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這個技能劉若英原來就不會受強迫症的苦,心理問題你也能不求人

用這個技能劉若英原來就不會受強迫症的苦,心理問題你也能不求人

用這個技能劉若英原來就不會受強迫症的苦,心理問題你也能不求人

心理問題的最大困難在於,它完完全全是你的問題,而不是醫生、諮詢師、金錢、設備、外力幫助的問題。只想花錢換取外力服務和產品的懶漢模式,在解決心理問題方面,完全無效。

一、心理問題的大眾之痛

最近,住家附近的一個14歲初中生,從自家陽臺跳樓了,原因是在學校受到了老師批評。是什麼原因導致花季少年如此輕視生命呢?

其中一個很關鍵的原因就是“心理問題”。

用這個技能劉若英原來就不會受強迫症的苦,心理問題你也能不求人

1心理問題的最大難點

心理問題本身不是最大的問題,最大的問題是出現了心理問題,你找不到快速有效的辦法去解決。內心承受心理困惑痛苦的同時,無助、失望、遙遙無期的煎熬等待,給脆弱的內心雪上加霜。

心理問題的解決條件,和金錢、名譽、地位、權勢無關,也就是說,心理問題的解決路徑,基本上和外部世界的優勢資源無關。它不像身體病變,可以藉助自身的經濟實力、權勢等等,獲得好的資源,從而獲得優先高效的解決效果。

著名演員劉若英,《後來的我們》影片的導演,可謂名利、地位、金錢樣樣佔優勢。曾經也經受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強迫症”折磨。她曾經因為害怕黃昏時光,而強迫自己做不喜歡做的事情。每日黃昏時刻,就開始感到急躁、沮喪、不安,嚴重時,一度痛不欲生,感覺黑夜就要來臨,自己全身養分像是要流失殆盡。每到黃昏的時候,劉若英強迫自己不外出,不見光。

遭受心理問題折磨的名人、大佬、金主,不僅僅只有劉若英一位。真格基金大佬徐小平,身家億萬,也經受了幾年的抑鬱症折磨,差點告別人世。歌星陳奕迅是“外向的孤獨症患者”,影視巨星周星馳也經受過“孤獨症”折磨,最大的遺憾是哥哥張國榮,不堪抑鬱症折磨而早早離開人世。

列舉名人大佬的心理問題,想說明一個問題。心理問題的解決,和外在物質條件諸如金錢、設備基本無關。必須經過本人的大腦思維活動,激發自己的思維活力、心理活動來達到根本解決問題的目的,外人的心理服務幫助,僅僅是幫助問題者自己如何來解決。

用這個技能劉若英原來就不會受強迫症的苦,心理問題你也能不求人

2心理服務資源缺乏

心理問題的最大難題,你無法藉助外力之手,得到根本解決。然而,作為大眾的個人,對心理理論和技術知道不多,而且想學也難以把握。即使期望專業人士,目前我國的真正心裡服務人員及能力,遠遠滿足不了社會的需求。國外1000人有1個合格心理諮詢師,而國內,獲取資格證的將近100萬,真正合格操業的10萬。也就是10000人才有1個諮詢師。

總結一點,心理問題從一開到現在,國內國外,都面臨一個棘手的問題,就是它和身體問題不一樣,看不見、摸不著,學派林立、方法眾多,標準不統一、都有效果,但都不能解決根本問題。不像一加一等於二,不像栽種水稻玉米,還不容易學,不容易大面積普及。

3.心理問題人群量大

同時,心理問題涉及面廣,無法逃避。

說心理問題猛於虎,一點也不為過。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有接近20%的人有抑鬱症等嚴重的心理問題;再加上70%左右的心理亞健康人群,也就是說,心理不是完全健康快樂人群,保守估計至少佔總人口的80%以上。心理表現從日常吵架憤怒悲傷,到嚴重的抑鬱強迫焦慮,幾乎每個人都遭遇過。

遭受心理問題困惑的人群是如此之多,並且無法簡單解決處理,那有沒有好的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呢?

用這個技能劉若英原來就不會受強迫症的苦,心理問題你也能不求人

二、“心理概念工具”的再造

我們說,心理的問題,很大一部分涉及大腦思維、感受、認知的主觀世界,不是外部的山川河流、身體髮膚客觀的東西。既然涉及到每個人的內心思維感受判斷,很難有一個大家公認的客觀標準。這也是心理理論方法眾多,各有優勢又各有缺陷的原因。

如果找不到一個大家公認的、簡單且便於實證和接受的理論和方法,心理問題,還會如幽靈一般糾纏無數人、無數歲月。

1.大眾版“心理概念工具”內容

幸運的是,在長期進行身心靈探索和實踐實證過程中,結合現代科學的思維、方法和標準,找到了這樣的工具。它具有科學實證性,符合大眾理解運用,很容易見效果,而且還解決得徹底。

這個工具,仍然是“心理”的概念,不過結合了中國文字的生命智慧,更符合生命的事實真相。下面來看看大眾版“心理概念工具”的具體內容。

我們說,“心”可以採用兩個內涵,一個是大腦這個一切生命活動指令的,“生產及指揮功能中心”;另一個就是心理活動的具體部位,就在大腦內部的某一個具體中心位置,是實實在在的“空間中心”。

“理”,就是不為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我們可以認識、可以遵循、可以逐步深入改進,但是絕對不能違背。

這個“心理概念”,用一句話來說,就是人類(其實所以生命都一樣,這裡僅僅用於人類)一切生命活動指令的“功能中心規律”,和“空間中心規律”。

用這個技能劉若英原來就不會受強迫症的苦,心理問題你也能不求人

2.“心理概念工具”的簡單說明

先說說“活動指令”,我們可以從旁觀者的角度,看看汽車的各種運動。

其實都是司機給出的指令結果。所以,汽車的快慢、進退、轉彎、起停,這些具體活動,背後都對應具體的控制操作,也就是司機的命令及具體控制執行。同樣,人的進退、快慢、臥起,這些行為背後,就是人自己的主觀想法,要求;另外,對人、事、物的好壞評價,選擇體驗感受不同的喜怒哀樂情緒,都是背後主觀選擇的結果。這些生活活動背後的想法、選擇、評價其實就是人的生命活動指令。

所謂“功能中心”,實際上也就是指令的加工和發出、接收以及反饋等等這些具體過程,由誰來主持掌控的。

想象一下,長征途中,共產黨軍隊4渡赤水,翻來覆去的進退,牽著國民黨軍隊的鼻子走,最後擺脫了追兵,黨和軍隊獲得了修身養息的機會,才有了最後的新中國。如此龐大的人群隊伍,怎樣才能一致行動,並採取最智慧的行動呢,軍隊的行動指令哪裡來的?就是部隊的“指揮中心加工發出的”,部隊的作戰行動,背後的軍事命令的加工整理、決策控制,這個過程和系統就是“功能中心”。

所謂的:“空間中心”,就是指具體在哪一個部位,哪個地方?這是傳統心理學忽略的問題,也是不能夠很好和科學實證結合的問題所在。

這個經過實踐總結提煉出來的“心理概念工具”,相比於傳統概念工具來說,具有良好的科學實用的特點。具體來說,具有“易懂,可感知,能自控,效果快且好”的特徵。

用這個技能劉若英原來就不會受強迫症的苦,心理問題你也能不求人

三、認知及體驗“心理概念工具”的特點

特別是心理方面的理論和工具,和實物工具一樣,需要基本的認識和使用常識,才能夠很好的應用於生活具體場景中。

舉例來說,要自駕遊,起碼要對汽車有基本的瞭解和簡單的駕駛技術;做一頓飯,至少要對柴米油鹽、鍋碗瓢盆、刀叉碗筷有所瞭解,會使用吧。

“心理概念”的產生,目的也是用來理解認識心理問題,並解決心理問題的。這和我們日常生活中,對身體及一些常見病痛了解是一樣的道理。

1、空間定位具體實在

這個“手痛”的身體病痛問題的分析及解決過程,在面對心理問題時,其實是一樣的。按照這個過程,我們來看看個人面對心理問題,如何操作的。首先是空間位置定位,比如“憤怒”了,這個心理的小問題出現之後,只要我們是想解決問題的,那麼首先想到的是,“問題在大腦部位”,就像感知身體的手、腳、頭、肩、肚子具體位置病痛一樣,感知並確定下這個大腦身體部位。

用這個技能劉若英原來就不會受強迫症的苦,心理問題你也能不求人

2.功能定位理智明白

接下來體察分析“憤怒”的具體心理活動內容、感受,找到憤怒的原因、造成內心不適的具體感受,看看自己能不能平息怒火。其實,只要能夠這樣做,“憤怒”基本上沒有多大作用了,即使一時半會平息不了,也有充分的理智時間和自控能力,不讓自己因“憤怒”而衝動,直接採取不理智的行為。衝動是魔鬼,說的就是對“憤怒”的心理問題沒有分析對治,而是直接進行了行為反應,最後往往是壞事情。

所以,用這個“心理概念工具”來解決心理問題,和我們解決手痛的身體問題,一樣的知識和操作過程。大家容易懂,容易做;另外,當心理問題被弱化成“身體問題”之後,“具體的內心感受和思維觀念”,就不會在“心理問題”狀態下,產生進一步的負面行為和生髮“負面感受”。心理問題得到了短時間的自我控制,接下來就是如何化解這個“心理問題”了。

這就是“心理概念工具”的特點簡單易理解;大眾化便於使用;所知即所得,效果迅速而且比較大。

用這個技能劉若英原來就不會受強迫症的苦,心理問題你也能不求人

四.傳統“心理概念”的使用效果

傳統心理概念是這樣描述的:

“心理”是指生物對客觀物質世界的主觀反映。心理的表現形式叫做心理現象,包括心理過程和心理特性,人的心理活動都有一個發生,發展,消失的過程。人們在活動的時候,通過各種感官認識外部世界事物,通過頭腦的活動思考著事物的因果關係,並伴隨著喜、怒、哀、懼等情感體驗。這折射著一系列心理現象的整個過程就是心理過程。按其性質可分為三個方面,即認識過程、情感過程和意志過程,簡稱知、情、意。

傳統概念僅僅是從認識上概括了“心理”的具體內容、性質、現象。大眾能夠好好理解麼,大眾能夠藉此來具體使用操作麼?根本不能。

然後進一步,要想理解心理問題,找到解決辦法,是不是還要去理解“主觀、客觀”,“如何反映”,還要去慢慢了解“心理過程”、“心理特徵”,還要深入具體的內容部分,學習瞭解“知、情、意”,再慢慢學習操作技術。

這一系列的思維觀念的總結,脫離開具體的身體感受,可感知的生活細節內容,大眾怎麼能夠簡單的理解、更不用說應用了。當心理的理論和技術,脫離開具體身體存在,脫離開具體生活操作方式的那一刻起,就遠離了大眾,越研究,離群眾越遠。

迴歸可感知的,可觸摸的,可簡單實證的知識和技能狀態,才是“心理”理論好技術該有的態度和方向。也才是可以繼續存活和發展的基礎。否則,傳統的心理停留於“空洞、難懂、難用,無效”的狀態,最後必然會被生活拋棄。

用這個技能劉若英原來就不會受強迫症的苦,心理問題你也能不求人

五、大眾版“心理概念”再認識和應用

回顧一下這個大眾版的“心理概念”。心理,就是人的一切生命活動行為指令的“空間中心規律”和“功能中心規律”。人們一旦熟悉了這個概念,他會產生兩個非常有價值的生活功能。

1、工具的兩個直接生活效果

第一個功能,“心理”不再是抽象空洞難以理解的文字符號,心理和“腳走路的原理”“肚子痛的原理”,“手腳打太極”原理一樣,有一個具體的身體部位對應。心理就是“大腦這個部位的運動原理”。

第二個功能,所有的生命行為以及內心的情緒感受體驗,其實都是“大腦指令加工”的結果,一旦心理出了問題,一定是直接出現在大腦這個位置,一定是大腦的“生命指令功能”出了問題。就像一般的身體難受了,我們可以一下定位到具體身體部位,頭、手、腳;也能夠大致明白是該部位出了什麼樣的問題。

大眾在遇到心理問題時,首先建立的是具體的身體部位感受,並能夠確認是大腦思維感覺等等指令加工功能出了問題,就有了一個進一步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出發點、基礎,不會再迷惑、無所適從,無奈等待了。

2.認知心理問題的根源

從這個大眾版心理概念中,也容易理解心理問題的癥結所在。將生命活動的關注焦點,放到大腦具體的思維念頭和感覺上,放到大腦思維所指向的,具體外部世界矛盾衝突之中,在迷失自我之中,在違背大腦思維功能運行規則的情況下,錯誤運用了大腦的思維加工功能,生產出違背生命、社會、自然基本規則的指令,由此產生外在行為、內心情緒及判斷評價,都是不和諧的,有衝突的,害人害己的。

當然,後面部分,僅僅這一個概念工具是沒有辦法實證和檢驗的,但是大眾版的“心理概念工具”,為後續的科學理性的分析心理問題,找尋解決辦法,提供的堅實的基礎。

用這個技能劉若英原來就不會受強迫症的苦,心理問題你也能不求人

3.大眾版“心理概念工具”的應用舉例。

對於日常性的心理不平衡,比如“嫉妒心理”。按照身體正常功能與疾病狀態的邏輯,一個健康的身體局部及功能,不可能對整個身體產生自我傷害。這是身體的生命本能的自然法則,所以,同樣一個身體部位的“大腦”,不應該產生損害身體本身的行為和功能,除非本人經過深思熟慮後做出了清楚明白的取捨。否則,一切有害身體存在的“大腦思維信號”,帶來“身體、生命過程”不愉快健康的行為指令、情緒內容、以及評價,都是“大腦”這個“生命指令的加工中心”,生產了錯誤的指令信息。

作為“嫉妒”的思維念頭和情緒體驗,對自己的身體和內心世界來說,都是有害的。不用從道德倫理角度去認識和理解,就從“生命存在性公理”出發,就能看出這個“嫉妒心理”的問題所在。一個明白了生命規則的人,他不需要什麼特殊的心理調整,“明白真相的同時就是痊癒”,而且是徹底的痊癒、不會復發。

對於前文提高的,劉若英嚴重的“強迫思維症”,如果當時她能夠明白並實證到這個“心理概念”,那麼“不受自己控制的強迫思維”本身,就是“大腦生命指令的加工功能”混亂了,注意力關注的源頭,將不會迷惑於各種混亂的思維念頭中,會明白問題的癥結,就在“大腦思維功能失常”這個問題上。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如何能夠矯正“大腦的思維功能”,這個過程和修機器沒有兩樣。如此,看似抽象不可琢磨的“心理問題”,本質上就像外部世界維修機器一樣,那樣具體形象,而且還有一個基本的標準可以參考,“生命存在性公理”。

用這個技能劉若英原來就不會受強迫症的苦,心理問題你也能不求人

六、大眾版“心理概念工具”的學習和使用要點

重新梳理身體健康方面的知識和方法,以此為基礎,能夠很好理解“心理”的知識和操作技巧。

1. 建立大腦器官的空間存在感。

“心理概念”對於沒有接觸過的人來說,還是會有點陌生,但是對於“功能中心”“空間中心”,在一般的身體健康經驗中,就可以建立。要注意的是,身體與生俱來,人在潛移默化中,對身體的存在有一種天然的感覺,並不會被忘記。而對大腦的存在感,一般人不會如此重視,是因為我們使用大腦,更多的是感受大腦中的思維、念頭、感覺、情緒、評價,並做出行動反應,情緒反應,或者對涉及的外部人、事、物對象做出反應。

在學習使用這個概念時,要有意識建立起,對大腦器官的空間位置存在感覺,並儘可能達到像對身體其他部位的,空間存在感覺的程度和習慣性。

2深對大腦“生命指令功能中心”的認識和體會,形成類似於“腳是走路”的這樣的基本功能習慣性認知。

大腦的空間存在感,一旦建立之後,還是很實在具體的,不會淡忘。但是,對於“大腦的指令加工的功能中心”,這是一個人為的認知描述,看不見摸不著,這個需要有意識強化。它會在心理問題出現時,自然豎起一道防火牆,讓個人首先感覺大腦的存在,明白大腦的功能作用這個事實,避免將注意力陷入具體“念頭、情緒”之中,而迷失自我,無法自拔。

3.“大腦存在感”和“指令加工中心”的認識和體會,需要不斷堅持,不斷強化。直到像身體的一個具體部位那樣,自然清楚明白而不迷在具體大腦思維念頭中。

4. 不斷的實證和檢驗,應用。

“心理概念工具”,本身並不僅僅是為解決心理問題創立的,其實是一種生命探索的理論和工具,當我們在具體使用中,自然會體會到“心平氣和”“身心安寧”,類似的心理心靈自我調控效果。理解了,就能獲得“真相的力量”,不需要反覆去背記,自然會在生活中不知不覺的應用。一旦有意無意的應用,直接就會體會到“寧心靜氣”的效果。“心理概念工具”,不是拿來研究的,不是拿來裝酷的,是用來在日常生活中用的。也不是為了多麼高大上而設計的,就是為了滿足大眾的認知、使用創立的。在日常生活中實用和有效,才是它的生命力所在。

用這個技能劉若英原來就不會受強迫症的苦,心理問題你也能不求人

七、心理理論和技術應該是老百姓的日常工具

正如前文說的,每個人的心理心靈世界,都是獨一無二的,內部的信息和運作都是神秘莫測的,而且也應該是私密的。所以,不要期望在心理的場景裡,找到外人、外力、外部產品來解決問題。要拋棄這種偷懶的念頭和生活方式。其他可以,心理世界必須自己對自己負責。

大眾化的心理理論和技術,應該是存在於田間地頭的小家碧玉,和廣大群眾打成一片,而不是月宮的嫦娥仙子,高高在上,孤芳自賞,生人勿進。

正如前文所展示的那樣,心理的理論和技術原理,其實都存在於外部世界的過程之中,並沒有什麼高深莫測、難以琢磨的,主要在於你要“能夠思考”、“善於思考”,不併能“主動思考”。

永遠記住,在心理心靈的世界裡,別人無法代替你思考。什麼時候學會了積極主動的科學思考,什麼時候你就消滅了心理問題。

用這個技能劉若英原來就不會受強迫症的苦,心理問題你也能不求人

閱讀本文,感觸良多,請寫下你的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