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爾袞為什麼不稱帝而甘願扶持順治?

九天裝飾工程公司

多爾袞不稱帝而甘願扶持順治,是由許多現實原因決定的!

稱帝基礎不夠

多爾袞雖然已經手握重兵,頗有稱帝的威望,但是,細看當時的情況,多爾袞如果稱帝必定困難重重,弄不好還會灰飛煙滅。

公元1643年,不可一世的皇太極猝死在盛京,和努爾哈赤一樣,皇太極生前也沒有指定繼位者,他一共有十一個兒子,除了早夭的還剩8個。當時滿族還沒有父死子繼的制度,還在實行推舉制,所以,要想稱帝,就要得到大家的支持,當時有資格的人有七個,多爾袞只是之一,以多爾袞當時的地位,雖然不低,卻也不至於被推舉稱帝!

接下來這些人開了秘密會議,禮親王代善提出由皇太極長子豪格繼承帝位,“帝之長子,當承大統”,其實豪格也確實有資格,歷史上的豪格並不是十足的武夫,他提出的後金對待明朝、朝鮮和蒙古的方略,是滿人貴族中絕無僅有的,而他是長子,又統有重兵,在努爾哈赤時期就已經衝鋒陷陣了,而他比多爾袞還要大三歲,所以最有資格。

但是豪格謙讓,而多鐸自薦又不得眾人支持,代善年事已高,最終有人提出由6歲的福臨即位,各叔王輔佐,眾人才達成了共識!

可見,多爾袞在皇太極剛死的時候,是難以稱帝的!

扶持順治是稱帝的第一步

也許多爾袞確實有稱帝的野心,但是卻不能馬上達到目的,只能尋求機遇了。孝莊和多爾袞的關係大家都知道,我覺得,多爾袞也許是以扶持年幼的順治為由,得到孝莊的支持,藉此增加自己的實力,最終駕馭在其他王公之上,就能理所當然地稱帝了。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多爾袞還沒達到目的,就英年早逝了!

【個人觀點,歡迎朋友們評論區交流,潁州小史官和你一起閒談文史野趣!】


潁州小史官

多爾袞當然想稱帝。話說皇太極死後,大臣們分成兩派,一派以多爾袞和多鐸為首,分別統領正白旗,要擁立多爾袞當皇帝,而另一派則是皇太極的嫡系,正黃旗和鑲黃旗,要擁立皇太極的長子豪格當皇帝。雙方劍拔弩張,僵持不下。

本來形勢是傾向於豪格的,但是豪格這個人昏了頭,假情假意的讓了一下,作態自謙說自己“福少德薄”,被多爾袞順水推舟,從而丟掉了繼承大統的機會。這個時候兩白旗的大將鰲拜等紛紛拔劍起立,說:“我們都是吃先皇的飯,穿先皇的衣,如果今天不是先皇的兒子來繼承大統,誰也別想走出這間屋子!”

在這種劍拔弩張的氣氛之下,多爾袞也是作出了讓步,雙方妥協的結果就是擁立豪格的弟弟,皇九子福臨繼位,也就是後來的順治皇帝,多爾袞則當上了攝政王。不久之後,成功的排擠掉鄭親王濟爾哈朗、貶死豪格從而大權獨攬的多爾袞,進位為“皇叔父攝政王”。

多爾袞攝政時期,也是清朝入主中原,快速擴張的時期。多爾袞功業日重,後來又娶了皇太極的遺孀、順治皇帝的生母莊妃——也就是後來的孝莊皇太后,這一下就讓順治皇帝對其的稱呼變成了“皇父攝政王”。距離皇帝的寶座只有一步之遙。

據說多爾袞的府邸“翬飛鳥革,虎踞龍蟠,不惟凌空掛斗,與帝座相同,而金碧輝煌,雕鏤奇異,尤有過之者”。可以說無論是權力還是享受,都和皇帝一般無二。

在朝鮮的史書中,也有如下的記載:

順治六年二月,清使赴朝鮮遞交國書,上見書中稱多爾袞為“皇父攝政王”便問:“清國諮文中有皇父攝政王之語,此何舉措?” 朝鮮官員金自點說:“臣問於來使,則答曰今則去叔字,朝賀一事,與皇帝一體雲。”朝鮮右議政鄭太和說:“敕中雖無此語,似是已為太上矣。”上曰:“然則二帝矣”。

朝鮮的國王都認為清朝有兩個皇帝了,可見多爾袞權勢之盛。娶孝莊讓多爾袞距離皇位無比之近,但是也讓多爾袞始終無法狠下心來發動政變,真的取順治而代之。

(影視劇裡的多爾袞與孝莊)

多爾袞因為日理萬機,過度勞累,經常“頭昏目脹,體中時復不快”,在順治七年一次打獵散心的過程中,摔下馬,死於喀喇河屯行宮。死後極盡哀榮,順治皇帝追尊其為成宗義皇帝。可以說他生前沒有得到的皇帝位,死後還是享受到了。可惜僅僅幾個月之後,順治就剝奪了他所有的封號,並剖棺戮屍。直到乾隆時期才恢復了多爾袞”睿親王“的封號,並修復墳塋。


客官請留步,先贊再關注。


靠譜寫歷史,輕鬆聊經濟。

請關注經史通義,不負有深度的你。


經史通義

多爾袞為什麼不稱帝而甘願扶持順治

他不是不想繼位為帝,而是不能。這世上很多人都不想當皇帝,但多爾袞決不在這序列之中。我們且來看看多爾袞其人的行事作為,再來探察其不自立做皇帝的形勢和心理。

明萬曆四十年(公元1612年),多爾袞生於建州左衛赫圖阿拉城,生母名阿巴亥,烏喇那拉氏。努爾哈赤對繼承人的教育堪稱真的從娃娃抓起,天命五年(公元1620年),努爾哈赤廢除了大貝勒代善的太子位,轉而“立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德格類、嶽託、濟爾哈朗、阿濟格、多鐸、多爾袞為和碩額真”,共議國政——此時的多爾袞,才剛剛八歲。

富察氏被休掉後,多爾袞的母親阿巴亥取得了大福晉之位,由是,多爾袞及兄弟阿濟格、多鐸地位上升。天命十一年(公元1626年),多爾袞十五,其父努爾哈赤病逝,母親阿巴亥被逼為其殯葬。次年,多爾袞隋皇太極進軍蒙古察哈爾部,立大功,得“墨樂根戴青”之號。《清史稿·列傳五》載,“三年,從上自龍井關入明邊,與貝勒莽古爾泰等攻下漢兒莊,趨通州,薄明都,敗袁崇煥、祖大壽援兵於廣渠門外,又殲山海關援兵於薊州。……四年,引還,多爾袞與莽古爾泰先行,復破敵。”

天聰五年(公元1631年),皇太極初設六部,以多爾袞領吏部。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大清”,多爾袞因功受封和碩睿親王。崇德二年,皇太極下令攻打江華島,《大清太宗文皇帝實錄》載,“和碩睿親王多爾袞遣蘇拜等奏報入質朝鮮國王諸子及大臣諸子家口數目:世子李汪家口:男子八名,婦人十一口,……其家口共一百八十二名口,馬六十四匹。其李汪、李淏與其妻不在其內。”

崇德三年,多爾袞以“奉命大將軍”之名南征,崇德六年,明清爆發松錦之戰,《清史稿·列傳五》載,“六年,復圍錦州。洪承疇率十三萬人屯松山,王屢擊之,以敵眾,請濟師。上自將疾馳六日,次戚家堡,將屯高橋。王請上駐松山、杏山間,分兵屯烏欣河南山,亙海為營。……七年,下松山,獲承疇,克錦州,大壽復降。進克塔山、杏山。乃隳三城,師還。敘功,復親王。”

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皇太極暴死於盛京後宮,因未立子嗣,爆發了繼承人之爭。從心理上來看,多爾袞是有心自立的,不過他身後僅有兩白旗,及同母兄弟兩人,再加上正紅旗、正藍旗、正黃旗中部分宗室的暗中支持,實力不足以自立。據《瀋陽狀啟》載:十四日,諸王皆會於大衙門,大王(代善)發言曰:“虎口(豪格),帝之長子,當承大統”雲。則虎口曰:“福小德薄,非所堪當。”固辭退去。定策之議,未及歸一。……九王(多爾袞)應之曰:“汝等之言是矣。虎口王既讓退出,無繼統之意,當立帝之第三子(實為第九子),而年歲幼稚,八高山(固山)軍兵,吾與右真王(鄭親王濟爾哈朗)分掌其半,左右輔政,年長之後,當為歸政,誓天而罷”雲。所謂第三子,年今六歲……

所以說,最後立了福臨那是多爾袞的緩兵之計,若真的不想當皇帝,你從能夠掌事的人中立一個不就行了,非抓一小孩出來再弄個攝政王當?


古今事

這個問題好像之前是被許多次的提起了!這個問題看起來簡單,其實深入分析就知道,這個問題的思想深度還是有的!

首先說說華夏文明的核心精髓思想是什麼?華夏文明核心精髓思想就是農耕文明最高高度的思想。這種思想就是嚴格的秩序意識,嚴格的等級意識,以及個體絕對服從整體的大局意識!這種思想形成於春秋戰國時期,最高頂點就是以秦律為基礎的法家治國思想!這種思想的精華在於,一個社會群體的所有個體都是這個社會整體的棋子,也就是說所有的個體都必須為這個社會整體的利益做出犧牲,使這個社會整體向著一種正確的方向前進!也就是這個社會群體中的每一個個體都需要有非常高的大局意識!而不是向遊牧文明的放任個體自由發展!

在華夏文明的歷史上,凡是遵循這種華夏文明核心精髓思想的民族或是一些社會群體也都獲得了成功!可以舉一個最鮮明的例子,就在秦始皇統一神州,當時秦國的人口以及國家資源還比不上楚國,國力只是比趙國強一點,但是秦國可以以一抵六,可以戰而勝之,說明了秦國的內部實力是遠遠強於其他六國的!說白了就是秦國在當時掌握著華夏文明核心精髓思想,從當時的秦律就可以體現出秦國人民對於法制的遵從!

話又轉回來,在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時,努爾哈赤是吸取了許多中原地區的農耕文明核心精髓思想的,再加之漢學大家范文程的竭盡心力的輔助,讓滿族人這個社會群體深刻的掌握了華夏文明核心精髓思想!看看整個大清朝,沒有篡位的事件發生!在入關問鼎中原前後有兩位都是幼主當政,但是,大清國的國體都沒有混亂的!這就說明了滿族人在那時期掌握了華夏文明核心精髓思想,而同時期的漢族人卻是思想極度混亂!看看大宋朝的建立,以及五代十國的混亂不堪的情況!深入分析就知道,那時期的漢族人陷入了思想深度混亂!漢族人被北方遊牧民族欺負就是思想混亂不堪!這個問題應該是要從唐朝來找原因了!唐朝的李世民殺兄逼父退位的大逆不道之舉,被李世民大力推廣佛教思想所影響,導致了華夏民族的主體民族——漢族的思想倒退!

看看華夏文明的歷史就知道,自從盛唐以後,漢民族被遊牧民族屢次欺辱。其實這時就是華夏文明核心精髓思想從漢族社會群體上已經剝離了!導致了華夏文明核心精髓思想北移。

多爾袞掌握著軍權時看起來是非常強大,其實真正強大的是滿族這個掌握了華夏文明核心精髓思想的社會群體!如果多爾袞一旦大逆不道,必然會有下一個滿族親王來代替他,而他也就會變得不堪一擊了!想想吳三桂率領的關寧鐵騎追剿李自成時銳不可當,但是吳三桂反清時又被康熙迅速剿滅。這些都說明了當時的滿族是一個掌握了華夏文明核心精髓思想的社會群體,這個群體裡的任何一個人,都是棋子,都是需要為滿族(華夏民族)所服務的,這些個體一旦脫離了整體,就會迅速滅亡了!多爾袞為什麼不稱帝這個問題是思想不成熟的人提出的!如果有思想深度的是不會這麼說的!

記得以前看過一篇小說,上面講的是一種動物的群體生活的事情,好像是講的黃麂,說的是有一次一大群黃麂被狼群包圍了,有一道三四丈的深澗擋住了去路,當時黃麂只能跳兩三丈遠,面對後面的狼群,這些黃麂組隊開始跳,一隻老黃麂和一隻年輕的黃麂,老黃麂和小黃麂同時跳,當跳到三丈時小黃麂又踩到老黃麂身上又跳一次就過了深澗,老黃麂就墜入深澗粉身碎骨了!這樣最後一半的黃麂都存活下來了,這樣就避免了整個群體被滅亡的命運。這樣的群體意識,動物都擁有,為什麼人類卻做不好?其實還是思想混亂不堪了!

華夏民族自李世民殺兄逼父退位之後,沾染了遊牧民族的人人為王的混亂思想,導致了華夏文明的倒退,讓華夏民族陷入了民性變弱的情況。個體絕對服從整體是一種有高度的文明群體的基本意識!看看華夏文明在南北朝時期,在五代十國時期的人人都想為王,結果就是天下大亂,讓漢族承受了無盡的苦難和屈辱。

希望中國人都思想清晰一些,不要再被西方遊牧民族的宗教思想所影響,希望中國都以民族的整體利益為主,而不是學習西方遊牧民族的所謂的人人為王“民主”,讓華夏民族進入一個思想混亂的情況!看看西方遊牧民族,一天到晚就是為了分化世界各個民族所做的卑鄙行徑!讓他們獲得所謂的最高國家利益!

滿族人統治神州大地三百年,如果沒有華夏文明核心精髓思想,是萬萬做不到的!滿族作為一個少數民族能夠統治比自身大幾百倍的漢族,至少說明了在思想方面是滿族和漢族是相通的!否則漢族人早就開始造反了,再有如王國維他們鼎力支持大清朝,這些學者們的思想深度一定是有的,他們的看法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希望中國人都團結一心,為了民族利益的大局,不要再一天到晚對西方宗教思想盲目膜拜了!這樣我們才有希望!


亙辰居士

講多爾袞就不得不提皇太極。皇太極是個從小就極其聰明的人,否則他也當不了“後金大汗”。當繼任努爾哈赤之後,就已經野心勃勃的想奪取中原了。中國古代北方遊牧民族,在元朝之前,包括清的祖輩金朝,建立政權後都沒有想到過一統中國,是蒙元開了個先例。我們不知道努爾哈赤是否有這個想法,但是皇太極肯定是這麼想的。

皇太極由此開始在政務方面重用儒家漢臣,改國名、改體制,肯定有也想到改“立嗣制度”的問題。因為早先這些民族大汗死後是誰的拳頭硬誰稱王的,而承漢制肯定是要立嗣,而立嗣肯定是是立子,且最好是“嫡出”,“兄終弟及”雖有宋朝前例,但不可取。

但是皇太極沒想到自己還沒確定繼承人就英年暴斃,滿洲人因此差點又變成拼拳頭爭皇位。皇太極長子豪格得到多方支持,多爾袞亦有兩旗相助,史書記載當時談判的瀋陽崇聖殿上劍弩拔張。這時候一心想繼承皇太極一統中原遺志的多爾袞妥協,但是提出由皇太極“嫡子”福臨繼位,他和濟爾哈朗輔政,這才得到多方同意,因此順治帝繼位時多方妥協的政治結果。


今古縱橫

一,不能稱帝

多爾袞兄弟擁有兩白旗,加上後來殺豪格吞併的正藍旗也只三旗,而福臨母子後面有兩黃兩紅鑲藍五旗的堅定支持,在絕對實力上,福臨母子並不是劣勢。比如,代善子孫密謀支持多爾袞當皇帝,代善處決一子一孫來表明態度。

二,稱帝沒有意義

多爾袞無子。而為了弟弟多鐸的兒子,去與其他五旗分裂作戰,沒有意義。

三,此時正與南明作戰,八旗分裂是災難性後果。


張勇達州

多爾袞不是不想稱帝,而是沒有找到更好的時機。

在皇太極死後,多爾袞是最有機會接近與皇位的時候,因為,皇太極是暴斃而死,和努爾哈赤死前一樣,並沒有指定誰為繼承人。

而當時,清廷還不是實行父死子繼的時候,也有兄終弟及的傳統。基本,就是能者繼承,當時清廷人才濟濟,可以說,誰都可以繼位,很多人都有資格,但是,最終的爭奪者有皇太極長子豪格,和皇太極的弟弟多爾袞。

兩黃旗和兩藍旗傾向於豪格,但是,多爾袞有兩白旗支持。

由於豪格和多爾袞不和,因此,帝制之爭十分激烈,為了有一個更好的結果,兩黃旗退一步,只要是皇太極的兒子就行,這否定了多爾袞的繼位權,而又沒有肯定豪格的繼承權,藉著這個機會,後宮也傳出立福臨的意向,因為,豪格不是皇太極的五大妃所生,而這五大妃,都是親上加親,孝莊的姐姐和姑姑都是皇太極的妃子。所以,兩黃旗的人支持福臨,代善的兩紅旗也支持,這樣,豪格和多爾袞就都沒有機會了。

雖然,豪格先前氣勢洶湧,躊躇滿志,但是主要原因還是和多爾袞關係不好,造成了,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局面,最終福臨撿了一個皇帝。

但是,這場多爾袞和豪格的權力鬥爭,看似打平了,其實是多爾袞贏了。因為,多爾袞成了攝政王,掌管了清廷的最高權力。

因此,多爾袞並不是心甘情願的輔佐順治,只是時機沒有來而已。而當時,清朝剛剛入關,為了奪取全國政權戰鬥持續進行,還沒等完全統一,多爾袞就暴斃了。


史論縱橫

關於多爾袞為什麼不稱帝,甘願扶持順治。上次還有人邀問我,為什麼慈禧不稱帝;為什麼光緒不像康熙皇帝抓鰲拜那樣把慈禧太后抓起來。我一看這問題就樂了,幾個滿族勇士,在慈禧進門的一瞬間,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響叮噹之勢撲向慈禧老妖婆。將她抓起來。宣佈她的二十一條罪狀,昭告天下。然後進行一次又一次轟轟烈烈的改革,然後君主立憲,我,不你大清的江山得以延續……

穿越劇看多了,多爾袞不稱帝的根本原因,就算因為多爾袞“殺戮”太重,因為半壁江山就是他率人打下來的,只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他稱帝不利於大清的統治,且是多方的博弈的結果。

不知道我的回答能否讓你滿意?


太極雲飛揚

多爾袞是清朝歷史上最出名的人物之一。他是清太祖的第14子,十四歲開始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戰功。被封為碩睿親王。

多爾袞有三次機會稱帝,但都失之交臂。

  1. 在努爾哈赤去世的時候
  2. 就是在皇太極去世的時候
3當時的多爾袞大權在握,權利比皇帝都要大,但也沒有稱帝



從各種跡象來看,多爾袞一直都有稱帝野心的,之所以沒有稱帝主要是:時機都不夠成熟,不敢貿然行動。但他的每一步行動都離皇位更進一步。同時多爾袞的年紀還不到40歲的時候,他自己認為有大把時光來爭奪皇位,可多爾袞的生命定格在39歲,一生都沒有稱帝。

除了無可奈何的抱怨命運不好之外,似乎沒有更恰當的理由來解釋多爾袞為什麼沒有當上皇帝了。


我叫胡芬

多爾袞,是一位武功卓絕的滿洲勇士。那麼,皇太極死後,他為什麼沒有自己正位九五,而是甘願卑躬屈膝為順治效犬馬之勞呢? 寡人認為,慣於戰場爭鋒的多爾袞,也很善於分析政治局勢。朕記得當年孫仲謀勸進曹阿瞞時,阿瞞說過一句話,“小屁孩兒想把我架在火爐上做成燒烤人肉嗎?”多爾袞亦深知稱帝的風險。 其實,稱帝一點兒也不好玩兒!看看順治吧,年紀輕輕就掛冠而去!再看看同治、光緒、溥儀,完全失去了天真和自由。要是不幸做了靖康,就更為萬世所不齒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