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戰列艦和戰巡的區別是什麼?

-Travel-

高速戰列艦,設計有足夠的火力和裝甲,能與敵方戰列艦進行長時間的對射。而戰列巡洋艦,則是靠犧牲裝甲防護能力,來換取較高的航速。

長門級戰列艦,在建成時是當時速度最快的

高速戰列艦,是一種在不減弱裝甲防護能力和火力的前提下,儘可能提高航行速度的戰列艦。因為大多數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期出現的無畏型戰列艦的設計航速均相當低,因此高速戰列艦這個詞彙即是用以形容以提高航速為主要目標的戰列艦。除參與普通作戰外,高速戰列艦還可以憑藉較高的航行速度,來執行更多種類的任務。

胡德號戰列巡洋艦

而戰列巡洋艦,是一種活躍於20世紀初的主力艦。戰列巡洋艦在尺寸、造價和武裝方面,與當時的戰列艦相近。但是一般裝甲都比較薄弱(與戰列艦相比),以換取更高的航速。這種艦艇,在遇到敵方巡洋艦時,可以將其消滅。但是遇到對方戰列艦時,通常裝甲是難以承受後者打擊的。

高速戰列艦與戰列巡洋艦的主要區別在於。高速戰列艦設計有足夠的火力與裝甲,能在戰鬥中與敵方戰列艦進行較長時間的對射。而戰列巡洋艦,則是以犧牲裝甲防護來達到較高的航速。所以缺乏與戰列艦長時間對射的能力。

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

高速戰列艦,並不像戰列巡洋艦一樣,成為被海軍採納的正式稱呼。另外,高速戰列艦在各國海軍官方文件上,與傳統的戰列艦並沒有任何分別。而且當時的海軍艦艇名冊或條約,也沒有將將高速戰列艦視為一獨立的艦種。而戰列巡洋艦就不一樣了,這一艦種,在當時艦艇名冊上,都是一種獨立的艦種。


鼎盛軍事

早期的BC設計作用是對敵方的巡洋艦進行毀滅打擊,而對付戰列艦也可以憑藉航速和大口徑火炮逃跑並對敵方造成一定的傷害。早期BC和早期BB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BC用航速犧牲裝甲,BB用裝甲犧牲航速。而BC被拉上戰列線和BB對決則顯示出裝甲的巨大劣勢,日德蘭海戰殉爆的瑪麗女王號就是最好的例子(雖然跟英國人在炮塔裡面亂堆藥包也有關係)。日德蘭海戰結束後,各國吸取日德蘭海戰中BC暴露出的弱點的經驗教訓,重新設計BC,此時的BC已經逐漸向高速BB過渡,裝甲變得厚重,不僅僅承擔對付巡洋艦的任務。當時典型的設計為英國的胡德號戰巡(丹麥海峽被俾斯麥一發入魂主要是人品原因,被俾斯麥打進天窗,用裝甲區硬接俾斯麥的381不是不行)和日本的天城級戰巡。尤其是天城級戰巡,體現了戰巡向高速BB過渡的重要特點,同屬“八八艦隊”的紀伊級戰列和加賀級戰列除了航速略慢於天城級(然而仍然屬於高速戰列)外,無論是主炮的佈局還是裝甲結構都和天城級幾乎相同。然而,由於《華盛頓海軍條約》的簽訂,天城級,加賀級被改成航母或拆毀,紀伊級放棄建造。同時代美國的列剋星敦級戰巡也被改成航母或拆解。然而,由於美國之前沒有設計過戰巡,列剋星敦級還是傳統的皮薄餡大的結構。二戰時期,傳統戰巡和傳統低速戰列已經被高速戰列取代,然而仍然需要一種戰艦對付地位更加重要的重巡。於是,另一種戰巡——大型巡洋艦被製造出來,這種戰艦的火炮口徑介於戰列艦和重巡洋艦之間,一般為283-330mm,而且不用來拉上戰列線參與主力對決,專門對付敵方重巡或者從事破交任務。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德國的沙恩霍斯特級戰巡(注:也有稱為戰列或大型巡洋艦的)和美國的阿拉斯加級大型巡洋艦(注:也有稱為戰巡的),法國的敦刻爾克級戰巡(注:也有稱為戰列的)基於設計目的有時候也被算進去。同時,日本也發展了類似的“超甲巡”,蘇聯也發展了斯大林格勒級戰巡,但這兩級艦都沒有建成。由於這種戰艦花費巨大,相當於正常戰列艦三分之二左右的造價(以阿拉斯加級為例),不如發展其他艦艇合算,所以建成數量並不多。同時,這種艦艇也有“定位不明”的嫌疑。二戰結束後,隨著導彈戰艦時代的到來,火炮戰艦逐漸消亡,戰列巡洋艦和戰列艦也一起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BB63Missouri

戰列巡洋艦應該是費舍爾海軍改革期間前後產生艦種,英國生產這個軍艦的原因主要是用於解決英國海外貿易線的保護,主要針對的就是德國無處不在的破交巡洋艦隊,要求是一種擁有較高航速,火力全面壓制巡洋艦,裝甲防護低於戰列艦,特別是水線和水平裝甲低於戰列艦的艦種,通常擔任英國海外分艦隊的旗艦,擁有一定的指揮能力,但是根據費舍爾得預想,這類今年應該不擔任助理艦決戰的任務。但是在一戰發生的日德蘭海戰中雙方為了加強戰列線火力水平,不約而同的將戰列巡洋艦編入了主力艦隊(我對於德國發展戰訓很奇怪,即沒有大量的海外領地,也沒有不可或缺的海上貿易線,我惡意的猜測德皇的想法就是英國人有我也要有),實戰證明戰巡下主力艦隊決戰中就是個渣,雙方損失的大型軍艦中一多半都是這玩意。可以說是戰巡是在動力系統相對受限制的情況下,發展出來的一種過渡產品。而快速戰列艦缺完全不同,我能想到的快速戰列艦隻有衣阿華級,這完全是為了主力艦隊決戰設計,在沒有弱化裝甲防護的基礎上得益於動力系統的巨大進步而產生的一級標準戰列艦,而航速快,續航距離遠給其部署帶來了巨大的戰略和戰術優勢,雖然在噸位上和日本的超級戰列艦大和級有一定差距,但在戰力上和可部署,可批量生產這個方面考慮,這一級戰列艦是完全壓倒大和的。所以戰巡和快速戰列艦從根上看就是兩種軍艦,戰巡更可以認為是技術不達標的時候英國人採取的一種無奈的變通,快速戰列艦的誕生就完全取代了傳統戰列艦和戰巡。不過隨著成熟的快速戰列艦的誕生,戰列艦走向巔峰,也走向了終結,海軍航空兵的崛起使得戰列艦徹底淪為護航艦隻和對岸炮擊船,真的是非常可惜,我們無法看到一場最新銳的戰列艦之間的對決


粗心的鴨子

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的最大區別就是裝甲。我們都知道戰列艦是厚重裝甲和重炮的結合體,速度並不作為硬性指標。而戰列巡洋艦最初的設想就是高速重炮,裝甲不是硬性指標,因為它對手是對方的巡洋艦,而不是對方的戰列艦。

導致這兩者出現不同的是因為技術的問題。戰列巡洋艦是出現在一戰之前。而高速戰列艦出現在二戰前期。相差幾十年的時間,動力技術發生巨大變化,也就導致這兩者的不同。


在一戰之前,所有艦船的動力系統都是以燒煤為主。但是沒得力燃燒利用率低下,給發動機帶來的功率就小。所以戰列艦的速度普遍都較慢。所以增加速度那就必須增加鍋爐,這樣就必須拉長電艦體騰出給鍋爐空間以及排水量。這樣就勢必會影響到裝甲。所以戰列巡洋艦普遍都是艦體比較修長的。

日本唯一一級金剛級高速戰列艦,是用戰列巡洋艦改裝過來的。

而高速戰列艦是在新的動力系統更新的情況下保持原來的裝甲和火炮口徑不變。但是行數卻能達到28到30節,而這個技術就是石油的出現。後期的戰列艦都使用的油煤混燒技術或者時直接用重油專燒。原料,燃燒的利用率提高。使得航速大大提高。也就是所謂的高速戰列艦。


美國第一級高速戰列艦華盛頓級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區別在鍋爐水平上。

戰巡是一戰前的產物,是由裝甲巡洋艦發展來的。當時的鍋爐壓力比較低,蒸汽輪機水平也不行(一開始是直連的,樣式也是反動式)巡洋艦為了增強航行能力,動力系統要佔很大的空間和重量(那時經常要十幾臺鍋爐),所以戰巡的特點就是又細又長,還特別難以控制重量,稍微加點裝甲就會增加很多噸位。

高速戰列艦是間戰期間的產物,技術進步導致動力性能大幅度提升,只要區區幾臺鍋爐就能達到過去十幾臺鍋爐達到的效果,節約了大量空間和重量,這樣專門設計一種可以執行戰巡任務的戰列艦就成了可能。間戰期間德國以巡洋艦的名義造過不少這類軍艦,也有不少國家選擇對舊戰巡直接改裝加強生存力。實際二戰期間的高速戰列艦和戰巡區別已不太明顯,這些改裝戰巡可以視為生存力較差的高速戰列艦。


韋格蒂烏斯

戰列巡洋艦是舊式戰列艦減少裝甲防護,減輕重量,藉以獲得較高航速的。如果加上足夠厚的裝甲,就變成戰列艦。因為一戰當時的動力系統功率還是不夠大。

高速戰列艦是二戰時出現的。此時船舶動力有了很大發展。即使採用正常厚度的裝甲,採用新型船型,依然可以獲得較高航速。代表的是美國衣阿華級戰列艦,可以達到30節以上。配合航母作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