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田30歲男子出國開餐館,3個月就名揚歐洲!怎麼做到的?

青田30岁男子出国开餐馆,3个月就名扬欧洲!怎么做到的?

青田30岁男子出国开餐馆,3个月就名扬欧洲!怎么做到的?

徐品華,1956年出生於浙江省青田縣,奧地利《歐洲華信報》社長、奧地利青田同鄉會首屆會長。

1

破土發芽

徐品華1986年12月到奧地利首都維也納,1987年6月,在奧地利開設中餐館—— “北京烤鴨店”。1990年6月,到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開設了第一家由中國人經營的正宗中餐館——“香港大酒樓”。營業3個月即名揚歐洲,帶動了很多在歐洲其他國家的華人前來南斯拉夫,推動了華人到南斯拉夫投資的熱潮。隨後,他又在薩拉熱窩和海邊觀光城市開了兩家分店。1991年,南斯拉夫爆發內戰後,他回到了奧地利,並在第二大城市格拉茨開了中餐館。後於1998年在維也納開設了當時奧地利第一家海鮮超市。

奧地利有3萬多華人,絕大多數來自浙江青田,九成從事餐飲業工作。1999年2月,在外打拼了13年的徐品華經過大家一致推舉,當選為首任奧地利青田同鄉會會長,十幾年前的“種子”終於開始“破土發芽”。

青田30岁男子出国开餐馆,3个月就名扬欧洲!怎么做到的?

“奧地利華社比較封閉,缺乏與主流社會溝通的主動性。當時網絡很不發達,已有的兩類華報內容很不全面,德語電臺又聽不懂,華僑特別希望得到祖國、家鄉的消息。”新上任的徐品華審時度勢,決定創辦華文報紙滿足華社的信息需求。“投入再大,也要做這件有意義的事情。”

4個月後,《歐洲華信報》前身《同鄉報》創刊,成為新任會長的“第一把火”。

“我們從沒辦過報紙,對這個行業不熟悉,這是最大的難題。”

徐品華想起報紙初創的困境時連連感嘆。當時,兩個來自青島的華僑曾在國內從事報業工作,便以“專業技能”加入到採編團隊裡。“最開始只有我們3個人,慢慢摸索,天天研究。”

徐品華介紹說,當時奧地利的印刷價格很高,為了節省成本,他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周邊國家聯繫印刷廠。雖然比奧地利便宜2/3,但每期2000多份報紙的印刷費也是一筆很大的開支。

由於缺乏辦報經驗,版面內容也不算豐富,很多華人對這份新生事物抱持“觀望態度”。2001年前後,報社經營跌入最低谷,虧損額一度高達數百萬元。

2

茁壯成長

2003年,兩屆期滿的徐品華卸任同鄉會會長職務,處於困境中的報紙成為新任會長“最頭疼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徐品華面臨抉擇:報紙要想生存,就必須加大投入、擴充版面、豐富內容,但蘊含巨大風險;反之,則須放棄。

“風雨四年,大家一路很辛苦,也很有感情。”徐品華決定,個人接手這份“像自己孩子一樣”的報紙:

“辦起來就要生存下來,我會竭盡全力。”

青田30岁男子出国开餐馆,3个月就名扬欧洲!怎么做到的?

徐品華介紹說,除奧地利外,華信報還覆蓋德國、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等多瑙河流域的國家,採取“自願贊助、免費發行”的形式。在每期發行的6000份報紙中,除超市零售與贈閱給聯合國、中國使館等機構外,還有3000多份通過郵遞的方式送到讀者手中。這些郵遞報紙是免費的,讀者“自願買單”,一般60%的訂戶會寄來每年100歐元的贊助金。讀者與報社之間良性互動,共同呵護著奧地利華社的“精神食糧”。

3

反哺華社

在徐品華記憶中,多事之秋的2008年“註定不平凡”。當年1月,中國南方遭遇雪災,他率領報社採編團隊在奧地利各城市採訪,動員華社積極捐款。“一位華人小孩拿著1歐元遞給我們,雖然數額不多,但讓人深為感動。”

“5·12地震”那天是星期一,當期報紙剛郵寄完畢。徐品華臨時決定為汶川地震做8個專版,呼籲華社支援同胞。“一些華僑拿著錢送到報社裡動情地說,‘我們身在海外,只能用這種方式表達拳拳愛國之心’。”

青田30岁男子出国开餐馆,3个月就名扬欧洲!怎么做到的?

北京奧運期間,徐品華再次率領採編團隊走訪奧地利各華社,一路宣傳報道,“分享異鄉遊子看到祖國舉辦奧運的喜悅。”

經過15年的堅守,當年破土而出的“種子”已結出果實。讀者的喜愛與支持讓徐品華深為感動,也給予他服務華社、情繫祖國的巨大動力。數年前,徐品華曾計劃創辦“德語版”報紙,在主流社會發出華社的聲音。但2009年他回國發展,這一目標暫時擱置。談及此,他眼神堅定:“過幾年我會回到奧地利,我要完成這一計劃,因為‘為華社服務’一直是我們辦報的宗旨,從始至終,未曾改變。”

— END —

青田30岁男子出国开餐馆,3个月就名扬欧洲!怎么做到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