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問腹

“你的腹中裝著什麼?”這是一個略帶調侃又很嚴肅的問題。揆諸史籍,問腹之事多有記載,問答之中亦可見人見心。

東晉名臣王導曾把頭枕在周伯仁腿上,他指著伯仁的肚子問:“裡面裝的都是些什麼?”伯仁回答:“這裡面空洞無物,不過像你這樣的人,足以容納數百個。”伯仁的意思是,他的胸懷要比王導寬廣得多。後面發生的事,印證了這番對話。

【故事】問腹

周伯仁

大將軍王敦是王導的堂兄。王敦舉兵造反時,諸大臣勸晉元帝將王氏一族滿門抄斬。王導入朝請罪,正好遇見進宮的伯仁,王導叫住他說:“伯仁,我家幾百口性命就全靠你了!”伯仁沒有理睬,徑自入宮。見到元帝后,伯仁備言王導之忠君愛國,認為決不能錯殺忠良,元帝採納了他的建議。伯仁出來時,王導還跪在宮門口。王導喚伯仁,伯仁依然沒有搭理他。出宮之後,伯仁又上書朝廷,堅稱王導不可殺。而這一切,王導俱不知情。

後來,王敦兵入建康。王敦對王導說:“周伯仁、戴若思是人望所在,應當位列三司。”王導沒吱聲。王敦又說:“就算不列三司,也得做個僕射吧?”王導依舊不答。王敦說:“既然不能用,就只能殺了他們。”伯仁被殺後不久,王敦之亂也平定了。王導在宮中瀏覽過往奏摺,看到了伯仁挽救自己的摺子,其中言辭懇切。他痛哭流涕、悲不自勝:“吾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負此良友!”

問腹之事,周伯仁也當過提問者。一次,他看到顧和安安靜靜地坐著,正埋頭捉蝨子,便指著其腹部問:“這裡面有什麼?”顧和搏蝨如故,緩緩答道:“此中最是難測地。”顧和的話很精闢、很透徹,將人心難測之理一語道破。

問腹,雖是一句簡單的提問,結果卻不盡相同,或可將一片心竭全展示,又或許只能看到偽裝的假象。

王安石變法的後繼者章子厚,曾與蘇軾為莫逆交。一日,他坦腹而臥,碰巧蘇軾從外面進來。他一邊撫摸肚子一邊問:“你說這裡面有啥東西?”蘇軾答:“都是謀反底家事。”這番毫不委婉的直話,倒符合蘇軾的性格。在宋史中,章子厚被列入《奸臣傳》,因為他“盡復熙豐舊法,黜逐元祐朝臣;肆開邊隙,詆誣宣仁後”。

蘇軾為政期間,先是上書反對王安石推行的新法,吃盡了“變法派”的苦頭,當司馬光決定廢除新法時,他又唱反調,提出“需循序漸進,不可驟然廢之”,因而遭到“保守派”的攻擊。《舌華錄》中載,蘇軾一日飯後散步,拍著肚皮問左右侍婢:“你們說說,此中所裝何物?”一婢女應聲道:“都是文章。”蘇軾不以為然。另一婢女答:“滿腹智慧。”蘇軾也以為不恰當。愛妾朝雲說:“學士一肚皮不合時宜。”蘇軾捧腹大笑。

至於安祿山答唐明皇之問,機巧飾偽之心極盛。唐明皇指著安祿山肥大的肚子問:“腹中有何物?”安祿山回答:“沒有別的,只有一顆赤誠之心。”唐明皇根本不會想到,日後起兵攻潼關、逼長安,使大唐王朝急轉直下的,正是這個聲稱“只有赤心”的安祿山。

【故事】問腹

口口聲聲腹中只有一顆赤誠之心的安祿山,掀起了著名的“安史之亂”。

問腹,問的都是關鍵事。比如,心在此還是在彼、是正還是偏,格局是大還是小……從這個角度看,問是一塊“磨刀石”,也是一面“正容鏡”。問腹有他人問,也有自己問。北宋趙概就善於“自問”,他在案頭擺一個瓶子,以及黑白兩種豆子。“起一善念,投一白豆於瓶;起一惡念,投一黑豆於瓶。”剛開始,黑豆很多。但隨著他時時內省、磨礪剋制、改過遷善,瓶中的白豆越來越多,黑豆越來越少。

自我問腹,是叩問靈魂、自我省察的重要方式。時常問自己忠誠的品格有沒有、能力夠不夠、作風正不正、工作實不實、為官清不清,把思想深處潛伏的危險因子清除掉,讓正能量的火焰旺起來。這樣一來,我們就能做到“中夜問心而無愧”。如果對思想的雜草不正視,任其瘋長,到頭來就會“船到江心補漏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