄉間

寺田幸代,來自僅次於東京日本第二大都市——橫濱。20多歲的時候,她對傳統和紙已經很感興趣,有收集和紙的愛好。但是出於生計和積蓄等原因,並沒有真正地學習哪一門手藝。

三十而立,30歲的她再次思考她的愛好,決定“好好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從事日本的傳統工藝。”於是在大城市生活了20多年的她,隻身一人來到美濃的鄉間,開始尋找和紙手藝人拜師學徒。

30歲離開都市到鄉下拜86歲老匠人為師,只為傳承和紙技藝

寺田幸代

事與願違,雖然她決心有了,找師傅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許多老匠人都不願收徒弟,她常常碰釘子。而且由於現在製作和紙已經難以維生,哪怕她能夠找到師傅,也要靠自己的積蓄加上打零工來維生。

她只好回到橫濱,打了半年的工來存款,最後終於找到了已經86歲高齡的師傅澤村正,開始了學徒生涯。

30歲離開都市到鄉下拜86歲老匠人為師,只為傳承和紙技藝

寺田幸代與師傅澤村正

澤村老匠人從15歲開始做和紙,一做就是70年。過去這個地方,每個人都會與和紙有這樣那樣的聯繫,現在還在做和紙的人已經屈指可數,他仍然在堅持著。著名的京都迎賓館裡面,門窗和屏風上所有的障子紙都是由他親手製作。

30歲離開都市到鄉下拜86歲老匠人為師,只為傳承和紙技藝

京都迎賓館

做美濃和紙可是100%的體力活,老人竟然能夠堅持70年,而且已經87歲高齡的澤村老匠人,仍然每天都會到工坊,連週末都有大半天在工坊裡工作著,做紙已經成為了他生命的一部分。

30歲離開都市到鄉下拜86歲老匠人為師,只為傳承和紙技藝

美濃和紙的製作步驟說起來似乎簡單,但是每一步都需要十足的耐心和力氣,對人的身心都是長時間的考驗。

將和紙的原料,名為楮的植物收割下來,在大到可以藏人的大鍋裡將楮蒸到可以將皮剝下,把剝下的皮曬乾便製成了可以儲存的和紙原材料。一般匠人的工作都是從拿到曬乾的楮的外皮開始的。

30歲離開都市到鄉下拜86歲老匠人為師,只為傳承和紙技藝

美濃生產的楮

將曬乾的楮放在水裡,泡兩到三日直到軟化,便可以放入大鐵鍋中煮。鍋中放有石灰水或蘇打水,煮上近兩個小時的時間後取出,便開始了最耗時也最考驗眼力和耐力的步驟——剔取雜質。

30歲離開都市到鄉下拜86歲老匠人為師,只為傳承和紙技藝

靠人眼和雙手,把楮纖維裡那些顏色暗沉的雜質一一剔取出來,這樣處理過的楮才能做出來乾淨通透的白色和紙。

從前的工坊,會將自然中的水流引流到工坊內,而匠人必須以跪坐兼匍匐的“三折”姿勢,趴在水流邊一邊清洗,一邊作業。水流無論春夏秋冬,常年保持在15到18度。

30歲離開都市到鄉下拜86歲老匠人為師,只為傳承和紙技藝

在寺田的學徒生涯裡,時間花的最多的就是這個步驟。想要製作和紙的話,必須每個步驟都能跟上節奏,雖然剔取雜質很累,卻是不能跳過的一步。

工坊裡只有師傅和寺田兩個人,每天每個人負責哪個步驟都由師傅寫在小板子上,按照日程來才能夠順利做出和紙。

30歲離開都市到鄉下拜86歲老匠人為師,只為傳承和紙技藝

完成剔除之後,便可以進行漉紙的準備。將纖維倒在像浴桶一樣的方形木製水桶裡,用長長的棍子將纖維打散在水裡,然後加入黃蜀葵根部提取出的粘液,根據經驗調整粘液和纖維的用量,再用竹棍攪勻。

30歲離開都市到鄉下拜86歲老匠人為師,只為傳承和紙技藝

正式開始抄紙。用線和竹子把重達20斤的大竹盤子吊在空中,稍高於木桶的地方,由匠人提住方盤把手在調好的紙漿裡,按照左右前後的“十字漉紙法”反覆漉紙,這樣漉出來的紙無論哪個方向拉扯都不容易斷,十分柔韌。

30歲離開都市到鄉下拜86歲老匠人為師,只為傳承和紙技藝

雖然通過懸掛的方式減輕了匠人的負擔,但是不斷地漉紙仍然是非常耗時間耗體力的活,一天下來,經驗豐富的老匠人也只能做出100張和紙。

而漉紙的過程極易受到風的影響,所以無論再熱也不能開風扇,夏天作業尤為難熬,汗水完全止不住。但是寺田卻從沒有想過放棄。

30歲離開都市到鄉下拜86歲老匠人為師,只為傳承和紙技藝

由於這個步驟直接決定了紙張的厚度和成品質量,一開始師傅只會讓寺田用已經漉完紙,只剩稀薄纖維的紙漿來練習漉紙。半年後才開始漸漸讓她用真正的紙漿做紙,但是剛開始的時候開始經常會失敗。

30歲離開都市到鄉下拜86歲老匠人為師,只為傳承和紙技藝

對於寺田來說,做紙最開心的時候,就是能夠順利漉出一張張和紙的時候。30歲才開始學手藝的她,過去幾乎沒怎麼運動,剛開始的時候每天肌肉都痛到睡不著覺,但是現在已經結實得快連西服都穿不下了。

30歲離開都市到鄉下拜86歲老匠人為師,只為傳承和紙技藝

漉過的紙層疊堆放起來,用重物壓幹水分之後,便由匠人一張一張小心地揭出,放在已經用了100多年的大木版上,拿到戶外去晾木版

30歲離開都市到鄉下拜86歲老匠人為師,只為傳承和紙技藝

師傅總是對寺田說“你要是早10年來多好”,寺田卻覺得20多歲的自己要是來做這個,很可能會半途而廢。人到了30歲,才有了那份毅力從事日復一日繁重而單調的工作,傳承一門珍貴的手藝。

30歲離開都市到鄉下拜86歲老匠人為師,只為傳承和紙技藝

如今,寺田已經完成了她的技藝修行,預計在12月獨立出來,開辦自己的和紙工坊。但是她仍決定和師傅一起做紙,直到87歲的師傅退休。

在一邊做紙,一邊準備自己的工坊的時候她深刻地感受到師傅所說的“造紙和精神是統一的”。準備工坊有許多需要考慮的事情,寺田總覺得有些心煩意亂,做出來的紙質量竟然也大不如前,雖然看起來是一樣的操作,心境不同,成品卻完全不一樣。

30歲離開都市到鄉下拜86歲老匠人為師,只為傳承和紙技藝

“已經做了70年紙的師傅,仍然說自己是剛入門的新生,一輩子都不會畢業。”

30歲離開都市到鄉下拜86歲老匠人為師,只為傳承和紙技藝

雖然寺田的工坊將會繼續製作和紙,包括障子紙,但是使用障子紙的家庭已經越來越少,她想讓更多人知道障子紙是怎麼製成的,讓更多人感受和紙的魅力。

為了這一點,她有了自己的創新,用自己漉出的和紙製作耳釘和內衣等小物帶到集市上去賣,更試過用自家和紙為附近的咖啡店做了獨一無二的暖簾。

30歲離開都市到鄉下拜86歲老匠人為師,只為傳承和紙技藝

中國也有我們獨特的古法造紙,也成功申遺,卻面臨著比美濃和紙更瀕危的境地,寺田對於傳承造紙的思考,我們也不應忽視。

“除了美濃和紙技藝本身,製作和紙原料和工具的人也越來越少。並不是還有我們在做紙,就能夠維持這門手藝的。我們必須一邊思考延續它的各種方法,一邊繼續做自己能夠做到的事。”

· End ·

圖片來源 | 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