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歸宿都一樣,人生價值的不同究竟在哪裡呢?

生命歸宿都一樣,人生價值的不同究竟在哪裡呢?

生命歸宿都一樣,人生價值的不同究竟在哪裡呢?

人要活得明白,須知自己要去哪裡。

人要活出幸福的滋味,須給自己找個安頓心靈的好地方。

那麼,人究竟要去哪裡?有人說:死亡是最後的歸宿。

一、人生最後的歸途

人最後的去處真的是死亡嗎?

持此觀點的人未免太可憐了!因為他跟牢獄中的死囚沒有兩樣——法官已經結案,執行的日子眼看就要到來。

他們總是在畏懼死亡又等待死亡:也許就在今天,一顆天災人禍的子彈橫空飛來;也許是下個月,一把意外之劍突然刺來;也許是明年,一把疾病之刀砍向要害……他們也許很幸運地被厄運之神忘卻,能熬到白髮蒼蒼才被“押赴刑場”,但這種“為了死而生”的日子又有什麼意義呢?

生命歸宿都一樣,人生價值的不同究竟在哪裡呢?

《聖經》告訴人們:人的最後去處不是死亡,而是一個幸福的天堂;佛經也告訴人們:一切眾生,經過數劫的苦海浮沉,終將進入佛光普照的極樂世界。

人固有一死,但有的人走上快樂之旅,走向幸福的樂園;有的人卻掙扎於無邊的慾海,沉陷於痛苦的深淵。走向不同的人生旅途的區別,就在於是否明白自己的去處。

通往幸福樂園的途中,有三個必經的路口。

二、享受眼前的快樂

快樂其實很簡單,它常常就在當下,就在眼前的事務中,關鍵看你能不能去發現它,要發現了快樂,才能享受快樂。有一位教授,是一個“樂天派”,遇到任何事,見了任何人,都笑眯眯的,好像沒有什麼事、什麼人可以讓他煩惱。他的學生不解地問:“老師,為什麼您總是面帶笑容?”教授說:“我捨不得讓自己不快樂呀!”

這位教授每天做的事,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但那些看似普通的事,正好都是他喜歡做的事;他所交往的人也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但與人交往正好是他所喜歡的事。許多人感到不快樂,因為他們總是去做那些自己討厭的事,一面不情願地應付著眼前的學習、工作,一面幻想著那些“好玩”的事;身邊的人剛好都不是他們所喜歡的類型,“知己”還不知道在哪個地方窩著呢!天天泡在不喜歡的人和事中,能不煩惱叢生嗎?

不過,世間沒有那麼多能正如我們所願的事,所以,即使不得不做討厭的事情,面對厭惡的人,也要努力改善自己的情緒,把不喜歡的變成喜歡的,你的快樂當然就隨即而來了。

世上任何事、任何人,都是讓你通往快樂的“工具”,而不是快樂本身。如果你一定要藉助特殊的“工具”才能得到快樂,那隻能說明你不懂得尋找快樂、享受快樂。好比行路,如果你一定要乘坐飛機到達羅馬,才會覺得旅途舒適,那說明你還沒有找到讓自己快樂的方式。

一個會享受快樂的人,會從世上無數的事特中發覺出快樂。譬如,一個人能喜愛飛機的快捷,也能享受火車沿途中所歷經的美景。一個會享受快樂的人,無論你是誰,一個領導,一個白領,一個清潔工,一個學生,還是一個幼兒園的小朋友,都應該記住,要從眼前的事中去發現值得你做的地方,要從眼前的人中去發現值得你交往的地方。有了這樣的認識,你會發現,你生命中的每一刻都是珍貴的,你的快樂源源不斷。

生命歸宿都一樣,人生價值的不同究竟在哪裡呢?

三、釋放生命的價值

蠟燭燃燒,不是死亡,而是變成了驅逐黑暗的光芒;太陽不斷燃燒釋放熱量,不是死亡,而是變成了照亮宇宙的光芒;人耗盡精力、竭盡智能,也不是死亡,而是向社會輸送能量。人生的最大悲劇在於,還從來沒有燃燒過,沒有發過光,就已經化成灰燼、塵埃了。

有一個名叫哈利的老人,在退休晚會上,難過地對身邊一個年輕的後輩說:“今晚我不得不面對我慘痛的一生,我感到自己一事無成,徹底失敗了。當喬治先生站起來致辭時,你無法想象我多麼悲傷。喬治先生和我一起進入公司,他並不比我聰明多少,但他不怕吃苦,不怕挫折,全心全意地投入工作,所以他後來成了公司的董事長,而我卻錯過了無數機會。有一次,公司希望我去南方主管一家新開的分公司,我因為不願離開紐約這個安樂窩而拒絕了;還有一些機會,我也以諸如此類的理由放棄了。現在,我悔悟了,但我也退休了,一切都為時太晚,真是往事不堪回首啊!”

哈利隱藏自己的才能,貪圖安逸的生活,他的人生如同一支拒絕燃燒的蠟燭。蠟燭沒有物盡其用,哈利沒有人盡其才。等到最後才發現,整個人生只有年華虛度,收穫的全是遺憾。

一個懂得生命價值的人,會超越本身的利害關係,努力尋找發光的機會,毫不吝嗇地奉獻生命的能量。

多年前,一位名叫菲爾德的美國實業家,為了使大洋兩岸的人可以方便地溝通信息,忽發奇想,想要鋪設一條橫越大西洋、連接歐美兩洲的海底電纜。當他向政府提出這一計劃時,大家都認為這是天方夜譚,無人支持他的提案。年輕的菲爾德並不氣餒,他拿出自己的全部財產,投入了全部的精力和熱情,為這項無人喝彩、甚至無人支持的計劃而奔波。幾年時間裡,他31次橫渡大西洋,往返於兩大洲之間,指揮架設海底電纜。

期間,他經歷了兩次重大失敗,但最後,終於在1858年7月28日晚,海底電纜發報成功。次日,歐美兩洲沉浸在一片狂歡之中。不料,因技術原因,電傳信號不久又歸於沉寂。於是,人們對菲爾德的讚美開始轉為質疑。菲爾德遭此重創,仍然沒有死心,他又開始了不屈不撓的努力。6年後,海底電纜計劃終於大功告成,人類通信的歷史從此改變,菲爾德釋放的光芒至今仍照耀著人類文明的天空。我們不得不承認,他找到了一個生命的好去處。

古人說“立德,立功,立言”,這都是發光的方式。其實,一個人不一定要成就多大的功業,不一定要有多大的名聲,不一定要像太陽那樣光照四方,只需盡己所能,做好眼前的事,像一支小蠟燭一樣,哪怕只發出一團微光,也能照亮一室,人生也就無憾了!

生命歸宿都一樣,人生價值的不同究竟在哪裡呢?

四、實現精神的超越

人是宇宙的一顆星,是天地的一個分子,是人間的一條短信息。物理學有一條定理:能量守恆,物質不滅。靜夜的天空中,我們看見的某顆亮晶晶的恆星,可能在億萬年前就已經“死亡”,不再發光。我們今天看見的光芒,是它若干億年前散發出來的,而且它的光芒還會永久地穿行於無盡的宇宙空間。人也是如此,能量一旦散發出來,就像太陽的光芒一樣,永久存在。

所以說,人的最後歸宿不是死亡,而是變換一種存在形式,通向永恆不朽的未來。人生於世,必然會對他人和外在事物施加某種影響,影響所及,生命的種子同時播撒開來,天地萬物,芸芸眾生,都是你生命的載體。只不過,有的生命美麗芬芳,有的生命醜陋且帶著毒素。人生的最大成功,無非是塑造一個靚麗多姿的生命,使之一萬年之後仍然光彩照人。

孔子說:“朝聞道,夕可死矣!”意思是,早上悟了道,即使晚上就離開人世,也不會有遺憾。為什麼呢?一個體悟不朽生命,真正活明白了的人,精神和天地萬物融為一體,他們進入了生死無懼、快樂無憂的境地,找到了真正的幸福家園,死亡對於他們來說,又有什麼可遺憾的呢?

生命歸宿都一樣,人生價值的不同究竟在哪裡呢?

閱讀本文,感觸良多,請寫下你的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