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本來打算從南京遷都西安,因一件事此事徹底“泡湯”

無論歷史上還是現在,首都對一個國家都具有重要的意義。首都這個稱呼是個近代才有的詞彙,在歷史上叫國都、都城、京城或者京師。在古代,國都基本都是國王的所在地,在冷兵器時代,作為統治中心和心臟地帶的國都具有重要的意義,一旦國都被攻陷就有亡國的危險。比如,公元1127年,金國攻破北宋都城東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俘虜了宋徽宗、宋欽宗父子以及嬪妃、宮女、皇族、朝臣勳貴等3000餘人,北宋滅亡,宋徽宗趙佶第九子康王趙構在南方建立了南宋。

明朝本來打算從南京遷都西安,因一件事此事徹底“泡湯”

元朝末年形勢

明朝本來打算從南京遷都西安,因一件事此事徹底“泡湯”

明朝疆域

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以應天府(南京)為京師,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後逐漸統一了全國,建立了大一統的王朝。不得不佩服朱元璋的實力,中國歷史上的大一統王朝的建立過程基本都是自北向南,都城基本都是在北方,而明朝則是自南向北,並且一開始都城建在了南方的南京。儘管在公元300年到600年間,南京做了三國時的東吳、後來的東晉以及南朝的宋、齊、梁、陳這六個朝代的國都,但這個六個朝代都是偏安南方的政權。作為大一統王朝的國都,南京在位置上太靠東南,儘管有長江天險,但無法對全國形成有效輻射。

明朝本來打算從南京遷都西安,因一件事此事徹底“泡湯”

元朝疆域

朱元璋也知道這點所以一直有遷都的意圖,在對這幾個地點長安(明朝後稱為西安)、洛陽、開封、北平(今北京)、臨濠(濠州,今安徽鳳陽)反覆斟酌後,最終中意了長安。早在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改奉元路為西安府,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監察御史鬍子祺上書,提到“據百二河山之險,可以聳諸侯之望,舉天下形勝所在,莫如關中”。於是在當年朱元璋派太子朱標考察西安,對其父喜好濫殺不滿的朱標在遷都地點的選擇上與其父親卻達成了一致,對西安很滿意,回來後向其父朱元璋做了詳細的彙報,更加堅定了朱元璋遷都西安的決心。天有不測風雲,人有禍福旦夕,1392年,時年38歲的朱標從西安回來後,因風寒病逝。這對朱元璋造成了嚴重的心理打擊,朱元璋一共有26個兒子,但卻是個偏心眼的人,最為鍾愛和喜歡的就是這位長子朱標,1368年明朝剛一建立就立長子朱標為太子,對其細心培養。經過這個打擊,這時已經65歲的朱元璋心灰意冷,再也不願意折騰,把心思全用在了培養新立的接班人朱允炆(朱標之子)的身上,直到其71歲(1398年)去世再也沒提遷都之事。

明朝本來打算從南京遷都西安,因一件事此事徹底“泡湯”

明中後期邊防形勢

1402年,朱元璋的第四子朱棣經過靖難之役從其侄子朱允炆手中奪得了帝位,在南京稱帝。在南京待了18年後,1421年,朱棣正式遷都北京,將南京改為留都,行使雙京制。筆者認為朱棣遷都北京更多的是基於一種情感,其次才是戰略上的考量,或者是兩者兼而有之。洪武十三年(1380年),20歲的朱棣就藩燕京北平,從此就長期生活在了那裡。他對那裡太熟悉了,也更習慣於那裡的生活。

明朝本來打算從南京遷都西安,因一件事此事徹底“泡湯”

燕雲十六州

當然,燕京北平也很重要,燕京北平就位於燕雲十六州(今北京以及河北山西部分地區)的核心地帶,燕雲十六州(幽雲十六州)對於古代中原政權而言,可謂“咽喉”之地,失嶺北則必禍燕雲,丟燕雲則必禍中原,燕雲地區易守難攻,居高臨下。越過燕雲十六州後,華北平原一馬平川。所以燕雲之地自古就被中原政權所控制,五代十國時期,燕雲十六州(幽雲十六州)被契丹(遼)所控制,五代十國之後的北宋終其一朝都未收復燕雲之地,被人鎖住“喉嚨”的滋味不好受。大明建立後,在北伐中收復了燕雲十六州。

明朝本來打算從南京遷都西安,因一件事此事徹底“泡湯”

關中地區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其實元朝以及後來的清朝,選擇北平作為國都是明智的,作為少數民族政權,其本部就位於蒙古高原和東北,這樣既對蒙古高原甚至西北以及東北形成輻射能力,南又可控中原。但是作為明朝選擇遷都北平,筆者認為朱棣是屬於感情用事多點,有點不明智。凡事皆有利弊,“天子守國門”固然可以增加邊境的防禦力量,保住中原的“咽喉”燕雲之地,然而隨著北元蒙古勢力的休養生息以及後來後金女真族的崛起,明帝國的“心臟”事實上就處於了邊境地區。實際上,當時的朱棣選擇西安應該更為明智,西安所在的關中地區,東有黃河之險以及中條山、崤山作為屏障,南有秦嶺,北有黃土高原,西有隴西高地。在險要之地建立關隘,退可守進可攻。戰國時秦國正是以關中地區為大本營,牢牢控制東面的函谷關,任你東方六國打的再熱鬧,依然穩坐泰山,最後統一了東方六國建立了秦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