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近代海軍的搖籃,福建福州1876年


福州白塔寺,也稱定光塔寺,坐落在於山西麓,為宮殿式建築,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五代時,白塔寺是福州名寺之一,唐天祐二年創建,原為藏經之所,兩年後,為祝賀朱溫即位,改名為“萬歲寺”。明代嘉靖年間主要殿宇大多毀於倭患。現存寺廟是清道光年間重建。

清代大臣陳若霖葬位於福州市蓋山鎮北園山頭嶺東麓。墓坐西向東,偏南20度,如意形。墓為三合土夯築,三層墓埕。面寬約14米,深33米。墓柱聯對:“湛露錫殊恩永綏福壤,白雲昭偉烈無愧豐碑。”兩旁鏡屏楷書:“山川淑氣釧靈錛,松柏高枝引蔭開。”

湧泉寺為閩剎之冠,是全國重點寺廟之一。寺院建在海拔455米的鼓山山腰,佔地約1.7公頃,前為香爐峰,後倚白雲峰,有“進山不見寺,進寺不見山”的奇特建築格局。明代該寺曾兩次毀於火災,相繼修復、擴建,形成今天的規模。1699年,康熙頒賜的御書“湧泉寺”泥金匾額,今仍高懸於天王殿寺門之上。


福州金山寺是閩江的一個著名景點,位於福州西郊洪塘村附近烏龍江上。建於宋代,是福州唯一的水中寺。金山寺原是江心的小石阜,因為它的形狀象石印浮於水面,有如江南鎮江之金山,故曰“小金山”。如果在金山寺憑欄遠眺,可見碧波上浮著風帆,沙洲處掩映著蔗林,“四周九山如群龍,矯若雲海來相從”。

員山水寨位於閩安鎮南兩公里處閩安門天險地段。元初,朝廷在閩江北岸閩安員山建立水寨,稱員山水寨。元軍在員山水寨至南岸石龍山麓佈下橫江鐵索,平時鐵索沉在江底,戰時拉緊橫於江面,阻止敵船進港。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江夏侯周德興重築員山水寨、高山寨等38座水陸寨堡,以防倭寇入侵。

大樟溪,中國福建省中部閩江下游最大支流,發源於德化縣赤水鎮的戴雲山,源頭為國寶溪,德化至南埕稱滻溪,南埕以下稱大樟溪,有後亭溪、潼關溪等匯入;至閩侯縣江口注入閩江下游南港,大樟溪流域面積4843平方公里。大樟溪歷史以來有為沿岸三縣通閩江與周邊地區溝通和出海的主要水運通道。


方廣巖在永泰縣城東葛嶺山腰,俗稱“一片瓦”。在層巒疊嶂、林廕庇日之中,巖體形如片瓦,凌空舒展,覆蓋成一個高約20米,深約30米,寬約50米的天然洞穴,為盛夏避暑勝地,有“廣寒洞天”之稱。北宋慶曆年間(1041~1048年),在巖下建佛亭。明中葉,擴建為寺,依巖藏洞,巨石當瓦,構築奇異。

萬壽橋位於南公園附近萬壽鄉的閩江支流上。該處原為渡口,清康熙七年(1668年)鼓山僧成源和里人柯應採為方便行旅,募白銀2000餘兩建造石橋,翌年12月竣工,前後歷時1年多。該橋全長76.6米,寬2.6米餘。橋兩端皆為石階,橋中段亦有石階,中間高出1尺許,以便通行船隻。

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簽訂, 福州被定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英國駐福州首任領事李太郭於1844年7月到福州,英國領事於1845年2月遷到倉前山設館辦公。時任船政大臣的沈葆楨為了國家利益,在1874年不惜重金買回了領事分館產權及周圍土地 。---【福州,1876年。攝影資料:Edwar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