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料乙醇產業興起 將帶動糧價上漲

燃料乙醇產業的興起,增強了原油與糧食間的價格聯動關係。在發展燃料乙醇之前,原油主要通過作為現代農業生產經營的重要物資投入(代表性的如化肥),在生產、運輸、消費等環節對農業及農產品價格產生影響,原油價格上漲是推動農產品價格上漲的基本因素;而燃料乙醇產業出現後,燃料乙醇作為原油的替代品,油價上漲,會增加對燃料乙醇的需求,進而帶動以玉米等糧食為主要加工原料的需求,在土地資源稀缺情況下進而帶動其他糧食價格上漲。

研究表明,原油、玉米和燃料乙醇三者價格存在確定的變動關係。例如,短期世界生物燃料乙醇產量上漲1%,會引起我國玉米價格下一年上漲0.4746%;長期來看,世界生物燃料乙醇產量每上漲1%,使我國玉米價格上漲0.3047%。此外,國內玉米期貨價格在2004年至2017年幾乎呈現同漲同跌的趨勢,只有在個別年份出現不符。2007-2008年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國際油價呈現了尖銳的倒V形分佈,使得玉米價格也出現大幅下滑。而美國玉米、燃油市場的發展表明,在2008-2011年期間燃料政策的實施,推動玉米價格上漲了33.0%-46.5%。

國際經驗表明,美國燃料乙醇產量發展迅猛,主要是國內的能源需求不斷增長及大力支持的政府產業政策,燃料乙醇產量從2000年到2015年增長了8倍多。20世紀初,燃料乙醇的產量不能完全滿足自己的需求,但自2010年開始,美國對乙醇的產量不再依賴進口,滿足本國所需的同時還有能力出口國外一部分。美國玉米價格與原油價格走勢表明,雖然在某些月份出現背離,但總體而言燃料乙醇的發展打通了玉米市場和能源市場的通道,使得玉米和原油價格的聯動性增強。尤其在2005年以後,在燃料乙醇的作用下,原油和玉米價格之間存在同向變動關係。

目前美國、巴西成為燃料乙醇的主要生產國。而我國燃料乙醇起步較晚,2001年4月開始對以玉米作為原料的車用乙醇汽油進行推廣和使用,最初的目的是消化“陳化糧”。為推動燃料乙醇的快速發展,我國先後制訂了多項支持其發展的政策,2001年—2007年受我國政府政策的支持,燃料乙醇產量快速增長;2007—2011年是燃料乙醇扶持政策的衰減的過程,產量增長緩慢。2017年9月13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財政部等十五部委聯合印發《關於擴大生物燃料乙醇生產和推廣使用車用乙醇汽油的實施方案》,到2020年,全國範圍內將基本實現車用乙醇汽油全覆蓋。到2025年,力爭纖維素乙醇實現規模化生產。在這一政策推動下,我國燃料乙醇產業將會步入快速發展的重要階段。

數據顯示,2016年8家指定燃料乙醇定點生產企業的燃料乙醇產量240萬噸,國內燃料乙醇的潛在缺口近千萬噸,所以此前發展燃料乙醇具有重要意義,不難發現我國燃料乙醇雖然產量逐年增加,但與國際水平相比仍有較大差距,這與國內的政策、環境等密不可分。隨著未來燃料乙醇的大力發展,玉米和原油價格的傳導路徑會更加通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