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確實是工業大國,但遠遠算不上工業強國

軍用工業,代表著一個國家制造業的絕對高度。

而民用工業,代表著這個國家制造業的優化程度。

打個很簡單的比方,美國工業製造能力強不強?

當然強,美國吊打全世界,沒毛病。

美國可以造出超級核動力航空母艦,但卻造不出圓珠筆芯。

日本確實是工業大國,但遠遠算不上工業強國

當年世界上僅有瑞士(高端)和日本(中低端)兩國能造,現在多了第三國:中國。

說起來世界上確實只有三國能造,那麼美國真的造不出圓珠筆芯嗎?這話說出來,各位您信麼?

這是因為,民用產品是用來賺錢的,很多時候是要考慮到方方面面。

比如成本控制問題,比如法律專利問題,比如市場份額問題,比如國際匯率問題。

成本控制,典型的就是前蘇聯。想象吧,各位!認為當年堂堂世界第二科技強國,真的造不出一臺電冰箱麼?

不是造不出,而是不能以日本同等的成本造出,放到市場上根本沒有競爭力。既然造了我也賺不了錢,我造它幹什麼?

這主要是計劃經濟體制下,俄國的軍用和民用科技脫節,供需市場不能得到平衡,經濟運作和整合能力不行,和蘇聯科技本身有啥關係呢?

法律專利問題,比如豐田新能源汽車的混動系統,一些豐田粉吹的舉世無雙,除了豐田誰也造不出來,很快通用、本田和福特紛紛就過來打臉了。被它們打臉也就算了,關鍵吉利也要過來打臉。

日本確實是工業大國,但遠遠算不上工業強國

為了避開單行星齒輪的專利,吉利帝豪混動被迫使用了雙行星齒輪技術,同時考慮到插電混動的政策扶持,沒有使用阿特金森發動機的帝豪揹著比卡羅拉混動更沉重的大電池,比後者重了100多公斤,而空電行駛的油耗也僅僅是6升左右,相比卡羅拉的5升,劣勢並不大。如果不考慮專利壁壘和政策扶持,直接用小電池配合阿特金森發動機,直接減重100多公斤,做到卡羅拉(新能源車)同樣的油耗真的很難麼?

有人說,國內很多汽車廠商喜歡逆向研發老外的技術,創新不夠。

先不說創新的問題,你這個技術能被逆向製造,本身就說明技術含量不夠啊!

而軍工產業就不一樣了,它是不計成本、無視專利的,代表著這個國家制造業的最高峰。

F35隱形戰機賣給日本,一模一樣的發動機,日本拼死也想仿造,這麼多年了始終仿不出來。

發動機就擺在那裡,美國人信心十足不怕你逆向研發,因為它們知道目前日本的科技,肯定搗鼓不出來。

軍用大推力矢量發動機,之前世界上只有兩個國家能造——美國和前蘇聯,現在中國也加入該俱樂部。其他國家只能乾瞪眼。可以負責的說,這項技術,日本未來15年之內也不具備製造能力。

換句話說,衡量一個國家造的出或者造不出某項產品(或者技術),能且僅能用軍工產品衡量,一切民用產品都不具備說服力。

日本確實是工業大國,但遠遠算不上工業強國

在我看來,世界上真正的工業製造強國,只有兩個半:美國、前蘇聯(俄羅斯)。至於說那半個,則是中國。

等日本什麼時候能夠摘取工業皇冠上的明珠——大推力航發的時候,我會為之歡呼喝彩,但目前來看,日本只能算是製造業大國,而非真正意義上的強國,之所以在部分民用科技方面建樹頗高,我們只能說該國工業經濟系統的優化整合能力做的很棒,這一點我們並不否認

美國人能造出阿波羅載人登月飛船,蘇聯人能建造空間站,它們沒有製造圓珠筆頭。但只要這兩國願意,分分鐘能造出供全人類使用三十年的圓珠筆頭來,輕而易舉。

德國和日本能製造出全世界最暢銷的工業機床,但您真以為美俄中三國造不出同樣品質的機床?無非是不划算而已,造出來的成本比浸淫多年機械工業的德國人高的多,就算品質相當也沒有市場,這方面來說,確實造不如買。哪怕是全世界工業最強的美國人,機床似乎也不如德日,所以美國是工業弱國?

而日本,就算用舉國之力拼死拼活研究十年,載人登月飛船也造不出,這就是科技瓶頸,日本被被瓶頸鎖死了。

科技大國和科技強國的區別,就在於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