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中國軍隊為何喜歡裝備“盒子炮”?

哼哈321

當時腰挎盒子炮可都是精銳和老兵軍官的象徵啊,很是威風;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烏龍山剿匪記》裡的盒子炮,還有李向陽手握雙槍的照片,最良心的是,他拿的兩把盒子炮,有一把是挫掉了準星,用於概略射擊(另一把作為精確射擊),這個道具師真的是太認真了,真實再現了當時雙槍毛瑟盒子炮的使用情況!


其實那時候也不是說多喜歡,而是一個是武器禁運問題(手槍不禁運啊,機槍衝鋒槍都禁運),一個是窮的問題。(不過當時國內有仿製,最早是北洋政府就有簽約購買,大沽.山西.重慶都有製造駁殼槍的廠,北洋時期只是不具備連發的10發子彈的7.63版本;不過到了老蔣的時期依然是購買的)它比步槍便宜,容易大量裝備,而且近距離火力強,適合突襲,專門近距離作戰。花機關我們也有(貌似是辛亥革命禁運的),但是成本問題,就和盒子炮配合使用了。


總之就是因為盒子炮威力大還有方便,實際上跟外軍士官裝備衝鋒槍、卡賓槍一個道理。很多軍閥不在門外放一個連排的手槍隊都不敢睡覺,最誇張的是還有掛7把手槍才能睡覺的,比如白鳳翔。所以不禁運是一方面,還有一方面是二十響具備火力優勢。所以盒子炮,又叫快慢機。火力猛,射速快,在中國戰場,火力強度不夠,盒子炮還是衝鋒陷陣的利器。幾乎很多軍閥都有自己的手槍隊。即是警衛隊,又是關鍵時候的敢死隊。


比如韓向方的手槍隊,清一色的快慢機。韓的手槍團,平時當警衛的時候,就是快慢機,展書堂帶他們上戰場的時候,再配發長槍。快慢機調到連發,就是一支小衝鋒槍。不過軍閥時期拿著盒子炮短距離衝鋒還好使,對日軍就未必了,日軍可衝不垮或者沒軍閥那麼容易一衝就垮的。


李三萬的三萬裡

盒子炮,就是毛瑟軍用手槍,因為其全自動功能,所以又稱快慢機,可以單發和連發,威力大,使用穩定,即便是它最輝煌的四十年裡,因為設計完美,所以並沒有什麼大的改動,在全世界都使用比較廣泛,但是價錢比較高,我國很早進行了仿製。



因為當時列強規定,中國很多重型武器是不被允許擁有的,還有一些機槍步槍,進口嚴格控制,好在手槍並沒有這麼嚴格,當時中國軍閥混戰,列強林立,對於武器的渴望非常強烈,各自都為了自己的利益和地盤時有摩擦,所以這種結實耐用火力強的槍支,很受歡迎。



而且因為它的木製握把,可以把兩者結合到一起,提高槍的精度,使得盒子炮具有既可以當手槍,又可以當步槍的雙重優勢,在武器匱乏的年代更加讓人喜愛,所以非常受歡迎,當時我國的盒子炮加上仿製的,就佔世界的一半多。


(你們知道都是哪部電視劇嗎)


軍事一點通

有網友問;舊中國軍隊為何喜歡裝備“盒子炮”? 首先我們要知道,當時的戰場環境和兵員素質。雖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歐美各國軍隊已經大量裝備機關槍,一場戰役隨便就發100萬發炮彈。

但是,在當時的中國各個武裝派系當中,機關槍和大炮的數量還是非常稀有的,甚至,整個北洋軍,包括東北軍,西北軍,川軍,滇軍1個師的炮兵數量,還不如清末的清軍1個師多。

在直奉戰爭當中,直系第15師配備了超過編制3倍的重機槍,也不過1個師只有72挺重機槍,但是在戰場上造成奉系軍隊一戰損失10000多人。但是大部分軍閥部隊1個師也只有6-24挺重機槍,數量很少。

嚴重的缺乏自動武器和大炮的直接後果就是近戰特別多,但是,軍閥士兵大部分都是破產農民,走投無路的城鎮居民,還有兵油子,沒有多少人敢於為了那一個月1塊到6塊大洋的軍餉,天天跑到戰場上去白刀子進去,紅刀子出來的進行刺刀白刃戰。

在那個時代迫擊炮數量也很少,從1923年一直到1926年,北洋軍閥才生產了1200門迫擊炮。輕機槍真正在中國普及,則已經是30年代初期的事情了。那麼,為了獲得勝利,軍閥們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高薪養一幫敢死隊,專門打近戰,在關鍵時刻打衝鋒,平時,隨身帶著,還能起到保鏢衛隊的作用。

於是,各種手槍營,手槍團和衛隊旅就出現在了中國,西北軍在與晉綏軍的作戰當中,曾經一次出動3000手槍兵,全部都是可以自動發射的盒子槍,還有一人一把大刀,近戰威力極大,在那些步槍手還沒反應過來的時候,手槍兵手持射速280發子彈的盒子槍就已經在近距離擊倒對手。

後來抗戰中後期以後,盒子槍基本上主要用於非正規作戰,也就是游擊戰。在正面戰場就很少了,也基本上沒有手槍團,手槍旅衝鋒了,因為,日軍擁有完備的輕重機槍,擲彈筒,迫擊炮和壓制炮兵,而且工事修建很好,手槍團衝鋒,顯然傷亡太大了,效果不佳。


深度軍事

“盒子炮”,學名毛瑟軍用手槍,在中國被泛稱為駁殼槍。德國毛瑟兵工廠大量生產本來打算讓德軍當制式手槍裝備的,但因其價格過高而被軍方拒採。

“盒子炮”流入中國的歷史背景

中國在1919年和1929年間被西方實行嚴格的武器禁運,不允許採購和發展重武器及火力強大之武器槍械,但手槍不在限制之列。中國各地軍閥急需新裝備來保障自己的統治及地盤爭奪,而德國不受西方禁運同盟國控制,火力強勁的毛瑟手槍遂被中國割據軍閥大量採購和仿製。

被中國軍隊喜歡的原因

1、容彈量大。駁殼槍容彈量區十發和二十發之分,在當時中國手槍裝備裡容彈量絕無僅有。因此在中國也被稱為“二十響”。

2、射程遠、射速快。駁殼槍因其槍管長,所以射程遠也受中國軍人青睞。駁殼槍還可以調節射速,分單射和連射兩種,因此在中國被暱稱為“快慢機”。

3、火力強大、輻射面廣。駁殼槍分皮質和木質兩種槍套,木質槍套可以把長木柄那頭插在槍把尾部,這樣抵在肩部提高了射擊精準度還可以抵消連發射擊時後坐力的衝擊。駁殼槍調節成連發射擊時堪比衝鋒槍的火力,且火力輻射面寬廣,深得缺少速射武器的中國軍人喜愛,因此也稱“盒子炮”。


抗戰時期,中國軍隊裝備落後,駁殼槍因其出色的性能被中國軍隊大量配備,予日軍以重大殺傷。駁殼槍和中國軍人的完美演繹也使得它躋身成為二戰一代名槍之列。


幸福是簡單

盒子炮是毛瑟C96軍用手槍及其系列衍生品在中國的一種民間稱呼,除了這個稱呼以外,中國人還稱它為駁殼槍、自來得、快慢機、匣子槍、大鏡面等。對日作戰中,中國軍民廣泛使用盒子炮。



中國軍隊之所以如此鍾愛盒子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1、當時中國槍械落後,這種半自動,自動槍算是先進的了。

2、盒子炮容量大,威力比一般手槍大的多,可作攻擊性武器。

3、相對步槍,盒子炮要小的多,便於攜帶,隱蔽性高



1937年淞滬會戰中,中國軍隊就將使用“盒子炮”的士兵編成手槍隊,與日軍展開巷戰,或安排士兵化裝成平民,用“盒子炮”襲擊日軍巡邏隊,使其恐慌不已。德國製造了大約100萬把盒子炮,有一半出以上口到了中國,中國軍民裝備了60萬把左右,它們在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抗戰立下了汗馬功勞。


我舞ing零亂

因為這種武器火力兇猛,殺傷性能也很好,因此很是得到當時中國各地軍隊的喜愛,廣泛裝備軍隊各層。此外,盒子炮其具有特色的外形,非常具有視覺衝擊力,讓人不禁為之一振。

首先說火力,盒子炮使用的是10發橋夾供彈,有的型號還可以使用20發的長彈匣供彈,火力持續性強,這在近距離作戰堪比衝鋒槍機槍。而當時,衝鋒槍機槍在中國軍隊的裝備量是很低的,有時甚至一個團才有數挺輕機槍,因此手槍就能在實戰中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而且有的軍隊還裝備了具有自動射擊能力的毛瑟衝鋒手槍,幾乎就是一把衝鋒槍,火力足以應對近距離的大多數目標了。

所以早在抗戰前,盒子炮就得到了很多中國地方軍隊的喜愛,還有一些工廠對其進行了仿製,而不僅是德國原廠,連西班牙公司等也開始生產這種手槍賣到中國。而當時,一把盒子炮,也是很多將領之間最好的禮物,很受各級別將領的喜愛。

而盒子炮使用的是7.63毫米口徑手槍彈,威力要比普通的手槍彈更強。而且,其還可以搭配其配套的槍套作為槍托使用,作為一把簡易的半自動卡賓槍。性能可謂是非常優秀。

而當時,中國的內戰以及後來的抗戰中,大多數情況下是有限的輕武器為主的作戰,而當時交戰雙方主要是裝備手動步槍,機槍不算多。而在武器水平更差的中國軍隊手中,盒子炮就由於其火力等性能得到了重視。此外,這種手槍的彈藥比較容易補充,幾乎全國各地都有使用這種手槍的,國內也有生產,所以後勤方面問題不大。而像繳獲的日製南部十四式手槍 ,其使用的8毫米手槍彈很難補充,而沒了子彈就形同廢鐵毫無價值。


僱傭兵

在每一部抗日題材的影視作品中,“盒子炮”——C96毛瑟手槍都是必不可少的角色之一。作為一種老式手槍,毛瑟軍用的性能並不突出,而且結構複雜,造價昂貴,在國際市場上並不流行。事實上,全世界生產的毛瑟手槍,超過一半都集中在了中國!為什麼中國軍隊會如此青睞於這樣一種“落後”武器呢?

一種說法聲稱,由於中國處於內戰時期,西方列強對中國實施了禁運,只有毛瑟手槍則不受限制。更有說法稱,中國買入的軍火都要由日本轉手,因此只能購買老式武器。這些當然是無稽之談——軍火禁運雖然不假,但卻始終沒能嚴格執行。不要說是槍支,即使是重炮、坦克,中國軍隊也一樣是照買不誤,更別說小小的手槍了。現在看來,中國軍隊裝備毛瑟手槍的原因,主要是以下三點:

首先,相比同時代的自動手槍,毛瑟手槍尺寸較大。當時的中國很少有人研究武器的威力,只覺得越大越好。而毛瑟手槍尺寸較大,還能駁接槍托,外形就很有威懾力。其次,毛瑟手槍的彈容量大,達到了10發,後來甚至有能連發的“二十響”。即使是當時的機槍,彈容量一般也不超過20發,這種優勢是其他手槍難以相比的。最後,毛瑟手槍做工精良,外表精緻,精度高,射程也比一般手槍更遠。因此受到中國軍隊的歡迎與喜愛,也是情有可原的。


旭說軍事

“盒子炮”在抗戰時期無論是國軍還是八路軍,都非常喜歡使用。“盒子炮”是德國產毛瑟C96軍用手槍的中國名稱,全自動功能的叫“快慢機”。這種槍在我國從抗日戰爭一直用到90年代。這種槍到底有何“魅力”使得抗戰期間的中國軍隊都喜歡用這把槍呢?

“盒子炮”,也就是毛瑟C96系列手槍,7.63mm口徑,1.24kg的重量,20發彈容量,50~150m有效射程。該槍創造了一個奇蹟,整把槍沒用一個螺絲來固定。由菲得勒三兄弟設計。但設計時半自動手槍才剛起步沒多久,該槍在西方並不是很受歡迎。所以西方不亮東方亮,所謂缺點掩蓋不了優點,該槍被中國的廣大軍民所喜愛。由於日本控制西方像中國出口軍火的清單中,“盒子炮”不在其中,因此中國獲得了大量“盒子炮”,“盒子炮”成為了中國各種勢力的武器裝備的首選。

“盒子炮”在當時中國算是一把先進的武器,中國軍隊喜歡用這槍原因有以下幾點:一、該槍有著當時其他手槍所沒有的大彈容量。20發的彈容量幾乎是其他手槍的兩倍。可作為進攻性武器。二、該槍相比步槍十分輕便,攜帶方便,有著極高的隱蔽性。三、當時中國軍隊普遍認為武器越大越好,而“盒子炮”比一般手槍體積大,還可以加裝槍托,有著具有威懾力的外形。

“盒子炮”在中國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是“抗戰七大神器”之一。我們還想出了辦法—槍手右手持槍,將槍機扳至速射檔,手心向上舉槍,伸向左前方扣動扳機,槍口上跳使槍從槍手左前方掃射至右前方;手心向下舉槍時從右前方掃射至左前方;左手持槍時完全相反--這真是點石成金的神來之筆!這個簡便的方法解決了槍口上跳並轉化為全自動速射優勢。

對“盒子炮”的情感,這個甚至比原產國德國的感情更深厚,今天電視上的各類抗戰神劇,“盒子炮”可謂是這些電視劇的手槍主角。


兵器次元

中國抗戰隊伍喜歡盒子炮,有這麼幾個原因吧,第一,適合於游擊戰,盒子炮短小易於攜帶和隱藏,步槍太長,盒子炮帶彈多,一次可壓20發、30發,長槍只能5發、10發,盒子炮還有快慢機,就是帶連發功能的,游擊戰中抗戰軍民進行破襲和偷襲戰,打了就跑,近距離上不會吃虧,中遠距離日本兵就沒辦法了。第二,抗戰之前外國列強對我國軍事裝備實施一系列限制和禁運,盒子炮因在國外並不看好,所以沒被列入禁運之列,中國各地軍閥大量購買仿造,後來就使用習慣了,而且零部件可以方便獲取。第三,還是因為落後買不起,也買不到好槍,抗美援朝初期,我志願軍就還大量裝備著三八式步槍,全國蒐集庫存子彈以供前線,盒子炮當然也在其中,後來蘇聯裝備進來,我軍近戰就有威力和人機功效更好的波波莎衝鋒槍,指揮員有託卡列夫手槍,盒子炮慢慢就退出歷史舞臺,成為了我們經典記憶。單就一把槍而言,能有這麼厚重單位歷史感,也證明了它的經典價值,不愧為一枝二戰名槍


嘯峰1

不是喜歡,而是無奈。

軍閥混戰20多年,內戰以數千場計,民國軍事工業基本在吃清末老本。同時,自軍閥混戰開始後,西方國家對華武器禁運,步槍大炮這些武器一般禁止出口。

駁殼槍最初在國際市場並不被看好,因為作為手槍太大,做衝鋒槍又威力不足。意外得到中國青睞,原因很簡單,駁殼槍的火力適宜中國國情又屬於手槍,臨時還能裝上槍套做衝鋒槍使用,不在禁運之列。所以20年代後大量引進並仿造,很多軍閥讓親衛隊裝備全駁殼槍稱手槍隊甚至手槍團。所以駁殼槍在中國得以發揚光大,在歷次戰爭及抗戰中起到了非常不錯的成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