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市多空並存,麥價暫難大跌

一般來講,每年春節過後乃至接新以前,是小麥市場面臨壓力相對較大的一個時期。原因是需求消費高峰已過,而市場供給承受政策性小麥拍賣、各級儲備糧輪換出庫、新麥上市預期的壓力。

縱觀春節後的小麥市場,市場的影響仍為多空因素並存。雖然市場對後期麥市看空氛圍將會逐步增加,小麥價格或會穩中向弱,但在短時間內出現大幅下跌的幾率仍然不會大,市場較為明顯的“拐點”恐怕要等到新糧上市之後。

政策儘管利空市場,影響效應初步釋放

2018年小麥(三等)最低收購價為每50公斤115元,較2017年下調了0.03元/斤。1月16日,國家對部分政策性小麥銷售價格跟進下調。其中2014-2016年產最低收購價小麥銷售底價調整為2410元/噸,下調50元/噸。國家政策性小麥收購與銷售價格的雙雙下調,使得政策底部重心下移,政策對市場的支撐較往年逐漸減弱。

另一方面看,國家小麥政策價格下調,對市場的影響儘管利空,但小麥新的最低收購價格要等到新糧上市後執行,對市場的影響將更多的表現在夏收以後的市場。而政策性小麥銷售底價的下調,雖然會繼續影響市場,但由於市場也已適應了一段時間,對市場的利空影響也基本逐步得到釋放。

國儲小麥供給充裕,市場糧源基本殆盡

和往年同期相比,今年國家政策性小麥庫存同比偏高,去庫存壓力偏大。初步估算,國家政策性小麥整體庫存高企,但區域庫存分佈不均及供給側結構性矛盾仍然存在,尤其存儲時間較長的小麥在品質上還不能完全滿足用糧企業的需求。

另外,小麥流通市場新麥餘糧已經有限,國家政策性小麥將成為市場供給的主渠道。由於拍賣價格相對穩定,其引領市場效應明顯,政策性小麥進場成本將成為市場小麥價格的“風向標”。

春節過後,各級儲備小麥輪換銷售是市場供給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在國家2018年小麥最低收購價下調的大環境下,市場普遍預計今年新季小麥上市後價格將低於去年同期水平,各企業輪換出庫小麥的積極性較高。但從近年的輪出情況看,各地的輪換出庫在價格上也多以市場定價,與市場小麥價格基本吻合,打壓小麥市場價格現象並不多。

上年夏收期間,國家政策性小麥收購同比出現下降,市場流通糧源相對寬鬆一些。但經過長期的消耗,目前流通市場糧源已經所剩無幾。由於新小麥質量普遍較好,制粉企業生產需求對新小麥的依賴性依然較強,尤其市場高質量小麥仍然價高難採。

節後需求相對減弱,但旺淡季已經不明顯

春節前由於麵粉價格一直保持相對穩定,主產區制粉企業特一粉出廠價格基本在3150—3200元/噸之間。再加之旺淡季消費已不十分明顯,麵粉經銷商多以隨銷隨採為主。由經銷商麵粉庫存較低,估計節後進入市場的角色將會較快。

另外,今年麩皮價格較去年同期偏高,主產區麩皮出廠價基本在1520—1600元/噸之間。以河北石家莊地區為例,當前的出廠價格要比去年同期高出50元/噸左右,這反映出麵粉企業開工率偏低。據瞭解,飼料企業在春節前對於麩皮的備貨量不大,沒有大量建立庫存,預計春節後飼料企業為補充庫存將積極採購麩皮,屆時麩皮需求將會好轉,麩皮價格將呈反彈態勢。

通常春節後是麵粉消費的淡季,但從近幾年的情況來看,麵粉銷售旺季與淡季的區分並不十分明顯。據部分制粉企業反映,今年春節前面粉銷售“旺季不旺”特徵較為突出,這說明居民消費觀念理智正常,認為儲存更多面粉沒有必要,季節性集中採購逐漸被常年採購所代替。就筆者之見,節後隨著農民工陸續外出,大中專學生陸續返校,麵粉銷售速度雖不及節前,但也不會明顯降低,價格有望保持基本穩定。

從春節前的情況看,由於小麥價格處於較高的位置,制粉企業加工經營難度大。為規避市場風險,制粉企業採購相對謹慎,大多沒有做多庫存的慾望。按照常規,元宵節過後制粉企業將會陸續開工生產,並啟動新一輪補庫,制粉企業的常規需求將會一定程度上支撐小麥價格。

供需結構矛盾仍存,優麥價格下跌困難

近年來受產量持續增加的影響,小麥市場供需整體顯得的寬鬆。但不可否認的是,市場的寬鬆則更多的表現為普通小麥市場,而優質小麥供給的“短板”並沒有實質性的改觀。

國家糧油信息中心2月份預計,2017年全國小麥產量為12977萬噸,較上年增加92萬噸,增幅0.7%;小麥消費總量為11220萬噸,較上年度減少51萬噸,減幅0.45%;小麥結餘量為2106.8萬噸,較上年度增加68.1萬噸,增幅3.3%。在國家高企的政策性小麥庫存中,普通小麥佔據著絕對的大頭。

有關市場機構調研預估,近年來我國國產優質強筋小麥的總量估計在300-450萬噸,而市場需求量在500-700萬噸,缺口約200—350萬噸,優質小麥的“短板”效應一直較為明顯。

據制粉企業反映,近年來消費者對面粉的需求基本已有“吃飽”向“吃好”轉變,市場普通粉的銷售份額在不斷縮減,而專用粉所佔比重卻在不斷增加,專用粉生產廠家開工率也較高。初步統計,近三年制粉企業整體開工率在基本在30-55%之間,而專用粉生產企業開工率則在60%以上,個別大型企業開機率達到80%左右,遠遠高於社會平均開工率不到50%的水平。市場的剛性需求與“短板”效應,將支撐優質小麥價格難以下跌。

天氣容易引發炒作,新麥生長將受關注

1月份以來,我國中東部大部地區均出現了大範圍雨雪天氣,對冬小麥安全越冬及返青有利。

不過據市場反映,今年主產區冬小麥晚弱苗比例大,長勢不算理想,尤其河南南部、西部及蘇皖北部等地晚弱苗比例偏高。目前全國冬小麥長勢以二類苗為主,一、二、三類苗比例為18∶79∶3,較常年和上年偏差。

天氣變化歷來是影響小麥生產的關鍵因素之一。近年來受春季旱情的影響國內小麥市場往往會出現一定程度的階段性波動,尤其期貨市場顯得更加明顯,天氣的變化極易引起市場的炒作。由於氣象條件變數不定,一旦小麥生長受到不利天氣影響,市場將會隨市場主體心理的起伏而出現波動,估計小麥後期的生長情況將成為市場越來越關注的焦點。

內外小麥價差較大,進口影響暫難消逝

2月份美國農業部供需報告顯示,全球小麥期末庫存預計為2.661億噸,比上月預測值低190萬噸,不過仍遠遠高於上年同期的水平。

受全球小麥供給充裕,出口競爭激烈的影響,國際市場小麥價格長期低迷不振,使得國內外小麥差價始終處於較高水平。監測顯示,2月中旬2017/18年度美國軟紅冬麥到港完稅價與廣州港國產紅麥平均價差達到951元/噸,硬紅冬麥到港完稅價與廣州港國產小麥平均價差達到1145元/噸。

海關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共進口小麥429.65萬噸,同比增加27.3%。國家糧油信息中心2月份預計,2017/18年度我國小麥進口量為350萬噸。美國農業部2月供需月度報告預計我國本年度小麥進口量為400萬噸,高於國內預測50萬噸。

國家發改委發佈的公告稱,2018年中國小麥的關稅稅率進口配額(TRQ)為964萬噸,較上年幾無變化。就筆者之見,由於內外小麥差價難以大幅度縮減,估計進口小麥對國內市場的影響在短期內還暫難消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