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後十年:十個女人的人生重建

震后十年:十个女人的人生重建

震后十年:十个女人的人生重建

2018年5月12日《中國婦女報》汶川大地震十週年回訪版面。

站在映秀鎮,遠眺山上的震中紀念館,若隱若現。

這是設計師的初衷——長久的紀念與日常的忘卻。

十年之後再來震區,沿著龍門山斷裂帶行進,可以很輕易地發現,這裡不是沒有不可觸碰的傷疤。

只不過,川人經歷淒厲和悲慟後,已如奔流不息的岷江,生生不息。

從這波“十年之問”成為爆款就可探知——試圖用各種小細節來打動人的答問者,更多的並非來自當年的極重災區,一個個“搖了兩下,房子沒塌,成功逃出”的“小確幸”讓圍觀者捏上一把汗,接著長舒一口氣的答案,似乎更符合許多人對十年之前的想象。

這段值得整個中華民族長久紀念的傷痛,並沒有那麼輕描淡寫。

去和北川老縣城外,望鄉臺上佇立良久、沉默不語的當地人聊聊,他們會告訴你,那是怎樣的山崩地裂;

在映秀小學,老師們都清楚一個事實,現在就讀於一、二年級的150名孩子,絕大部分都是父母再次延續的希望;

這些細節,都被當地人悄悄藏在心底,再用一份帶著麻辣味的豁達,笑對日常。

麻將聲起,火鍋飄香,門上一對亮紅的喜字,身旁一個可愛的“地震寶寶”……時間在奔跑,日子在繼續,這裡的人,愣是把向死而生的悲情,拽回到柴米油鹽的生活軌跡。

對一個個活生生的人而言,十年一刻度。既是回憶的刻度,也是希望的刻度。在這些刻度下,每個震區川人,都有一個重建與成長的故事。

地震中失去左臂的蒲虹學,大學畢業後在手工羌繡筆記本的設計製作中,收穫創業帶來的挑戰與幸福;

“雲朵旅社”女主人張碧英,在震後重建中擁抱新事業,守候感恩和希望;

曾經的什邡108個“羅漢娃”,生於災難,伴隨著希望成長,如今已是朝氣蓬勃的小學生。

給援建的道路命名、為新生的兒女起名、在重建的店面上掛起牌匾……他們將感恩與祈望寓於各種名字中,以這種特殊的方式串聯起過往回憶與未來希望。

個體的重生,勾勒而成的,是一部反映堅定重生的偉大群像。

要串聯起回憶與希望,人,無疑是最好的載體。

十年,十人。

從“地震寶寶”到創業女性、從婦聯幹部到民間詩人……我們回訪到的十位震區川民,每個人的故事,都是一個震後十年社會細節,在地動山搖的背後,會有生死一線間,會有家長裡短的瑣碎,也會有十年來,在紀念與忘卻間搖擺的次次糾結。

恩格斯說,沒有哪一次巨大的歷史災難,不是以歷史的進步為補償的。正是這一人、一家的重新站立、笑對人生,才匯聚起重建的奇蹟——如今,四川39個國定重災縣(市、區)地區生產總值是震前的3.2倍。

回到震前,進而超越震前,最能讓奮鬥中的人實現日常的忘卻,其實,這也是對過往最長久的紀念。

北川

創業女孩蒲虹學

過得好,才對得起第二次生命

震后十年:十个女人的人生重建

“虹學”是一位25歲女孩的名字,全名蒲虹學,家住四川省綿陽市北川羌族自治縣新縣城,她最近正為一千餘本日誌本的訂單而忙碌。

10年前的“5·12”汶川特大地震,她是親歷者,被埋了三天三夜,失去了左手右腿。

“我覺得‘5·12’這天其實沒什麼特別的,把它當做一個人生的起點去看就可以了,過得好才對得起我這第二條命。”這是虹學提到“5·12”時曾對人說的話。

為了“過得好”,虹學被救出後,僅用了半年時間,便熬過了康復訓練,努力站了起來。此後回到綿陽,繼續就讀中學。2013年,考入西南科技大學。2017年畢業後,便開始實踐自己的創業夢想。

2017年底,虹學瞭解到在綿陽本地也有不錯的印刷廠後,便回到綿陽,準備製作日曆時,曾一直資助並支持她的公益組織聯繫上了她,告知她有一個項目,希望她能參與。在得知項目內容是製作日誌本,同時還可融入家鄉的民族文化後,虹學即刻便答應了。

這個公益組織名為“I DO基金會”,創始人是李厚霖,曾陪伴虹學在北京接受手術。

“我們羌族被稱為雲朵上的民族,這個日誌本是來自我們羌族的禮物,有我們的感恩,也有我們的夢想。”虹學說。

重組家庭婦女夏秀華

震後十年 喜事連連

震后十年:十个女人的人生重建

直到10年之後,北川縣擂鼓鎮坪上村婦女夏秀華,還時常提起自己在地震中逝去的前夫,但言談中已經少了幾分悲傷,淺淺的微笑掛在臉上。

很顯然,重組家庭後的新生活,給這個農村女人注入了更多向前看的動力。

似乎為了彌補自己再婚時的沉悶,半個月前25歲的大兒子結婚時,夏秀華在紅色的大門上貼滿了紅喜字、紅對聯,掛上了長長的紅布,甚至全家人的衣服都是亮眼的紅色。色調的變化映出了這個家庭的新希望。

像村裡其他人家一樣,夏秀華家的泥瓦房已不在,嶄新的二層新居拔地而起。

9歲的王震宇是夏秀華和王從福重組家庭的“震後寶寶”。或許是地震讓人格外珍惜新生,王震宇備受寵愛。爺爺常常不顧夏秀華的反對偷偷地給他買糖,哥哥嫂子從商店買來衣服和玩具,爸爸每天都要從山外打來電話。

“現在的生活比地震之前都好了不少!”夏秀華說,如今丈夫在成都做木工,每個月有4000元收入,她養的兩頭母豬每年也能給家裡帶來數千元收入。

今年清明節,在親戚的建議下,夏秀華給前夫整修了墳地。對於這件事,王從福非常支持,“他專門從成都回來幫忙搬了半天磚。”說到這些,夏秀華又笑了起來。

賣酒女詩人劉勝燕

從物質到精神的重建

震后十年:十个女人的人生重建

“夜色下的巴拿恰溫馨、靜謐,走在乾淨、寬闊的街道,往事不自覺地浮上心頭。十年轉瞬即逝,我們已從廢墟上站立……”這是北川女詩人劉勝燕新寫的散文詩。

學醫出身的劉勝燕,曾經在北川縣安昌鎮開了兩家中藥店,地震雖然毀了劉勝燕多年積累的財富,卻讓她拿起了筆、寫起了詩,“我要用寫作重建我的生活,從物質到精神都要重建。”

“以前天天想的都是掙錢,拋棄了精神生活,地震讓我重新審視自己,一個人不能只滿足於物質生活。”從此,劉勝燕一邊重建藥店,一邊讀書寫詩。

2011年4月20日,巴拿恰開街那天,劉勝燕在店門前誦讀她的《頌巴拿恰開街》:巴拿恰開街了,巴拿恰開街了,這,豈止是巴拿恰開街的聲音,這聲音分明是,中國,北川,重生!

從此,劉勝燕一邊賣酒賣藥,一邊讀書寫詩。劉勝燕很喜歡她寫的思念外婆那首詩,“我給你們念一念,詩的名字叫《種外婆》。”

“外婆明年才88,但這一次,她老人家摔了一跤,便再沒能叫出我的乳名……舅舅讓我吃他親手種出的花生,我望著舅舅,眼淚止不住地流下來,過兩天,我們挖了坑,把外婆種在地裡,明年,能結出一個外婆嗎?”讀到最後,淚水流滿臉頰。

巴拿恰開街已經8年,劉勝燕的寺格堂藥店開了8年。

映秀

“雲朵旅社”女主人張碧英

守候感恩 延續希望

震后十年:十个女人的人生重建

漁子溪畔,“雲朵旅社”的招牌還在。

她每天守在小店裡,微笑地著看街邊的人來人往,小店門外街道兩旁,飯館、住宿、茶樓的招牌越來越多,迎接著八方來客。

震後初期,一對來自北京的夫婦將羌族的張碧英和她藏族的丈夫比喻成“高山雲朵”,並找來一塊廢棄集裝箱木板幫他們做了一塊旅社招牌。“雲朵旅社”這個美麗的名字由此而來,併成為張碧英念念不忘的寄託。

即便旅社已經不再營業,張碧英依然捨不得將招牌摘下,並保留著幾張床鋪。“我怕人家萬一來找,找不到,來了就能住能吃,兄弟姐妹都是緣分!”

張碧英拿出一本厚厚的相冊,幾張母親的照片和幾個寫有聯繫方式的紙條,讓她臉上多了一絲遺憾。

都江堰

鄉婦聯幹部何翔

根本慢不下來

震后十年:十个女人的人生重建

何翔的腳步還是那麼輕快。

經歷過震後重建的匆忙歲月,這位都江堰向峨鄉婦聯主席把網名都改成了“匆妹兒”,她說:“這10年忙下來,感覺根本慢不下來啦。”

從當年在一間間板房跑來跑去,到如今最愛在向峨的沿山道上風馳電掣般騎著自行車,何翔說:“我可以在這裡面聞到‘變化’的味道。”

她生於斯長於斯的家鄉,隨著電、水、氣、網以及小區物業的進入,鄉親們的生活品質已經得到成倍提升,“能享受到城市的便利,又依然被綠水青山環繞,巴適得很。”何翔一直對向峨的變化很驕傲:“因為這裡面有我的努力。”

路過一個個由村變來的社區,對每一個點滴變化如數家珍,三十歲出頭的何翔說:“這10年,從二十出頭的小丫頭到如今,彷彿被按下了人生的快進鍵。”

的確,管著鄉里的婦聯工作,但作為鄉黨委委員,何翔還要有基層黨建、信息簡報等工作內容,在一個曾被地震毀成滿目廢墟的山村,把大家凝聚到鮮紅黨旗下,一步一個腳印從重建到發展,“我一直覺得自己的腦內存有些不夠用了,時不時就要‘清空’一下。”何翔說。

“慢不下來”的她,總想著接下來該做點什麼,讓家鄉能變得更好。已是一名8歲男孩母親的何翔說:“我還沒告訴兒子,十年前的那場大地震。”

“可我一定會找個機會告訴他,向峨現在變得這麼美,有媽媽的一份貢獻在。”說這句話時,何翔異常堅定。

鄉村酒店女老闆王茂娟

新事業有了“夢想接力者”

震后十年:十个女人的人生重建

55歲的王茂娟感覺自己比10年前更年輕、更有活力了。

地震前,在都江堰向峨鄉,王茂娟是出了名的能幹女人。一場地震,壓垮了王茂娟蒸蒸日上的事業。

在本報2011年汶川地震三週年報道時,王茂娟和另外幾家人一道投資的鄒家林盤鄉村酒店還未竣工。如今,綠樹掩映間,一座投資400多萬元古色古香、環境幽雅的二層酒樓面山而立。7年來,這個佔地1000平方米的鄉村酒店接待著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也讓王茂娟逐漸從迷茫中走出。

隨著酒店生意越來越好,王茂娟在當地招聘了7名員工,其中6名是女性,“員工工資還蠻高的,這也算是為幫助農村婦女致富做了點貢獻吧。”

近些年,王茂娟愛上了旅遊,“國內和周邊國家基本上走遍了。”她每年都會把自己從忙碌的酒店生意中“解放”出來,花半個月時間“出去看看燦爛的世界”,“上次臨時有事沒去成美國,我計劃明年一定要去看看。”王茂娟說。

樂享生活的王茂娟,也開始將自己的酒店“生意經”傳給34歲的大女兒鄒子丹。肯吃苦的鄒子丹4年前辭職全身心投入到母親開創的事業中,這位曾經的大學生村幹部,現在儼然成為母親的“夢想接力者”。

“從5毛錢起家到現在,我趕上了好時代。”王茂娟說,她曾經夢想“如果有5000元就什麼也不做了”,如今這個數字不知已翻了多少倍,她卻依然不停地規劃著事業發展,“我還想在酒店後面再做一點民宿,給來這裡就餐的客人提供更周到的服務。”王茂娟憧憬著未來。

什邡

震後新生的“羅漢娃”楊城柯

在成長中體味“珍惜與感恩”

震后十年:十个女人的人生重建

每年5月兒子生日前後,文莉一家人都會回什邡羅漢寺轉轉,看看素全主持,摸摸寺裡碑刻上兒子的名字,再向兒子講一遍那個自己永遠說不厭的故事:

10年前的5月16日,文莉的兒子楊城柯就出生在這座千年古剎裡的一頂救災帳篷中,而與他前後出生在這裡的還有107個“小夥伴”。2008年5月12日到8月7日,近3個月的時間裡,羅漢寺內什邡婦幼保健院抗震救災醫療點內接生了包括楊城柯在內的108個孩子,他們被人們親切地稱為“羅漢娃”。

10年過去了,當年在地震的廢墟中頑強地來到這個世界的“羅漢娃”們漸漸長大,已成為朝氣蓬勃的少年。

兒子的出生也給予了文莉一家重生的力量。地震後不久,文莉與丈夫就重新投入到工作中,“比之前更加努力”。

三年前,文莉丈夫被派到地震重災區——什邡鎣華鎮竹溪村擔任“第一書記”。週末時間,文莉常常帶著兒子買上慰問品去看望山上的貧困戶,讓小城柯通過親身感受體味到“珍惜和感恩”。

就在幾天前,文莉帶著小城柯重回羅漢寺與其他“羅漢娃”們一起過了十週歲的集體生日:

那天的羅漢寺裡,到處充盈著歡樂的氣氛,氣球、蛋糕,還有一群在重建家園中快樂成長的“羅漢娃”們,文莉說,那一刻,所有在場的人們都覺得“好幸福”。

兒童友好家園工作者連生瓊

十年點點滴滴,我都記得

震后十年:十个女人的人生重建

在四川省什邡市紅白鎮的綜合文化站,紅白鎮兒童友好家園(以下簡稱家園),擁有兩間寬敞明亮的活動室,約300平方米,室外活動場地有100多平方米。展示家園發展及活動等內容的照片有50多張,幾乎每一張裡,都能看到連生瓊。

“5·12”汶川特大地震,令連生瓊觸目驚心,她便想為鄉親們做點什麼,在紅白加油站的一個志願者服務點服務了三個月。

2008年9月,國務院婦兒工委辦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共同捐建了紅白鎮兒童友好家園,招聘志願者,連生瓊便去報了名,一張她當年應聘的照片還保存著,照片上,身穿淡藍色連衣裙扎著麻花辮的她,蹲在一個畫板前畫畫。

“我當過小學教師,喜歡孩子。”連生瓊解釋當年的這個選擇。她也認為,在地震中,最需要幫助的就是孩子。連生瓊對自己為什麼留下說不清楚,但10年間,家園的建立發展,以及開展的各項活動,“點點滴滴,我都記得。”

家園正式在什邡落戶,開始主要服務於重建的1244戶來自於3個村和1個社區的509名兒童。

10年來,家園共開展日常活動及大型主題活動等140餘場次,開展調查走訪781戶,其中包括再生育家庭46戶,接待來園兒童近12萬次,家長1萬餘次,成為當地不可或缺的兒童活動陣地。這些數字也是連生瓊的10年足跡和日常工作記錄。

在家園,雖然每月只有1000餘元的收入,但她覺得這10年,她個人成長收穫以及實現的價值無比珍貴,無法用金錢衡量。

乒乓球世界冠軍王睿

失去右腿,仍在“奔跑”

震后十年:十个女人的人生重建

10年前的5月12日,很多在地震中受到傷害的親歷者,都不願多提起這個日子。但這個日子對於什邡女孩王睿來說,或許是她如今燦爛生命的一個轉折點。

王睿,25歲,家住四川省什邡市湔氐鎮桐林村,目前是殘疾人乒乓球國家隊的運動員。這個在地震中失去右腿的女孩,已成為10年重建發展的代表性人物之一——曾獲得全國運動會、亞洲殘疾人運動會、世界殘疾人錦標賽等國內國際多項賽事的單打冠軍或團體冠軍。

汶川地震發生時,王睿正在教室裡備戰中考,跑出教室時被埋在了垮塌的教學樓中,十幾個小時後被救出,但右腿肌肉壞死,不得不高位截肢。

2009年,16歲的王睿來到四川省殘疾人乒乓球隊。一切從零開始,每天高強度的訓練,讓她常常哭著給家人打電話說想放棄。

如今,王睿變成了正能量,對於自己的職業,王睿的目標是“奧運會冠軍”,已開始為東京奧運會參賽資格打積分排名,“目前排名世界第八,如果能一直保持,就能拿到資格。”

她在自己的左胳膊內側文了一朵藍色木蘭花,一個英文單詞“runner”,她想當“花木蘭”,更認為自己一直在奔跑,是個奔跑者。

彭州

女民警袁莉

更珍惜當下的幸福時光

震后十年:十个女人的人生重建

袁莉始終記得,“5·12”之後的白水河派出所——磚瓦遍地,民警們坐在派出所院子中間一張被損壞的辦公桌前,接待諮詢群眾,登記失蹤人員、接受各類報案,耳邊傳來隆隆的餘震聲,一面衣帽鏡不時左右搖晃。

以至於10年來,擔綱過多個崗位的袁莉,從警務保障室、紀檢監察室、經偵大隊到環偵大隊,無論是逆境順境,她總回想起抗震救災時和同事們一起不屈不撓戰鬥的時光,並被此激勵。

在積極做好工作之餘,袁莉還一直致力於為更多有需要的人帶去陽光和溫暖,特別是在地震中看到的婦女兒童無助的眼神,深深地刻在了她的心裡,因此,她一直致力於婦女兒童權益保護工作,並於2012年當選為彭州市政協委員。

這10年,袁莉一直關注著曾經戰鬥過的白水河派出所。這個集體先後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公安系統抗震救災英雄集體、四川省總工會工人先鋒號等榮譽,民警個人分別獲得二級英模、全國公安系統抗震救災先進個人。

這十年,袁莉也一直關注著龍門山鎮的發展變化。這裡山更青、水更綠、路更好,當地村民早已搬進了新建的安置樓房,特別是寶山村的村民們搬進了別墅。

2017年,彭州市公安局成立環偵大隊,她被調至該大隊從事內勤工作。如今的袁莉,工作得心應手、家庭幸福美滿,兒子已經大學畢業參加工作,她說:“經歷過‘5·12’,就會更珍惜當下的幸福時光。”

這世界以痛吻我,

我要報之以歌。

大家都在看

來源/中國婦女報

美編/李凌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