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望金紫灣,那裡有多少讓人喟嘆的故事!

遥望金紫湾,那里有多少让人喟叹的故事!

長沙城北,順江而下不到5公里有一個古鎮叫丁字灣,丁字灣是個出麻石的地方,提起丁字灣的麻石,當地有一句古話叫做“丁字灣的麻石五百年長一寸”,可見歷史之悠久。不過丁字灣的麻石還有很多故事。

在湖南省會長沙城內,有一條古街名叫營盤街,營盤街到目前為止已有800餘年的歷史了。說起營盤街的來歷,與我國古代的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詞人有關,這位詞人就是南宋時期的將領、有“詞中之龍”之稱的辛棄疾。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濟南市歷城區遙牆鎮四鳳閘村)人,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

遥望金紫湾,那里有多少让人喟叹的故事!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顏亮大舉南侵,一路攻城略地到了湖南,為了抗擊金兵,1179年,辛棄疾被委任為潭州(今長沙)知州及湖南安撫使,在不到兩年時間裡,他為了陣營堅固,發動軍民修築工事,鞏固城防,用石頭建築“飛虎營”,有效抗擊了金兵。飛虎營舊址在今長沙市營盤西路的營盤老街,他所創建訓練的“飛虎軍”是當時沿長江各地最精銳的部隊,維護南宋中後期湖南安定達三四十年之久。

遥望金紫湾,那里有多少让人喟叹的故事!

長沙城裡不產石頭,辛棄疾建“飛虎營”的石頭是哪裡來的呢?告訴大家,是長沙城外一個叫金紫灣的地方產的。金紫灣就是現在的丁字灣,當地有一句古話“金紫灣的麻石五百年長一寸”,可見,金紫灣是一個出麻石的地方。在金紫灣古鎮邊有一處石頭山叫麻潭山,飛虎營用的石頭,就是麻潭山的麻石。麻石由當地石工通過爆破分裂之後,用特製的螃蟹車運到湘江邊的碼頭上,再通過專門的運麻石的船運到長沙壘營。

丁字灣,史稱金紫灣,是全國花崗岩儲量最多,中南五省最大的麻石集散地,也是國內十大石材之鄉之一。丁字灣因湘江到此岸似“丁”字而得名。清同治《長沙縣誌》雲:“丁字灣,縣北四十里,砠石崔嵬,橫出岸外,水至此出入紆迴,形如丁字,故名。”曾掌教嶽麓書院的清乾隆進士張九鎰的《由星沙泊金紫灣》“掛席三十里,晚風金紫灣。天空惟白水,雲斷更蒼山。星月孤篷外,漁燈小市間。悠然把盞坐,沙鳥一聲閒”,說的就是這裡。

遥望金紫湾,那里有多少让人喟叹的故事!

丁字灣的麻石享譽天下,民間卻流傳著“雍正開山,望山取石,蒲圻發脈”的故事。雍正年間,洞庭湖水患嚴重,皇帝夜不成寐,為根治水患,雍正頒下旨來,要在洞庭湖修建等伴洲、舵杆洲等兩座人工石山,以保水上安全。每座石山用四條鐵牛固定,堆上石頭,湖中造山。皇帝一句話,要造兩座石山。可兩座人造石山要多少石頭,又要多少石工開採,多少船來運輸?但聖旨不可違,有一位膽大的大臣問雍正,到什麼地方去採石?雍正簡潔果斷地說:“望山取石”。也就是說,只要望見是山,山上有石頭,不管是哪裡,你都給我弄來。

大臣們得了這一句“望山取石”,雖是聖旨,卻也如天書一般,不好從哪裡讀起。正著急之間,有位老臣記起了雍正的老爺子康熙皇帝來,當年不是在丁字灣取過石頭修舵公洲麼?修得舵公洲,就修得舵杆洲,造得了石山。於是,派人到丁字灣的麻潭山查看,滿山麻石依然在。石頭來源問題解決了,但須有石工來鑿山採石。於是,大家又想起了當年修舵公洲堤的石匠師傅們。隨即到湖北蒲圻,徵用了上千名石工來丁字灣鑿山採石。不久,洞庭湖中的兩座石山建成,蒲圻的石工們有的留了下來,在當地採石鑿山,傳授石工技藝,和當地的石工船工融為一體了。

遥望金紫湾,那里有多少让人喟叹的故事!

丁字灣就在長沙城外不到10公里的地方,在這裡還有一個久負盛名的去處——書堂山,書堂山這裡出了一個書法家歐陽詢,如果大家有興趣,也還可以去看看歐陽詢讀書練字的“玉案攤書”等景點,也是不錯的哦!

遥望金紫湾,那里有多少让人喟叹的故事!遥望金紫湾,那里有多少让人喟叹的故事!

推薦關注

【凱風湖南】生活正能量只發精緻、高幽、你看懂的文章,哈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