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的本命年

騰訊的本命年

騰訊投資差評一事不僅刷屏朋友圈,還活躍了好多媒體群、公關群。一位朋友跟我說,現在公關太難做了,連巨頭的PR都被搞得灰頭土臉。

這是不到一個月之內,騰訊第二次霸屏朋友圈。上一次討論騰訊有沒有夢想的時候,據說騰訊公關們正好在飛機上,沒有來得及回覆;這次回覆很及時,說明當時信號應該很好。廣東的流量包一直都很優惠。

公關上頭條一般都不是什麼好事。2010年3Q大戰打響之後,當時的騰訊公關負責人淚灑發佈會,卻招來了媒體和輿論的一片冷嘲熱諷。其實在那個形勢下,公關無論是哭還是笑,都會背鍋。當一個企業面臨公關危機的時候,公關無論回不回覆、如何回覆,都是問題;危機不在於公關本身,而是企業本身。

騰訊有危機嗎?這其實是個偽命題。自從3Q大戰之後,企鵝帝國全面開放,從全民公敵到國民爸爸,這個公司形象的扭轉難度,要遠遠大於球迷相信國足會變好。

從2010年的400億美金市值,到今天接近5000億美金市值,8年時間騰訊體量增長了十幾倍。七、八年前創業者如果拿了騰訊的投資,都跟做賊似的,生怕落下站隊的口實;如今誰要是拿了市值幾萬億人民幣的騰訊千八百萬投資,都跟過年似的,敲鑼打鼓鞭炮齊鳴,比如這次的差評。

過去8年,騰訊不僅在企業市值上實現了做大做強,更在企業形象上獲得極大改觀。但正如2009年騰訊剛剛入選《財富》“全球最受尊敬的50家公司”、轉年就被罵成“X日的騰訊”、繼而遭遇3Q大戰一樣,進入2018年,當所有人都認為騰訊地位最安全、形象最親民的時候,各種危機公關接二連三,難道是物極必反?

過去8年,騰訊變化的地方是:產品有追求了、市值變高了、朋友變多了、生態做大了。但有一點始終沒有變,這就是與創業公司的關係。

對創業公司並不具備直接的流量干預能力,所以只能走抄襲的路子,這是當時騰訊的選擇。中國Copy to China的正常操作方式是:創業公司抄美國的,騰訊抄創業公司的。關鍵在於,騰訊會抄,或者叫微創新。創業公司之於騰訊,無異於實驗室裡的小白鼠。

按理說以騰訊如今的規模和影響力,不至於亂舉屠刀,而且小馬哥自己也說,騰訊未來的方向就是“基礎設施的建設者”。既然是基礎設施建設者,就不應該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

所以我們看到,從3Q大戰到現在,每一次關於騰訊的公關危機,本質上都是那個終極問題引起的:巨頭與創業公司究竟是敵還是友?這既是騰訊們面臨的問題,也是所有巨頭面臨的問題。只不過騰訊更加敏感、多慮。

連張小龍這種佛系大神都從科技與人文的十字路口,走到了剋制與焦慮的十字路口,可見騰訊的問題不是某個部門、某個Team,而是缺少系統性的戰略梳理,甚至是價值觀重建。2010年騰訊從封閉走向了開放,現在騰訊要回答開放的底線是什麼、生態的原則是什麼。一句話,騰訊需要一部嶄新的“基本法”,用於它自己,也用於創業者。

但騰訊危機並不存在,騰訊只有自身一直以來的危機感造成的危機。2018年經歷的,2010年都經歷過:在最強大的時刻,公關負責人不停滅火,多麼地似曾相識。這對騰訊來說是危,也是機。也許,我們很快就會看到一場自上而下的風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