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板需要更多的“寧德時代”

繼5月18日拿到IPO批文之後,寧德時代終於在5月22日正式披露了公開招股意向書,擬發行不超過2.17億股,募集資金規模為53.52億元,預計發行日期為2018年5月30日。這也是創業板迎來的首隻獨角獸上市。

今年以來,A股在擁抱新經濟的浪潮聲中,頻頻向獨角獸企業伸出橄欖枝。滬市主板市場已先後迎來的三六零、藥明康德、富士康的發行上市或借殼上市。但最應該迎接獨角獸上市的創業板,寧德時代的腳步卻是姍姍來遲。

實際上,創業板更應該迎接獨角獸企業的上市。因為創業板的定位與新經濟企業是最為匹配的。畢竟新經濟企業通常都是高新企業、創新企業,而創業板就是為這類企業的上市最供服務的。並且從創業板的發展來看,也確實需要有“寧德時代”這樣的獨角獸企業上市,需要有更多的“寧德時代”這樣的獨角獸企業上市。

創業板需要更多的“寧德時代”

最近有一件萬眾矚目的事情是足以刺痛創業板的,那就是A股納入MSCI指數體系的事情。從今年6月1日起,A股將正式納入MSCI指數。而在此之前,明晟公司於5月15日凌晨公佈了對A股納入MSCI指數體系的成分股進行調整的情況,共有234只A股被納入MSCI指數體系。對於A股市場來說,這本來是一件可喜可賀的事情,這是A股市場對外開放的一個標誌性事件,它也意味著從6月1日起,MSCI的成員們也將正式投資這234只成分股了。

但刺痛創業板的是,在234只納入MSCI成分股的A股中,居然沒有一隻來自創業板,創業板公司遭到MSCI的徹底拋棄。雖然這只是一個暫時現象,隨著A股納入MSCI佔比權重的進一步提高,未來肯定會有創業板公司的股票納入到MSCI,包括若干年之後,創業板公司股票也會悉數納入MSCI指數,但在此次MSCI成份股的調整中,創業板無一股票入選,這確實是值得創業板市場反思的。

作為一種反思,創業板存在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就是缺少真正高成長的標杆性企業。目前創業板上市公司超過700家,雖然這700家公司中並不缺少好的企業,但那種高成長的標杆性企業,在創業板中卻並不多見。像納斯達克有微軟、蘋果、英特爾、戴爾、思科以及Facebook(臉書)這樣的巨頭企業,因此,誰也不敢輕視納斯達克,但創業板缺少這樣的巨頭企業,於是在MSCI面前自然也就無足輕重了。如果創業板能有幾家寧德時代這樣的獨角獸,顯然就不會遭到MSCI的輕視了。所以,從創業板的發展來說,需要有寧德時代這樣的獨角獸企業,而且是越多越好。

那麼,如何讓創業板擁有更多的“寧德時代”?個人以為,這至少需要注意三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在IPO的過程中,儘可能爭取到更多的獨角獸企業來創業板上市,以此來改善創業板上市公司的結構,提高創業板上市公司的質量。這件事情實際上是目前深交所正在努力做的一件事情,如在今年 2月9日深交所發佈的《深圳證券交易所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8-2020年)》裡,深交所就明確表示:以促進深市多層次市場健康發展為主線,推動形成特色更加鮮明的市場體系,突出新經濟新產業特徵,針對創新創業型高新技術企業的盈利和股權特點,推動完善IPO發行上市條件,擴大創業板包容性。

二是要重視對獨角獸的培養,在擁抱新經濟的大潮中,積極發掘一些年幼的獨角獸,並讓其IPO上市。當然,培養獨角獸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情,但從投資的角度來看,或許這是一件更有投資價值的事情。就像騰訊,當初還不是獨角獸的時候,在香港市場的股價甚至不足4港元,但如今作為獨角獸的騰訊,股價卻高達2000港元以上(復權價),哪個階段更有投資價值是顯而易見的。

三是要全面完善創業板的各項制度,為獨角獸企業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創業板不是沒有好公司,但為什麼一些好的企業不能成長為獨角獸,甚至還有的還墮落了?這與A股市場的制度不完善是有密切關係的。有的企業上市了,精力不是放在主業上,而是想著辦法搞資本運作來圈錢。有的企業因為股市融資太容易,因此盲目擴張,結果荒廢了主業或拖垮了主業。有的企業老闆,則不停地套現,然後走人了之。這些都是由於制度上的缺陷引起的,成為危及企業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這些制度上的缺陷必須得到修正,避免創業板企業成為“毒角獸”,而不是獨角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