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國舅位列仙班故事與形象變遷定型

迄今為止,我們還未見宋金時代文獻中出現過八仙相關故事的記載。直至元明時期,內丹道營造的曹國舅故事才浮出歷史的地表。第一個被記載下來的內丹道曹國舅故事出現在元代苗善時的《純陽帝君神化妙通紀》中。故事大略如下:

曹國舅本傳,丞相曹彬之子,曹皇后之弟。美貌紺發,秀麗敏捷,本性安恬,天資純善,不喜富貴,酷慕清虛。年十二三歲,三教經書,一覽精通。自幼出入禁中,上及后妃皆愛敬之。上每與語,惟言清靜自然,無為治政。上甚喜,嘗錫衣黃袍紅條,惟稽首謝而已。一日辭上及後,上問:"何往?"曰:"道人家信意十方,隨心四海。"上與後阻擋數次,賜鞍馬人從,皆不受。上賜一金牌,刻雲:"國舅到處,如朕親行。"遂三五日忽不知所往,惟持笊籬度日。忽到黃河渡,艄工索渡錢,曰:"我道人家沒錢。"艄工毀罵,逐下船。遂於衣中取出金牌與艄工準渡錢。舟中人見上字,皆呼萬歲,艄工驚懼。有一籃縷道人坐船中,喝叫:"汝既出家,如何倚勢驚欺人?"曹躬身稽首曰:"弟子安敢倚勢?""能棄於水中否?"曹隨聲將金牌擲向深流,眾皆驚拜。道人呼曹上岸,"同我去來。"曹諾,遂隨道人上岸,同行數里,在一大樹下歇。道人問曹曰:"汝曾識洞賓否?'曹曰:"弟子濁夫,何識仙人?"道人嘆曰:"吾是也。特來度汝。"曹再拜,復同往,授以道妙口訣,修證仙果。亦有仙文集傳留於世雲。

這個故事產生於內丹道氛圍最為濃厚的宋金元時期,這個故事所反映的曹國舅形象奠定了曹國舅在八仙隊伍中的形象特徵。但是,這個故事卻在明清時期銷聲匿跡

第二個被記載下來的曹國舅得道故事首先見載於明代的有關文獻中。如《列仙全傳》、《仙佛奇蹤》(又名《消遙墟經》)。《仙佛奇蹤》記述如下:

曹國舅,宋太后弟也。因其弟每不法殺人,深以為恥。遂隱跡山岩,精思玄理。野服葛巾,經旬不食。一日,遇鍾離、純陽二仙。問:"聞子修養,所養何物?"對曰:"養道"。曰:"道何在?"舅指天。曰:"天何在?"舅指心。二仙笑謂曰:"心即天,天即道。子親見本來面目矣。"遂授以還真秘術,引入仙班。

清光緒三十年黃斐默上海慈母堂排印本《集說全真》引《神仙通鑑》說的更為詳盡:

"曹國舅,系宋仁宗曹皇后之弟也。"曹後有弟,長名景休,不親世務;次名景植,恃勢妄為。帝每為戒飭,不悛。嘗不法殺人,至是,包拯案之,伏罪。景休深以為恥,遂隱跡山岩,葛巾野服,矢志修真。一日,鍾離、呂二師來問曰:"聞子修養,所養何物?"對曰:"養道。"曰:"道安在?"休指天。曰:"天安在?"休指心。二師笑曰:"心即天,天即道,子親見本來矣!"遂授以還真秘旨,令其精煉,未幾成道。王圻《續通考》卷二四三"曹國舅"條、《歷代仙史》"曹國舅"條、《呂祖志·事蹟志·補遺》"曹仙得度"條、《八仙出處東遊記》"國舅學道登仙"一節、《八仙道得》第97回"盪鞦韆只在銅錢一眼,救慈母了結塵世孽緣"一回,講述的都是上述傳統的曹仙得道故事。前四本書均依據傳統而未作什麼變更,後一本書則在遵循傳統的基礎上敷演民間傳說,並進行了一定程度的虛構。另外,曹國舅的稱呼,也存在著差異。例如,《八仙出處東遊記》中稱曹氏兄弟為曹友、曹二,《八仙得道》中則稱曹氏兄弟為曹大、曹二。


第二個故事藉助包公斬國舅這樣的青天斷案故事而得到傳播,成了明清曹國舅故事的主要形態。

第三個被記載下來的曹國舅故事便是《八仙鐵柺李呂純陽曹國舅寶卷》中的曹國舅得道故事。該寶卷為清代舊抄本,一冊,藏上海市圖書館。該寶卷敘漢鍾離等七仙在蟠桃會上商議:"我們七人做事難好,未免美中不足,譬如說吃什麼酒肆喜宴,只能說七仙桌,有點難聽。若能有八個人,無論吃酒發拳可以喊八仙壽了,坐成團團圓圓一桌可稱八仙桌了,逢到皇母娘娘慶壽,我們可以八人上壽了。"於是到凡間訪求到"敬賢禮士多恭敬"的"大善人"曹國舅,並對他進行多次考驗,最後度他加入八仙行列。

第三個故事純屬民間宗教家的虛構,孤本僅存,影響不大,流傳不廣。

從這三個故事中我們也看到了曹國舅形象的變遷與定型過程,即惟持笊籬度日、葛巾野服到身著官袍,腰纏玉帶、腳穿朝靴、手持玉笏的華麗轉身。

曹國舅位列仙班故事與形象變遷定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