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汾有個“袁隆平” 50年只幹了一件事 研究玉米高產種植技術

襄汾有個“袁隆平” 50年只幹了一件事 研究玉米高產種植技術

他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卻擁有“玉米葉齡管理栽培方法”和“一種紅蜘蛛防治方法”兩項國家專利;他僅有高中文化程度,卻是中國科協“百名優秀農村基層科技工作者”之一,還被聘為山西省農業專家委員會專家;他的玉米示範區最高畝產達1160公斤,被縣政府評為“科技狀元”;他帶動周邊農民種植玉米20000畝,平均畝產超過900公斤,畝增產100-150公斤,輻射區人均增收達300元;他還曾獲得臨汾市“市長創新獎”“平陽工匠”“山西省五一勞動獎章”等眾多獎項。近50年來,襄汾縣南賈鎮南劉村的郭高升,只幹了一件事,就是為怎樣提高糧食產量而努力奮鬥,他被當地的老百姓美譽為“襄汾袁隆平”。

襄汾有個“袁隆平” 50年只幹了一件事 研究玉米高產種植技術

郭高升樂呵呵地拿著他研究種植出的玉米。

奮鬥人語

科學種田,科技興農,方是正道。未來,我仍然會為糧食高產技術研究而努力奮鬥,力爭把玉米高產技術推廣到全國,為我國糧食高產,為更多的人“吃飽飯”作出貢獻。

探索玉米高產種植技術 

只因當初“填不飽肚子

襄汾有個“袁隆平” 50年只幹了一件事 研究玉米高產種植技術

初夏的襄汾南賈鎮,田野間一片片綠油油的小麥,生機勃勃,而玉米也將迎來播種期。“只要氣溫和地裡墒情等條件合適,就能種玉米了,最緊要的是保底水、底肥,播種後及早查苗、補苗,確保全苗、壯苗,後期才能有產量……”近日,在襄汾縣組織的“農業機械化和玉米標準種植培訓班”上,作為授課專家的郭高升,緊密結合農民在日常夏玉米種植過程中所遇到具體問題及容易出現的一些錯誤做法,有針對性地進行了解疑釋惑。當地永固、趙康、南賈、西賈等鄉鎮的很多農民都慕名前來聽課。一時間,培訓的會議室裡,座無虛席,熱鬧異常。

今年72歲的郭高升,是遠近聞名的農民技師,襄汾縣委聯繫的農業專家。他高高的個子,花白的頭髮,黝黑的臉上佈滿了皺紋,一個典型的純樸中國農民形象,但講起玉米高產栽培技術,卻頭頭是道。從栽培到管理,從葉片到穗粒,他健談條理、字字珠璣,頗有幾分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風範。

“種得淺了,還是深了?啥時候該施肥,啥時候打農藥了……種了一輩子玉米,原來很多方法都是錯的!郭老師講解得很詳細,受益匪淺!”來自永固鄉續村的孟銀貴頗有感觸地說,近年來附近幾個鄉鎮玉米的收成一年比一年好,俺們農民都受益了,打心眼兒裡感謝他。

“我和老郭是一起穿開襠褲長大的,老郭當年是村裡考出去的高中生,算是村裡有知識的人。他從小就愛‘鑽’,年輕時就開始研究玉米增產的事兒,這一干就快50年了。”說起老郭,南劉村的崔天保介紹,上個世紀60年代初,農業生產力低下,加之三年自然災害,國家糧食緊張。當時正在縣城上高中的郭高升,家裡時常斷糧,他總是吃不飽肚子。因此,郭高升漸漸萌發了從事農業科研,為解決人們吃飯問題而奮鬥的抱負和理想。1966年高中畢業後,郭高升便回家務農。當時正處於“文革”時期,他在生產隊勞動之餘,偷偷試驗摸索一些高產種植技術。1978年,國家開始鼓勵搞科研,郭高升便經常在自己的責任田裡搞一些技術革新,但是因資金短缺等原因,一直沒能放開手腳。後來,在襄汾縣農業委員會科技幹部的開導與鼓勵下,郭高升終於解放思想,如魚得水,總結前些年的成果,放眼更高目標,他的科研之路走上正軌。

“咱就是一個地道的農民,搞科研的出發點就是為了能吃上頓飽飯,沒想到後來還做出了一些名堂。”郭高升樸實地說。

數十年鑽研農業科技 

兩項技術獲國家專利

襄汾有個“袁隆平” 50年只幹了一件事 研究玉米高產種植技術

郭高升數十年如一日,致力於農作物高產規律與技術的研究摸索,先後搞過“衛東8號”小麥提純復壯,玉米抽雄雜交育種,果樹新品種引進,玉米小麥套種新型栽培技術,都取得了一定成績,為當地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做出了不小貢獻。

“搞農業都靠規律,無論什麼農作物在栽培過程中都有規律可循。可偏偏玉米的種植栽培依然是原始隨意,簡單粗放,基本上還是靠天吃飯!”郭高升說,1996年,自己一頭鑽進自家承包地裡,將兩畝玉米田分成了幾個實驗區,開啟了對玉米高效栽培的求索論證之路。這一鑽,就是6年。

2000多個日日夜夜裡,郭高升不忘初心,執著守望。從玉米播種到收穫,他每天有一多半的時間是在地裡度過的。無論春夏秋冬,他天天騎著摩托車,櫛風沐雨、披星戴月地奔波在田間地頭,行程達30多萬公里。

玉米生長期分櫱、拔節、出葉記錄、畝株數、穗粒數……試驗田裡,幾乎每一株玉米苗郭高升都要仔細觀察,用筆將數據記錄下來。這些年來,郭高升記滿了幾十個筆記本。他捕捉追蹤玉米生長全程的每個環節,比對試驗不計其數,就是為了徹底摸清玉米生長期的“週期律”。“有時他蹲在田間盯著禾苗一看就是好幾個鐘頭,忘記了吃飯和其他活計。伏天是最難熬的。尤其是中午,日頭很毒,我叫他別去了,可他不聽!天天背一壺水,戴個草帽就走了。好幾次暈倒在地頭兒,也沒人發現!醒了之後,自己爬起來,跌跌撞撞回來。”郭高升的老伴心疼地說。

襄汾有個“袁隆平” 50年只幹了一件事 研究玉米高產種植技術

郭高升先後探索出了玉米各生長期的需水量規律、合理密植株數、土壤肥力對玉米高產的影響、授粉與天氣的關係、化肥對玉米高產的影響等一系列成果和高產經驗,總結並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玉米葉齡管理栽培方法”。

去年9月,山西省農科院小麥研究所玉米課題組,及臨汾市農委、襄汾縣農委的有關專家對郭高升在襄汾縣永固鄉續村的百畝高產示範田進行實地測產。結果顯示,畝產為958.5公斤。這個數據雖然離歷史最高產量有一定差距,但在去年當地遭遇大旱的不利條件下,能實現如此的高產,已經是奇蹟。基於此,專家們對郭高升給予了極高的評價,這使他對以後的農業科技創新工作更加信心滿滿。

襄汾有個“袁隆平” 50年只幹了一件事 研究玉米高產種植技術

積極推廣農業技術 

促進農民增產增收

郭高升鍾情於莊稼地,莊稼地沒有辜負他的痴情,這些年他先後獲得了“山西省高產高效競賽活動”農業科技示範戶、“山西省五一勞動獎章”“科普中國實用技術助你成才有獎徵文”一等獎、臨汾市“市長創新獎”二等獎、臨汾“平陽工匠”等諸多獎項。

“功成名就”的郭高升,並沒有停下探索的腳步,除了研究玉米增產,他在小麥增產方面也頗有建樹。幾年前,郭高升在自家小麥田,無意中發現了幾株變異的超大穗小麥,他經過三年的提純復壯,辛勤勞作,目前已發展十餘畝該特徵品種麥田,其中穗長平均13釐米,穗粒數80粒,畝產穩定在800公斤以上,受到山西省小麥研究所專家高度重視。

除此之外,他還致力於玉米高產管理技術的推廣。他利用專利技術,對襄汾縣古城鎮、南賈鎮、永固鄉、西賈鄉、大鄧鄉等六個鄉鎮的21000餘畝玉米地進行多區域示範,起到明顯的示範效果,畝增產100-150公斤,促進玉米增產315萬公斤,增效631萬餘元,輻射帶動周邊玉米種植面積20萬餘畝,促使當地農民增效4000餘萬元。

隨著郭高升在農業科技領域的知名度不斷提高,他還被山西省農業專家委員會聘為專家,還有來自贊比亞、摩洛哥、朝鮮等國家的農業科技工作者前來參觀學習。除此之外,每年都有來自山西農大和山西農科院的大學生和研究生跟著郭高升實習,研究學習玉米培育技術。

“科學的種田技術,可以讓農民節本增效,達到‘用工少、投資小、產量高’的效果。我非常樂於把經驗廣泛推廣出去,讓更多的人受益,讓所有的農戶實現高產,為全國糧食生產作出貢獻。”郭高升信心滿滿地說。

via:山西晚報——山西頭條臨汾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