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歐盟國家的凝聚力?

紅帽胖達

從歐洲一體化發展的歷史來看,歐盟從來沒有真正的實現自己的凝聚力。即使是在2004年,歐盟經歷最大規模的擴大歐盟成員國的數量翻倍的時候,那麼歐盟的凝聚力也是不升反降。攤子鋪的越大,自身的機制化越難以實現。尤其在經歷08年的金融危機,使得本來就沒有鞏固的歐盟組織以及里斯本條約之後還沒有得到落實的一系列法律法規,都流於形式。所以歐盟的凝聚力從來沒有真正的得到建立和實施。

目前來看,歐盟的凝聚力不斷的弱化,因為受到難民危機,金融危機,銀行危機等一系列危機環境的影響。同時各個國家爆發的民粹主義以及民粹主義政黨紛紛執政,導致英國脫歐為代表的疑歐勢力大大增強。現在不但現有的歐盟機構的凝聚力沒有辦法得到體現,甚至還面臨分崩離析的風險。

此外一個政治組織的凝聚力,要靠自身價值和認同的不斷積累。歐盟的價值觀是一個變化的概念體系,但是總體來講,法治,人權,平等都是其中重要的核心要素。同時,歐盟通過一系列的對外政策,將這種價值體系加以對外推廣。但是實際的效果卻不盡如人意。反過來就使得歐盟的這種價值觀失去了一定程度的市場。


王宏禹

歐盟的前身是歐洲共同體,創始成員國是德、意、荷、比、盧六個國家,總部在比利時,成立時間是一九六七年。經過多年的發展與合作,歐洲共同體不斷強化關係,從經濟聯盟逐漸走向政治經濟於一體的聯盟,一九九三年,在共同體成員國的倡導和推動下,馬斯特裡赫特條約生效,歐盟正式誕生成立。

到今天為止,歐盟已發展至二十八個會員國,與歐盟剛成立時不同的是,現在歐盟的凝聚力正面臨下降。九十年代初期,歐盟成立後,各成員國都團結一心,為打造一個強大的,向外發出一個統一聲音的歐盟而努力。之後,歐盟又在貨幣一體化上努力,推出了歐元,使得歐盟之間的聯繫越發緊密。歐元的推出,使得歐元區國家之間的經濟貿易更加便捷,推動了歐盟一體化進程。

然而,隨著歐盟內部的進一步深化合作,各種矛盾也不斷凸顯。近年來,歐洲多國深陷債務危機、難民問題、英國脫歐、成員國互相指責等問題一個接著一個。這些問題出現的本質是成員國更加註重本國的利益,而不是為統一的歐盟考慮。這涉及到主權和利益讓渡問題,畢竟每個國家的人都不願意捨棄自己的利益而白白貢獻給其他歐盟國家。英國脫歐的成功,不僅削弱了歐盟的凝聚力,也使得歐盟的大國成員看到一個避免小國拖累自己的途徑。在歐盟內部,各國經濟發展不一,勞動生產率不一,地位不一、影響力不一、更深層次的還有民族矛盾問題,使得各成員國在權利和利益的天平上博弈。日後,歐盟能否恢復往日的凝聚力,德法兩個大國能否擔當起重振歐盟的重任,是一件難以預測的事。倘若德法力量越來越趨於平衡,則對歐盟的凝聚力越有好處,至於未來歐盟走向如何,我們拭目以待。


環球網

歐盟國家的凝聚力可分為內生凝聚力和外壓促成的凝聚力。

歐洲大陸如果從公元前27年羅馬帝國建立算起,到現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中大多數時間都是大一統的狀態。羅馬帝國存在了1480年,這一時期是相對平穩的,只是從十三世紀初到1453年奧斯曼帝國攻破君士坦丁堡為止這一時期屬於征戰期。奧斯曼帝國統治了歐洲大部之後的五百年間,整個歐洲也是相對穩定的。

奧斯曼帝國疆域圖



近代歐洲的工業革命給歐洲帶來了經濟和技術的飛躍式發展,促成了葡萄牙帝國,英帝國的迅速崛起,尤其是航海方面的大發展,使得上述國家能夠得以避開奧斯曼土耳其的陸路貿易通道,繼而開闢出海上貿易航道,把歐洲的工業產品直接運往亞洲進行交易,進一步促進西歐國家的發展,尤其是英帝國在最強盛時號稱日不落帝國。

西歐列強在對世界資源掠奪的過程中,相互之間利益爭奪加劇,矛盾逐漸增大。隨之1914年6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雖然涉及到亞洲非洲的部分地區但主戰場在歐洲,傷亡人數達三千萬之多,經濟更是受到重創。然而,這一戰並沒有讓有些傷痕累累的歐洲國家接受教訓,尤其是戰敗國,特別是德國。一戰後動員全國之力全力恢復經濟,發展軍力,僅僅25年之後以德國為首的法西斯就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這一戰雖然波及全球但損失慘重的還是歐洲,傷亡近億人歐洲佔其半。這一次歐洲國家真的感覺疼了,由此開始從戀戰思維向和平思維轉變,歐洲國家的內生凝聚力開始產生。

1949年成立的歐洲委員會成為第一個泛歐組織,這完全可以說是歐盟的萌芽,之後還成立了多個像煤鋼共同體、關稅同盟組織等,到1958年正式成立歐洲經濟共同體,歐盟的前身或叫做雛形出現。之後幾十年協商、談判、籤協議、擴編、完善,直到1993年11月1日(馬斯特裡赫特)條約正式生效為止,標誌著歐盟正式成立。


二戰之後歐洲國家的經濟恢復發展的很快,但是單一國家的力量不論是經濟還是政治都難以和當時的蘇聯甚至美國抗衡,它們需要團結起來抱團取暖這便是歐盟內部最大的凝聚力。也是外部壓力促成的凝聚力。


九十年代初東歐國家嚮往歐盟的力量可以算歐盟的另一股凝聚力。

顯然歐洲人吸取了兩次世界大戰的教訓,放棄了戰爭,選擇了結盟,這是歐洲人之福,也是世界之福。願歐盟的分裂止於英國的脫歐,願歐盟繼續團結一心向前發展,讓世界多一份和平之光


平民諫客



歐盟基於貿易一體化而形成的,歐盟國家凝聚力主要取決於各國政府主權對歐洲聯盟的出讓程度,而從歷史來看歐洲較為複雜的種族與歷史矛盾使得凝聚力大打折扣。

歐洲擁有複雜的歷史矛盾使彼此產生隔閡,中北歐的日耳曼人,英倫的盎格魯撒克遜人與凱爾特人,東歐的斯拉夫人與馬扎爾人,南歐的希臘人與羅馬人等等在歐洲歷史當中的權力爭奪、國家廝殺、宗教鬥爭導致對彼此互不信任,使得長期以來歐洲充滿分裂,無法形成一個統一的歐洲。而自18世紀以來各國的主權國家的成立,更加重了這一問題,即便近60年來極力撮合的歐洲聯盟一體化,但其本質未變化使得凝聚力並不如宣傳中的牢靠。



而17世紀以來的歐洲政治格局也是除種族外的歐洲聯盟問題之一。北歐的瑞典、挪威、丹麥與之後的芬蘭,自16世紀就形成遊離於主流歐洲之外的斯堪的納維亞國家,而英國自始至終從未真正融入過歐洲大陸。而東歐諸國飽受奧匈帝國與土耳其帝國的影響,在沒有解決民族矛盾和形成明確的國家發展路線時就被捲入了共產主義同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冷戰當中,最終被視為歐洲的異類。南歐的意大利儘管創造了文藝復興但自19世紀才形成真正意義上統一國家。而“兩牙”自17世紀衰落後距離歐洲中心越來越遠。法蘭西與德意志兩國相愛相殺,前者由於人民公社與拿破崙直到現在其他歐洲國家都心有慼慼,而後者普魯士的鐵血更是造成了兩次世界大戰,所以歐洲近代以來的政治問題也使得凝聚力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正因為基於如此的不確定性,使歐洲聯盟自成立以來就磕磕絆絆,由於當時東西歐意識形態問題使成立之初就充滿變數。自蘇聯解體後東歐成為棄兒,同西歐顯得格格不入,儘管2004年接納了東歐,但至今爭論尤在。而馬斯特裡赫特之後,歐盟從經濟聯盟轉變為政治聯盟,對於歐洲人民來說還多少有些不適應,於是出現了法國荷蘭票決否定《歐盟憲法條約》的問題出現。而2008金融危機導致的“歐豬五國”,使得歐盟不得不報以援手,但各國在金融危機面前都自身難保,對此更是加重各成員國的不滿情緒。再加之2011“阿拉伯之春”以來造成的難民危機,更是對歐盟各國凝聚力的雪上加霜。受到衝擊的地中海沿岸各國對西歐、北歐國家接納難民問題上消極頗為不滿,加重了歐盟的撕裂。

所以基於歷史原因與一系列新生的外交問題,對於歐盟成員內部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所以對歐盟成員的凝聚力前景並不十分看好。


馬克觀察

歐盟凝聚力有一個專門的詞,叫做EU cohension。自歐共體/歐盟從核心國家往外擴展後(特別是歐盟東擴後),歐盟意識到加強成員國的凝聚力對歐盟的前途至關重要,因此也採取了包括各項結構基金在內的多項政策手段,旨在加強凝聚力。

凝聚力可以分為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結構性凝聚力,第二個層面是個人性凝聚力。結構性凝聚力指的是成員國與歐盟及成員國之間的凝聚力,具體指標可以包括歐盟在成員國經濟中的重要性(如對歐盟出口佔本國出口的比重,歐盟投資佔本國吸引外資的比重、歐盟基金對GDP的貢獻等)、成員國對一體化的態度(有多少項“選擇不參與”(opt-out))。而個人性凝聚力主要衡量成員國國民對歐盟的看法和對歐盟政治的參與,具體來看主要有對歐洲議會選舉的參與度,反歐盟政黨的得票比例,(民意調查顯示的)民眾對歐盟的信任程度、對歐盟各計劃(如經濟貨幣聯盟、共同外交政策、共同防禦和安全政策)的認可程度等等。

最近,為了研究2007-2017年歐盟凝聚力的變化,歐洲學者蒐集了眾多數據,得出了一些有趣的結論。新入盟的中東歐國家的結構性凝聚力大增,但個人性凝聚力仍遠低於歐盟平均數。北歐國家的個人性凝聚力有所增長,而法國、意大利、西班牙等國家在結構性和個人性兩個層面都經歷了凝聚力大跌。經濟危機和難民危機對個人層面凝聚力的影響最顯著,特別是在歐洲一體化的政治參與度上。正在脫歐的成員——英國十年來一直是歐盟凝聚力最差的國家,不論在結構層面還是在個人層面。這些結論也說明,歐盟東部與西部的斷裂線仍將在未來一段時間塑造歐盟政策。


大蓓姐

歐洲聯盟(德語:Europäische Union,法語:Union européenne),簡稱歐盟(EU)前身是歐共體,在90年代歐共體基於《歐洲聯盟條約》而誕生了歐洲聯盟,最初創始國6個(德國、法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現在有28個成員國(英國脫歐變成27個)。日常運作方式依照《里斯本條約》有統一的組織:理事會、委員會、歐洲議會、歐洲法院、歐洲統計局、歐洲審計院、歐洲中央銀行、歐洲經濟區等等。但是各國經濟發展很不均衡。大體西歐比較富裕,南歐國家(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希臘、愛爾蘭)債務危機最大,靠歐盟輸血過日子。2011年的債務的希臘債務危機就是個例子。

還有就是隨著近來的難民潮問題和恐怖主義問題的凸顯,各個國家在這兩個問題上也有很多分歧。在防禦和安全領域,俄羅斯是歐盟的長期共同威脅,本來歐盟想搞歐盟軍事一體化但是在傳統上歐盟安全靠的是北約,歐盟成員國本來是北約的成員,北約又是美國用來控制歐洲的工具。如果要在北約內部重複搞一體化肯定會引發美國的不滿。所以到現在都是成果有限,凝聚力有限。



有中空

歐盟是歐洲國家比較鬆散的聯合體。

雖然鬆散,但他有統一的組織:理事會、委員會、歐洲議會、歐洲法院、歐洲統計局、歐洲審計院、歐洲中央銀行、歐洲經濟區等等。

說他鬆散是各國有自己獨立的政治、經濟、文化、外交、軍事等等。各國經濟發展很不平衡。大體西歐比較富裕,東歐就比較差勁。

歐盟國家挺多,比較大的也就法國、德國、意大利、英國、西班牙等。真有什麼事也以這幾國出力。別的小國家就是吶喊助威。平時富裕國家還要接濟東歐國家,不然怎麼辦?西歐人民是有怨言的。

二戰後世界走向多極化。各殖民地紛紛獨立。經濟快速發展。美國主導的世界越來越不被世界人民看好。歐洲被美國綁架的北約四處惹事,民怨很大。可是任哪一個國家也無法獨立對抗世界霸權(包括俄羅斯),在國際舞臺發出更強音。團隊、組織的力量是很大的。報團取暖,以集體的力量來發音,沒有人會忽視。

有事歐盟是一家,無事一家兄弟鬧!


張泉城1

那麼如何看待歐盟的聚力了。我覺得從救助希臘計劃就可以看出歐盟的聚力,當希臘債務危機爆發後,歐盟各國積極應對,三次的救助計劃不僅使用歐盟沒有出現更大的債務危機,也使用世界經濟沒有進入衰退。從這點可以看出歐盟的凝聚力不簡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