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保衛戰時,斯大林為什麼敢於堅守莫斯科?

碎在揚花裡的文字

德軍從1941年6月22日開始突襲蘇聯,由於閃電戰的成效顯著,加之蘇軍沒有防備,幾個月內蘇聯喪失了數百萬平方公里的國土和無數的武器裝備。1941年秋天,200萬德軍1800輛坦克1.5萬火炮迅速推進到莫斯科的郊外。蘇軍雖然損失慘重但也節節抵抗,抓緊動用一切交通線向莫斯科運兵。事實證明希特勒嚴重低估了蘇軍的集結能力,源源不斷的軍隊很快開到了莫斯科附近。100年前拿破崙倒在了莫斯科的冬天,100年後歷史的天平再次傾向了俄國人。蘇聯極寒的冬天,讓德軍士兵叫苦不迭,由於推進過快,德軍的補給跟不上。士兵們缺少禦寒的棉衣,槍栓甚至被凍住拉不開。到1941年12月幾乎所有德軍步兵師的非戰鬥減員都達到了三分之一。

莫斯科是蘇聯的首都,首都一旦淪陷,對於全國的軍民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打擊。領袖堅守在戰鬥的第一線會對士氣起到極大的鼓舞作用。事實證明,這確實意義重大,莫斯科百姓團結起來組建預備隊醫療隊運輸隊,積極修築戰壕抵抗德軍。而且斯大林沒有後顧之憂,經過諾門坎戰鬥被打怕的日本人已經在1941年與蘇聯秘密簽訂了《蘇日中立條約》。雖然條約不能完全依靠,但也暫時替蘇聯解除了來自東部的威脅,斯大林可將遠東的軍隊抽調到西線防禦德國。這更增加了斯大林的底氣。


大國策

斯大林當時確實是在冒險,而當時已經有3架飛機就在等候,隨時準備緊急起飛。

又看到這樣的問題,英武談談個人看法:

1.兵臨城下的斯大林,有過猶豫,但最終決定留下來。

按照英武之前看過的書籍記載和闡述:當時斯大林在車站站臺來回走了兩個小時,火車專車、私人飛機都在時刻準備撤離。而火車站站臺和道路兩旁的私家車上、公用車上,到處都是準備搬離的物品,很顯然這些物品的主人已經坐上火車“逃生去了”!

但最終,斯大林還是選擇留下來,並且在11月7日參加了紅場大閱兵,提振了官兵士氣。

2.當時攻城的德軍很多都是僱傭兵,戰鬥力一般化,這或許是斯大林下定決心留下來的一個原因。

現在很多描述這方面的影視劇,將蘇聯面臨的敵人——德軍描述的非常具有戰鬥力,以便凸顯莫斯科戰役的慘烈。而事實上,駐守博羅季諾的德軍是一幫烏合之眾,基本上都是法籍僱傭兵,沒幾天就被打的四散而逃。據當時任職第4集團軍參謀長的布魯門特里特在專著中說道:......部隊在雪地撒很的撤退將導致整個戰線的崩潰,我們的軍隊將重蹈拿破崙軍隊的覆轍......

3.莫斯科經過精心佈防,有決一死戰的底氣

很多描述說當時德國閃電進攻莫斯科,導致蘇聯缺乏足夠的準備時間,已經心理及備戰的準備。換句話說:當時蘇聯沒有做好準備對抗德國的進攻。

而事實上:當時斯大林預判到德國會攻入莫斯科,但依然在嚴密佈防,企圖拖住敵人,等待西伯利亞援兵的支援!

據公開資料顯示:莫斯科全城設立59個秘密軍火庫,還在各個大樓包括莫斯科大劇院

地鐵等埋設了大量地雷......

正是這些提前佈防,讓斯大林選擇了賭一把!


英武

有網友問,為什麼蘇軍敢於堅守莫斯科,不怕萬一被攻克就連斯大林都會危險嗎?在那一年的12月,德軍包克就已經告訴勃勞希契,前線德軍中央集團軍群以六十七個筋疲力盡、兵員不足的師,竟佔領寬達六百英里的戰線,而且其中大部分是暴露的突出陣地。與往常一樣,德軍沒有留預備隊,而交通線只有四個保安師保護。

根據德軍情報機構12月6日估計,中央集團軍群當面的蘇軍兵力有十二個集團軍,計八十八個步兵師、十五個騎兵師和二十四個坦克旅。中央集團軍群已被步步緊逼,面臨著如何擺脫敵人而又不致失去對部隊控制的難題。

德軍高級將領哈爾德更是在日誌說到,我們在戰爭初期,要對付200個蘇聯師,但是他們現在已經達到了360個師。問題是,他們就擺在那裡,他們打掉他們多少個師,他們就補上多少個師。

德軍承認;俄軍儘管一再失利,在人員、物資上蒙受了重大損失,其戰鬥力依然很強。特別是俄國的新式T—34型坦克,在戰場上出現的越來越多,確實使德國正在使用的反坦克武器難以對付。蘇軍修建了一種縱深配置的防禦陣地網,重點擺在斯摩稜斯克一莫斯科公路沿線,大批居民還被徵調來幫助構築工事。

情況已十分明顯,儘管有些師已調到南、北兩翼,俄國的堅強核心部隊仍然在擋住莫斯科的通路,蘇軍西部戰線所有部隊的百分之四十以上在集中保衛莫斯科。

只要讀讀馮·包克與哈爾德的日記,看看從十月到十一月德軍部隊士氣如何一落千丈,樂觀主義如何消失殆盡,就會令人十分沮喪:參戰的所有德軍步兵師都減員三分之一。裝甲部隊的步兵力量減少了百分之五十左右,裝甲團的戰鬥潛力下降了百分之六十五至七十。

因此,平均起來,一個裝甲師只有正常兵力的百分之三十五左右。這般事態令人灰心喪氣,但並不完全令人驚奇,因為在過去四個月中,所有德軍部隊都負擔過重,消耗過大,而又不能給他們補充足夠的人員或物資。

而斯大林光是在莫斯科就用4天時間,組建了11個新的戰鬥師。實際上,德軍已經沒有能力奪取莫斯科了,只是強弩之末,最終德軍在莫斯科戰役損失90萬人以後,狼狽的撤退了。


深度軍事

蘇德實力差距懸殊、且德國對蘇聯信息瞭解不全。

德國二戰進攻蘇聯,兩會綜合實力完全不對等。在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之後對蘇聯全境發動“閃電戰”。

在戰爭初期,由於蘇聯高層對德國嚴重估計不足,再加上斯大林錯誤的軍事指揮。軍事歷史學家後來總結,在戰爭一開始德國就先發制人摧毀了蘇聯上千架飛機。致使蘇聯在沒有制空權的情況下與德軍展開坦克大戰。

經過蘇聯坦克性能超過德國,數量超過2萬輛,而德國只有7000輛。但依然失敗,失去了大量國土。

蘇聯坦克主要都是被德國斯圖卡俯衝轟炸機消滅。另一個失敗原因是斯大林瞎指揮,命令蘇軍進攻而不是防守。最終大量蘇軍被包圍消滅。最終防線被撕裂,在烏克蘭東部上百師來不及部署就被包圍。

德國在站前由於對蘇聯的瞭解來自於西方報道,認為蘇聯依然是一個農業國家。然而10月革命之後的蘇聯在德軍佔領之後、在地圖上大量村莊全都變成工廠。

德國得到的情報是蘇聯陸軍最多200個師。希特勒命令三個月佔領蘇聯東部。然而蘇聯在本土作戰戰爭動員能力和工業生產能力超出德國估計。

朱可夫上臺之後、從失敗中總結經驗。採取了逐步拖延,梯次佈防戰略。嚴重消耗了德國有生力量和戰爭物資。

莫斯科保衛戰中德國前線統帥部認為哪怕多給我一個團,哪怕一個連我們就能拿下莫斯科。豈不知,蘇聯在一夜之後紅場閱兵開始反攻。莫斯科城中開出了百萬大軍。


核子獵潛艇

堅守莫斯科是反納粹的政治需要,只要守住了莫斯科,就能直插德國人的軟肋。


先說斯大林為什麼必須要死守莫斯科。

德國表面上摧枯拉朽,橫掃歐洲。其實納粹的動員能力不行,跟蘇聯比,完全就是幼兒園的水平。只要蘇德戰爭一旦進入僵持,失敗的一方必然是德國人。

比如說軍事動員能力。蘇聯人為了戰爭,可以全方位的動員。只要在蘇聯境內的人,不管是斯拉夫人,還是中亞的突厥人,西伯利亞的韃靼人,都可以參加蘇聯紅軍。這一點,蘇聯是一視同仁的。(蘇聯對於人的劃分,按勞動力區別。沒有勞動力的人,被定義為垃圾)

但是德國卻因為種族主義,只有日耳曼人才能叫“人”。其它民族,只能稱為“工具”。(德國對人的劃分,按種族區別。)


希特勒之所以能上臺執政,是因為納粹給德國人畫了一張大餅,讓日耳曼人相信:通過戰爭手段,不斷的對外擴張,掠奪歐洲的資源,能給德國人一個幸福的生活。

德國打下波蘭、法國、巴爾幹、北歐等國的過程太輕鬆。希特勒又接著忽悠德國人,讓他們相信蘇俄這座破爛房子只要一腳就能踹翻。到時候烏克蘭的糧倉、頓巴斯的礦藏、高加索的石油,以及可以擄回家做奴僕的優質斯拉夫少女,都是德國人的。

德國人能為納粹賣命,都是因為有這些赤裸裸的物質誘惑。並且不斷的對外擴張,還能掩蓋德國自身的階級矛盾。

但是希特勒掩蓋矛盾並不等於沒有矛盾,從表面上看德國人“團結一致、上下一心”,拿下蘇聯的決心非常堅定。實際上,只要蘇聯人擋住德國人,挫敗德國人的信心,日耳曼人很快就會拋棄希特勒。

這一點,歐洲政治家看的很清楚。就連遠在中國的某位領導人都知道。

斯大林同志,當然也知道。

只要迫使希特勒轉入了戰略防禦,法西斯的命運就算完結了。
因為像希特勒這樣法西斯國家的政治生命和軍事生命,從它出生的一天起,就是建立在進攻上面的,進攻一完結,它的生命也就完結了。
——《解放日報: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 (一九四二年十月十二日)

所以,莫斯科保衛戰的戰鬥號召:『蘇聯雖大,但我們無路可退,背後就是莫斯科!』

並不是單純的鼓舞士氣,這種一種正確的政治應對措施。



接著說為什麼斯大林敢堅守莫斯科。

二戰前,蘇聯的工業生產力排歐洲第一。德國才第二,雖然吞併了西歐和北歐,並且還佔了蘇聯大片領土。

但是,還是上面提到的德國人的軟肋。德國佔領區,對被佔領國的資源再生產利用程度太低了。一切的根源在於,種族主義。

雖然前期的作戰,蘇聯吃了大虧。但是,蘇聯人的造血能力是真心的強悍。斯大林敢跟希特勒硬剛,歸到底,取決於蘇聯自身的實力足夠強。

用李雲龍的話說,老子手上沒有傢伙式,敢跟小鬼子硬扛嗎?

莫斯科市民只用了三天時間,就組織了25個工人營,12萬人的民兵師,169個巷戰小組。並且發動60萬人圍繞莫斯科城修築起三道防禦工事,其中婦女的數量佔了四分之三。

僅婦女兒童就構築了700公里反坦克塹壕,挖掘了300多萬立方米的泥土,修築了3800餘個臨時和固定火力點。


同樣程度的破壞,西歐國家早就崩潰了。即使政府不投降,老百姓也會把政府推翻,主動向納粹投降。

蘇聯人,不會如此厚顏無恥。蘇聯政府,也不會有如此不堪一擊。

斯大林對蘇聯人的忍耐力有信心;

而希特勒恰恰忽視了蘇聯人的忍耐力。

這一點,是斯大林敢留在莫斯科和德軍死扛的根本原因。


Mer86

到了1941年12月,納粹德國百萬大軍已經兵臨莫斯科城下不足30公里,德軍先頭部隊已經能看到克里姆林宮的尖頂了,莫斯科城內的國防工廠、科研單位、學校、政府各機構均已遷到了1000公里以外的薩馬拉州,但是斯大林帶領的統帥部就是敢於堅守莫斯科,哪裡來的勇氣?

圖為德軍正在使用潛望鏡觀察陣地。

莫斯科保衛戰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一個是1941年9月到1941年12月,這是蘇聯防禦階段,德軍集中了180萬部隊、1800輛坦克、2000架飛機、1.5萬門火炮將部隊向蘇聯境內推進了1000多公里,直抵莫斯科城下;1941年12月到1942年4月是蘇聯反攻階段,蘇軍藉著入冬惡劣的天氣,源源不斷的補給和兵員展開了反攻,將德軍推到了原點,粉碎了納粹德國的戰略企圖,蘇聯勝利。斯大林敢於堅守莫斯科主要有2個原因。

圖為蘇聯重型榴彈炮。

一,在納粹德國在歐洲酣戰之際,1941年4月13日蘇聯已經同日本秘密簽署了《蘇日中立條約》,條約規定兩國保持友好中立,如果有第三方侵略,雙方應繼續保持中立。這個條約意味著日本壓根不會北上出兵蘇聯,而希特勒所想的東西夾擊蘇聯的戰略根本不會實現,日本出賣了盟友德國,所以斯大林心裡明亮的不擔心後院起火,不但在莫斯科地區集中了大批兵力,還把在遠東防禦日本的兵力源源不斷的調往莫斯科戰場。

圖為蘇德戰場上的炮火與焦土。

這也是為什麼希特勒低估了蘇軍兵力的原因,因為在戰時莫斯科的5條鐵路運輸線和空中運輸線暢通無阻,兵力兵器物資從莫斯科後方運來。反觀德軍的情況十分嚴峻,入侵蘇聯時德軍的預備部隊只有40萬,莫斯科戰爭絞肉機讓德軍傷亡嚴重,到12月5日傷亡人數已到80萬,而已天氣惡劣,補給中斷,油料炮彈消耗殆盡,糧食只能就地取食,戰鬥力被嚴重剝削,正如此斯大林才立刻決定反攻。

圖為莫斯科保衛戰中,蘇聯火箭車首次投入戰場。

二,成功發起全蘇聯人民號召,蘇聯人民熱烈響應保衛首都莫斯科的行動中來,全民總動員想盡一切辦法把兵員、彈藥、糧食等從全國各地運到莫斯科。首先斯大林沒有離開莫斯科一步,一直堅持著領導戰鬥,極大的鼓舞了蘇軍的戰鬥力和士氣;其次在蘇軍戰鬥嚴重失利的情況下,在1941年11月6日在莫斯科舉行了十月革命24週年慶祝大會,11月7日紅場大閱兵,斯大林發表慷慨激昂的演說,在莫斯科生存存亡危急時刻,鼓舞了蘇聯人民民族熱情,民眾積極參與到會戰中。

圖為參加戰鬥的蘇聯游擊隊。

於是莫斯科迅速成立了民兵師,約20兵部隊投入戰鬥;莫斯科周邊市民組織了游擊隊擔任後勤和保障任務;有超過50萬百姓參與修築防禦工事的行動中,共設置了800公里防坦克戰壕、1500公里鐵絲網障礙物、500公里防坦克崖、構建了4萬個防守火力點、各種地雷、陷進不計其數,軍民協作,對莫斯科保衛戰起了積極的作用。

圖為冬季的蘇德戰爭中,德軍攻勢受阻。

戰爭進行到5個月以後,斯大林也轉變了思想戰略,吸取了戰爭初期的教訓,集中指揮、統一戰鬥,而德軍這邊卻因為戰略打擊目標有了嚴重的分歧,在指揮上猶豫不決,延誤了很多戰機,從1941年12月起,納粹德國國內各大報紙紛紛為拿下莫斯科留下版面時,傳來的卻是德軍宣告破產的消息。


圖文繪歷史

蘇德實力差距懸殊、且德國對蘇聯信息瞭解不全。德國二戰進攻蘇聯,兩會綜合實力完全不對等。在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之後對蘇聯全境發動“閃電戰”。在戰爭初期,由於蘇聯高層對德國嚴重估計不足,再加上斯大林錯誤的軍事指揮。軍事歷史學家後來總結,在戰爭一開始德國就先發制人摧毀了蘇聯上千架飛機。致使蘇聯在沒有制空權的情況下與德軍展開坦克大戰。

經過蘇聯坦克性能超過德國,數量超過2萬輛,而德國只有7000輛。但依然失敗,失去了大量國土。蘇聯坦克主要都是被德國斯圖卡俯衝轟炸機消滅。另一個失敗原因是斯大林瞎指揮,命令蘇軍進攻而不是防守。最終大量蘇軍被包圍消滅。最終防線被撕裂,在烏克蘭東部上百師來不及部署就被包圍


德國在站前由於對蘇聯的瞭解來自於西方報道,認為蘇聯依然是一個農業國家。然而10月革命之後的蘇聯在德軍佔領之後、在地圖上大量村莊全都變成工廠。德國得到的情報是蘇聯陸軍最多200個師。希特勒命令三個月佔領蘇聯東部。然而蘇聯在本土作戰戰爭動員能力和工業生產能力超出德國估計

朱可夫上臺之後、從失敗中總結經驗。採取了逐步拖延,梯次佈防戰略。嚴重消耗了德國有生力量和戰爭物資。莫斯科保衛戰中德國前線統帥部認為哪怕多給我一個團,哪怕一個連我們就能拿下莫斯科。豈不知,蘇聯在一夜之後紅場閱兵開始反攻。莫斯科城中開出了百萬大軍。


小鬱悶zjj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撕毀《德蘇互不侵犯》的協議命令納粹德國軍隊發動對蘇聯的突然襲擊,蘇聯從此陷入全面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之中。......

隨後,斯大林又對受閱士兵進行了戰前演講。


紅軍和紅海軍戰士,指揮官和政治工作人員,男工和女工,集體農莊的莊員們,腦力勞動者們,在敵人後方,暫時陷在強盜壓迫下的兄弟姐妹們!我們那些破壞德寇後方的光榮的游擊隊男女隊員們!我代表蘇維埃政府和我們布爾什維克黨向你們致敬並慶祝偉大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二十四週年。

同志們!今天是我們在嚴重條件下來慶祝十月革命二十四週年。德寇背信棄義的進攻,強迫我們進行的戰爭,造成了威脅我國的危險。我們暫時失去了一些區域,敵人已經進犯到列寧格勒和莫斯科的門前。敵人指望在笫一次打擊之後,讓我們屈膝投降,可是敵人大大的失算了。我們的陸軍和海軍雖然遭到暫時的失利,但還是在全部戰線上英勇的擊退著敵人的攻擊,給敵人以嚴重損失,並且我們的國家,我們全國組成了統一的戰鬥陣營,以使我們的陸軍和海軍一起實行粉碎德國侵略者。

我們有過比現在處境更加危急的時日,請回憶1918年,我們慶祝十月革命週年記念時的情況吧。當時我國四分之三的領土都落在外國武裝干涉者手中。我們暫時失去了烏克蘭、高加索、中亞細亞、烏拉爾、西伯利亞和遠東等地區。當時我們沒有聯盟者,沒有紅軍,我們才開始創建紅軍,當時糧食不足,武器不夠,被服缺乏。那時有十四個國家圍攻我國。可是我們不曾恢心,不曾喪氣。當時我們在戰爭的火焰中組織了紅軍,並把我國變成軍營。偉大的列寧精神鼓舞了我們去進行戰爭反對武裝干涉者。結果我們擊潰了武裝干涉者,收回了一切失土,我們勝利了。




我國現時的狀況要比二十三年前要好得多。無論就工業、糧食或原料方面來說,都要富足許多倍,我們現在有同盟國與我們結成反對德國侵略者的統一戰線。我們還有被希特勒暴政壓迫下的歐洲各國人民們同情和擁護。我們有精良的陸海軍挺身保衛祖國的自由和獨立,我們無論在糧食、武器或被服方面卻不感到缺乏。我們全國,各族人民都一致支援我們的陸軍和海軍,幫助他們粉碎德國法西斯的侵略匪軍,我們後備們軍力無窮無盡,現在列寧偉大的精神和勝利們旗幟也如二十三年前那樣鼓舞我們去戰爭。

我們能夠並且一定戰勝侵略者,這毋庸置疑,別聽信驚慌失措的知識分子所形容的那樣厲害,鬼,沒有人類描述得那麼可怕。不可否認,紅軍曾屢次把轟動一時的德軍擊敗得侖皇逃竄,假若不去聽信德國誇張的宣傳、不去按照德國所講們狀況來判斷,現在不難可以瞭解到德國法西斯侵略者已是處於大破產的境地。現在的德國籠罩著飢餓和貧困。在這四個月的戰爭中,法西斯已損失了450萬士兵,他們流血殆盡,他們人員嚴重不足。憤恨的精神已經浸入到了整個歐洲,讓受壓迫的歐洲人民感到戰爭遙遙無期。而且德國侵略者正在緊張其最後的力量。毫無疑義,德國不能長久支支持這種緊張局面,再過幾個月,或許半年,也可能是一年,而希特勒德國註定會在深重罪孽下破碎。......

最後斯大林列舉了蘇聯歷史上的民族英雄作為鼓勵士兵和民眾,其中有亞歷山大.涅夫斯基、亞立山大.蘇沃洛夫、季米特里.頓斯科伊、哈伊爾.庫茲馬.米寧等等。下邊是口號...,斯大林演講結束,士兵們情緒激昂,軍隊立即開赴前線,最終在進入12月的莫斯科保衛戰中獲得了勝利。

作為一個領袖,作為莫斯科是蘇聯的首都,假若斯大林當時離開了,那麼無疑首都失守,失去了首都,失去了領袖,國將不國,指揮也便失去了中心權利的力量。斯大林堅守首都,雖說是一著險棋,可斯大林的偉大精神,無疑是身先士卒的典範表率,不但穩定了莫斯科民眾的堅毅心理,也在很大程度上鼓舞著士兵的戰鬥士氣,斯大林精彩的演講,非但激勵著戰士們的鬥志,也起到了凝聚人民的向心力,讓民眾團結在蘇維埃黨中央的周圍,萬眾一心對抗邪惡的法西斯主義!


星空89831416

莫斯科史上曾經被火燒過兩次,一次是被克里米亞韃靼人攻陷後臨走時一把火燒了,二次是沙俄名將庫圖佐夫火燒莫斯科擊退了拿破崙,成了沙俄“救星”。而這次德軍的兵臨城下,斯大林認為有朱可夫這個“救星”,莫斯科值得一戰,但能否守得住,其實斯大林心裡也沒底。

莫斯科保衛戰前夕

1941年6月22日,德軍三個集團軍兵分三路開始實行“巴巴羅薩計劃”瘋狂閃擊蘇聯,劍指列寧格勒、高加索地區、莫斯科,以鉗形推進方式一路勢如破竹,蘇軍節節敗退,損失慘重,不到三個月的時間裡,德軍清除了蘇軍障礙、打開了通往莫斯科城的門戶,於10月初,德國大軍兵臨城下、距離莫斯科郊區只有25公里,克姆林宮近在遲尺,莫斯科城岌岌可危。

此時的斯大林面對德軍的兵臨城下,面對蘇軍戰場的節節敗退,其實並沒有信心打贏莫斯科保衛戰,把命運全部寄託在了朱可夫身上,朱可夫也立下了軍令狀,誓死保衛莫斯科。斯大林選擇信任朱可夫因為當時蘇聯處於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足以一戰。

1、天時,嚴寒一直是蘇聯人對抗外敵最有力的武器,當年不可一世的拿破崙就是敗在了飢寒交迫之下。此時1941年,蘇聯的冬季比以往來得更早,可以說是天助蘇聯。而希特勒的狂妄自大並沒有吸取拿破崙的教訓,德軍沒及時備好嚴寒措施,天算不如人算,德軍難免拿破崙重蹈覆轍。


2、地利,莫斯科城當時並未完全處於德軍的包圍狀態,而斯大林在德軍兵臨城下前已經做好了一系列嚴密佈防,就算德軍突破防線,蘇軍可以運用地利的優勢把德軍拖入巷戰,為西伯利亞和遠東支援大軍開往莫斯科贏得時間,以空間換取時間,斯大林認為朱可夫有能力可以做得到。


3、人和,德國閃擊蘇聯後,英美法已經開始在物資上暗中支援蘇聯了,特別是1941年日本偷襲珍珠港後,美軍全線參戰,在武器、物資上並大力支援斯大林。雖然德軍兵臨城下前,蘇聯不少官員和百姓紛紛棄城逃離,但斯大林臨危不亂,為了穩定軍民,毅然選擇紅場閱兵,蘇軍志氣大振,從紅場閱兵直接赴往前線。斯大林的舉動燃起了人們誓死奮戰保衛國家的激情。

莫斯科保衛戰關係到蘇聯國家的命運,因為首都丟了意味著國將不國,斯大林領導的國家最高權力機構必然會受到觸動,所以,綜合上述的天時地利人和等因素,斯大林敢於堅守莫斯科,也必須要守住莫斯科。


賽門軍史

當德軍逼近莫斯科的時候,斯大林也曾打算離開莫斯科,當時他在莫斯科火車站臺上來回走了2個多小時,以考慮去留的問題,但最終斯大林還是選擇留了下來。

我個人認為,斯大林之所以選擇留下來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結果,他當然明白如果自己被俘,對蘇聯意味著什麼,但他更明白如果輕易地放棄莫斯科會給蘇聯帶來什麼後果。

莫斯科戰略地位

莫斯科是蘇聯的首都,其戰略地位不言而喻。它是指揮蘇聯軍民作戰的中心,如果德國佔領莫斯科,那也就意味著德國再政治上和軍事上的決定性勝利

另外,從蘇德開戰至今,蘇軍一直處於潰敗的狀態,如果首都再被德軍攻佔,蘇軍的士氣、信心都會受到極大的影響。

從一定程度上講,一國首都陷落,就已經意味著這個國家已經滅國。如果德國再扶持一個傀儡政府(蘇聯內不滿斯大林的官員和民眾大有人在),那麼這將極大的分化、削弱蘇聯的勢力。很有可能會如同中國的汪偽政府一樣,一大批人會倒向傀儡政府。更有甚者,蘇聯會步法國的後塵。

斯大林清楚的明白,如果他留在莫斯科,那麼他就是一杆旗幟,不僅可以起到穩定軍心和民心的作用,還可以激勵鼓舞士氣。對於斯大林而言,退卻極大可能意味著一潰千里,所以他已經無路可退。

莫斯科是一座精心佈防的城市

當然斯大林選擇留下來也是有一定底氣的,在德國進攻之前,莫斯科已經做好了精密的佈防。蘇軍利用德軍在斯摩稜斯克地域停留2個多月的時間,在莫斯科以西寬達750 公里正面、300餘公里的縱深內,構築3道防線和9道防禦地帶,形成了大縱深多層次的防禦體系"。

另外,莫斯科城內也

建立了59個秘密軍火庫,並組建了20支契卡戰鬥小組負責守衛克里姆林宮等重要目標。而且,為了保衛莫斯科蘇軍在這一地區集結了125萬人,擁有坦克 990 輛,火炮 7600門,飛機677架可以說,蘇軍勢力並不弱,完全有一戰的實力。這些也是斯大林的底氣所在。

莫斯科之戰,可以說是希特勒與斯大林的決戰,不管哪一方取勝,都將會對戰爭局勢產生深遠的影響。相比較而言,堅守莫斯科才是最佳的選擇,儘管這要冒很大的風險!


歡迎大家留言交流!喜歡歷史和軍事史的朋友可以點一波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