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大肆追捧日漫“爸爸”的時候,誰還記得葫蘆娃的“爸爸”?

製作一部動畫電影,花費的心血不亞於照顧一個孩子。所以,很多人親切的把某部動漫的創作者稱為這部動漫的“爸爸”。

現在的年輕人,更多知道的是海賊王的“爸爸”、柯南的“爸爸”、死神的“爸爸”,火影的“爸爸”,卻很少有人知道葫蘆娃的“爸爸”。

匠心:大肆追捧日漫“爸爸”的時候,誰還記得葫蘆娃的“爸爸”?

葫蘆娃的“爸爸”名字叫胡進慶。目前葫蘆娃“爸爸”已經有82歲的高齡了。

葫蘆娃“爸爸”胡進慶1953年從北京電影學校動畫專業畢業後,被分配到了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工作。

1957年初,葫蘆娃“爸爸”胡進慶在著名導演萬古蟾的帶領下,組成“剪紙片試驗小組”下鄉考察學習,向民間剪紙和皮影戲老藝人們學習剪紙技術與表演經驗。

匠心:大肆追捧日漫“爸爸”的時候,誰還記得葫蘆娃的“爸爸”?

剪紙片試驗小組

剪紙動畫片第一次試拍,由於受到經驗與技術的限制,整體並不成功,拍出來的人物很虛並且不停的抖動,視覺效果非常不理想。於是,葫蘆娃“爸爸”參與的“剪紙片試驗小組”,決定重新設計和思考新拍攝方式。

匠心:大肆追捧日漫“爸爸”的時候,誰還記得葫蘆娃的“爸爸”?

終於,在1958年初,葫蘆娃“爸爸”和萬古蟾導演一起,成功拍攝出了中國第一部剪紙動畫片《豬八戒吃西瓜》,這部《豬八戒吃西瓜》雖然中人有短短20分鐘,但是卻經歷了一年半的開發、研製。

匠心:大肆追捧日漫“爸爸”的時候,誰還記得葫蘆娃的“爸爸”?

《豬八戒吃西瓜》的成功,代表我們動畫電影誕生了一種新的動畫模式,那就是——剪紙動畫!

自此,以蘆娃“爸爸”胡進慶為首的動畫製作團隊,先後製作出了多部優秀的中國剪紙動畫片。例如《漁童》、《人參娃娃》、《金色海螺》、《鷸蚌相爭》等。

匠心:大肆追捧日漫“爸爸”的時候,誰還記得葫蘆娃的“爸爸”?

從1963年在印度尼西亞第三屆亞非電影節上獲得盧蒙巴獎的《金色海螺》可以看出,這部僅30分鐘左右的動畫片,不僅獨具中國特色,更讓人驚歎的是,動畫中的第每一塊石頭、珊瑚和樹木,全部採用的是精細的鏤空雕刻手法。

匠心:大肆追捧日漫“爸爸”的時候,誰還記得葫蘆娃的“爸爸”?

大家注意看,動畫中仙女衣服上的領口、袖口部位的蕾絲,以及頭上細小的髮捲,都是一絲一絲雕刻出來的。如此精細的工作量,除了毫無雜念一心搞創作的匠心之外,在這個浮華的追求利益至上的年代,快餐文化下催生的動漫產品,幾乎無人能與之比肩。

匠心:大肆追捧日漫“爸爸”的時候,誰還記得葫蘆娃的“爸爸”?

在當年那個物質和技術都很匱乏的年代,葫蘆娃“爸爸”胡進慶靠著他對動畫的一腔熱血,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經典形象,研發了一項又一項的新技術。

匠心:大肆追捧日漫“爸爸”的時候,誰還記得葫蘆娃的“爸爸”?

1981年,葫蘆娃“爸爸”胡進慶拍攝的《猴子撈月》,其實是一部拉毛剪紙動畫。這部動畫與之前的剪紙動畫最大的區別就是,猴子的毛髮也在片中得到了細緻的呈現。

之前的剪紙動畫,由於是使用剪刀剪的,所以角色的邊緣全都是光滑的,雖然也能創作出猴子的形象,但是,總是不如毛茸茸的猴子來的真實感更強烈。於是,葫蘆娃“爸爸”胡進慶就苦思冥想發明了一種新的技術——拉毛剪紙動畫。

匠心:大肆追捧日漫“爸爸”的時候,誰還記得葫蘆娃的“爸爸”?

拉毛剪紙的原理就是,把人物角色用專用紙剪好之後,放在水裡進行浸泡,浸泡後的紙就會出現毛邊,從而形成拉毛剪紙。起了毛邊之後的剪紙形象,就會出現如上圖一樣的毛茸茸的效果。

以上這些剪紙動畫,大都是一些非常短小的片子,更像是一種新技術的試驗片,直到1986年拍攝的“葫蘆娃”系列,才能稱得上是我國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剪紙動畫片。

匠心:大肆追捧日漫“爸爸”的時候,誰還記得葫蘆娃的“爸爸”?

當年,上海美影廠的領導要求葫蘆娃“爸爸”胡進慶,拍攝一部名為《十兄弟》的長篇神話題材動畫片。

但是,胡進慶看到故事情節之後,卻表示,如果廠裡不答應讓他修改劇本,那麼,他就堅決不拍。理由是,當時廠子裡投資下來的錢,根本拍不起一部如此場面洪大、人物眾多的長篇神話。

匠心:大肆追捧日漫“爸爸”的時候,誰還記得葫蘆娃的“爸爸”?

舉個便於大家理解的例子,1992年的外國動畫片《獅子王》,投入的資金是4500萬美元,整部片子的時長是89分鐘,畫面頻率每秒24幀。平均每幀的成本大約在351美元左右,按照當時的匯率來算,約等於人民幣3054元。

而當時美影廠給葫蘆娃“爸爸”的投資,是每一幀7塊錢,這簡直是430多倍的差距。

匠心:大肆追捧日漫“爸爸”的時候,誰還記得葫蘆娃的“爸爸”?

因此,在這麼經費不足的情況下,根本無法呈現《十兄弟》當中皇帝、衛兵、地主、官員等眾多角色,也無法呈現出官府、皇宮等大場面。

於是,葫蘆娃“爸爸”堅決要把《十兄弟》改成7個葫蘆,同時把《十兄弟》中衛兵、官員等眾多角色統一成蛇精,蠍子精等。把官府、皇宮也簡化成一個妖洞。

其實,大家現在看到的,除了衣服不同,其它幾乎一模一樣的葫蘆娃,都是當年“窮”出來結果。

匠心:大肆追捧日漫“爸爸”的時候,誰還記得葫蘆娃的“爸爸”?

最後,葫蘆娃“爸爸”和團隊工作人員一起,耗時兩年之久,通過手動調節人物和場景,一格一格地拍下了幾千個畫面,最後呈現給我們一個13集,每集10分鐘的經典動畫《葫蘆娃》系列。

匠心:大肆追捧日漫“爸爸”的時候,誰還記得葫蘆娃的“爸爸”?

如今,因為計算機的興起,之前條件不足的情況下衍生出來的手工剪紙動畫片,逐漸被新的動漫形式所取代,但是,葫蘆娃“爸爸”和當年那代人花費了大量心血製作出的“葫蘆娃”系列,依舊在20年後,還在延續著它的經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