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退出“群聊” 歐洲小夥伴不再跟風

5月9日凌晨,美國宣佈退出伊核協議,並對伊朗實施"最高程度"的經濟制裁。預示著美國與伊朗之間對抗加劇。然而,在特朗普宣佈對伊核協議所作決定之前,美國的歐洲盟友英、法、德三國均發聲,希望特朗普不要退出伊核協議。

眾所周知,特朗普上任後多次稱伊核協議是"有史以來最糟糕的協議"。還以伊朗堅持試射彈道導彈為藉口對伊朗不斷施壓,相繼出臺了延長制裁期限、限制伊朗人入境等措施。

特朗普退出“群聊” 歐洲小夥伴不再跟風

那麼,伊朗核問題究竟是什麼呢?

伊朗核開發始於 1957年,當時,伊朗巴列維王朝與美國關係密切。西方國家為了遏制蘇聯支持了伊朗核計劃。伊朗1968年簽署加入《核不擴散條約》,1970年該條約由伊朗國會批准後正式生效。到1979年巴列維國王垮臺為止,伊朗共有 6座用於發電的核反應堆。不過,同年由於伊朗發生伊斯蘭革命以及隨後爆發兩伊戰爭,核計劃陷入停頓。

90年代中期以後,恢復和發展核能源成為伊朗政府的一項重要議題,核開發力度加大。

2003年是伊核問題的關鍵節點,也是伊核危機的導火索。當年,聯合國國際原子能總幹事巴拉迪率領核查團隊進入伊朗,對伊朗核設施進行了核查並給出結論:伊朗並沒有履行《核不擴散條約》。可能很多人都沒想到,由此開始,伊核問題延續了12年。

2015年,伊朗核問題談判終於在日內瓦修成正果,伊朗和伊核問題六國(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中國和德國)簽署伊朗放棄核武器開發的全面協議。這主要是因為2013年溫和派的魯哈尼出任伊朗總統,伊朗開始就核問題與各國頻頻對話。

特朗普所說的伊朗核問題全面協議就是指2015年簽署的協議。按照協議規定,伊朗停止高丰度濃縮鈾活動,交出已生產的20%丰度濃縮鈾,接受國際核查等;作為交換,六國將不再追加對伊朗的制裁,同時放鬆部分已有制裁。

美國為何突然退出伊核協議呢?

特朗普此番與伊朗再度"槓"上,不得不提1979年以來的兩國關係交惡。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勝利後,美伊兩國關係惡化。同年11月,激進的伊朗學生佔領美國駐伊朗使館,扣留數十名美國人質達444天,事件被稱為伊朗人質危機。1980年,美國政府宣佈同伊朗斷交。

目前,伊朗也是為數不多未同美國建交的國家之一。美伊惡化的關係,也被看作是伊朗核問題的根源。

針對美國人單獨退出協議,大家是怎麼看的呢,中國會進行反擊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