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簪記(民間故事)

清風起,靄色暮開。道觀的老師父打開觀門,清掃著門前的落葉。

她來此已有四十餘年,如今已容貌衰矣。她取下道帽,坐在曲徑拐角的石凳上,仔細端詳過帽子上的汗漬之後,輕拂上面的灰塵。忽然聽見一聲珠翠落地,她驀然回頭,地面卻是空空如也。風塵如故,她早不似從前,但在那空白的青石板上,她分明看見了那支玉簪。

她弓起的腰猛地一震,轉而恢復平靜,大聲喘息之後,老淚縱橫。“四十年了,夜夜思君不見。”

傍晚時分,她終於可以停下來與自己對話。白日來道觀燒香祈福的人太多,她忙著點燃燭臺,清掃路面,從來不看求道者的雙眼,只是低頭微微鞠躬,然後在心裡默默祈福。夜色漆黑,她藉著微弱的燭光,從懷裡掏出一枚玲瓏的玉佩。這枚雙魚佩剔透微瑕,她仔細摩挲著上面的刻紋,使勁兒攥在掌中。

“砰!”她再也忍不住了,起身走到發出那聲音的地方,蹲下身去,撿起了那支玉簪,一下打開了四十年前記憶的大門。

當年歌舞昇平,琴瑟和鳴,站在他面前,她著一身紅衣,纖手輕揮,足底生蓮,嘴中輕唱:“遠山眉黛長,細柳腰肢嫋。妝罷立春風,一笑千金少。”

眸子婉轉顧盼,偶然看到他炙熱的雙眼,她花白的臉頰開出兩朵花。

她是京城歌妓,礬樓的頭牌。她自小熟知各種曲調唱法,又因舞姿出眾、容顏絕色而被媽媽捧上寶座。攬客無數,但不知情為何物,總盼才子來顧,無奈風流不至。她在風中站穩腳跟,聽著來人的嬉笑打鬧聲,閉上雙眼久久不願睜開。

但那一日他出現了,座下只他一人,不見風月,她輕聲起舞吟唱。旋轉之餘,她嗅著那人的氣味兒,也用耳朵聽著聲響。她抬起袖子,撞到了衣間的玉佩發出玉鳴之聲,抽出扇子,紙骨翻折著,彷彿是拿起了紙筆,墨香濃厚。

有一股持續的灼熱迫使她打開心底這扇門,眼前這位清風俊朗之人站起身來,不斷走近,氣息微微急促卻不失大雅:“這柄玉扇贈予師師,鄙人還有事先告退,再會。”指尖微觸他的手指,冰涼如玉。

夜晚,她徐徐打開那把扇子,心,不自覺地震動。只見這玉扇柄刻著梅花,上面用清秀小楷題著一闋詞:

鉛華淡佇新妝束。好風韻、天然異俗。彼此知名,雖然初見,情分先熟。

爐煙淡淡雲屏曲。睡半醒、生香透玉。賴得相逢,若還虛過,生世不足。

詞的末尾題著他的名字:清真居士。

她將扇子仔細收好放在胸前,嘴角漾起一抹笑。

又過了兩個月,她的名聲響徹京城,那個至高無上的人想來一睹她的絕代芳華。相似的場景,那座榻上卻是不同的人。他溫文爾雅,眉目溫潤;他眉峰凜然,英氣逼人。他們的笑容在某個時刻竟會重疊,她轉得暈暈乎乎,身如夢中。

夜晚她獨自斟酒,杯滿卻不停,眼見賞賜滿屋,耳邊是眼前人嘆的那句佳人,心裡卻是那小楷書寫的生香透玉。“若還虛過,生世不足。”她哼哼著提起嘴角,扔下酒杯,倒在碧袖上。

再見他時,那個字跡娟秀的如玉之人,已不似從前那般快活。他們再次來到昔日垂柳的湖邊,相顧無言。她喉嚨發緊,似有燙酒滴過;她欲說還休,似乾杯下肚。他從懷中掏出玉佩,小心放進她手中,說道:“師師,從此你我相見不便,你好生珍重。”

她頭上的簪子再沒換過,偶爾那個趙大官人問起,她總搪塞過去不言不語。可碰巧那日她不在房中,他偶然翻到了那把扇子,瞥見了尾註的小楷“清真居士”,怒不可遏,終於在第二天朝堂上爆發。

趙大官人貶謫他去邊遠之地,他似早料到一般,淡然脫去官帽。離別之時,他再次來到同她常來的那片湖畔,難忍離別之情,身邊佳人不在。他作了一闋詞,託人送到她的手中。

詞裡他稱自己是京華倦客,原來酒趁哀弦,燈照離席,都像是提前說好的一般。她顫抖著放下絹紙,手落琴響,聲聲錐心……

柳陰直,煙裡絲絲弄碧。隋堤上、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登臨望故國,誰識京華倦客?長亭路,年去歲來,應折柔條過千尺。

閒尋舊蹤跡,又酒趁哀弦,燈照離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風快,半篙波暖,回頭迢遞便數驛,望人在天北。

悽惻,恨堆積!漸別浦縈迴,津堠岑寂,斜陽冉冉春無極。念月榭攜手,露橋聞笛。沉思前事,似夢裡,淚暗滴。

他走時,她未來得及送別,這次就當是為他而唱吧。她唱得字字悽楚,情到深處,淚灑玉盤。臺上的人狠狠蹙著眉頭,摔杯而去。她倒在原地,暗自神傷。

十年過後,金人來犯,戰火硝煙,國破山河。宋徽宗被擄,她想起他眉角的英氣和俊朗的神情,不禁伏案擔憂。“若無國,何來家。”那支他親手插上的玉簪,卻在戰亂中丟失不見,她恨自己的粗心,在抗擊敵寇上卻越來越堅定。她捐出自己的銀兩給戰時勇士,收復山河。

可恥辱受盡,山河還是破碎。紅極一時的礬樓一夜倒塌,她收拾細軟,卸去紅妝,走向道觀。這一去就是四十年。

她眼角長滿皺紋,日復一日在道觀中擦拭著過往的回憶。那支簪子長在了心底,她眉眼淺淺,年輪刻在了手掌心。

“砰!”她在道觀的夢驚醒。滿眼淚光,恍惚中有個溫潤如玉的身影撿起那支玉簪。

“怎麼又掉到地上了?這麼不小心。”

她慌忙起身奔去,在錯亂中抱住那個人的身影。淚水奪眶而出之際,她與她夢中的身影終於重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