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賞析|清朝名吏朱休度的巧審與妥判

案例賞析

清朝名吏朱休度(1732——1812),字介裴,號梓廬,浙江秀水人。《清史稿•循吏列傳》記載了朱休度在擔任山西省廣靈知縣時審理的一樁案件。朱休度沒有因為案犯供認不諱,放任自流。而雞蛋裡找骨頭,不厭其煩,巧妙審問,最終查明案件真相。

案例赏析|清朝名吏朱休度的巧审与妥判

1

案情與判決

休度,字介斐,浙江秀水人。乾隆十八年舉人,官嵊縣訓導,以薦授山西廣靈知縣。值大荒疫,流亡過半,休度安撫招徠。糧籍舊未清,履勘勸耕,一年而荒者墾,三年而無曠土。糧清賦辦,獲優敘。尤善決獄,劉杷子妻張,以夫出,飢欲死,易姓改嫁郭添保。疑郭為略賣,詰朝手刃所生子女二而自剄。休度詣驗,婦猶未絕,目郭作聲曰:“販,販!”察其無他情,讞定,杷子乃歸。眾曰:“汝欲知婦所由死,問朱爺。”休度語之狀,並及其家某事某事。杷子泣曰:“我歸愆期至此,勿怨他人矣。”稽首去。薛石頭偕妹觀劇,其友目送之。薛怒,刃傷其左乳,死。自承曰:“早欲殺之,死無恨。”越日,復詰之曰:“一刃何即死也?”薛曰:“刃時不料即死。”曰:“何不再刃?”薛曰:“見其血出不止,心惕息,何忍再刃?”遂以誤殺論,減戍。休度嘗曰:“南方獄多法輕情重,北方獄多法重情輕,稍忽之,失其情矣。”待人以誠,人亦不忍欺。周知民情,訴曲直者,數語處分,民皆悅服。數年囹圄一空,舉卓異。嘉慶元年,引疾歸,縣人懇留不得,乞其“壺山垂釣”小像勒諸石。歿後,祀名宦。

休度博聞通識,尤深於詩,以其鄉朱彝尊、錢載為法。任校官時,採訪遺書,得四千五百餘種,撰總目上諸四庫。大學士王傑為學政,任其一人以集事,時盛稱焉。

2

分析與欣賞

上述內容摘自《清史稿·循吏傳》。其中一案是,農民薛某帶著妹妹去劇場看戲。薛某的妹妹年青漂亮,薛某的一個朋友就目不轉睛的看著她。見此情景,薛某氣憤不已,當即用刀刺殺對方,傷至左乳房,導致其死亡。殺人償命,薛某以為自己肯定活不了,因此在官府審訊時,大大咧咧的說,我早就想殺死他,現在一點兒也不後悔。

但知縣朱休度並沒有輕信薛某的這一說辭。第二天,朱休度又審問薛某說,你平日擅長拳擊,能做到百無一失嗎?薛某如實回答,自己不會拳擊,不能做到百發百中。朱休度進而審問說,那你為什麼一刀就能殺死你他?薛某老實回答說,我突然刺殺,並沒有料到他會死亡。朱休度繼續審問,你不知對方是否死亡,為什麼不再刺幾刀?薛某回答說,我看到他鮮血淋漓,非常害怕,哪裡還敢再刺他?

朱休度之所以再三審問薛某,是因為事關故殺與誤殺的認定,故殺與誤殺,主觀意圖不同,定罪量刑也大相徑庭。誤殺因為並非故意殺人,雖然導致對方死亡,也並不判處死刑。而故意殺人,處罰很重,即使不立即處死,也要判決斬監候、絞監候。薛某如果早就想殺死對方,就屬於故意殺人,即使不判處死刑,也要判處死緩。經過再三審問,朱休度準確把握了薛某的主觀意圖,確定薛某屬於臨時起意洩憤,並非故殺,而是誤殺,依照法律規定,對其進行減輕處罰。結果,薛某得以保全性命,並未判處死刑,而發配邊疆地區服刑。

更為難得的是,朱休度不僅對薛某一案嚴格把關,對所有的案件都認真負責,一絲不苟。他常常說,國家的法律通行全國,上下一致,但在實際操作中,北方的案件則往往更多的注重法律、輕視情義,南方的案件處理往往更多的輕視法律、注重情義,但辦案中的點點滴滴都關乎當事人的生死存亡,司法官員能不慎之又慎嗎?

朱休度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擔任廣靈知縣時,深入實際,體察民情,對上門訴訟的群眾,耐心傾聽,抓住要害,幾句話就徹底解決糾紛,讓老百姓心服口服。因為朱休度對老百姓以誠相待,老百姓也非常信任他。幾年後,當地社會治安良好,官府監獄空空如也,成效非常顯著。

案犯究竟是臨時起意洩憤,因故意傷害導致受害者死亡,還是蓄謀已久,早就想殺死被害人?關係罪犯的主觀意圖與犯罪的惡性程度,決定涉案罪名是故意殺人、過失殺人,還是故意傷害致人死亡?至今仍然是審理人命案件定罪量刑的關鍵所在。面對這一關鍵環節,朱休度沒有偏聽偏信,輕而易舉的相信案犯的供述。而是結合全案整體情況,進行合理懷疑,並巧妙結合案情,進行聊天式的談話、詢問,讓案犯在不經意之中說出真情。

3

啟迪與思考

朱休度的經驗教訓啟迪我們,司法辦案關係當事人的財產乃至於生命,必須慎之又慎。對於案件中的所有細節都必須認真重視,慎之又慎,絕對不能圖輕鬆自在,大概而已。要通觀全局,綜合衡量,對存在疑點的問題,尤其要巧妙設置問題,探求案犯的真實心理意圖。審問不能急功近利,滿足於開門見山,直奔主題。其實,捨近求遠,聲東擊西,往往才能曲徑通幽,得到真心實意的回答。

難能可貴的是,朱休度不僅著眼個案的事實清楚,證據確鑿,紮實有力,還關注到整個國家司法辦案的整體統一。藝無止境,細節決定成敗。我們今天的司法辦案雖然不斷完善,但在局部、細節上,仍有不科學、不完善的地方,應該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更好的踐行人民法官為人民。要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從點點滴滴做起,只要百分之一的可能,就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廣闊天地,大有作為,只有我們恪守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嚴格公正司法,做到同樣案件同樣處理,就能像朱休度一樣取信於民,司法公信力與司法權威就會樹立,人民群眾就會自覺守法、信法、尊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