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陽乾陵,為武則天立的石碑為何沒有刻碑文?

河湟笛韻

(關注 @文蹤旅跡,告訴您一段有味道的歷史)

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則天乾陵(位於西安西北方向60公里處的咸陽市乾縣)是人們不斷說起的一個話題。特別是武則天的那塊無字碑,更是讓人覺得有味道。


陵前石碑本來就是表功立傳的東西,比如高宗李治入葬乾陵時,武則天給他立的“述聖紀碑,”就是在東都洛陽的燭火之下,武則天思念丈夫,情不能已時寫出來的,碑文中追思了李治的德能格致,今天讀之,都能感受得到那兩位皇帝,一對夫妻的恩愛。


而武則天入葬乾陵後,為什麼卻立了一塊無字碑?我簡單地分析一下。

武則天的一生可謂雲雨翻滾,跌宕起伏。十四歲入宮時的驚喜很快就被十二年的冷落和寂寞淹沒得無影無蹤。在最好的年齡裡,她過著比其他嬪妃更為落魄的生活。在感業寺的日子裡,她以淚洗面。在“不信比來常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的哽咽聲中,武才人在“不得見”的無奈與期待中,渴望人生的春風。在後宮的陰冷和無助中,只有高宗的溫情才能冰釋她從前的淒涼。她,得到了李治的帝王之愛,丈夫衷情。她,也被捆綁到強大的權力戰車上而不得已。她才情如水、心性似火。她創立武舉,革弊立新。她與民讓利,獎勵農耕。她站在李治的肩膀之上,為“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作了鋪墊和支撐。男權機制猶如一個強大的粉碎機研磨著她更為強大的理想。她經常了比男性更為猛烈的錘打和淬火。


而她,最終最張柬之們拉下了神壇。她下令在自己死後,以李家兒媳婦的名義附廟,以李家媳婦的名義入葬夫陵,要求兒子取掉自己的帝王名號。

我曾不止一次地說過,“無字碑”首先是武則天的一聲嘆息,因她無可奈何。“無字碑”當然也是她的無聲反抗,因為她已經力不從心。

如果此碑為武則天所立,客觀上說,她入葬時已不很從容,自己來不及命人刻石。如果是兒子李顯所立,那李顯已無法對母親紀功述德。

我們看到,無字碑上已經有了準備刻文的格子,而未見刻文。應當相信那是有著上述的客觀原因。

後人曾說,她功德高標、無法言表而不刻文;也有說她罪孽深重、罄竹難書而不刻文;還有說她眼光深遠、留待後評而不刻文等等。

這些說法許是增加了對歷史隱密的猜想,但仔細思量,未必契合那時候的真情。

但也正是這種猜想,讓武則天的魅力更是引人。

(歡迎朋友們留言討論。)


文蹤旅跡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伴隨著她的一生,充滿各種爭鬥以及複雜的評說。一方面,為了攀登上女皇的帝位,她剷除異己,甚至親手殺死了自己的女兒,另一方面,在她統治期間,政治較為清明穩定,經濟社會取得了較好發展。然而,在她去世之後,卻於她與高宗的陵寢乾陵之前梳理起了一座無字碑,給後世留下了無盡的猜想與感嘆。

至於為何要樹立一座無字之碑,後世有著多種解釋,這裡列舉其中影響較大的四種。

第一種是,認為武則天認為自己作為一位具有傑出政治才能的女皇帝,其成就高得難以評說。不過客觀地說,武則天在治期間,也確實推行了一系列的積極措施,如在人才選拔上,首創了科舉制度中的殿試,利於選用有才能之人為國家效力;在經濟方面,施行輕徭薄賦,興修水利,有力促進了當時的農業生產;在民族關係方面,在西域設置北庭都護府,既加強了邊防,也促進了各民族間的交流。正是由於她在位期間的多方發展,才為後來開元盛世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第二種是,武則天雖然貴為女皇,而且取得了各方面的成就,但是她也深知曾犯下了那麼多的難以饒恕的罪過,所以她自認為難有任何顏面為自己立傳。我們都知道,為了奪得權勢,武則天從其還是昭儀的時候起,就開始用盡各種手段剷除異己,讓人感到可怕的是,為了陷害皇后,她竟然親手害死了自己的一個女兒。在她登上帝位後,更是濫施酷刑,以鞏固自己的權力。由此她才會覺得自己一生罪孽深重,無顏面對列祖列宗,所以最終樹了一座無字碑。

第三種是,認為武則天非常聰慧,覺得自己一生有功有過,她也知道當時的人們對她的評價也肯定是多種多樣,為此她最後決定留一無字碑,任由後人去評說吧。

第四種解釋是近年來的新看法,認為武則天在位期間就大興土木,彰顯自己的威勢,所以即使到晚年也難有大轉變,從而指出此無字碑最初應該有碑文。但在武則天晚年時候,是被迫將皇位讓給李顯的,但在她則是一門心思地想傳給自家姓氏子孫。

武則天死後,李顯雖不能直接表現出對母親的不滿,但也不願為其樹碑立傳,歌功頌德,因此所立碑上也就沒有任何文字。至於那塊有文字的碑子,有人認為有可能就埋藏在乾陵裡面。


書房記


陵墓的石碑,是用來書寫墓主生前功績的。皇帝陵當然也不例外,與無字碑對應的唐高宗李治的石碑就叫“述聖劑碑”。那武則天的石碑為什麼無字,大體是三種解釋。


第一,武則天自認為功績太大,書無可書,因此乾脆不寫。這種說法呢,基本上在黑武則天,把武則天描繪成一個狂妄無比的人。其實,就算武則天真的開創萬世奇功,也稱不上功績寫不完吧。想來武則天再狂妄也不至於沒有自知之明。她開創的事業,除了女人稱帝一條,別的實難稱什麼第一,遠不及秦皇漢武,近不比唐太宗。所以這條我不認為是真的。

第二種解釋,說是武則天這叫“功過任由後人評說”。這種說法呢,不是說不可能,但是實在有點太浪漫主義了。要知道,神龍革命,中宗復位後,武則天還活了一段時間,無所事事,基本就是等死。這種“功過任由後人評說”的口氣比較像曹操這種志得意滿的梟雄,不太像一個曾經無比風光但晚景淒涼的女強人。當然,也並非完全不可能,這種說法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第三種我認為最可信的,就是無字碑無字與武則天的意願無關,它體現的是繼位之君唐中宗李顯矛盾的心態,他不知道該用什麼樣的言語來描述自己的母親。一方面,他的皇位是母親武則天給的。李顯是李治第七子,就算在武則天這裡也是第三子,這種話不前不後的排名本來是跟皇位無緣的。但是武則天選中了他做皇帝,在後來武則天自己當皇帝后最終也立了自己為儲君,最後在大臣的幫助下重新復位。可以說,沒有母親就沒有他的今天,以此而言,他不能說母親不好。

但是,他又是最有資格恨武則天的人。本來自己做了皇帝,可是才55天就被武則天廢了。被廢后就被軟禁在均州,只有妻子韋氏一個人陪著,整整十四年,受盡屈辱。尤其是在武則天稱帝后,李唐宗室無數成員被殺,天下無數人起兵造反,都打出擁護中宗復位的旗號,李顯又成了眾矢之的,因此他無一天不膽戰心驚。後來好不容易重新被立為太子,結果自己心愛的長子李重潤、女兒永泰郡主又因為私議武則天與面首之事被告發竟慘遭杖殺(一說被逼自殺),李顯身為父親卻無法保護子女,心裡的悽慘可想而知。只能即位後追封李重潤為懿德太子,給女兒的墓定名為陵來紀念慘死的子女。他對武則天又豈能沒有一點怨恨?

因此,武則天死後,李顯要給武則天立碑,不立一個巨大的碑不能體現自己的仁孝,而立了碑卻又實在無力說出溢美之詞,只能立一個無字碑,也算一種無聲的抗議。這種解釋我認為最合理,當然只是我自己的想法。


伊耆角木


圖片源自網絡

這則報道,有兩個極重要的看點,一,武則天和李顯都有無字碑。二,關中十八座唐陵僅此兩塊。這把我原來堅信的摧毀了,如果僅武則天立無字碑,說她胸懷坦蕩還說得過去。那個混得被老婆毒死的唐中宗也立塊無字碑以顯示胸懷坦蕩怎麼也說不過去,毒死是暴卒,連留遺言的機會都沒有,所以這定陵的無字碑絕不是李顯授意的。由此,我感到立這無字碑的另有其人,而這人最大可能性就是武則天的另一個兒子唐睿宗李旦。

武則天一家,是中國皇家史中絕無僅有的奇葩一家。老公是皇帝,唐高宗李治。老婆是皇帝,周聖神皇帝,所生四個兒子都做個太子,老大早亡,老二謀逆被廢,活下來的兩個兒子,老三李顯做了皇帝,唐中宗。老四李旦也做了皇帝,唐睿宗,而且都做過兩仼。一家四皇帝,看似榮華,其背後的殘賊,確實讓人無語。

對,無字碑的真正意義就是為了顯示無語,而能想到這一點的只可能是那三次禪讓皇位的唐睿宗李旦。睿,智也。深藏不露的智慧才稱得上睿。

為什麼無語呢?這還得從這一家皇位交接中的微妙說起。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情感故事不說了,唐高宗是太宗李世民選拔培養的皇帝,能力還是不錯的,只是晚年得了美尼爾氏綜合症,眩暈頭痛不止,於是和老婆聯合辦公,史稱二聖臨朝。高宗病危,遺詔令太子李顯柩前繼位,武則天攝政,這個安排很微妙,李顯繼位己經28歲了,柩前繼位,就是立即上仼,那還要武則天攝政幹什麼?當皇太后安享晚年不就萬事大吉了,可見高宗對這個兒子的政治能力信不過,也對武則天的權力慾保持警惕。果然,這唐中宗登上皇位沒幾天就大肆提拔老婆韋氏的孃家人,引起朝臣的反對,告到武則天那裡,武則天果斷的把中宗給廢了,貶為廬陵王。另立小兒子李旦為皇帝,是為唐睿宗。後來的事實證明武則天是對的,那個韋皇后確實不是什麼好鳥,中宗復辟,重登皇位,這女人不僅宣淫於朝,還把老公給毒死了。有人要問既然武則天看出中宗李旦的昏庸,皇后韋氏的歹毒,為什麼晚年還要還政於他們呢?這就是武則天的無奈,武則天本有意傳位於武家,但武家的人不爭氣,沒有統領天下的人才,李家的影響力仍在,想傳位於小兒子李旦,但他己改姓武,而且這傢伙為了自保藏得很深,看不出他在朝中的根基,萬般無奈,為了避免李武相殘,顯示還政於李的決心,只有選擇李顯,並要李武盟誓其死後不得相互仇殺。一個不信任的皇帝廢而復立,這種選擇是不是很無語,所以武則天的無字碑可能是她授意,李旦心領神會的遊說哥哥立的。

唐中宗再次做上皇帝寶座後,不到半年不可一世的老孃就死了,那韋皇后就猖獗起來,與武三思打得火熱,迫不及待的毒死皇帝,想學武則天獨攬朝綱(人人都說武則天歹毒,就憑她對韋氏的處置,就可見她還不是那麼狠心,換著呂后早把這狐狸精給剁了)。為中宗報仇的是那深藏不露李旦的兒子李隆基,聯合太平公主帶領一彪人馬,將那韋皇后,武三思一家老小全給剁了,把老爹重新扶上皇位,這就是唐睿宗復辟。這個中的原委,朝中有人知道,天下人未必知道,說不定象宋代的"燭影斧聲",認為是弟奪兄位呢?你說睿宗的心裡是不是很無語,乾脆學老孃的,在哥哥的墓前也立塊無字碑,讓後人去評說吧!沒幾年睿宗找了個機會第三次辭去了皇帝的職務,把皇位禪讓給了兒子李隆基,自己做太上皇去了。



null108161361

我覺得無字碑的出現和武則天無關(既然沒有定論,那就推論一下),主要還是她死之後的繼位者——唐中宗李顯的意思,武則天死後,說了算的只有他。


作為不幸中的萬幸——唐中宗李顯,評價武則天的一生估計也是頭大如鬥,有忿恨自然也有感激,好在結局是美好的。

恨的是,自己好不容易從太子爬到皇帝寶座,還沒坐熱就被武則天廢了,好不容易回來了竟然還是太子,然後等到武則天死了才能再次繼位,真心跌宕起伏。

需要感激的是,李顯這麼個不高不低的排位原本是很尷尬的。大排行老七,武則天這兒也是老三,自己都沒敢想過有這好事能落在頭上,可是卻偏偏發生了。

這是從李顯個人角度來說,而撇開自己的想法,別人該如何評價武則天呢,李顯也沒譜,評價的太好,問題是世人不瞎,而且一任女皇,還是在那個年代······評價的不好,一是不孝,二是即便(假如)寫不好的內容,自己皇位還是武則天給的,忘恩負義。

推測,任後人評說,不寫。


古今通史

乾陵,位於陝西乾縣梁山,是中國唯一一座葬有兩個皇帝的陵寢,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合葬墓。漫步其間,遊客會驚奇的發現,與寫滿了密密麻麻字的唐高宗述聖碑記形成巨大反差的是空無一字的武則天無字碑,究其原因,說法不一。

武則天於公元690年以周代唐,正式稱帝,前後在位15年,公元705年,以張柬之為首的五大臣發動神龍政變,誅殺張易之張宗昌,力保李顯復位,同時囚禁了82歲高齡的武則天,一代女皇,終於遠離權力,並於當年去世,死前留下遺詔,以皇后身份陪葬乾陵。

據陝西考古專家考證,無字碑和述聖碑記為同一時期樹立,即武則天為唐高宗立碑時就為自己立下了這塊碑,同時考古學家發現無字碑上已刻有方格,即原本打算刻字的。至於說武則天不想刻字、不知道怎麼刻的說法是不足信的,因為武則天晚年已經被軟禁,身不由己,又能做什麼呢?至於最終未刻字的原因,細細想來,應該不出兩條。第一是,唐代自武則天時期到唐玄宗登基,期間政變頻繁,權力更迭嚴重,唐中宗、韋后、唐睿宗、太平公主、唐玄宗,他們無力顧及對武則天的評價或是態度不同,未下定論。第二,作為武則天之後的李顯是十分矛盾的,因為武則天在位期間,改變唐氏國號,大肆屠殺李唐宗室,還一度想把最高權力傳給武氏子侄,最重要的是李顯上位是政變而來,肯定武則天,你的合法性哪來的?那就否定吧,世界上唯一與生俱來,從始至終,割捨不斷的就是親情,李顯作為兒子,不管是出於對強權母親的畏懼還是為母親留一點顏面,都不可能批駁武則天,因此最好的辦法,或許就是不評價,不做,有時候卻是最好的辦法。

無字碑上無字,我持第二種觀點。


提筆仗劍聊歷史

因為武則天很有自知之明。她雖然當政期間為唐朝的繁榮富強做出了貢獻,但是在封建社會的制度下,牝雞司晨是名不正言不順的。武則天知道自己稱王稱帝犯了大忌,怕自己死了之後遭到人們的非議,便給自己立了無字碑,是非由後人評說。


小路--118

武則天乾陵立無字碑,基本有兩種對立說法:

正統儒學批"名不正言不順","女人(狐狸精)篡位",所以,曌不敢在碑上寫頌文!

客觀學者認為,曌執政六十多年,國泰民安,執政有功,曌認為一碑書不完豐功偉績,希望子孫慢慢總結。


馬大哈68581067

用傳統倫理覌唸作評。為妻不賢千方百計謀朝政。為母不良千思萬慮奪皇權。為君不正聘任ku吏唬群臣。為人不善血統至親皆不放。碑文誰撰,讚歌誰唱。只所無字,千古無迷。雖為大周曌皇還是隨夫而葬。何來有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