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傳統文化的你,怎麼能不學幾句古琴圈裡的“行話”?

今天一早看到了篇名為《不可不知的古玩界行話》,覺得頗有意思,想到我泱泱古琴界,幾千年的歷史,豈不也應該有幾句拿得出手唬唬外人的行話麼?於是細細梳理一番,大家數數看自己入行有多深吧。(文章內容有點多,全是乾貨,而且有男神的照片!真心愛古琴的小夥伴不要著急走啊,點開音樂,聽著張子盛老師的演奏細細品味!)

1. 床

2. 打譜

簡單來說,打譜就是按照琴譜彈出琴曲的過程。但注意,你平時練琴時照著譜彈可不叫打譜。打譜其實是一項考古和翻譯的工作,特指把只標記指法和絃位的古譜(減字譜),轉化成富有節奏、可以傳播的音樂。打譜對專業的要求非常高,不僅要熟悉古琴的一般旋律和演奏技法,還要精通曆史文化,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還原琴曲本來的面貌。

喜歡傳統文化的你,怎麼能不學幾句古琴圈裡的“行話”?

打譜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即將於11月召開的《西麓堂琴統》全國打譜研討會,將集各地琴家於一堂,共同探討打譜工作

3. 斫琴

斫,念zhuó。古琴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非比尋常,就連製作古琴的稱呼都是專有的,不叫“做琴”,不叫“制琴”,不叫“造琴”,而只能叫“斫琴”。應相地,斫琴的人就被稱為“斫琴師”,而著名的斫琴師就叫做“斫琴家”。

喜歡傳統文化的你,怎麼能不學幾句古琴圈裡的“行話”?

喜歡傳統文化的你,怎麼能不學幾句古琴圈裡的“行話”?

今年由中華出局出版的陶運成先生《古琴製作法》,是自北宋《碧落子斫琴法》之後第一部詳細介紹和指導斫琴的專著,從斫琴的歷史到古琴的選材再到每一道工序的製作,都展示了大量細節的圖片

喜歡傳統文化的你,怎麼能不學幾句古琴圈裡的“行話”?

斫制中的古琴,圖片選自陶運成先生著作《古琴製作法》

4. 琴派

“請問姑娘師承何派?”

“小女兩廣嶺南派,敢問公子?”

“在下山東諸城派。幸會幸會。”

瞧瞧,還有哪家樂器能有這樣的江湖味兒和歷史感?琴派是古琴音樂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由於地域、師承的原因,逐漸形成了具有不同演奏風格及傳譜的流派。常見的有浙派、廣陵派、虞山派、梅庵派、川派、諸城派等等。當然,現當代的大多數琴家早已博採眾長,不拘泥於一派了,不過琴派依然是古琴獨有的一道風景。

5. 斷紋

指古琴琴面上由於長年風化和彈奏震動而形成的各種裂紋。外行看到一張佈滿斷紋的琴,可能會說:“哎喲,這琴太破了,都裂成這樣了。”可咱們圈內人都懂,這可是寶貝吶,說明歷史悠久,很有可能是值得收藏的古琴。當然,由於斷紋琴的價值較高,現在市面上很多斷紋其實是刻意做出的效果,所以要想收藏,還是得擦亮眼睛。

喜歡傳統文化的你,怎麼能不學幾句古琴圈裡的“行話”?

傳世古琴琴面上的斷紋

6. 絲桐

古琴的同義詞,由於古代的琴絃是由絲製成的,而琴面則多是桐木,因此古琴也被叫做“絲桐”。讀古詩時但凡見到“絲桐”二字,就是指古琴無疑了。

7. 琴名

在古代,琴可不僅僅是一件樂器這麼簡單,她是有著生命和靈性的伴侶,因此歷代琴人都很樂衷於給自己珍愛的古琴起名字,寄託對琴的情感。起好之後,還會將名字鐫刻在琴底的上方,甚至會再題上一首詩或幾句話,加上印章,這些文字合起來,又被稱為“琴銘”,顧名思義,“銘刻於琴”。很多琴的名字都非常有詩意,比如“九霄環佩”、“玉壺冰”、“松石間意”、“一池波”、“枯木龍吟”、“太古遺音”等等。

喜歡傳統文化的你,怎麼能不學幾句古琴圈裡的“行話”?

喜歡傳統文化的你,怎麼能不學幾句古琴圈裡的“行話”?

喜歡傳統文化的你,怎麼能不學幾句古琴圈裡的“行話”?

喜歡傳統文化的你,怎麼能不學幾句古琴圈裡的“行話”?

明代古琴“太虛仙”琴背後的銘文及題款

8. 琴歌

也叫絃歌,特指一邊彈琴一邊吟唱詩詞。這種音樂表現形式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就流行了,“《詩》三百五篇,孔子皆絃歌之。”現在比較流行的琴歌有《鳳求凰》《陽關三疊》《關山月》等。

由薄克禮和張子盛先生合著的《中國古代琴歌精華校譯》一書,收錄了一百多首古代的琴歌曲譜、歌詞,使更多的人能夠體味到琴歌的魅力

9. 雅集

琴人知音相聚撫琴的集會,在一些雅集上,不僅僅有古琴演奏,還會伴有茶道、香道、書法等其他傳統藝術。

喜歡傳統文化的你,怎麼能不學幾句古琴圈裡的“行話”?

張大千《西園雅集圖》,圖中可見古琴、繪畫、書法等多種藝術形式

喜歡傳統文化的你,怎麼能不學幾句古琴圈裡的“行話”?

10. 操

古時候,彈琴也叫操琴,漢代著名琴家蔡邕的琴學專著就名為《琴操》。一些琴曲的名稱也以“操”結尾,通常這類琴曲都是大中型的獨奏曲目,被喻為古琴曲中的“長韻詩”,《文王操》《龍朔操》就是很好的代表。

11. 大漆

就是生漆,是一種天然樹脂塗料,而琴圈術語裡的“大漆”,通常就是指古琴漆面是由純天然生漆製成的。與此相對的則叫“化學漆”或“合成漆”。由於大漆的生產和製作成本都較高,因此上有大漆的古琴價格也比較高。

12. 廠琴

網絡古琴常用語,通常指由琴廠大批量生產製作的古琴,成本較低,生產效率也比較高,因此價格也相對低廉,受到廣大初學者和經濟條件有限的愛好者的青睞。但在此在提醒大家的是,無論購買什麼價位的古琴,一定要請老師或專業人士看看或參考,特別是在網上購買時,更應該貨比三家,謹防受騙。

13. 開指

原指只有一段的琴曲小品,通常是本調的練習小曲,或是大型琴曲的引子。但現代古琴圈的語境裡,“開指”常指入門的意思,比如大多數人的開指曲都是《仙翁操》或《滄海一聲笑》,也常在網絡上看到“某某大神開指就是《平沙》,膜拜呀!”

14. 老八張

彈古琴的如果不知道老八張,那就太不合格了。所謂“老八張”,指的是一套古琴CD,共有八張。CD中的曲子是在1956年時為搶救古琴音樂、保護古琴史料而錄製,為後世研究及傳承古琴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CD中有查阜西、管平湖、張子謙、吳景略等一大批老一輩古琴大家的珍貴錄音。因其年代之久、地位之重,而被大家親切地稱為“老八張”。

喜歡傳統文化的你,怎麼能不學幾句古琴圈裡的“行話”?

查阜西先生

15. 神器

網絡古琴用語,專指在網上購買的廉價劣質古琴。很多古琴自學愛好者沒有實體店可以購買古琴,只能在網上淘貨,但結果往往因為經驗不足被忽悠矇騙,最後拿到手的是品質極差甚至不能彈的琴,廣大網友將之戲稱為神器,如:“看你那500塊錢買的神器,也就只能劈了當柴燒。”再次提醒大家,買琴不是小事,還是要多請教專業人士。

16. 打板

彈空弦散音或按彈琴絃時,琴絃與琴面發生碰撞產生的雜音,通常是因為嶽山太低或琴面琴體變形造成的。古琴不打板是對質量最基本的要求,如果一張新琴打板,那麼可以肯定的是這是一張不合格的琴。

17. 煞音

也叫沙音,因為琴面過度不平滑,使得在按彈琴絃時,弦與琴面若即若離所產生的一種刺耳的雜音。同打板一樣,出現煞音有可能是一開始琴的製作就不合格,也有可能是長期變形所導致的。

18. 抗指

有些古琴的琴絃離琴面過高,在按弦時感覺到吃力和手疼,那麼這張琴就是抗指的,長期彈奏不僅傷手,而且影響學習。因此,再便宜的琴,也應該滿足不打板、無煞音和不抗指這三個基本要求,否則,就不能稱之為一張可以彈奏的古琴。

19. 琴人

顧名思義,琴人就是指彈琴的人,但是通常古琴圈裡說到“琴人”,總是會多多少少帶有一點超凡脫俗、清心寡慾的意味,“琴人”不一定要是著名的演奏家,但一定是心境平和、修身養性的中和之人,比如總有人說:“世風日下啊,現在彈古琴的人多,真正的琴人少啊!”

20. 琴社

在古代,琴社是指琴人自發結成的社團,定期雅集聚會探討琴藝,其性質類似於“詩社”。現在,琴社通常代指教授古琴的場所,同類型的名稱還有“琴館”、“琴堂”等。

21. 琴衣

給古琴穿的衣服,其實就是琴囊,但聽起來可比“琴囊”或者“琴套”好聽多了,通常都是典雅布藝的,手工的話就更有範兒了。

喜歡傳統文化的你,怎麼能不學幾句古琴圈裡的“行話”?

裹著琴衣的古琴

22. 輕微淡遠

常用來形容古琴的音色,其實最早在明代時是用以描述虞山派的,後世漫漫轉變為古琴音樂的概括性特徵了。

23. 知音

這是一個由古琴而來的詞彙,指相互瞭解或有共同語言的知心朋友。在古琴的語境裡,狹義特指“聽得懂你琴聲”的人,廣義上則是喜愛古琴的人。

喜歡傳統文化的你,怎麼能不學幾句古琴圈裡的“行話”?

24. 琴友

會彈古琴但並不以此為專業的人,即古琴愛好者,類似於戲曲界中的“票友”。

25. 老琴

通常指民國以前的琴,因其歷史較為久遠,往往收藏價值較高,近年來在古琴界和收藏界都受到了很大青睞。但若以演奏為主要目的,老琴也許並不是很好的選擇,傳世的老琴裡,音色和品相俱佳的還是少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