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津渡古街位於江蘇鎮江城西的雲臺山麓,是依附於破山棧道而建的一處歷史遺蹟。西津渡古街是鎮江文物古蹟保存最多、最集中、最完好的地區,是鎮江歷史文化名城的“文脈”所在。


西津渡古街位於江蘇鎮江城西的雲臺山麓,是依附於破山棧道而建的一處歷史遺蹟。西津渡古街是鎮江文物古蹟保存最多、最集中、最完好的地區,是鎮江歷史文化名城的“文脈”所在。

西津渡古街全長約 1000 米 ,始創於六朝時期,歷經唐宋元明清五個朝代的建設,留下了如今的規模,因此,整條街隨處可見六朝至清代的歷史蹤跡。

西津渡,三國時叫“蒜山渡”,唐代曾名“金陵渡”,宋代以後才稱為“西津渡”。這裡原先緊臨長江,滾滾江水就從腳下流過。

清代以後,由於江灘淤漲,江岸逐漸北移,渡口遂下移到玉山腳下的超岸寺旁。當年的西津古渡現在離長江江岸已有 300 多米距離。

宋熙寧元年 (1008) 春,王安石應召赴京,從西津渡揚舟北去,寫下了著名的《泊船瓜洲》。元朝時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 • 波羅從揚州到鎮江來,也是在西津渡登岸。

自古名城出名食,鎮江“三怪”的傳說古老而富有魅力,在鎮江流傳著頗具順口溜色彩的《三怪謠》:“香醋擺不壞、餚肉不當菜、面鍋裡面煮鍋蓋”。

面鍋裡面煮鍋蓋,是鎮江飲食技藝中的一項創造。關於鎮江鍋蓋面的來歷,唐朝詩人張籍有詩云“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晉語”。

西晉永嘉之亂後,北方衣冠望族帶著北方作物和先進技術舉族南下,渡過長江,首先到達的便是鎮江,他們的到來不僅改變了鎮江原有的糧食作物結構也將北方的麵食習慣帶到了鎮江地區。

在流傳千餘年的過程中,麵食又與鎮江當地特有的碼頭文化相結合形成了別具特色的鎮江鍋蓋面。鍋蓋面在市井民坊間口口相傳,家喻戶曉,是鎮江市井生活的獨有景觀。

直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老鎮江人都不管鍋蓋面叫“鍋蓋面”,而是叫“夥面”,八分錢一碗,價廉物美,深受平常百姓的喜愛。

據上了年紀的人回憶,解放前,南門外有林義隆、中華路獅子巷口有楊大昌,每天早上和傍晚,店門口坐滿吃麵的人。

店門口的那口大鍋,總是熱氣騰騰,小鍋蓋漂浮其上。

後來隨著“鎮江三怪”提法的興起,鍋蓋面才有了今天的名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