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古代一個朝代時間很短,平均300年,而歐洲的都是上千年?

敖嘉年

中國確實沒有那個朝代延續了三百年的,據說當年周文王給姜子牙拉車八百步,姜子牙就說周朝天下八百年,有文王拉車八百步,周朝天下八百年之說,不過周朝,除了西周還像那麼回事,東周壓根就是個空架子,名存實亡,而歐洲的東羅馬帝國延續了將近一千五百多年,這裡面究竟是這麼回事呢?





對比東西方歷史,你會發現,東西方有極大的不同,東方是皇權至上,而西方大多數時候是神權至上,也就是教會控制了權力,所以在中國一旦換了皇帝,那就是天下大變,皇帝一人至上,想幹啥幹啥,大改國號

當然也有覺得自己吊過頭的,剛當皇帝沒幾天就翻船的,所以中國每換一次新皇帝就是一個朝代的更迭,而在西方因為有教會的壓制,就算有了新國王這裡指的是有人謀權篡位了),也不會太搞事情,至少國號啥的是不會變



另外一個原因是中國是嫡長子繼承製,可是你要知道,玩權力這種事,需要高智商和情商,但是誰又能保證自己第一個生的兒子誰最厲害呢?,而皇帝又只有一個,所以就發生了一系列踏著兄長屍體上位的情況,要說上了就上了吧,可是有的人一上位,就覺得自己真是天子,蒼天之子,老子天下第一了,然後就開始各種做死,各種享樂,荒淫……結果自然不用說了,不出幾年就改朝換代


最後就是農民起義,中國歷史上很多朝代的覆滅,都是因為農民起義,究其原因就是各種無道,把老百姓逼死了,首先官僚體系,過於腐敗,天高皇帝遠,皇帝在這個體系下,很多時候就是瞎子聾子,如果這個時候皇帝還不是一代大帝,僅僅是一個算合格甚至不合格的皇帝,那麼國家就完了

其次一個朝代一久,皇帝在長年安逸的生活中,以為老子天下第一,天下是我家,想啥就幹啥,不管百姓死活,可以預見船馬上就要翻了,至於西方為啥很少農民起義,就是因為有教會控制了人民的思想,讓人們覺得活著忍受痛苦,死後必定升入天堂,

我們要知道權力必定引起腐敗

而且西方國王權力不大,不能搞什麼事情,而中國皇帝擁有最高權力




其次就是外族的入侵,這在中國歷史上很多



前文思沿

很大的一個因素,外國是政教合一,歐洲就更不用說,教皇簡直是太上皇的架勢。

基督教或者伊斯蘭教都是統治的基礎,同樣的宗教精神上的信仰也是種嚴重的愚民,所以西方除非因為血緣關係繼承權問題,王朝基本不會有叛亂造反等娛樂活動,一直到法國大革命才開始真正的民主意識產生。

外國一旦因為蠻族或者異族改朝換代,那麼基本一個文明就差不多終結了,即便稱號相同,也是老瓶新酒,完全不是以前的味道。

華夏政權基本上沒有宗教,或者說宗教影響不到王權,歷史上王權幾次滅佛滅道行為,都是遏制宗教對王權的影響度。那麼在沒有信仰的王朝,百姓沒有精神上的支持,活不下去自然就會造反,儘管很多次農民起義最後的成果都是被新的地主貴族利益集團拿走,但是朝代更替的基礎和根源都在貧苦人民。其實改朝換代其實也是漢民族的自我再生,在王朝腐朽到極致對漢文明生產力形成阻礙時,就會毀滅再生。

有一點很好說明,基督國家基本是天賦神權,所以基本都是血緣變更,但是統治力都穩定。

華夏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和民為貴,君次之。王朝可載可覆。

自我的造血再生和吸收,即便是華夏王朝更替,但是民族的完整性還是一直保存和發展,主體還是漢文明,這也是中華文明保存到現在的一個原因。外國的王朝更替,摻雜了不同民族信仰宗教,所以一旦滅亡,自身文明也就覆滅了或者名存實亡,古老四大文明也就中華還在。

哪怕是這樣,外國王朝千年的也很少,就東羅馬拜占庭延續的時間長,也是在東西方宗教信仰衝突的節點上,和特殊的地理位置。東正教和基督教本質上是差不多的,其他千年的王朝基本沒有。而華夏雖然朝代更替,可換主不換家,漢文化永遠是主體,始終是中華,嚴格說才是不滅的帝國。


是我非我

本來不想回答的,但是看到很多人答得很多,要麼言不及義,要麼答得不對。事實上,西方的帝國並非是一個王朝,也是分很多王朝,王朝因為政變、內亂、絕嗣而王朝更迭的很多。古埃及分成31個王朝,羅馬帝國也分茱莉亞•克勞狄王朝、弗拉維王朝、安敦尼王朝、馬其頓王朝等等,每一個也是幾十年到一兩百年不等。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一千年也分很多王朝,像希拉剋略王朝、伊蘇里亞王朝、科穆寧王朝等。阿拉伯帝國也有四大哈里發時期、倭馬亞王朝、阿拔斯王朝等,英國更是因為母系入駐而換朝頻繁。

所以說西方是一個帝國持續上千年的,而並非一個王朝持續上千年,只有一個國家統治群體換了別的民族或者建立了一個政治文化都不同的國家才視為帝國滅亡。阿拔斯王朝是我所知一個王朝持續時間最久的王朝之一,五百年時間其實後半段哈里發已經失去行政軍事大權,改由蘇丹掌握大權,但哈里發依然是名義上的最高領袖。土耳其的奧斯曼王朝也是持續長達四五百年(從被帖木兒滅亡後復國算起,要是從1299年奧斯曼一世建國算起則是六百多年)。日本雖然人為分成各種時代,如奈良時代、平安時代、鎌倉幕府等等,但名義上天皇是唯一最高領袖,所以是世界上延續最久的王國(由於日本列島在佔領琉球之前只有一個民族,不能稱為帝國),也是一個建國始終只有一個朝代(或者說沒有朝代)的國家。

其實按照帝國劃分,中國自從秦朝以來一直都是漢人王朝,由於內部政變內亂而更迭的不算帝國滅亡,只算王朝更替。尤其是自東漢以來直到南朝陳都是禪讓改朝換代的。所以可以把從秦到南朝視為中華第一帝國,計800餘年。十六國和北朝都是異族所建,各視為王國或帝國(視其疆域不同區分)。北朝經隋唐五代直到南宋又可以算中華第二帝國,中途雖有因契丹入侵而滅亡(後晉)以及分裂時期,但基本上算是一脈相承的,計800餘年。契丹和女真各視為一個帝國,蒙古直到北元是一個帝國,明帝國,後金和清帝國。

其實這樣區分也是不科學的,因為異族入侵雖然導致一個帝國滅亡,但是異族漸漸融入中國,建立的也是中國的帝國。特別是由於中國歷史上各朝代都是有自己獨立國號的,而且很多時候許多帝國或王國同時存在,所以如果西方人只用一箇中華帝國來描述中國所有朝代的話顯然不足以描述中國波瀾壯闊的歷史。故世界史學家在整理中國歷史的時候,依然按照其朝代(國號)命名。西方一個帝國興起一般是一個主體民族的興起,滅亡也伴隨著這個民族的被征服,國家的名字是統一的,由於內部更迭而人為地劃分成朝代,中國的情況不同,中國直到清朝以前從未以一個共同的名字(即中國)命名,歷史上的各朝代都是主權國家的國號,中國說白了只是一個民族和文化的共同體,朝代的概念跟西方還是不一樣的。

也就是說,西方一個帝國一般是一個民族或者以後形成的一個主權國家所建,而中國自始至終都是存在許多大大小小的帝國,漢化的少數民族國家,也是中國的帝國,加之中國的帝國甚至只是王國,疆域都很廣大,滿足統治不同民族的帝國的概念,所以只能用各種朝代的不同來區分政權了。


提格拉特帕拉沙爾

首先中國古代一個朝代的時間平均下來300年還是不夠的,很多朝代也就最多200來年。其次,歐洲的朝代並不是上千年,很多國家都已經經歷過幾輪王朝更替了。所以這個問題一開始就不成立。

中國的大一統王朝,能夠最多持續200多年的原因是這樣的。王朝一開始,由於前期大規模的戰亂,導致百廢待興,上一個王朝所形成的大地主,都已經在戰亂中被消滅,產生了一批自耕農。這些人有了自己的財產,等社會安定下來,就能安居樂業,繁衍生息,經過一兩代人之後,貧富差距再次拉大,土地兼併愈演愈烈,又形成了新的地主,在這個時候,平民百姓的貧富差距拉大了,社會分層越來越嚴重,階級躍升也變得越來越困難,在這種情況下,王朝也逐漸走向後半期。一開始官僚系統還可以維持運轉,但到後來,隨著各種利益越來越錯綜複雜,帝國的行政和官僚系統也並沒有太完善,最終導致行政失靈,隨著天災人禍,農民起義和外敵入侵,王朝更替了。這樣一個週期也就二百多年。

再說歐洲的那些國家。羅馬一開始也是個王國,但是維持了二百多年被推翻,變成了共和國,隨著共和國的發展才演化成帝國。羅馬的帝國時期王朝是不斷更替的,因為皇帝很容易被殺或者被廢,剩下各省的軍頭或者是貴族,因為軍隊的擁戴就容易登上皇位,這個就有點類似於我國五代十國時期,兵強馬壯者為天子。

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後,建立在羅馬帝國廢墟上的各國,實際上也是朝代更替的。這是因為歐洲此時建立了封建制度,有了騎士階層貴族,幾乎壟斷了所有武力,平民百姓很難和貴族抗衡,王朝的更替則變成了貴族內部的遊戲,只要最高統治者的貴族家族更迭,就算是改朝換代。比如說英國就發生了多次改朝換代,從征服者威廉入主英格蘭開始,經歷了諾曼底王朝,金雀花王朝,蘭開斯特王朝,約克王朝,都鐸王朝,斯圖亞特王朝,此時爆發了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英國王室的權力被逐漸收緊,之後的朝代變革就和政治關係不大了,後面英國還有漢諾威王朝,一直到今天的溫莎王朝。

與之類似的法國也經歷了多王朝更迭,只不過歷代法國國王都是雨果·卡佩的後代。法國王室從卡佩王朝轉到瓦盧瓦王朝,又轉到了波旁王朝,後來波旁王朝就被法國大革命推翻了。

所以其實你看,歐洲這些往事也基本上都是要改朝換代的,只不過形式和中國不大一樣罷了。遊戲還是貴族內部進行的,與之類似的是日本,日本雖然天皇是萬世一系的,但是也存在實質意義上的改朝換代,換了多家幕府,從鎌倉幕府換到了室町幕府最終換到了德川幕府,雖然天皇家族一直存在,但是實際掌控權卻落到了幾個大將軍家族手中。


地球知識局

怎麼說呢!就是平衡。夏開始家天下,商開始有甲骨文,多少史料記載少,就以周開始。周朝呢,仔細想想,怎麼管天下。沒啥好辦法,只有分封制,也就是大地主,家大業大,兄弟多,咋辦只能分家過唄,就是這麼簡單。這一點和日本西歐差不多,也是分層次的管理,周天子,諸侯,士大夫,士幾層關係。規定好義務和權利,以及效忠關係等。日本的是天皇,大將軍,大名,武士幾層。歐洲是國王,貴族,騎士等。分封制是個比較自然而然形成的一個制度,就是將權利和義務劃分一下,分層管理。這種制度,日本現在的大公司裡依然有其影子。


這種制度的弊病就是紛爭不斷,時間久了,封臣之間利益衝突會有紛繁的戰爭。如果規模不大,會形成幾個大的封臣之間的平衡;君主就是是諸侯平衡的產物。

但這個規律對中國不適合,為什麼?因為中國太大了。比如中國東周任何一個諸侯都是西歐一個大國的體量。任何一個諸侯都有席捲天下的實力,並且中國由於地緣政治的原因,統一是歷史大勢,無論從治理黃河還是抵抗北方草原入侵講,這是必須的。從一開始在黃河中下游地形上,是一片平原, 耕種是好地方 ,打戰不好,無險可守。就這樣打來打去,出了春秋五霸。畢竟各個諸侯國是堂兄弟們,要點臉面,打仗還多少有些顧忌。但從三家分晉開始,大夫奪諸侯權開始後,就撕破臉了。這就是戰國七雄的兼併戰,說白了,就是搶你家的地。秦有地理原因的優勢,然後嚴刑峻法的變法,秦國變虎狼之師,隨吞併天下。

秦有天下,發現麻煩也來了。有周的分封制的教訓。經驗教訓就在眼前呢?知道不能分封了,那就郡縣制吧。可是問題也來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管理的有效距離也就馬一天跑的距離,管不過來。秦始皇再精力旺盛,每天也就看十幾斤的書簡吧,再加上一味依靠吞併六國的成功的方法,嚴刑峻法,秦有二世而亡。其實和暴政關係不大,主要是才剛有天下,管不過來。社會已經不是西周初期的混沌狀態。一味靠嚴刑峻法,不顧及地方情況千變萬化,各地有不同的問題,簡單靠秦始皇有吞併六國之威,還能壓得住。直到漢武帝推恩令,才算解決了劉姓王國的麻煩。為了吸取秦始皇的嚴刑峻法的教訓,漢朝開國只好用黃老之術的無為而治。這才有文景之治。但這種方式治國,造成了地方豪強勢力的壯大,隨著時間推移,也就所謂門閥士族的興起。

門閥士族的興起,看似簡單的一件事。但直接影響了中國千年的歷史進程,直到盛唐士族的勢力才消失在歷史長河。從西漢到盛唐,歷史人物雖說風起雲湧。但基本呢,得士族有天下,但也受制於士族。士族的興起,造成王朝的統治被士族把持,東漢是士族完全壯大時期,多少有名義上共主,東漢後就是分分合合幾百年。看似混亂,其實背後都是士族勢力的爭鬥。無論是南陽的豪強,山東的大族,還是關隴的軍事貴族,本質上就是世襲的士族。就是上品無寒士,下品無士族的地方豪強勢力。

士族勢力的興起,顯示出我們大帝國的困境。無論如何國家太大了,皇權必須有人依靠才行。其實主要的問題就是,統一這麼大的國家,皇權不可能直接管理,必須依靠一定的層次去間接管理。但在這一過程中要防止中間層次的失去控制。漢朝和唐朝就是在國家強大的過程中失去了對中間層次的控制。漢其實亡於門閥士族,唐亡於藩鎮割據。本質上就是管不了。

從宋到明清等王朝,開始採用假強文官,重用科舉,提防武將等措施,保障了王朝的對地方的控制。但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口越來越多,問題越來越多。王朝早期的一些辦法就不好用了,必須得變化了,這就是每個王朝都有變法的原因。但往往變法要針對中間層次,也就是官僚體系進行改革,會使他們利益受損。在這一背景下,使得問題沒解決反而又產生問題,使得更加失去控制,使得王朝崩潰。這背後就是原因就是管不過來的問題,早期人少地多,有問題了多少處理有餘地。到王朝後期中間層次膨脹到王朝無法平衡的地步,也就是迴旋餘地不多。地方事物不管更是不行,有士族、藩鎮的教訓,不管遲早會出現更大的麻煩。這就是王朝的宿命,不管不行,管又管不過來。宋以後的問題就是王朝管不過的問題。這就王朝的三百年的命運,這些人失去控制的時間上限就是三百年,三百年

宋朝外患最重,內政被忽視了。其實宋朝防武將,防外戚,防宦官,但王朝最後受制於宰相。政令均出宰相,南宋的臨安投降書沒有宰相簽章居然是不合法的。

元是一個不想統治的胡亂鬧的外來政權,興於弓馬,敗於弓馬。

明朝有宋宰相之禍,罷相。但發現依然沒法,皇帝畢竟管不過來。只有依靠文管體系,不得已有了內閣,不是宰相的宰相機構,皇權不得已只好依然靠有控制的宦官制衡文官。明朝宦官再厲害也是對文官的制衡,皇權對此有絕對控制力,不是漢唐時的宦官當權。但依舊是最後管不過來,官僚失去控制。要不崇禎不會說文官個個可殺,最後陪崇禎依舊是個老太監。

清雖然用外國人的影響,但主要原因還是太平天國運動後,清政府失去對中層漢族人的控制。雖未亡於曾國藩,但還是亡於北洋的袁世凱。其實也是王朝最後管不過來的問題。


沙中土大溪水

首先感謝秦始皇怹老人家,早於歐盟兩千年創造性地廢分封、行郡縣、車同軌、書同文、同一貨幣度量衡、建馳道、北築長城以御匈奴。這幾件事如果按照一個不擾民的沒有大格局的政府看,基本上都屬於勞民傷財費力不討好的工作。但是所有這些加上儒家思想,就是完全一整套民族認同感的體系,使得後面很長一個時期內秦帝國統治疆域內的人對於我的生活應該是什麼樣的有個基本的概念:我家住在什麼郡什麼縣什麼鄉什麼裡,里長是誰縣令是誰,出門都做一樣的大輪木車,寫一樣的方塊漢字不管是小篆還是隸書,大體上你能認識沒錯。寫的內容都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再看看歐洲,遠的不說,《馬斯特裡赫特條約》簽署之前,你從奧斯陸開車到里斯本,一路過各種國界,手裡的錢從挪威克朗換成瑞典克朗換成芬蘭馬克換成盧布換成波蘭茲羅提換成德國馬克換成荷蘭盾換成比利時法蘭換成法國法郎換成西班牙比塞塔換成葡萄牙埃斯庫多,語言從英語換成瑞典語換成芬蘭語換成俄語換成波蘭語換成德語換成英語換成法語換成西班牙語換成葡萄牙語,歐洲家電那歎為觀止的十幾種語言版本的說明書,你說這種小國家要讓他們承認我是一個國家的人,你說這個國家的議會議長是不是得會十幾種語言,才能保證大家都聽懂?

再說說這種咱們這種大一統的國家和歐洲那種幾萬幾十萬平方公里就一國體量的國家在統治技術上的區別。

關原合戰和大阪城之戰時,德川家康軍和石田三成軍,德川家康軍和豐臣秀賴軍,總規模兩次都是二十萬到三十萬之間,而這兩戰對日本而言都是一戰分天下的大戰。再看秦國,長平之戰秦軍六十萬對趙軍四十萬,總規模一百萬。秦楚鄢郢之戰,攻陷楚國國度光百姓就死了幾十萬。秦魏華陽之戰,秦軍斬殺魏軍三十萬。而這三次還都不是定天下的大戰,都是兩個諸侯國之間的局部戰爭。也就是說,中國境內的局部戰爭擱在外國場場都是世界大戰的規模。這就是大國家和小國家玩法的不同。

以戰爭為例。假設人與人之間不管耕作還是採集還是畜牧,生產力是類似的。所以單位數量的直接參與勞動的人口能夠供養不參與勞動的人口的數量也就是一定的。而小國家和大國家不同的地方在於,你能通過什麼手段去把這些富餘的供養非生產人口的資源集中起來。歐洲形不成強大的中央政府和我國很早就有強有力的中央政府的主要原因,就是管理和稅收技術的區別,從秦朝廢分封行郡縣時開始,縣一級的行政機構就一直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管轄,如果皇帝陛下願意,他可以制定今年宮裡的某一種需求只有某一縣供應,完全沒有問題。但是同樣的問題在歐洲就是個天大的難題,沒人知道地裡能產什麼,沒人知道產出來的東西多少能給領主用來給騎士養馬做鎖子甲。所以為了稅收方便你會發現歐洲有許多看起來很蠢或者很笨的行為方式和制度設計,比方說,寡婦必須改嫁,因為家裡有男丁才算一戶人家才能跟你家收稅,領主不能儲存足夠的實物地租,而只能一年到頭在自己的領地上巡視,到每個家臣家吃一圈就算收了你今年的稅了,所以你家連老帶少有多大飯量,就決定了你能管理多大地方。

再說說為什麼小國家能存續的比較久而大國家上限只到三百年呢?

斯塔夫裡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對於中華帝國的發展方式有過一段非常精彩的論述,因為原文看完讓我給賣了所以我就不大段copy了,大意是這樣,每個王朝的草創時期都是誕生於上一個世代形成的亂世末期,這個時期經歷長期內亂和戰爭後人口大量減少,適合耕種而無人耕種的荒蕪的田地的量很大,於是在朝廷開始的一段時間內,勸課農桑獎勵耕織恢復生產會成為政府休養生息的主題,經過大概三五十年的恢復期,人口得到了恢復,皇帝得到了開墾,國家的財政在這一時期逐步進入了良性循環,歷史上的文景之治,開皇之治,貞觀之治等等,莫不是這種時間段的產物,而後國家進入一個財政的平衡期,耕地開墾量已經達到一個臨界值,能夠供養的人口和人口的存量也基本上平衡,國家開始慢慢無力供養增加的人口,漸漸地進入財政困難期,而到了財政困難期時,國家的經濟就開始舉步維艱。這種舉步維艱並不是說發不出官員的薪水,而是官員的腐化以及伴生的財政板結導致的國家對於任何突發事件,比如天災,比如外族入侵比如局部叛亂都沒有財力來應付。財政困難期中,如果沒有一個可以力挽狂瀾的強人出現的話,那麼國家的統治就會慢慢崩潰,或如唐朝那樣將中央權力分給節度使,讓管理層級扁平化,漸漸地中央政府就失去了對全國大部分地區的實際控制,或如西漢這樣一下將國家權力顛覆在政治強人手裡而導致國家滅亡。如果國家在財政困難期出現一個強人的話,或許還可以維繫更長的一段時間,比如明朝有了張居正之後,其實維持的時間要比沒有張居正更長一些。這就是斯塔夫裡阿諾斯對於中華帝國命運的歸納,三百年是農耕社會在中國這麼大的地域裡能夠維繫大帝國的上限值。

而歐洲國家的玩法,上面說過了他們的稅收技術手段的限制,所以他們不可能統治特別大的地方,哪怕統治特別大的地方,因為技術限制也不可能存續特別長時間,國家統治者的頭銜和地位,在於歐洲人來說其實更像是一種可以流轉的財產。拿羅馬帝國來說,賬面上說羅馬帝國從前27~476年/1453年,西羅馬帝國於476年滅亡,東羅馬帝國於1453年滅亡,而實際上,血統最純正的帝國也就是前期朱里亞·克勞狄王朝時,一共存在到公元68年,僅僅95年,而這95年裡,凱撒的繼承者屋大維是他侄女的兒子,屋大維的繼承者提比略是他的養子,提比略後面的卡里古拉是近衛軍選出來的皇帝,卡里古拉後面的克勞狄烏斯是卡里古拉的叔叔,克勞狄烏斯後面的尼祿又是他的養子,等於帝國世襲是一路踩著乾兒子的路上來的,這在中國幾乎是不可以想象的。而這在他們看來還是在一個王朝裡,中國除了後周有過一次郭威傳給義子柴榮之外,無一例外地本家父子兄弟相傳。可以這麼說,好多時候他們的時間長是因為他們保持了國家的名號不變很長時間,但是實際控制者的姓氏是可以隨便變化的,但是在中國,國號是跟著實際控制的家族變化的。

如果按照歐洲的邏輯,中華大地這兩千多年可以算作一箇中華帝國,就算沒有法理依據至少也可算成兩三個長時段帝國,只不過是由不同的House來統治而已;而如果按照中國邏輯的話,英國的歷史就應該是約克王朝國號“大約”,蘭開斯特王朝國號“大蘭”,金雀花王朝國號“大金”,都鐸王朝國號“後金”,斯圖亞特王朝等等等等。

所以你說歐洲一個國家能存續千年,而中國一個國家能存續300年,其實你的問題裡就混淆了一個概念。你把中國的國家概念給收窄成一個有傳續關係政府或者一個家族,而到了歐洲你又把國家概念放寬到了控制某一地區的一些列當局的總和。


文艮䧹

兩個決定性條件

1.氣候。西歐東亞同屬溫帶靠海,光照和雨水同步,適合農更文明。但西歐的溫帶海洋氣候比東亞的溫帶季風氣候穩定。

2.婚姻。中國一夫一妻多妾,而歐洲一夫一妻。中國家庭模式更符合生物進化原理,而歐洲家庭模式更能維持社會穩定。

中國家庭模式優質家庭多生育有利於種群擴張,文化知識傳播,有利於基因優化,但十到十五代人後,必然土地會到達承載極限,只能勉強生存已無力繁殖的窮人數量會逐漸超過冷兵器時代國家軍隊的維穩極限。遇到大的自然災難糧食供應不足。沒法解決生存和繁衍的光棍軍團會席捲整個大陸導致皇朝崩潰。

歷史上中國人口總是暴漲暴落,而歐洲國家只見戰爭鼠疫的暴落,從來沒有中國這樣屢屢能在文明渡過滅絕危機後,三代就能重新雄霸東方。

每次改朝換代,都只有1/5——1/10甚至更少的人能活下來。而在人口增長過程中,又不過分排斥外來基因。兩千年一波波融合篩選,我從來不懷疑中國人的基因會比那些千年一盤死水的國家好太多太多。今天活著每個人都是歷史名人後代,用基因追溯都能找到一個了不起的祖先。

氣候是沒法選的。而家庭模式也只能適應環境。古代中國如果搞一夫一妻,西周之後東亞這塊土地就會歸遊牧民族,中華文明就會和埃及巴比倫印度並稱四大已滅絕文明古國。


石油熊貓

之所以出現這個現象,其實很簡單,那便是評判的標準不一樣罷了。

我們經常說千年羅馬帝國,千年拜占庭帝國,之後又會想到興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漢四百年之張子房,對比一下,便會有疑問了,為什麼西方一個國家動輒千年以上,而中國歷史上最長的王朝不過區區幾百年呢?


千年羅馬帝國

其實這是一個錯覺,當然,更確切的說是評判標準不一樣。西方的國家,是換統治者但是不換國號。比如說羅馬,一開始是王政時期,就叫羅馬,之後共和時期,還叫羅馬,凱撒之後,奧古斯都稱第一公民,也便是實際意義上的稱帝,此時的國家還是羅馬。這還沒完,羅馬的皇帝也是分家族的。公元69年-公元96年,羅馬帝國弗拉維家族統治,叫做弗拉維王朝,但帝國對外名字還是羅馬帝國。公元193年-公元235年,羅馬的統治者換成了塞維魯家族,稱塞維魯王朝,這已經是實際意義上的改朝換代了,但是國家的稱號依舊是舊稱——羅馬帝國。而中國古代則有點不同,我們是依據統治者的不同,來劃分王朝的起始點。比如秦朝便是嬴氏統治,到了漢朝統治者變成劉氏,便將這兩個時期化為不同的朝代。其實如果依據西方的劃分方法,那中國就厲害了。從夏商周開始,中國便有了統一的族稱——華夏。之後便是嬴氏秦王朝時期的華夏,之後是劉氏漢王朝時期的華夏,接著是司馬氏晉王朝時期的華夏,如此說來,我們便可以說是五千年華夏了。

單單以家族為劃分的話,西方最長久的王朝應該是哈布斯堡王朝,從1273年哈布斯堡公爵魯道夫一世當選德意志國王(但未加冕為皇帝),直至1918年奧地利帝國被奧地利共和國取代,近645年。

哈布斯堡的雙頭鷹

不過要說最長的家族王朝,則應該是我們的鄰國日本,他們的天皇尊崇萬世一系,從前148年開始,直到現在,日本據說都是一個家族在進行統治,稱菊花王朝。

日本菊花王朝的標識

(全文完)


小文章大視野

(一) 中國知識換了朝代,而國家沒變

我們一直被人稱之為中華文明或華夏文明,只是在不同時期統治者不一樣,統治者為了標榜自己的權力至上,會給自己所掌控的華夏大地命一個名而已,但事實上國家並未變化。

歐洲亦是如此,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國家權力掌控者,只是各時代的掌權者並沒有在自己權利掌控期間更換名字。


(二) 古代中國強調人治,古代歐洲強調神治

不管是在奴隸制社會還是在封建制社會,中國古代君王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軍令如山,特別是在秦漢後強調“君權神授”,使得君主的意念成為了國家最高指令。而任何一代君王都不可能長命百歲,任何一代君王都不可能英明睿智。

在統治者的統治能力缺乏知識,新的有能力人就會逐漸擺脫無力統治者的控制而自立,建立新的王朝。而古代歐洲強調神權至上,宗教大於世俗政權,宗教牢牢掌控了所有臣民的心理,甚至是統治者,不管世俗政權如何更迭,其宗教信仰始終保持一致,這也就使得其不至於像古代中國朝代不斷更迭。


(三) 古代中國強調中央集權,而古代歐洲不是

古代中國,特別是封建社會,中央不斷集權,清朝雍正皇帝設置軍機處標誌著封建社會中央集權達到了頂峰。

中央權力過大,地方權力過小,加之自然經濟長期存在,必然導致中央與地方、與平民的矛盾日益尖銳,每個朝代建立之初對於地方、對於百姓的保障都較好,但隨著統治者不斷集權,百姓利益被層層剝削,進而奮起反抗,以保障自身利益。

而古代歐洲雖然也是君主統治,但是地方權力並未不斷縮小,地方領主、奴隸主的權力較大,自身利益得以保障,與君主始終站在一條戰線,自不會奮起反抗。


綜上就是中國朝代時間比歐洲朝代更短的原因!


敢為青年數碼

題主是不是對朝代這兩個詞有什麼誤解?

其實中國和歐洲的朝代劃分,基本上完全是兩碼事。

如果把歐洲看成跟中國一樣是一個統一的板塊,可以說整個歐洲自始至終處於割據狀態,從來沒有達到過真正的統一,更別提朝代了,怎麼可能有上千年的朝代?


先說中國

中國從秦始皇開始統一,接下來開始了朝代更迭,而不管朝代怎麼更迭,整個中國基本都是統一的狀態。

再說歐洲

如果羅馬帝國算是整個歐洲唯一的皇帝,從羅馬分為東西羅馬帝國開始,這個帝國實際上就已經名存實亡了。後來西羅馬帝國隕落,東羅馬帝國的國王你方唱罷我登場,都不再是真正的羅馬帝國了。

更別說整個歐洲各種領主和貴族歌劇,什麼法蘭克國王,英格蘭國王,都是隔不了幾十年就開始斷子絕孫,或者直接串種篡位。

就拿看起來最整齊的法國王朝做例子。

矮子丕平從莫洛文王朝手中,是篡位建立了加羅林王朝,又串到了卡佩王朝,雖然卡佩王朝和他的餘脈大概經歷了600年才易主波旁王朝,但這中間也是各種亂串,還伴隨著差點被英國人給滅了的百年英法大戰。

為什麼你會覺得王朝是連續的

因為整個歐洲的王室都是一家人嘛!

歐洲的國王有一個不好的習慣,就是死了之後不找繼承兒,而是給下面的兒子平分土地。舉個例子,這直接造成查理曼大帝死後把整個幾乎完整統一的歐洲分給了三個兒子,從此有了今天法國,意大利,德國的版圖雛形。因此這三個國家實際上本來就是一個祖宗。

另外,當混亂的割據形成,就形成了貴族階級,所謂門當戶對,也是為了政治上強強聯合,貴族中互相聯姻的事兒屢見不鮮,你覺得是八竿子打不著的各個歐洲國家,實際上是剪不斷理還亂的親戚,從我們外人眼裡,這國家的權柄不過是父子,叔侄,兄弟之間的爭鬥,你要非說他們是一個朝代,一家人,也並不是沒有道理。

要說亂,歐洲才是最亂的。相比之下再看中國歷史,就那麼幾個王朝,簡直太清晰太簡單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