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唐朝是揭開中華千年衰落之始,終止中華千年上升趨勢的朝代?

吾乃李一一健的爺爺

中華的文明,在宋朝是第二個高峰

以前有位作家引史學大師之言,以宋為中華文明之頂峰,但這個作家卻把大師的宋誤作北宋,想來實在荒唐可笑。此作家之眼界,大概也就止於強漢盛唐了,因為他忽略了兩個史實:一是蒙古大軍歷史上空前絕後的實力,遠非秦、趙,漢、唐面對的那些胡人可比,包括後來的五胡,它們之於鐵木真的軍隊,連小巫怕是也稱不得的;其次,蒙古大軍縱橫亞歐大陸,所過之處如入無人之境,南宋這麼個混賬的朝廷,卻是堅持最久的國家,而蒙古南征北戰,用的火器攻城器皿都來自南宋。中國的文化和科學事業,在南宋才達到了春秋戰國後的第二個巔峰。風雨飄搖的南宋能抵擋住蒙古軍隊那麼久的進攻,也不能說弱了。至於日本,那不過是運氣好,颱風相助。

南宋的混賬,在於改革不成。

一些人提起來朝代,似乎文武截然分別,有武將,便國家必安,有文官,就武將必遭掣肘。這話用屁股想想也能發現問題很大,武將裡草包很多不是問題,猶如文官中佼佼者,也不過十之一二。殺害岳飛者,確實有文官,但別忘了,朱熹的父親一干文官皆是為了支持岳飛而被貶官陷害的。甚至可以說,朱熹的改革變法提議,也是被文官王淮攪黃的,但王淮不能代表所有的文官。

朱熹想要成為第二個王安石,他仔細研究了王安石變法的問題所在,發現王安石完全沒有考慮到物價問題,那麼最後坑的只能是百姓,所以梁啟超說王安石只能用小人,未必沒有道理。朱熹則是在治水以及巡視的過程裡,意識到南宋政權、軍隊、經濟不得不改革,但只要王淮這樣手握大權的人在,他未必喜歡生事,這種文官,只想保住自己清名。而當時相權獨大,即使皇帝也被朱熹說動,但在右相的兩次否決中,年老的皇帝也只能作罷。相權當時有多大?御史臺諫全是他的口舌。

在科學事業上,宋人首次猜測聲音的傳播猶如水波;朱熹提出海陸假說,遠早於西方科學家的猜測;朱熹也考察過雪花的構造,並創造出近似近代邏輯學中分析、綜合的理學體系……這還只是一小部分成就,所以,不要再把眼光侷限於漢唐了。


肥嘟嘟的小不理

這種說法並不是特別對。

與其說唐朝解開中華千年衰落之始,莫如說隋唐崛起的太過詭異

中華民族的第一次躍進是在春秋戰國時代,思想上湧現了一大批神級人物,經濟上也因為青銅技術發展、冶鐵技術成熟,開始了文明躍進。

這一次的躍進誕生了地球上最偉大的農耕文明!

而隋唐時代是中華民族的第二次躍進。

為什麼一定要加上隋朝呢?因為隋朝的確很牛逼,弄出了一個科舉制度,這是中華民族領先於地球其他文明形態的重要制度。

唐朝人給中國拓展的版圖是最大的,同時設立了安西都護府、安北都護府,把中國的影響力拓展到了中亞北亞。又由於經濟大發展,通過絲愁之路,深刻影響了整個歐洲。包括歐洲的三十年戰爭、十字軍東征、阿拉伯民族崛起,這些都與唐朝的繁榮與強大有著深刻的關係。

中國在這個時間節點上對世界的影響是後世未能超越的。

所以,隋唐二朝是中華民族族的鼎盛時期。

唐朝安史之亂後國勢直落

唐朝安史之亂後,撤回了高仙芝在中亞的部隊,導致阿巴斯王朝崛起,統一了阿拉伯帝國,從此之後中國在中亞的影響力直線下降。

但事實上這怪不到戰爭的失利,而主要應該歸咎於中原人沒有進取心,更受限於當時的文化氛圍。

中原人並不是特別熱衷於開疆拓土,“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金科玉律更是漢民族的文化內核。在這種思潮之下,即便高仙芝在中亞取得戰國,漢族人也很難有徵服世界的雄心!

明朝對世界的影響

有人也認為明朝才是中華民族的鼎盛時期,大明王朝回饋給整個歐洲的,卻是持續火熱的風暴:隨著東方商品的持續輸入,外加各類傳教士介紹中國的書籍,在整個西方世界的熱銷。劇烈的中國風從此登上歐羅巴大陸,全歐洲近乎癲狂的捲入其中。  倘若穿越到十七世紀至十八世紀的歐洲,想找點中國元素,從宮廷到民間,都幾乎是司空見慣的場景:宮廷宴會上最亮眼的,是王侯貴族身上華美的漢服。巴黎城裡最拉動票房演出的名劇,是丰姿蹁躚的中國皮影戲。豪華幹道上絡繹不絕的,有裝飾精美的中國轎子。那些上流交際場合裡,達官貴人們最撐場面扮風雅的隨身小物件,自然是中國扇子。而富家少爺小姐花前月下的浪漫場所,則是中國風情的涼亭。至於精美絕倫的中國瓷器,更是從普通家庭到王族宮廷,享盡千家萬戶熱捧歡迎。

龐然大物的中華帝國在明朝開始走向衰敗的原因是什麼

從政治上來說,早在16世界,荷蘭,英國就建立了早期資本主義制度(資本主義制度也在不斷完善),強於我國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即使有黃宗羲等早期啟蒙人士提出了改良,但仍然擺脫不了皇權時代的範疇,在滿清時代也成不了主流。

經濟上以蒸汽機為主的工業革命代表著大作坊和大工廠的先進生產力,強於明清的手工業,資本主義社會是要求社會流動,而我國傳統儒家講究的是靜態社會,從而西方更加自由活躍,好的科技文化都可以發揚廣大,不會被扼殺 ,清代把科學技術當做奇淫技巧。

文化上西方經過文藝復興後,文化日益活躍,並且隨著大航海時代傳播世界,我國因故步自封,如一潭死水,還有什麼文字獄。這樣到1840年就是全方位落後於西方。


以上,希望能幫到題主!


野樹春秋

這句話的主要問題就在於“書讀得太少,而想得太多”,這也是今天諸多所謂“好史者”的通病,即喜歡下結論,看了幾本《上下五千年》和高中歷史課本,就敢總結歷史規律,而且是越是大詞兒越敢甩,什麼千年國運,萬世基業,隱藏千百年的秘密等等。

我們以非常簡單的學習方法來說,敢於下這樣的結論,起碼要了解“千年衰落”的所有現象和問題,然後瞭解“千年上升趨勢”的所有現象和原因,然後才能在這個變化過程的中間,確定某一個時代,作為“轉折點”。

但是,敢於下這種結論的論者,往往是拿著歷史地圖對照疆域的大小,或者說,是拿高中歷史課本中名詞解釋的出現頻率,來評判所謂的“興衰”。

事實上,史學泰斗陳寅恪先生的評論是:

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而造極於趙宋之世,後漸衰微,終必復振。

陳先生在唐史研究領域是開宗立派的人物,在他看來,宋的文化,還要超越唐代。

當然,敢於下結論談“千年興衰”的往往不會把陳先生放在眼裡,還會說“窮酸文人”、“痴呆文傻”都愛宋朝,因為他們覺得文人在宋朝生活優越,所以有情懷。

那麼,來看看研究中國古代科技史的李約瑟先生(Joseph Terence Montgomery Needham)的評價,對了,他除了是科技技術史專家,還是一位生物化學家,“理科生”。他說:

每當人們在中國的文獻中查考任何一種具體的科技史料時,往往會發現它的主焦點就在宋代,不管在應用科學方面或是在純粹科學方面都是如此。

宋代肯定是在唐代的後面,所謂唐代是中國衰落的起點,反倒衰落出一個更輝煌的宋代文明,固以怪之矣!

說到底,敢於做出這種“判斷式”評價的論者,腦子裡往往充斥著“征服、榮光、尊嚴”之類的詞彙,抱歉,我沒有用“軍事”這麼專業的字眼,因為上述這些詞彙本身和專業評斷就沒有任何關係。

事實上,對唐代、宋代軍事史都有研究的人應該都明白,宋代軍事制度本身即脫胎於唐代體系,在專業化程度、組織性等等方面,都遠遠超過唐初“輝煌時代”的民兵,至於說“那麼厲害怎麼收不回燕雲十六州”?

戰爭,總得看看對手是什麼層次,戰鬥力、軍事組織水平如何,不能說因為兩個民族相差300年在一個地方生活,就默認他們的力量相同,那不是刻舟求劍嗎?

2000年前古羅馬人征服了高盧人,所以2000年後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意大利人也理所當然地應該打敗法國人?

事實上,單一個唐朝,面對的北方草原的敵人就在不斷的變化,突厥人、鐵勒人、回鶻人、黠戛斯人、契丹人,更何況宋朝面對的遼朝,本身就是採取了“南北面官”的二元管理帝國,既有草原的力量,又有定居農耕的資源,是一個非常難纏的對手。

如果說,非要給唐朝扣上一個帽子的話,那就是他的文化輸出太成功,使得中原四周的部族進入了較高的文明階段,比如渤海國、南詔、日本等等,最終形成了中原之外的小文明中心。

以上這些,不過冰山一角,不過已經可以反駁這位題主引述的錯誤觀點了。


劉三解

唐朝是揭開中華千年衰落始,終止中華千年上升趨勢的朝代!我認為是對的!

鄙人不才雖然不是精於古代歷史,但也有所瞭解,自秦始皇統一中原泰山封禪,車軌同文,一舉定下中華漢統之基,華夏正統!漢代漢高祖徹底定鼎中華華夏之根基,當時印度佛教已經開始有所衰敗急需外來血液維持自己,所以假借論道之名到中原傳道,所以有了“胡說八道”之詞,然後為了拯救佛教氣運的衰勢,開始在中原侵佔土地,廣撒網開始佈局,誘導胡人亂華,使中華氣運有漏洞開始寄生!

秦朝確定統一,漢代用討伐異族獲得氣運成長大漢成長!到了隋朝,雖然最初靠當時佛教之力獲得皇位,可是隋煬帝知道其中危害,遂有又去扶持李世民,李世民上位所有善策的所做所為基本都是學習隋煬帝,但是李世民也讓佛教徹底的寄生在了我華夏身上,竊我華夏氣運成長自己,讓李世民這位胡種竊取了華夏氣運神器,做出了一系列的親胡政策,其中有人說民族融合,但是也要看誰主導,當時北地大多都是胡人和被胡化的漢人,總說民族融合但也不是被融合!李世民把我漢家強大的文明產物技術全都不要錢的送給周圍的國家胡人外族,促使外族氣運國力猛漲,做了太多教(jiáo)而不教(jiào)的舉動!雖然開始依靠了教導外族(最明顯的例子日本,大家可以查查自唐代到唐朝取經後的差別)獲得了氣運反補,但是有佛教的寄生,外族的不斷強大,徹底的導致了衰落並終止了中華的崛起!

唐代有三條道路可以選擇,上策之路為只文化教育而不傳漢家強大的技術,中策之路為文化教育和傳一定的技術,下策之路為不傳文化教育只傳技術!身為胡種的李世民選擇了下策之路,自此以後中華選擇了“內王外聖”的道路,從此告別了內聖外王的強大之路!

有人迷惑,在此舉例!

高明的法子本來就是文化入侵,但是不穿強大的技術!例如美國不就是這麼作的嗎,電影等各方面文化入侵中國,但是絕對不會傳各種技術,而且現在還在重要技術封鎖!就這還是中電局中有些有識之士禁止過的,但國內還是有多少覺的美國就是天堂的!

唐朝當時呢,傳播了多少我漢家千年攢下來使本族強大的農耕技術醫療技術武器製造技術全部都被用一些極少價值的東西換回去了,可絕對不會傳文化!國內還怕漢民族又強大還使勁打擊這些技術的發展!


寧雅竹軒

這是一個很有價值的提問。答案是:唐朝的確是中華、或曰“華夏”、或“大漢民族”的整體國家歷史進程與民族進程的一個極端重要的轉捩點。

簡單點說:就是直線下降!

\n

一、帝制性質社會與夷夏交融的頂峰

\n

這個不必多說,網上的資料多的是,而且大唐也一直被我們這樣傳頌——領土最大、文化最燦爛、夷夏史上最甜蜜期等等,反正唐朝確實在他的“前半生”達到了他之前、與他之後的各朝代都無法逾越的頂峰。

\n

個別地方大唐可能不盡然都是最top,但是綜合國力與文化等方面,所有指標都是五千年裡的No.1


\n

二、悲涼的後半生,華夏民族衰落的源頭

\n

1、京師三陷
\n安祿山、吐蕃、黃巢——內賊攻陷、外敵攻陷、亂民攻陷,真是“大三元”都齊了!大唐的後半生真成了一個篩子。任打!

\n

2、天子十逃
\n唐玄宗1次、唐肅宗1次、唐代宗1次、唐德宗2次、唐昭宗2次、唐僖宗3。。。。。不得不承認,開元盛世之後的唐朝皇帝,真的很苦逼。。。簡直不堪回首,自西周定鼎華夏為天子貴胄,“中國”為“天下之中”後,華夏帝都與華夏帝王,就沒有比唐帝更慘的!


\n

3、崇武太過,胡風太盛致居安不思危,又致離心離德

\n

大唐最開明,最開放大氣,這不假,比如不修長城——連暴秦強漢都不得不修,唐朝就是這麼屌,死!都!不!修!

\n

但是,正如朱明王朝為了恢復被蒙古人實打實地摧毀掉的農耕社會(真的是摧毀了,丫的把人殺光,把地磨平來養馬,不種地)而欽定的海禁政策一樣,一項再好的政策若實施太久,不順應時勢而調整優化遲早要倒黴。

\n

唐朝的開放,一是使秦漢時期的“華夏禮儀”斯文掃地,唐人本身也沾染了相當嚴重的胡人習俗,使得胡人不再視華夏衣冠如蒼之北斗般神聖崇高,大唐失去了文化上的制高點。


\n

二是在實際的政策執行上,唐人對胡人開放太過,雖然我們總是看到唐朝有許多忠心耿耿且彪炳史冊的胡人名將,如
\n大家都不陌生的阿史那思摩(突厥)、阿史那社爾(突厥)、契必何力(鐵勒)、夫蒙靈察(西羌)、哥舒翰(突厥)、高仙芝(高麗)、黑齒常之(百濟),還有漢化得和漢人沒區別的尉遲恭、李光弼、李嗣業等等。

\n

但是玩得太過,就容易玩脫,唐朝的開明征服得了這些胡人的精英階級,卻無法同化他們的族群——這就是拋棄文化上的制高點造就的惡果。

\n

同時,由於開唐就迎納了太多胡人胡風,使得中國傳統以來的“以文馭武”(是指開明文治之下去締造王霸卓絕武功,而不是反過來以王霸之道去開創文治盛世。大唐的文治雖然同樣輝煌,但是文武並重不分權重是不行的,文是綱、武是令,不能顛倒)

的指導順序給顛倒了過來。

\n

顛倒了順序,就埋下了藩鎮大亂的土壤——開唐各邊的重鎮重將衍生出了藩鎮制度大家都知道,正是由於唐朝崇尚武力太過,又因習胡俗而顯得大度有餘、陰柔不足、大大咧咧,才導致了玄宗期九邊藩鎮的兵力已經超過了內駐總兵力,但唐廷竟然依舊渾然不覺——要是漢朝,早他媽九世前就玩起削藩了!

\n

況藩鎮全是精兵強將,而內駐則剛好相反。唐玄宗迷戀楊貴妃只是藉口,他要是真上心,楊貴妃怎麼亂得了他堂堂天朝皇帝?就是因為“習慣”了武人安國,才忘了太宗時,天下尚未平定,武將有功名可取,不容易鋌而走險之理。加上唐廷本身又胡風亂俗敗壞華夏禮儀,如此“德”、“威”盡失,武人豈能不打小算盤?(李隆基兄武不如太宗、威不如武周,該!)

\n

奇怪的現象——安史麾下,漢將居多

\n“十一月,(安史)反於范陽……以高尚、嚴莊為謀主,孫孝哲、高邈、何千年為腹心。”而高尚、嚴莊“專居(安祿山)左右以畫籌”——《舊唐書·安祿山傳》
\n

除了核心造反團隊外,安祿山手下將領還有崔乾佑、蔡希德、尹子奇、牛廷、徐璜玉、安守忠、安俊雄、李秦授、李歸仁、畢思琛、周萬頃、安曉、李欽溱、李立節、李庭偉、張孝忠、王武俊、申子貢、榮先欽、範秀嚴

等漢將——漢人佔了90%!

\n

下面這位老兄大家都不陌生吧?

\n

他真不算漢奸,人家三世皆為蒙元世臣,怎麼會是漢奸了?

\n

安祿山手下的漢人漢將的性質,其實和張弘範差不了多少——誰是我的老大,誰給我管吃管住,我自然就聽誰的不是?唐廷對藩將太過推心置腹,毫無夷夏之防的意識,藩鎮之下的漢將的民族意識自然就變薄弱了。

\n

就是這樣,崇武開放的大唐自己培養了自己的掘墓人。

\n
精兵強將放羊了——沒了;
民族意識淡化了——“自己人”也沒了。
\n

結果大難臨頭時,竟然還是得藉助“外人”:

“丁亥,元帥廣平王統朔方、安西、回紇、南蠻、大食之眾二十萬,東向討賊。”——《舊唐書》
\n

於是,引狼入室……

\n
“初收西京,回紇欲入城劫掠,廣平王固止之。及收東京,回紇遂入府庫收財帛,於市井村坊剽掠三日而止,財物不可勝計,廣平王又齎之以錦罽寶貝,葉護大喜。及肅宗還西京,十一月癸酉,葉護自東京至。敕百官於長樂驛迎,上御宣政殿宴勞之。葉護升殿,其餘酋長列於階下,賜錦繡繒彩金銀器皿。及辭歸蕃,上謂曰:“能為國家就大事成義勇者,卿等力也。”——《舊唐書·回紇傳》


\n
“癸巳,廣州秦大食國、波斯國兵眾攻城,刺史韋利見棄城而遁”——《舊唐書·肅宗本紀》(從海路返回的援軍勾結城中波斯商人作亂)

\n

這不是中華歷史的一次奇恥大辱,而是絕後空前的奇恥大辱!不管有沒有“血酬密約”,反正從回紇野蠻掠奪洛陽後,唐廷仍大賞他們來看,說唐廷事實上與這些“國際援軍”有默契是不可否認的!

\n

唐朝還開了真的嫁皇帝親女兒的先例——寧國公主,貨真價實的唐帝(肅宗的次女)女,可見恥辱到何種地步了!

\n

更讓人難以接受的是,其實回紇、南蠻、大食、波斯這些“國際志願軍”並不是真正的平亂主力,例如回紇就只有4000兵馬,他們都是在郭子儀的指揮與幾十萬唐軍一起作戰的。

\n

但是唐廷統治者形象的崩塌,地位岌岌可危,所以使得他需要這些“夷邦”來扶正他的聲名保住他的“天可汗”地位,以此對抗坐大失控的諸藩和諸陣。看《舊唐書》時,有時候真的累覺不愛,安史之亂後,每來一個胡人領袖,唐廷就得像親爹一樣大設宴席恭候,還為他們祭天祭地——華夏威儀真是落魄到無以復加的地步:

\n
六月辛丑朔,吐火羅、康國遣使朝貢。己酉,初置太一神壇於圓丘東。是日,命宰相王璵攝行祠事。癸丑夜,月入南斗魁。戊午,詔:“三司所推劾受賊偽官等,恩澤頻加,科條遞減,原其事狀,稍近平人,所推問者,並宜釋放。”秋七月辛未朔,吐火羅葉護烏利多並九國首領來朝,助國討賊。令赴朔方行營。丙戌,初鑄新錢,文曰“乾元重寶”,用一當十,與開元通寶同行用。丁亥,制上第二女寧國公主出降回紇英武威遠毗伽可汗——《舊唐書》
\n

幾個大使加一點點兵馬,就要唐廷如此重視,真不由我想捧黃巢莽夫臭腳,實話實說,要不是“黃沖天”在泉州與廣州來了一手屠滅波斯寇商、夷平藩坊——那唐後我東南鐵定要綠了!

\n

唐肅宗大定安史之亂後的詔書已可見,唐廷已經離不開這些胡人胡國:

\n
“我國家出震乘乾,立極開統。謳歌歷數,啟聖千齡;文物聲名,握圖六葉。安祿山夷羯賤類,粗立邊功,遂肆兇殘,變起倉卒,而毒流四海,塗炭萬靈。朕興言痛憤,提戈問罪,靈武聚一旅之眾,至鳳翔合百萬之師,親總元戎,掃清群孽。廣平王俶受委元帥,能振天聲;郭子儀決勝無前,克成大業。兼回紇葉護、雲南子弟、諸蕃兵馬,力戰平兇,勢若摧枯,易同破竹。朕早承聖訓,嘗讀禮經,義切奉先,恐不克荷。今覆宗廟於函洛,迎上皇於巴蜀;導鑾輿而反正,朝寢門而問安;寰宇載寧,朕願畢矣。且復人將有主,敬當天地之心;興豈在予,實憑社稷之佑。今兩京無虞,三靈通慶,可以昭事,宜在覃恩,待上皇到日,當取處分。”


\n
注:要不是有個不知是真心“認親”還是亂認親戚的鐵粉黠戛斯,回紇估計早就大舉犯唐了。
\n

為了打敗安祿山和史思明,唐廷封了更多的節度使,以制衡各藩鎮,除了“外力”以外,真的再沒有別的辦法了(遠離武人,重用宦官與朋黨,都是次生危害,不是主因)——誰叫自己當初居安不思危呢?

\n

這種“箇中心酸”,唐廷自己心知肚明:

\n
“史臣曰:臣每讀《詩》至許穆夫人聞宗國之顛覆,周大夫傷宮室之黍離,其辭情於邑,賦諭勤懇,未嘗不廢書興嘆。及觀天寶失馭,流離奔播,又甚於詩人之於邑也。當其戎羯負恩,奄為豨突,豺豕遽興於轂下,胡越寧慮於舟中,借人之戈,持之反刺,變生於不意也。所幸太王去國,豳人不忘於周君;新莽據圖,黔首仍思於漢德”——《舊唐書·肅宗本紀》
\n

“借人之戈,持之反刺,變生於不意也”才是真心話。“所幸太王去國,豳人不忘於周君”(自比東周)顯然是自欺欺人:

\n
“胡兵殺漢兵,屍滿咸陽市。”——《感懷詩(時滄州用兵)》/杜牧
\n

涇原兵變——皇天盡失威德的縮影

\n

赫赫大唐的衰落,唐德宗年間的“涇原兵變”就是悲涼下半生的一個縮影:——5000兵馬就敢佔領京城,還整出一個“朱(朱泚)秦”小朝廷來,真是讓人哭笑不得。唐德宗又因一個小意外而惹惱前來救駕他的將領李懷光,被逼得下了《罪己詔》(《奉天改元大赦制》)。

\n

看看漢武大帝的《罪己詔》,漢唐之差距真是已然天地——這,難道還不足以證明“天漢”的墜落嗎???

\n

好吧,懶得再吐槽了,結尾吧。

\n

三、大開天下,埋下後繼者弱宋最不能言說的痛苦禍根

\n

宋之所以弱,全因失去了燕雲十六州,其他原因如什麼戰馬了、重文輕武了,都是次要的,主要就是燕雲十六州,失去這個地方,華夏民族(農耕民族)就等於被閹割了,一點都不誇張!


\n
涵蓋北京、天津、河北北部與山西北部在內共約12萬平方公里,十六州分別為:燕州(即幽州,今北京)、順州(今北京順義)、儒州(今北京延慶)、檀州(今北京密雲)、薊州(今天津薊縣)、涿州(今河北涿州)、瀛州(今河北河間)、莫州(今河北任丘)、新州(今河北涿鹿)、媯州(今河北懷來)、武州(今河北宣化)、蔚州(今河北蔚縣)、應州(今山西應縣)、寰州(今山西朔州東、朔州(今山西朔州)、雲州(今山西大同)共16個州。
\n

16州基本上是圍繞兩座山的山脈而建設的,分別是東邊的燕山山脈和西邊的太行山山脈。


\n

稍微有點歷史常識的人都知道,這兩條山脈就是自戰國時候起,歷經燕趙兩國、與秦始皇不惜為之亡國、大漢帝國為之不惜以傾國之力遠征匈奴而修的長城壁壘與戰略要衝!是農業文明與遊牧文明的地理分界線!也是戰略制衡的起點。

\n

失去了燕雲地區,說什麼做什麼都是徒勞的——這才是宋太宗後便不再圖謀北伐復土的根本原因。

\n

這個燕雲十六州誰賣的?一清二楚,但是這並不能全怪石敬瑭這個沙陀人,因為藩鎮割據形成以後,唐廷已再無法控制邊區,於是整個朝廷必然會朝著分崩離析、離心離德的方向狂奔不已,如此一來,就算假設石敬瑭是漢人,但是賣掉燕雲十六州這個真正的命根子也絲毫不奇怪。

\n

唐中後期,北方中國正式告別輝煌時期,從此北方漢人被胡化、漢語被胡化,自唐末到元亡,一直持續了整整400餘年。

\n

不修長城,北方終究還是出了個強大的契丹——可稱之為遊牧民族的“第三帝國”(第一帝國是匈奴、第二帝國是突厥)。

\n

“輕北重西”,終究還是沒保住西域——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唐朝與吐蕃簽訂了我國曆史上第一份喪權辱國條約《清水盟約》:

\n
“今國家所守界:涇州(今甘肅經州)西至彈箏峽西口(今平涼崆峒區),隴州(今陝西隴縣)西至清水縣,鳳州(今隴西鳳縣)西至同谷縣(今甘肅成縣),暨劍南西山、大渡河東,為漢界。蕃國守鎮在蘭、渭、原、會,西至臨洮(今甘肅臨潭),又東至成州(今甘肅成縣西),抵劍南西界磨些諸蠻、大渡水西南,為蕃界。”“盟畢,結贊請鎰(大唐割地使張鎰)就壇之西南隅佛幄中焚香為誓,誓畢,復升壇飲酒。獻酬之禮,各用其物,以將厚意而歸。”


\n

簽了這個以後,河西走廊就失去了(後來收復大概一半)更要命的是,大唐北庭都護府與安西都護府要懸了……


\n

郭昕,再造大唐的郭令公郭子儀之侄子,唐代版的耿恭,不同的是,郭昕沒有耿恭幸運,因為他最終沒有等到漢家援軍,他的身後已經沒有一個強大的中央政權了——唐德宗貞元三年(787年),吐蕃軍攻陷北庭,安西重鎮徹底失聯。

\n

至此,西域,這片漢武帝時期就已經納入華夏王朝的瑰麗西土,武帝時就已經全面使用漢文漢字的漢地,沒了。

\n
“漢家庶事草創,加四夷侵陵中國,朕不變更制度,後世無法;不出師征伐,天下不安;為此者不得不勞民”——劉徹

\n

加上河西走廊與朝鮮半島,劉徹不惜揹負“窮兵黷武”之歷史罵名打下的遼闊江山,一次性被清光1/2,痛!

\n

不為人知:靜海軍與越南的脫離

\n

除了四大都護府(安西、安北、安東、北庭),唐朝還有兩兩大鮮為人知的都護府,即“單于都護府”和“安南都護府”——沒錯,“安南”就是歷史上的越南,是自秦漢起納入我國領土的“交州”、“交趾”。

\n

大唐初年,唐廷在越南設交州總管府,624年改稱都督府,679年又改為安南都護府。從此交州便正式被稱作安南。安南都護府地址在現在的河內,由交州刺史充任都護,唐代末期,安南逐漸為南詔國吞併,唐懿宗鹹通七年(公元 866年),安南都護高駢從南詔手中奪回交趾之後,安南節度使改為“靜海軍節度使”,建衙宋平縣(今越南河內)。


\n

從此,靜海軍正式成為唐藩鎮之一,並走向了同內地藩鎮同樣的割據道路。

\n

曲承裕,這貨是真的貨真價實的越南人,不比得漢代的“士燮”(蒼梧,即梧州,不過,當時的“交(今越南北部)越”(即廣西)基本上是不分家的),曲承裕出生在今海陽省寧江縣的富豪世家。905年,本身就已經割據稱雄的安南,原靜海節度使獨“孤損”(洛陽漢人)卻被貶職,流放到海南島。被今越南人稱為“先主”的曲承裕以實力派的身份接了孤損的盤,憑著他“寬和愛人”的性格及地方豪族身份,受到當地人支持,遂自稱靜海節度使,唐朝被迫承認既成事實,認可曲承裕職,並加封同平章事——越南的“番族”意識到覺醒,曲詩就是始作俑者。

\n

故,越南真不是大宋丟的,實肇始於唐朝失力耳,不勝唏噓…

\n

嗚呼~赫赫大唐!功也空前絕世,過亦然也!俱往矣!


無風即風

當然不是的。

唐之後相對於之前有一個根本性的不同,那就是科舉制,唐朝的科舉制雖然有開通下層人民的上升通道,但是總體來說仍然是貴族式的,世家門閥仍然控制著國家的大政方針,比如說狀元的出身就基本上就是門閥瓜分的,至於宰相的出身更是如此。而到了宋代,科舉取士,尤其是社會各個階層都能參與,比如商人這類賤籍也能參加,而唐朝只能是士籍(門閥)以及良籍,而且對於容貌等都有要求,長的難看都不行。而且數量遠比唐朝多,到仁宗時宋三代取士就比整個唐三百年都多,這種情況導致中國徹底從門閥社會進入平民社會,中國1300多年的科舉制度,接近7成進士來自寒門。

這被稱為平民革命。

中國歷史學家錢鍾書就說宋以後的中國是一個平面社會,好處就是容易統一,社會較為安定,缺點就是難以抵禦外族入侵,因為之前的門閥對中央有威脅,他們對於入侵者一樣也是威脅。

實際上所謂的中華衰落說白了就是武力不行,但是並不代表被征服,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從戰爭的角度來說中國確實是衰落的,但是從其他方面來說,中國其實仍然是上升的。

比如經濟與文化。

宋朝經濟文化的繁盛比唐更強,這是大家都認可的,明清經濟比宋強卻很多人不認可,為什麼?因為宋朝一年財政收入過億,明最慘,年入不過400萬兩,這種看法如此偏頗,聰明人一看就知道,政府收的少不代表全國經濟就差,明清對湖廣的開發,形成湖廣熟天下足,中國從此多了一個魚米之鄉,而且人口也過億(當然有學者認為宋代中國人口鼎盛期也過億),明清時期中國人口膨脹加速就是經濟大發展的明證。

其實把百年恥辱那些幹不過列強的事不說,中國的經濟文化也是大發展的,人口從四億到新中國建立時增加五億。

政治制度上,從唐就開始急劇的開始加重皇權,實際上皇權從過去依靠門閥,到官僚(也就是科舉取士),整個體系是逐步完善的,有沒有皇帝其實已經沒什麼兩樣了,比如嘉靖皇帝幾十年不上班,明朝一樣過,皇權的擴大,同時皇權也在衰落,因為官僚可以不依靠皇權就能存在了。

這也是明末那些具有資產階級思想家出現的原因。

但是滿清的出現就不同了,因為滿清皇帝是自帶有人的,不像明朝皇帝孤家寡人,不得不依靠宦官,從而平衡朝臣,但是即便有宦官,實際上明朝還是官僚為大,比如說官紳一體納糧,明朝就搞不定,明朝財政收入低也是由於官僚體系自肥,大量的財富不再國家而在官員為核心的各個官商組織。滿清的貴族打破了科舉取士,平民化的過程,是一種嚴重的倒退,當然也有科舉,但是漢人有明顯的天花板,像軍機處,就基本沒有漢人。

到了後期,滿蒙貴族的腐化也給了漢人機會,重新走上平民化過程,但是列強的到來,中國自然也沒有機會了。

如果我們將春秋到唐這一千年看作是中國的開拓期,那麼肯定要武力為主,馬上打天下,就是一種高歌猛進的擴張,而唐亡以後,宋開始就是中國的守成期,要守住過去的成果,開始以文治國,武力變的次要,對於江南湖廣的開發,都是第二個千年。

實際上像漢武帝北卻匈奴看上去很美,但是代價是什麼?人口減半,經濟崩潰,這根本不可能再來。

說實話,打得下其實容易,難得是守得住,中國從黃河岸邊的小部落混到這時候,已經是整個古代世界最成功的文明瞭。蒙古人打下的地盤更大,但是還不是連老家都守不住。

所以唐以後中國衰落當然不對的,只是歷史階段不同,歷史使命也不同。就像秦始皇徵百越,漢武帝徵匈奴,隋煬帝以及唐太宗徵高句麗那樣動輒就是出征上百萬大軍以及壯丁後來基本上沒見過了,面子當然沒有,但是造福多少百姓?多少人免於家破人亡?百害以兵禍為首,相對於打仗死於非命,什麼宦官專權,官僚貪汙受賄,實際上都是小意思。


木榮雨北

原因很複雜,但唐滅亡帶給中華民族的影響,最關鍵的應該有二:其一為民族政策,其二為尚武精神。

這個民族政策的表述其實是不準確的,但我又找不到特別好的表達方式。

我們先來看看所謂的民族政策到底發生了什麼變化,原因又是什麼。

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大家都公認是安史之亂。安史之亂的關鍵人物有二,即安祿山和史思明。這兩人都是來自中亞的昭武九姓後裔,來自中亞兩河流域的阿姆河畔。地方大致相當於今天的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和阿富汗共有的阿姆河中游河谷地帶。


圖中標有安國史國位置的即為昭武九姓的發源地,其人進入中原以後大都以國為姓。

安史之亂之前,華夏民族的包容性是天下無雙的,不說隋唐的鮮卑血統,就說我們耳熟能詳的唐朝名將阿史那社尓、契必何力、高仙芝、哥叔翰,都非漢人。阿史那社尓哥叔翰突厥人,契必何力鐵勒人,高仙芝高句麗人;後來平定安史之亂的功臣之中,李光弼是契丹人,僕固懷恩是鐵勒僕固部人。但李光弼後受讒言而死,僕固懷恩家人為唐死了幾十口,卻被因為異族逼反。

這與前期不拘一格用人的風格差別很大。

所以安史之亂坐實了一句古語,“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左傳。這使得華夏民族這個開放包容的民族越來越封閉。而眾所周知,封閉只會使你越來越落後。

這是必然的。外來民族就是鯰魚,會不斷帶來新鮮的東西。現在美國之所以強大,是因為它能夠吸收來自世界各地的精英為其所用,就跟大唐前期一樣。但特朗普也許會給中華崛起做一崛起做一助攻,因為他奉行的孤立主義。

坐實“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導致民族越來越封閉是大唐帶給華夏的負面原因之一

我們再來看看第二個原因,對中華尚武精神的影響。

這還得從安史之亂說起。安祿山造反之前是什麼官職?

安祿山那可真的是權傾朝野。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史,唐朝軍隊五十餘萬,安祿山手中就有二十餘萬!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沒有楊國忠和安祿山的權鬥,你說安祿山會不會反?

我不知道安祿山怎麼想,但那個位置坐著的是我,我也會反。天下一半兵馬在我的手中,而且是最精銳的那一部分,那為什麼不拱一拱多好?自己當皇帝,不是更爽?

所以,有沒有楊國忠搞安祿山名堂,他都是要反的,因為手裡有兵有糧,而且兵是很多兵,糧是很多糧。

安史之亂以後,安祿山史思明雖然死了,可節度史手中的兵權卻再也無法收回。後來雖然唐憲宗試圖中興,裴度李愬等鼎力相助,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大勢已去,節度史割據的局面再也沒能扭轉,最終唐亡于軍閥割據,更恐怖的是,隨後的五代十國一幫牲口治國,那真是華夏的一場浩劫。

隨後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面對這個局面他也很頭痛。趙匡胤的解決辦法是打壓軍事集團,文官統領軍隊。

這種做法不能說沒有道理,文官相對考慮問題更全面,更理性,但過度打壓,武官降三級敘座(比如清提督為一品,但面對二品巡撫要自稱下官)的做法,卻極大的打壓了華夏民族尤其是漢人的尚武精神,而這個源頭,都可以歸結於安史之亂節度史橫行帶給趙匡胤的影響,矯枉過正的做法的後果是閹割了這個民族的尚武精神。

所以說,唐開啟中華的衰落,這個表述不能說有錯。不過這個民族的基因是不會改變的,所以他今天又站起來了


江上一峰青

我們需要先確定的是中國自古其實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而唐朝作為漢族為主體而建立的強大、鼎盛、開明的盛唐一代,相對的盛唐的責任性就相對更大了,很多人可能就是覺得,因為唐朝的覆滅後,才有的兩宋。

可是,兩宋卻沒能達到唐朝時期那樣的強軍、開疆拓土、以及萬邦來朝的局面,這對一直作為中國主體民族的漢族而言,首先就不能承認和麵對的,雖然說宋朝的經濟、文化鼎盛之極,讓不少王朝都為之側目,但是,也改變不了大家認為的宋朝軍弱,重文輕武的現象。

而後,宋朝又被元朝所滅,入主中原的元朝對漢人大加殺戮,破壞了以中國漢族為主體的國家、歷史、文化等層面,雖然到了後來,明朝推翻了元朝,可是依然當時的明朝,光是在復興民族這條路上,就從建立一直走到了滅亡,而剛剛復興起來的民族,又一次因為外族的入侵,進而導致了中華漢族的又一次被再征服,隨之而來的,卻是開啟了百餘年的屈辱史。

因此,這一連鎖的效應,讓很多人既對唐朝抱有很大的希望,但同時又有了不少的失望。可是,這並非是唐朝才開啟的中華千年衰落,對於這個說法,個人決定缺乏足夠的依據和支撐。

所謂終止中華千年上升的趨勢,是因歷史使然,並非一個唐朝的興衰就能代表的,誰敢說,唐朝不滅,中華千年的封建王朝上升趨勢就一定不會停止,如果是這樣,那麼今天的中國,又要用什麼說法,來肯定呢!

總結:在中國人自古的觀念當中,越是強大的王朝,越是要擁有更多的責任。這是中國自古就有的定理,越是英明的雄主,就越是擔著更大的責任,就比如唐朝的唐玄宗,你能說因為他,才讓唐朝衰落的麼?那麼如果沒有他,我是不是也可以說,唐朝就不會有極盛的時代開啟了!這是同樣的道理。加上,中國王朝的怪循環圈,就是每個大一統朝代很少有能超過300年統治時間的,這個在中國歷史上說長不長,但說短又不短的幾個世紀裡,大唐能給中華歷史添加一筆輝煌就著實不易了,我們就怎麼能把中華千年衰落的根源,妄自加到一個給我們帶來過輝煌的王朝之上呢!

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如若大家有不同意見,歡迎交流、討論!


90大歷史

這個說發太過於片面,也有很多逃避、勇於面對問題、扼殺創新的成分在裡面。

眾所周知,唐的強大是當時世界乃至現在世界上公認的,一千多年過去了直到現在全世界各地都還隱約透出當時唐的強悍與強大,但有一點是不容置疑的,唐達到了中國歷史上有史以來歷朝歷代的頂峰,乃至到今天乃至到今天全世界的任何國家都不曾超越,英國女王、梵蒂岡教廷教皇都曾

承認過的事實你為什麼不相信。我們說唐的鼎盛還不能說是我們是最清楚的最瞭解的,但卻恰恰相反,反而是因為更多更詳細很充分的相關記載卻是出現在國外的相關書籍上結合國內少的可憐的相關書籍才使我們隱約明白一些:噢,原來我們居然如此強大過!

奧運會,奧運會大家應該都知道吧,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大家都清楚吧,北京奧運會過後,現在全世界都在喊著現在的奧運會沒法辦了,開始埋怨中國,以前的香餑餑現在成了現在人見人躲的“夢魘”,北京奧運會可以說是除了第一屆雅典奧運會之後舉辦的最成功得一次,全世界一片譁然,之後得都想超越都想取而代之,結果呢巨資舉債舉辦也無法超越,但這能說是北京奧運會的錯嗎?

同樣我們有過如此輝煌的歷史“唐”有錯嗎?歷史首先是人寫的,什麼樣的人才能寫呢,當然是文人,中國歷史上的文人有一種精神,什麼精神呢那就是“雞蛋裡挑骨頭”得精神,本來這種精神是好的是一種研發鑽研精神,但有部分文人自身閱歷有限看不透看不穿就索性把問題推到某個事物上,也有很大一部為分迎合當時的時局以及一些特殊群體。

當然還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相比明、清時間唐離我們的確太過遙遠,所留下的相關書籍及相關科學技術自宋亡以後也少可以用“可憐”兩個字形容,就拿明朝建國初期千古一帝的朱元璋為了打造出有皇家有尊嚴的刀,並配備皇家衛隊使用時,但奈何尋便大江南北也找不到唐時的制刀工藝方法,無奈帶著遺憾只好選擇當時的頂尖名刀苗刀作為代替品,民間更不用說了,以至於後來明中晚期倭寇在沿海個地擾邊找便也找不到可以有效應對倭刀的武器,無奈之下戚繼光偶然間看到竹子頂端有很多枝杈,經過改造發明的狼筅可以有效的對抗倭刀的尷尬歷史。但這絕不能說明中華文化在日本之類的無稽之談。

真正看穿問題所在的人卻是宋開國皇帝趙匡胤以及其身邊的文人墨客,具體誰影響到誰看最後誰獲利最大就知道了,但這位雄才大略的一代聖君卻選擇了對內抑制重文輕武,對外以及民族政策上面不是融合而是開歷史倒車,這也是受那一小部分文人影響的必然結果。

千年衰落之說談不上,只能說是斷了代,歷史留給明朝的是一個缺少了上千年積累的最重要的精神文化傳承,以及少的可憐的文化科技傳承,一切都在邊走邊摸索探索之中前行之後又被另一個朝代打斷並取代,但不論哪一個朝代我們一直都是在努力前行並超越不是嗎?


創銘匯

我覺得這種說法是武斷的,乍一看似乎有點道理,但實際上是經不起推敲的,從綜合實力上來看,唐朝在軍事,經濟,文化,政治制度,外交等方面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但是說唐朝是揭開中華千年衰落之始,終止中華千年上升趨勢的朝代則失之偏頗。

第一,從軍事方面來說,唐不及元

我們知道,唐朝是一個尚武的朝代,朱熹在《朱子語類》說“唐流源於夷狄”,保留著西北“胡風”,開疆拓土,建功立業也就成了世人追求的目標,唐高宗龍朔年間,唐朝疆域達到最大:東至朝鮮半島,西達中亞地區,南到越南順化,北至貝加爾湖,

面積大約為1237萬平方公里

1310年元武宗時期,元朝疆域達到全盛,東起日本海、東海,西抵黑海、地中海地區,北到西伯利亞,南臨波斯灣,國土面積達1372萬平方公里(北邊以北緯55°為界),若北疆延伸至北冰洋則有2267萬平方公里。元朝的鐵騎最遠曾到達歐洲多瑙河流域,元朝的疆域達到了中國歷史上疆域的極限,要維持這麼大的帝國,沒有龐大的武力是很難維持的,由此看來元朝的軍事實力遠遠在唐朝之上。

第二,從經濟方面來看,唐不及宋,明

從經濟制度方面來說,唐朝對於貿易採用的是坊市制度,經商有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商業必須在整齊的坊和市中進行,唐長安城也是有著嚴整的佈局,“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 (《登觀音臺望城》【唐】白居易)。城門定時開關,晚上城門關閉之後就不能進行貿易,“凡市,以日中擊鼓三百聲而眾以會。日入前七刻,擊鉦三百聲而眾以散”,這就限制了商業的發展。

而宋朝則沒有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出現了“夜市”,甚至還有“鬼市”,“夜市直至三更盡,才五更又復開張。如要鬧去處,通曉不絕”。空間上,商家沿街大量開設商鋪,甚至侵佔了街道,《清明上河圖》中所表現的即為生動的宋朝商業圖景。北宋甚至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並且宋朝時開通了海上絲綢之路,大大促進了對外貿易的發展,到了明朝,商業的發展出現了可喜的突破,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即資本主義的僱傭關係。可見在經濟上,唐朝是不及宋朝和明朝的。

第三,在科技上,唐朝不及宋,明

雖說四大發明之中有三個都產生於唐以前:造紙術(西漢),火藥(唐朝,唐末用於軍事),印刷術(唐朝雕版印刷產生)。但是不可否認,唐朝以後,中國的科技也有不小的進步。

宋朝發明了指南針,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鍛鐵技術大大進步,沈括寫成《夢溪筆談》……

明朝,中國的科技的科技成就領先世界。藥學方面有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手工業方面有宋應星的《天工開物》、農業方面有徐光啟的《農政全書》,天文曆法方面有張儀的渾天儀,徐光啟的《崇禎曆書》……其他的科技成就更是不勝枚舉,由此觀之,唐不及宋明

第四,在文化上,唐不及宋明

在唐朝,儒釋道三教合流,但並沒有大的發展。

而宋朝產生了程朱理學,周敦頤、張載、邵雍、 程顥、程頤,朱熹等人將儒學發展為理學,增強了儒學的思辨性和豐富程度;

到了明朝,陸王心學又將儒學發展出了新高度,南宋的陸九淵,明代的王陽明都是心學的集大成者;

而明末清初,更是有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李贄提出了新的民本主義觀點,大大豐富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文化內涵。更不用說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的繁榮了,由此可見唐朝之後,中國的文化並沒有停止它前進的腳步,反而勇攀高峰。

從以上幾個方面來看,唐朝之後一直到清前期,我中華依然在頑強而蓬勃地發展著,因此,唐朝並非揭開中華千年衰落之始,終止中華千年上升趨勢的朝代。

歡迎大家的批評指正,我是“鴻都進士”,記得關注我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